佛山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名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味,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器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当代石湾陶塑名家中,以刘佳、庄家、刘泽棉、廖雄标等为代表。
石湾陶塑技艺发展到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现实的生存环境令年轻人难以把这门技艺当成终身职业。在此情势下,石湾陶塑技艺中注入了大量外来元素,传统技艺难以保存,急需保护。
石湾陶塑技艺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春节习俗是当地最盛大、最隆重、时间最长的节日习俗,由农历十二月(腊月)至第二年一月(正月)二十六日。
佛山春节习俗按表现形式和时间不同,大致可分为腊月迎春、新年贺岁和酬神祈福三大类。从腊月下旬至年三十为腊月迎春,包括谢灶、扫屋、上挥春、开油镬、行花街、卖懒、除夕点灯照耗、责年(“责”为“压”之意)等,意重除旧迎新。正月初一交子时始至正月十五为新正,贺岁习俗有燃鞭炮、接财神、买发财大蚬、唱贺正龙舟歌和鲤鱼歌、拜年贺岁、行银路、醒狮贺岁等。清至民国时期,佛山城区及附近乡村盛行的接财神、买发财大蚬、唱贺正龙舟歌和鲤鱼歌等,都是较有特色的贺正贺岁习俗,而沿习至今、广为盛行的贺正贺岁形式则是醒狮采青贺岁。春节酬神祈福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主要有初一逛祖庙、游神祈福、元宵灯节与花灯会、元宵踏青、生菜会、烧花炮与演大戏,正月十六行通济等,其中以祖庙万福台演戏、初四行银路、初六新正游神、元宵花灯会、十六行通济等最具特色。
特别是正月十六行通济,是佛山人最熟悉并广泛参与的习俗,“行通济、无闭翳”的俗谚在佛山流传了数百年。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佛山民众及四乡男女老少,联群结队,携男带女,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男子求签,妇人则扯神前花灯灯带,求赐丁财。然后购买“行运风车”,拿着游行于通济桥上,而且必须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不能折回复返。发展演变至今,行通济已成为佛山最大型的民俗文化活动。
佛山春节习俗比较系统、集中地反映了佛山民俗的特征,体现了岭南的历史和时代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农耕方式受到冲击,许多习俗中的理念追求逐渐消失,比如祈求多子多福的观念已被优生优育所取代,对于美食的渴望已失去物质匮乏时代的强烈要求,春节这一节令习俗中许多内容都在渐渐淡化,急需采取相应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报功祠,又称乡主黎公报功祠、黎公乡主报功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北滘镇桃村桃源大道22号。为宋末黎梦周及其聘妻莫氏而建。始建于宋末,明天顺四年(1460)、清康熙四十年(1701)、道光十九年(1839)、光绪八年(1883)仲夏、民国三十六年(1947)季冬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带后厨。面阔13.2米,进深37.2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瓦面坡度平缓,有弧度。“报功祠”石门额有光绪年款。中堂脊檩上刻有“大清光绪捌年岁次壬午三月十六壬寅日合乡重建”字样。最有价值的是后堂。后堂梁架雄浑,三架梁、五架梁、双步架呈月梁形式,瓦面坡度平缓,有弧度,脊檩刻有“大明天顺四年岁次庚辰十月二十九辛未日合乡重建”。 木柱及柱础有重修时接驳过的痕迹,柱櫍古旧。该祠有清晰的历史沿革,并存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具有很高的工艺、历史价值。
2008年7月,报功祠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