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特产】南海西樵云雾茶
云雾茶是西樵山特产之一,叶成卷状,颜色乌黑,茶色青淡,品入口中,先苦后甘,清香袭人心肺,若用山中清泉泡茶,更是锦上添花。1961年,郭沫若到西樵山揽胜,在其游记《西樵山白云洞》一文中提到:“……饮了西樵的特产云雾茶,入口有涩味,颇苦,而回味清适,如嚼西藏橄榄”。
西樵山林木藏茂,景色清幽。从明代起,这里就有许多学者浏览、讲学,留下许多古迹和摩崖题刻。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西樵山,在历史上还曾是名噪一时的茶山。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西樵山在东经112°58,北纬22°55,山体如莲峰簇瓣,山周圆形,直径约4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山峰高度多在海拔300米上下,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山麓遍布扇形堆积。西樵山的岩峰胜迹很多,有72座奇峰、36个岩洞、28处瀑布,组成西樵山的诸多峰峦。西樵山的海拔高度虽不算高,但是由于它屹立在广阔的珠江冲积平原之上而显得格外峻险、挺拔。整个山体,外陡内平,奇崖险壑,貌若千削芙蓉。西樵山自古以来就是山青水碧、遍山绿透、郁郁葱葱的天然乐园。山上生长着杜鹃花、玉兰花、丹桂、古榕、苍松及遍山的冬菊翠竹等四时花木,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美誉。
西樵山在北回归线南,全年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山体多肥沃的水山灰酸性土,并贮有大量泉水,为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旧志载:茶经唐末诗人曹松自浙江顾渚山移来,山人即以茶为业,因有茶山之称。西樵山种茶始于唐代,开拓者是晚唐诗人曹松。曹松,字梦,晚唐安徽舒城人,为诗师法贾岛。早年屡考不中,流落荆楚巴蜀间。后南游到广州,隐居在西樵山黄旗峰黄龙洞中。筑翠微石室耕田赋诗。因见西樵山泉清土腴,甚宜种茶,便千里迢迢跑到浙江,从友人陆龟蒙处取得被列为贡品的顾渚茶种赠给山民,教他们栽植采制之法,这是西樵山植茶之始。从此,西樵山成为了岭南最早的产茶区。
此茶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又名“苦登茶”,其叶比普通茶叶大,颜色乌黑发亮,一经开水冲泡,全叶张开,色淡青,清香袭人心肺,入口涩味,但回味清适。多在日出之前采摘,因而得名。游西樵山,用无叶井水泡茶,更添风韵。
沙滘陈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沙滘小学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兴建,二十六年(1900)竣工。现在维修中。坐西南向东北,广三路,中路五间三进,占地约4000平方米。硬山顶,高大灰塑脊,蓝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头门进深三间15架。前廊五步,规模罕见。木门额上刻 “陈氏大宗祠”楷书大字,陈白沙书,边框雕人物图案。大门两层门枕石,雕有“一品寿鹿”、“雀鹿蜂猴”图案。门前有高大抱鼓石。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前设四架轩廊及三步廊,后为两组三步廊。光绪年间的“本仁堂”堂匾仍存。堂内有十八个隔扇组成的东京木屏门,满雕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图案。屏门前置酸枝等名贵木材雕成的神案,重达三吨。堂前有麻石月台。后堂进深三间十九架,前设六架轩廊,后五步廊。明间后金柱间置木雕挂落。祠堂壁画、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装饰构件无一不精,是顺德的著名祠堂,规模宏大,形制规整,装饰精美。
2002年7月17日,陈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章 迹府
1.名实散乱
【原文】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解释】本篇是讲之所以写这部书的缘故,来由和行迹,将这些事情都聚集在一起。有好些经典也是如此的,比如《六祖坛经》第一品行由品,讲的就是六祖大师得法的缘由和经过。
公孙龙为战国时著名的辩士。不仅仅是辩士了,他是孔子的弟子来的。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
疾名实之散乱。公孙龙由于看到当时名实的散乱,赏罚不由天子,诸侯比周天子大,而权臣又比诸侯大,已经失去圣王的王道。公孙龙哀伤明王不兴,百姓承受疾苦。名和器物反而侵占了实的正位,这几篇文章主要是假借白马、白石等来指物,实则是期望当世明君,对其言论引起重视,从中悟出圣王之道。名是名相,外在的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理论和公式等这些都是名相。实,可以说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白马的实是无颜色、大小、高矮的。只有人去看白马的时候,马的颜色才一下鲜明起来。君王看都不看白马的话,如何知晓马的白呢?君王不看君子贤臣,如何知晓呢?这里也是借公孙龙的文章来阐明物理学之道。
因资材之所长。万物各有材,圣人可以把不同的材放在不同的位。良木可以做栋梁之材;而细木可以做筷子等。看宇宙中,各有各的位,月亮围绕着地球转,有条不紊的,各有各的轨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
为“守白”之论。公孙龙这里讲了白马、白石,这也是讲白;以白来比喻君道,以青来比喻臣道。以白马来论齐物,类似于庄子的《齐物论》。眼睛去看白马的一瞬间,白马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我们去观测光的实相的一瞬间,光就变成粒子了。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太阳光是白光,然而经过三棱镜就可以分出七色来了。君主为白,然而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为而治,兴圣王之道罢了。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公孙龙只是借白马、白石来比喻,进行守白的辩论罢了。守白,也是守圣王之道。
2.亡白马
【原文】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
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解释】谓白马为非马也。守白的辩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马非马了。
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之所以说白马非马,是什么意思呢?白是说颜色,为名;而马是说实相。
色非形,形非色也。颜色并非实相;名并非实相。这个是两个事情来的。
夫言色则形不当与。如果说颜色,则实相就不相当了。
言形则色不宜从。如果说实相,则颜色就不相宜了。
今合以为物,非也。现在把白和马的实相合在一起来相提并论,实则白马非马的。人去看白马,白马的颜色一下鲜明起来,就有了白马。然而白马的实相是无颜色的,为物自体。所以说白马非马。
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如果在马厩中求白马,实则没有的,白马只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罢了。在马厩中的白马,只是马的实相罢了,无有任何颜色的。我们要找到实实在在的光子,这个也是没有的。只是由于人去观测,与光的实相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找光子就像是找白马,是徒劳的。
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而有无色的马,马的实相是无色的,正如光的实相并非粒子,也非波动。所以说不可以实有白马的。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如果没有白马,那么我们要求的马不是白马吗,却丢失了,去哪里去找白马呢?关键是要去看白马,才有白马的。君主如果不去看白马,如何能够有白马呢?君主如果不去亲近去看贤才,如何有贤臣呢?如果都是带着奸臣的那种青色眼光,已经被蒙蔽了,是看不出白马的。青色加白色是碧色了,看不出白马了,而是碧马了。并不是白马不在明君身边,并不是贤臣不在明君身边,而是无有真明君识别罢了,而是奸臣阻碍君道罢了。失去白马了,白马也就不是马了。如果千里马不遇到伯乐,如何能够成为千里马呢?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想以这个辩论,来正天下的名实,使得万物各归其正位,而天下大化。自古有亡羊补牢的故事,如果亡白马了,君主就要去推行王道,白马就出现了的。
3.孔子后人
【原文】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解释】公孙龙和孔子的后人孔穿在赵国平原君府内见面。孔穿就说道:“早就久仰先生的大名了,愿意拜在先生门下当弟子,这个心愿已经很久了。”
孔穿又说道:“但是唯独不赞同先生关于白马非马的言论。假如先生能够去掉这个术的话,则孔穿我马上就拜先生为师。”
4.仲尼所取
【原文】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
【解释】公孙龙听了就说道:“先生你说这个话有点有悖常理了。我公孙龙之所以出名,在世上最著名的学问,就是白马之论了。”
公孙龙又说道:“假如我把这个学说去掉了,则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的了。”
公孙龙又说道:“且如果想要拜一个人为师,当然是智慧和学问不如老师,所以才拜他为师的。现在你却让我把我的学问去掉,这是你先当老师教我,然后再让我当你的老师的。先当老师教我,而后又拜我为师,这个是有悖常理的。”
公孙龙又说道:“况且白马非马,这个论旨是你的先人孔子最先提出来的。”公孙龙把自己的学问脉络讲出来了,他是传承了孔门心法的,并不是自己乱来的。
5.楚人非人
【原文】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
【解释】公孙龙我曾经听说过楚王张开名字为“繁弱”之弓,搭上了“忘归”之箭,在云梦你这个地方射猎蛟龙、野牛等巨兽,可是不小心把弓给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把弓给找回来。
楚王说道:“不要去找了吧。楚王遗失了弓,楚人得到了,又有何不可呢?不必要去找了的。”
孔子听了之后说道:“楚王似乎很仁义了,可是还是做得不到家的。其实应该这样讲,人丢失了弓,而人会得到它,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得到呢?”
如此看来,孔子是把楚人跟人是看成不同的,也就是说楚人非人,白马非马。如果讲楚人非人,似乎是骂人一样。但是孔子讲得很有道理的。如果楚王仅仅是心怀楚人而不是心怀天下,则非楚国人才不能为楚国所用。假使如燕昭王那样,广纳贤才就可以了。如果限定是白马,只有白马来应;如果不限定白马,则天下的千里马都过来了。
6.孔门心法
【原文】“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解释】孔穿你肯定孔子说的楚人非人,却偏偏否定我所说的白马非马,这不是有悖于常理吗?
先生你所修的儒术并非取自于孔子,还想我先去掉我的学问,然后再来跟我学,即使是百倍贤能于我也不能当你的老师呀。孔穿听了以后,不知道如何回答。
如果一定要限定白马来求,所失去的千里马可就多了的。白马仅仅是在人眼中的幻象罢了。人去看白马的实相,白色才一下子鲜明起来了。人去观测光的实相,就有了光子。
公孙龙之学传承了孔门心法。孔子的孙子子思担忧孔子心法失传,而作了《中庸》;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是传承孔子心法,而作了《大学》。阳明先生传承孔子心法,而一开始受了许多的排挤。孔穿尚且对孔门心法有所误解,更何况是当今的世人呢?
7.孔子之叶
【原文】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解释】公孙龙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孔穿是孔子的后人。
孔穿拜会公孙龙,孔穿说道:“为臣在鲁国的时候,在下久仰先生的名声了,钦佩先生的智慧,欣赏先生的德行,期望拜先生为师已经很久了。直到今日才得以相见。”
孔穿又说道:“然而我唯一不敢苟同的是先生白马非马的学说。请去除白马非马这样的学说,孔穿就恳请当您的弟子了。”
这一段前面已经讲过,只是有细微的不同,也许是记录的不同版本吧。
8.先教后师
【原文】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解释】公孙龙听了以后就说道:“先生你的话有悖常理的。我的学说,最有名的就是这个白马非马了。假如要我把这个学说去掉,则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白马非马这个论题里面蕴含着真正的孔门心法的。马只有人去看的时候,白马一瞬间显现出来的。近年来有个博士写了本书《水知道答案》,虽然里面存在着一些纰漏,但是还是有真理存在的。如果我们带着恶念去观察水的结晶体,心和水的实相共同决定了结晶体的形状,是比较丑的;同样的,如果带着善念,结晶体就很美丽。
公孙龙又说道:“既然都没有什么好教你了,而却来向我学习,这个是有悖常理的了。”
公孙龙又说道:“且想要拜我为师来学习的,自然是智慧和才学不如我的了。现在你却先要教我去白马非马这样的学说,是先当了我的老师而又要拜我为师了。你先教我,然后拜我为师,这样是不可以的。”
9.齐王好士
【原文】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解释】孔穿先生你这么教我,就好像是齐王教尹文那样。
齐王曾经对尹文说道:“寡人我非常的喜欢贤士,而齐国没有像样的贤士,为什么呢?”
尹文回答道:“我愿意听听大王要找的贤士是怎么样的。”齐王听了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世人往往喜欢骑驴找驴,一味的向外去求,不知道反求诸己。科学家一味的去求大统一理论,却不知道反求诸己,最紧要的就是不能把心物分离,如此分离开来,万世都找不到大统一理论的。即使把大统一理论、量子纠缠的理论都放在跟前了,也不信的。即使是贤士在眼前,也不识得的。
尹文又说道:“假如现在有一个人是这样的,侍奉君主以忠诚;侍奉双亲以孝道;结交朋友讲究诚信;处理乡里人事都很和顺。做到了这四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贤士了吗?”
齐王回答道:“是的,这样的人真是我所要找的贤士。”
尹文又说道:“大王如果得到此人,肯让他来当大臣为您效力吗?”
齐王回答道:“这是我的心愿,可是我求不得的。”
10.辱而不斗
【原文】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辱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解释】当时,齐王崇武好勇,于是尹文又说道:“假如此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见到别人侮辱他,他却始终不敢出来决斗,大王您还要使用这样的大臣吗?”
大王回答道:“这样还算什么士呢?见到别人侮辱自己而不敢争斗,真是羞辱的。受人羞辱而不敢争斗的人,我是不能任用为臣下的。”
尹文又说道:“只是被人侮辱而不敢争斗罢了,并没有失去之前说的那四种德行啊。按照刚才您所说的,只要他不失去四种德行,就可以为贤士了。”
尹文又说道:“然而大王您一会说是可以为大臣,一会又说不可以为大臣,那么请问刚才您所说的可以为贤士的人,难道不是贤士了吗?”齐王听了以后哑口无言了。
11.赏罚不分
【原文】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曰:“不可。”尹文曰:“臣窃观下吏之理齐,其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解释】尹文说道:“现在有位君主,有意愿去把自己的诸侯国治理好,可是有过失的人,则惩罚他;无过失的人,也惩罚他。有功劳的人,则奖赏他;无功劳的人,也奖赏他。而他还在抱怨国家不好管理,人也不好去管理,如此去做可以吗?”
齐王回答道:“当然不可以的。”
尹文又说道:“为臣观察下面的管理治理齐国,就是按照这个方式来治理的。”
齐王说道:“寡人治理国家,假如果真像先生所说的是这种情况,人即使管不好,我也不敢有任何怨言的。可是不至于这样吧?”如果不能做到赏罚分明,齐王自知也有自己的过失,没有理由去抱怨了的。但是齐王不相信有这种情况。
12.赏罚是非
【原文】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 ’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 齐王无以应。
【解释】尹文说道:“为臣说这个话哪里敢没有任何根据呢?大王的法令有说:‘杀人的就要处死,伤人的就要判处刑罚。’人由于敬畏大王的法令,虽然被侮辱而终究不敢违反法令去争斗,这个是维护和遵守大王的法令。”
尹文又说道:“而大王却说:‘见到别人侮辱自己而不敢争斗,真是羞辱。’如此评价,说是羞辱,这个是大王在否定他的。虽然没有过失而却去否定他,还会因此取消了他做官的资格,不能当大臣了。如果不能做臣子,这就是惩罚他了。这是无有过失而大王却惩罚他了。”
尹文又说道:“且大王使得不敢争斗的人为羞辱,必然会使得敢于争斗的人得到荣誉,大王赞赏他,必然让他作臣下。能够给他官做,这个是奖赏他的。这种人没有功劳而得到大王的奖赏。”
尹文又说道:“大王所奖赏的,却是官吏索要诛杀的;上位所肯定的,是法令所禁止的。赏罚不分明,是非不分明,出现了谬误了。即使是十倍于黄帝那样贤德的明君,也是无法治理好的。”齐王听了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13.好士之名
【原文】“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解释】公孙龙又对孔穿说道:“所以我认为你所说的话跟齐王的很相似。”孔穿好孔门学说,却不知真正的孔门心法;齐王好贤德之士,可是却不知道怎么样的人才是贤士。齐王赏罚不分,是非不明,只能使得自己得不到贤能之士的辅佐。世人一直在找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可是放在眼前也不能识别。
公孙龙又说道:“先生你只知道非难白马非马这样的学说,可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非难。”白马非马这样的学说都是来源于真正的心法的,深得孔子的心传的。孔穿作为孔门后人,不能识别真正的心法,不是觉得比较可惜吗?中国老祖宗的无上珍宝,我们不够珍惜,却被外国人拿去当珍宝研究,不觉得羞愧吗?
公孙龙又说道:“这就好像是,只有好贤士的虚荣美名,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分辨什么样的人是贤士。”古代有个叶公好龙的故事,看似好龙,可是真的龙出现在面前就恐惧万分了的,不能接受了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