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慢行空间品质 广州规划8类慢行示范区
近年来,广州非机动车出行需求逐步增长,如何提升慢行空间品质备受关注。2022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广州慢行空间融合提升及特色示范研究》。通过1年多的调查研究,项目团队目前已完成了慢行空间品质提升方案,方案结合广州市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8类特色慢行片区,营造独具广州特色的慢行空间,以片带面推动全市慢行空间优化。
创新:提出不同宽度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规则
为优化慢行系统,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中满足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本次研究提出:要体现差异。空间上,广州中心城区内道路普遍较窄,应以轨道站点为中心构建慢行微循环网络,外围地区道路应设尽设非机动车道,保障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功能上,应结合慢行交通服务通勤、通学、文旅、休闲等不同功能的特点,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性与生活性等不同功能,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
此外,要充分发掘道路红线外的空间,拓展慢行通行空间。根据道路红线内的慢行道侧重交通功能,道路红线外的慢行道侧重休闲功能的特点,强化统筹联动,打造城市慢行道、绿道、碧道等多道融合的慢行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究根据道路空间条件及交通特征,创新地提出不同宽度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规则。针对现状已在人行道上设置非机动车道的情况,研究建议在充分分析既有机动车通行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压缩既有机动车道宽度或者数量增设机非共面的非机动车道,供电动自行车通行,原人行道上的非机动车道作为自行车通道仅供车速较低的自行车通行,实现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物理分隔。非机动车道宽度达到国家标准的2.5米或以上时,可满足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同时通行。
示范:以片带面推动全市慢行空间优化
地铁站周边慢行示范区
结合中心区和外围区不同的轨道交通覆盖条件以及道路空间条件,提出了差异化的改善策略。中心城区以完善地铁步行接驳为主导,充分发掘和提升街巷空间,改善步行出行环境。优先保障连通地铁站的非机动车道网络的恢复。外围区重点保障地铁接驳非机动车通道的连续,尽可能保障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中心区以及外围区通过优化路口等待空间和路口过街通道与信号,完善地铁接驳慢行路径。做好地铁出入口周边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停放场地的地面标线以及指引标志设计,保障地铁乘客进出站的出行秩序,避免人流、非机动车流相互交织,改善地铁站口交通环境。
儿童友好的慢行示范区
重点针对儿童跑跳、玩耍、喜欢聚集、探险、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以及家长接送、等候等交流、停驻的需求,从打造有趣的街道空间、规划连续的慢行路径,增加宽敞的交通设施三个方面提升慢行出行与慢行空间品质。具体通过在通学路径上增加彩色铺装、图案等为学生提供趣味上学路;在路口增加儿童过街提示标志牌、警示灯、限速牌、彩色斑马线等保障儿童过街安全;通过挖掘学校周边用地潜力、错时设置道路临时停车区域、接送区域等满足接送的需求。多措并举打造“安全、童趣、宽敞”的儿童友好慢行示范区。
健康无碍慢行示范区
充分考虑病人、老年人等群体出行速度较慢、反应不及时等特点,通过路口增设二次过街设施、抹平路口高差;在天桥加装垂直电梯、手扶梯,增加连通地铁站与医院的风雨连廊等措施,从细微处实现友好无碍出行。
文商旅慢行示范区
通过凸显岭南文化元素、设置特色化标识系统等方式,构建串联历史文旅资源以及购物、餐饮、地铁站等节点的慢行游径。
红色历史文旅慢行示范区
通过红色要素选取、慢行道设置、导入本地文化元素、设置特色化的标识系统等方式,营造串联各红色文旅资源的慢行游径,增强慢行空间的红色历史文化体验感。
桥下空间慢行道示范区
通过对桥下空间进行挖潜并加以利用,禁止停车和禁止搭建占用,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和服务设施。通过拓宽慢行空间,增设慢行服务设施,适当植入地方元素,提升景观、桥底空间亮化、营造活力场景等措施,盘活桥下空间,提升空间的活力与品质。
片区“多道合一”示范研究
选取示范片区,对慢行道、绿道、休闲健身步道等不同功能和特色的慢行空间进行“合一”规划,打破权属界线、空间和体制机制壁垒,形成完整、连续的慢行空间,打造“多链成网”的“多道合一”格局。
路内外慢行空间融合示范区
从“完整街道”的角度,对道路红线内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空间与道路红线外的建筑退距、路侧绿带等空间进行功能融合规划,将慢行交通设施、城市家具、城市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布局,推动路内路外慢行空间融合使用。

168家科普资源单位将免费开放
5月15日,记者从通气会上了解到,2023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将于5月20日至31日开展,期间将向广大市民推出430余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群众性科普活动,总数较去年同比增长超过16%。
本周六(5月20日)“广州科技开放日”当天,全市11区168家科普资源单位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周末(5月20日至21日),汇聚80多家科普单位的广州创新科普嘉年华线下专场,将在广州琶洲·灵感创新展馆举行,线上成功预约即可参与。
据悉,2023年广州科技活动周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由市科学技术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共同主办。
在公众号即可预约参加嘉年华
作为广州科技活动周的重点品牌活动,2023年广州创新科普嘉年华系列活动将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
其中,线上专场提前于5月15日在“广州科普资源”小程序启动。通过“科普知多星”“狂飙VR科普馆”“科普视频点播”“科普图书展示屋”等互动模块,市民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探索科普世界。
5月20日-21日于广州琶洲·灵感创新展馆举行的线下嘉年华,汇聚80多家科普单位,共同打造“科研院所面对面”“高校科学群英会”“科技赋能新生产”“虚拟现实探真知”6个特色展区及活动。
记者提前了解到,现场将利用先进展示技术营造极致的沉浸式体验。一是首次推出“裸眼3D折幕”,以“深海鲸鱼”“星际航班”等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新奇、震撼而独特的视觉体验。二是集聚前沿科技成果——超写实虚拟人、AIGC数字内容生成、自动演奏钢琴、宇宙线缪子探测器、红外热成像仪、写字机器人、六足机器人、AI体育锻炼体验……琳琅满目的高科技展品集聚嘉年华现场,参与市民可感受科技发展对生活的赋能升级。
想要参与的市民可通过“广州科普资源”公众号和云端嘉年华预约入口进行提前预约,携身份证即可入场。展览活动现场设有多处打卡点,每天前1000名签到的市民可通过“游园集章”方式打卡科普展区,同时领取精美礼品。
多种高端科技资源向公众开放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李江在通气会上介绍,今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将通过邀请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深潜科技、基因工程各领域科学家走进开幕式、珠江科学大讲堂、格致论道讲坛等活动,就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组织大众走进科研场所,通过参观研学、科技体验、互动实践等方式,拉近公众与科学家的距离,真实展现科技工作者的独特魅力。
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最前沿的资源,对快速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引领社会创新发展具有示范和不可替代的作用。5月20日举办的科技开放日,全市11个区168家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等单位将把科研场地、实验室、成果展览馆等开放给社会公众亲身体验。
“如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为市民提供肺功能检测体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针对青年学者、青少年等特定群体开设科普专场活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放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李江推介道。
“科学之夜”活动精彩纷呈
5月20日晚,广州科学之夜主场“元宇宙+定向越野”奇妙夜首次亮相。23家科普资源单位同步开辟“科学之夜”分会场,包括广州动物园的“动物园奇妙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夜探索活动、花都区气象局的“仰望星空,魅力无限”璀璨星空天文活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馆长说恐龙”等夜间特色科普活动,高度充实市民的夜间休闲生活,打造全天候的精彩科学体验盛宴。
弘扬改革精神 强化改革攻坚
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林克庆郭永航出席
5月15日,十二届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传达学习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及十三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审议《广州市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安排》及推进部分领域市级与区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推进“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试点改革等文件,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部署下一步工作。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林克庆主持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郭永航作部署。
会议强调,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秉承改革开放基因,自觉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强力攻坚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立得住的改革,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提供强劲动力。一要深化市级与区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科学合理划分相关领域市级与区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综合衡量预算绩效,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经费监管体系,明确机构和专人负责,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结果运用,确保权责清晰、财力协调、运转高效。二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党政领导、运转高效的医改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着力补齐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家庭医生、急救等方面的短板;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在穗各级各类医院协同联动,鼓励省部属医院与市区属医院通过合作共建、托管、专科联盟等形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研究型医院建设;不断深化“穗岁康”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三要深化体教融合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班—校—区—市”四级青少年体育竞赛和“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体教融合新格局,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把推进改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工作落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市委改革办及各改革专项小组要进一步优化全年改革重点工作安排,完善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改革落实机制,建立“创先争优”正向激励机制,创新开展改革述职,强化改革监督,加快形成全市上下促改革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员、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