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这一年
科研成果亮眼,科普教育升温,城园融合加速
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黄杞,观赏价值高的中国无忧花、金花茶、杜鹃红山茶,珍稀濒危植物广东含笑、狭叶坡垒……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新揭牌“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园区从植物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考虑,筛选出103种用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特色植物,本次重点展示其中的20多种。
同日,30名粤港澳青少年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种下分别象征广州、香港、澳门的木棉、紫荆和广东木莲三棵“粤港澳青年同心树”,寓意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亲情长青。
自2022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至今一年来,这里的科研、科普教育、城园融合等方面都在加速变化。
对引种保育的重视度提升,科研成果亮眼
得知关于甘薯抗虫遗传基础解析方面的研究最终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植物》期刊时,现任华南国家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侯兴亮心情激动又复杂。
这背后,有团队成员蹲在试验田小心翼翼挖甘薯,给甘薯一颗颗做标记的疲惫;有近8年奔波于15座城市、生怕找不到合适材料的担忧;也有投递论文时希望团队以及华南国家植物园能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影响力的期待……
“甘薯是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的战略作物之一。但是,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很好的方案去解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品质的病虫害问题。”侯兴亮介绍,对甘薯种植危害最大的害虫是甘薯小象甲,为了防虫,种植户只能喷洒农药,这对环境和食物安全都会产生影响。
“培育天然抗虫品种是大势所趋,却是全球研究人员尚未攻克的问题。难度一方面在于弄清楚甘薯的抗虫机制,另一方面在于获得抗虫的材料。”侯兴亮说,为了解决问题,团队决定到甘薯的主产区寻找抗虫材料。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甘薯对甘薯小象甲的抵抗,依赖一种名为奎尼酸的代谢物及其衍生物。奎尼酸对人体并没有毒性,但是甘薯小象甲吃了含有这种物质的甘薯会影响其肠道消化吸收,所以它们就不吃这种甘薯了。”侯兴亮说,“目前,我们已经在培育新品种的甘薯,国家植物园的平台也会给我们在人才、交流、经费等方面更多的支持,希望能很快出成果,带动甘薯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平台受到了更多关注。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与普通植物园相比,植物物种收集要更丰富,因此引种保育这一块的工作量很大,要求也更高。”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引种保育部副部长湛青青说,过去大家认为引种保育工作辛苦又不容易出科研成果,“以前缺少专业人才,现在植物园对引种保育的重视度大大提升,这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大的促进。”
“2022年,我们植物园高水平论文产出数量大幅增加,揭牌成为国家植物园后,承担的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专项更多了,科研经费较此前增加了46%。”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植物园不少研究成果都是在多方合作下完成的,科研成果亮眼也得益于平台的提升、国家的重视。
城园融合,植物园城市网络建设初步形成
华南国家植物园目前迁地保护了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启动植物综合保护计划,用3—5年时间使迁地保护物种数达到2万种以上,并筛选1500个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向地方政府推荐使用。”任海认为,植物园的建设,不仅在园,也要为城服务。
7月20日,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正式揭牌。“作为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这里建成了国内首个野牡丹科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国内首个簕杜鹃木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培育了国内首个野牡丹新品种,首次突破大花荣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难点,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王伟说,专类植物展示园开放后,将结合园林园艺展示,开展专类植物引种培育、园艺技术推广、公众科普教育等。
“广州市正在与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建城园融合体系,以‘本园+环园+城园’空间布局进行联动,提升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城园融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目前,植物园城市网络建设初步形成,最终目标是实现“1+3+N”国家植物园体系。其中,“1”是指华南国家植物园,“3”是指推进建设“北—中—南”3个迁地保护示范区,“N”是指建设10个以上专类植物展示园、200个以上生态科普宣教点。
“城园融合是要打造一个大城名园,让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广州的独特名片,可以让市民感受到植物多样性带来的幸福感。”吴敏表示。
打造科普实践基地,科普教育不断升温
城园融合不只是要在植物上下功夫,更得让人们了解植物,进而想要付诸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近日,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举行了“小小花匠”科普活动:小朋友们在实验室内观看科普动画片,参与为鲜花授粉的实验。他们积极回答科普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也成为港澳青年大学生在广州的重要科普实践基地。来自澳门的高莹是这个暑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实习的港澳学生之一。“虽然来实习的时间不长,但这里已给我带来满满收获,也让我充分感受到国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巨大努力。”高莹说。
粤港澳青少年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共植纪念树。
粤港澳青少年植物园奇妙夜第一期游园会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启。
揭牌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旅游人数增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总入园人数已达141.5万人次,同比增长46%。一些特色科普研学及志愿者招募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参与人数与咨询热度同比大幅增长。
“我们力争在5年内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植物园,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科学研究水平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年游客数达300万人次。”任海说,“一年来,我们的进度比预期要快,尤其体现在人才引进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学习国际成功植物园的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植物园。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与广州市文联联合推出的纪录片《时代先声》在CCTV10《读书》栏目连续4天播出。
《时代先声》由“先驱(上、下)”及“宏声(上、下)”4集组成,以宏大的主题叙事与经典的细节呈现相结合,以探访者、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视觉为主线,采取“情景再现+精品解读+专家访谈”等形式,带领我们在光影中穿越时光,挖掘广州文艺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
从中国现代文艺史诗开篇,新中国岭南文艺异军突起,改革开放“广式”文艺独领风骚,到新时代广州文艺实践生动呈现精彩乐章,《时代先声》用文艺形式面向世界讲好广州故事。其“第一人称视角”独特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既向上至灵魂升华,又向下抵入文化深处的震撼艺术之旅。
配图为纪录片《时代先声》截图
魂 令人热血沸腾的旋律在广州唱响
100年前,1923年的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最后一天,党代表们在瞿秋白的指挥下,高唱国际歌。歌声雄壮,黄花作证。从此,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唱《国际歌》成为传统。这令人热血沸腾的旋律在广州唱响,继而传遍全中国,对中国革命文化产生积极影响,至今都是中华大地的宏音。
彼时,“土生土长”的岭南画派一改过去“文人画”的孤高、冷傲、远离现实的做派,重视对当下生活、现实情感的记录和表达,如高剑父所说,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车、飞机、电线杆等皆可入画。他的名作《东战场的烈焰》,开时局大事进入中国画之先河,被誉为岭南画派的鼎新之作。
这一时期,艺术表现内容与题材都发生变化,我们能看到黄少强画作中的“民之呼声”,欧阳山创办《广州文艺》主张用粤语书写劳动群众生活,胡春冰以戏剧动员促成国民总动员,侯曜以影戏作“攻心的利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兴起……
岭南文化艺术领域全方位转身,更是催生了革命文艺和红色文艺,广东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红色文艺的发轫地。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是广东红色文学的先驱。他于1918年发表了反封建题材的文言小说《王呆子》。或许他当时也没有料到,革命文艺、红色文艺的星星之火伴随着中国革命事业迅速成长壮大,呈现出燎原之势。
文学,有《三家巷》《刑场上的婚礼》《欧阳海之歌》;美术,有《怒吼吧!中国》《江山如此多娇》《艰苦岁月》《欧阳海》《猛士》;音乐,有《奋起救国》《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电影,有《南海潮》《大浪淘沙》《跟踪追击》《羊城暗哨》……
小说《三家巷》封面
一系列经典的红色文艺作品,成为永恒的精神符号和象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
广州文艺大师无一不是从人民中来;广州文艺的传世经典,无一不是人民唱主角,一部广州文艺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唱主角的辉煌长卷。周炳(《三家巷》)、欧阳海(《欧阳海之歌》)、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赵小芸(《外来妹》)等国人耳熟能详的文艺形象,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更是文艺和历史的双重主角。
新时代,广州更是牢牢把握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大力打造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创新领域,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渠道,形成了影响全国的文艺惠民模式。
根 直抵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广州创造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的岭南文化。纪录片《时代先声》既让我们生动直观地感受到广州文艺对精神信念的炽热追求和激情喷涌,也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广州文艺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呵护和热情弘扬。
《时代先声》不惜篇幅重点呈现了岭南文派代表作《三家巷》。“三家巷”保存着广州人民那段难以磨灭的光荣历史,成为广州城市红色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成为广州人怀旧情绪的一个标志。欧阳山的秘书后来回忆说,小说《三家巷》主角人物周炳去过的地方欧阳山都去过,因此,作品读来真实、亲切、自然,很有岭南市井特色和民族气派。作品既深度开掘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具有的美学内涵,又自觉传承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以既现代又传统的交融性美学风格征服了广大读者。堪称“魂”与“根”高度结合、互相成就的典范。
新时代,广州文艺人不断呈现“魂”“根”融合的文艺精品。
线上直播340万人次观看,被网友称为“年度(2022年)最燃舞剧”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经由醒狮这一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展现出岭南文化昂扬、劲健的精神根脉,赤诚、热血的家国情怀。总编导钱鑫和王思思说:“整部剧无一处不关于醒狮传统和岭南文化,都是从文化中汲取灵感”。
舞剧《醒·狮》海报
2022年2月,一场冰雪凝结的体育盛会在北京开幕。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为会场内外的明星。这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的“出圈”不仅折射出广州文化创新创造的丰沛活力,也让大家看到广州文化在与世界交流时的开放与自信。
广州文艺工作者深深懂得,文明的根脉延续得多么深远,艺术创造的前景就会有多么辽阔。文化的传承发展多么深刻,艺术创新的成果就会有多么丰硕。近来,广州圆满举办了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芭蕾舞剧《旗帜》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电影《中国医生》,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4部广州作品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1000多年前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这里成为改革开放的热土。广州是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觉醒之地,文艺也在这片大地上不断生发新花。
主创采访
“时代先声”反映广州文艺始终勇立潮头
记者:纪录片用《时代先声》作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鹏程(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时代先声”既是对文艺属性的高度概括,又能准确反映广州文艺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风貌。
记者:广州文艺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在中央台面向全国观众闪亮登场,这对广州文艺意味着什么?
李鹏程:广州文艺作为中国文艺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百年成就斐然,广州文艺资源这一富矿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时代先声》首次以大时代观、大文明观,用镜头和画面贯通时代主题和文明底蕴,从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美学精神、艺术风格和评价标准等层面综合用功发力,着力挖掘和体现广州文艺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
记者:纪录片《时代先声》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李鹏程:《时代先声》是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窗口。通过纪录片创作,必将在致敬经典中增强文化自信,在研究经典中再创时代经典,在重温经典中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从中获取强大前行的力量,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新的出发续写广州文艺新的辉煌。
专家热议
《时代先声》是一张响亮的“广州文艺名片”
蒋述卓(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以小见大、以细节写真
纪录片《时代先声》通过以小见大、以细节写真的艺术手法,生动而真实再现了广州文艺勇立时代潮头的光辉历程,主旨宏大,时空跨度大,艺术格调高,整部片处处洋溢着艺术创作“魂”与“根”的本质精神。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片中提到欧阳山先生于1932年创办的《广州文艺》周刊,91年后,这本广州最早的进步文学刊物,如今还在出版。这很形象地体现了文艺发展和文化传承对“魂”的坚守和对“根”的深植。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继续发挥求真、务实、包容的创新精神,敢闯敢试,奋力前行,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用手中之笔和赤诚之心,以敏锐的触觉和开阔的视野,吹响了攀登文艺高峰的进军号角,为广州文学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林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对广州名家大师的一次集体致敬
《时代先声》是一张响亮的“广州文艺名片”,生动呈现广州文艺风景壮丽而多姿,也是对百年间投身文艺事业的广州名家大师的一次集体致敬。该片既充分展现广州文艺百年浓厚的时代精神,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形式鲜活,视野广阔,意蕴深远,开创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的新模式,在守正创新中汲取文艺动能,在培根铸魂中灌注时代活力。
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老师游走于广州的大街小巷,以光影形式娓娓讲述百年来广州文艺名家、名作的精彩故事,把岭南文化价值和文艺创造力融合起来,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让新时代广州文艺的“乐韵”奏响悦耳“新声”。
片中探访者、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纪录片《时代先声》截图)
唐永葆(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东文艺在许多历史时刻开审美之先河
《时代先声》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梳理回顾了广东特别是广州文艺发展历程,在不同领域呈现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内容。有一批了不起的文艺大家、文艺经典作品从这里诞生,影响、感染着几代人,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该片以文艺讲述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传承红色经典,继承优良传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加深了我们对广东百年文艺发展脉络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应该说,在中国文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广东文艺的发展与探索,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许多历史的关键时刻开审美之先风,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昨日之史,今日为鉴。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推动音乐创作的迈进,从而找到属于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实现。
李洁军(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继承老一辈摄影家的艺术精神
《时代先声》运用影像的形式描摹了百年来有代表性的摄影家形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提及的郑景康不仅是中国红色摄影史上的优秀摄影家,也是广为人知的新闻摄影记者。他以镜头记录历史,以光影绘就诗篇,所摄作品巧妙地将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推上了新的艺术高度,成为记录时代的恢宏史诗。而像郑景康一样的摄影工作者在百年文艺长河中更是不计其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他们摄影创作过程中的根本遵循,也是激发他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石少华、郑景康等老一辈摄影家的艺术精神,用手中的照相机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
谢德炬(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电影《点点星光》导演):火候刚好,犹如一煲老火靓汤
《时代先声》以恢宏的气势讲述了广州文艺事业辉煌发展的百年,又处处体现广州这个城市非常接地气的一面。拍摄场景以及人物都是精挑细选,很多场景尤其具有岭南特色。
该片摄影讲究,大量的运镜丰富了镜头语言,剪辑节奏也是不疾不徐,既不会让人觉得拖沓,又给人以足够的思考空间。火候刚好,犹如一煲老火靓汤,让人回味无穷。
罗丽(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主题鲜明、内容深厚、形式多样
在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老师的带领下,观众得以“阅读”了百年广州文艺的历史长篇,对在中国文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革新浪潮中广州文艺所作出的大胆探索实践有了生动而直观的认识。今天,以文艺的形式回顾百年来路,是向观众讲述广州故事、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最佳的方式。
该片主题鲜明,内容深厚、形式多样。既有对百年广州文艺经典场面的情景再现,也有对岭南画派代表作和小说《三家巷》等广州文艺精品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对不同领域专家的深度访谈,使得全片在传播广州文艺经典作品、传承广州文艺革命精神、传播广州文艺时代审美等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黎雪梨(广州市番禺区文联主席):《时代先声》气势磅礴,看后让人心潮起伏
《时代先声》气势磅礴,深挖了广州文艺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广州文艺的当代价值,看后让人心潮起伏。作为一名广州的文艺工作者、番禺文联的带头人,我将与番禺区文艺界一同积极探索,不断挖掘、传承和弘扬番禺红色文化、岭南民俗、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人民艺术家”郭兰英的故事,加强对“陈树人、陈复故乡园”等红色文化基地的宣传;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培育机制,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教育基地、传承基地、特色学校的等建设工作。
项目增加“三小球”等五项
中长跑不再逐年提高标准
8月3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2024-2026年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统一考试项目考试规则、评分标准和特殊考生医务审核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广州市新周期(2024-2026年)体育中考统一考试项目(包括特殊体育考试项目)考试规则、评分标准和特殊考生医务审核指南。
明确统一考试模式由“十选二”调整为一类项目“二选一”+二类项目“六选一”+三类项目“六选一”,其中二类项目增加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三类项目增加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以下简称“三小球”)。
除排球和篮球项目外
其余项目评分标准与往年相同
新周期体育中考统一考试的第一项变化就是增加考试项目。考试项目库与往年相比,增加“三小球”、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等五个项目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普通考生考试项目库为十四个项目,其中一类项目有中长跑(男1000米/女800米)、100米游泳;二类项目有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三级连续蛙跳、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平行梯悬垂攀移(女);三类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统一考试模式由“十选二”调整为一类项目“二选一”+二类项目“六选一”+三类项目“六选一”。
第二项变化是排球和篮球考试规则不变,满分标准在原标准上各增加4秒。
第三项变化是特殊类听障考生50米项目考试规则不变,满分标准降低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标准。
经过上一轮体育中考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平衡优化选考项目间的公平性、项目内水平差异的公平性、项目内男女生的公平性。因此,《通知》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延续原有项目考试规则和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市好的做法,科学研制新增体育中考项目的考试规则和标准,优化微调原有个别项目的评分标准,更加符合广州实际,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热点问答
问:新增的“三小球”项目,考试规则和考试标准是怎样研制的?
答:一是广泛深入调研。将体育中考增加“三小球”作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对北京、上海等地体育中考政策进行调研,并对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三小球”情况进行摸查,研究可行性。
二是科学研制规则。组织“三小球”专家团队对考试规则进行设计实验,沿用“三大球”的设计思路,“三小球”着重考核学生的“核心技术+体能”,强调项目的结构化设计,促进提升学生“三小球”的实践运动技能。
三是充分测试验证。组织40多所学校600多名有一年以上“三小球”练习经验的学生进行调研或者测试,通过与“三大球”考试数据比较,均衡“三小球”“三大球”之间的考试难度。
四是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教研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考试规则和评分标准。
问:新增的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项目,考试规则和考试标准是怎样研制的?
答: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项目考试规则和考试标准制定过程和“三小球”类似,同时参照了广东省体育中考标准,借鉴兄弟城市做法,结合广州市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考虑到目前学生上肢力量普遍较弱的现状,作为选考项目的引体向上(男)、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难度不宜过大以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上肢肌肉力量锻炼当中来。
问:新周期体育中考为什么要降低篮球和排球项目的评分标准?
答:通过对近三年广州市体育中考“三大球”考试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选考足球项目的考生人数较多。新周期为更好地促进“三大球”均衡发展,引导学生按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球类考试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当降低篮球和排球项目的评分标准。
问:中长跑项目和跳绳项目新周期内还会逐年提高标准吗?
答:中长跑和跳绳项目属于较高强度的运动,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考虑到近三年疫情,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目前广州市中长跑满分标准比较符合广州实际(界于省体育中考满分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九年级中长跑满分标准之间),因此2024-2026年体育中考该两项的评分标准继续执行2021年标准即女生800米满分标准为3分22秒,男生1000米满分标准为3分37秒;一分钟跳绳满分标准为182次,新周期内不再逐年提高标准。
专家评析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宋亨国:
第一,体育中考项目更加多样化,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为了进一步发挥体育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此次广州市体育中考新增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五个项目。体育中考项目的增加,能够促进学生日常积极参与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考试项目的选择。
第二,科学调整了篮球和排球的评分标准,完善了体育中考评分体系。此次广州市中考科学调整了篮球和排球的评分标准,整体完善了评分体系,各项目之间的考试难度大致均衡。体育中考评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统筹安排了上肢力量和心肺耐力考核项目,鼓励学生提升核心身体素质。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是青少年学生的核心素质,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此次广州市体育中考增加了引体向上(男)和平行梯悬垂攀移(女)项目,旨在鼓励学生进一步参与到上肢力量锻炼活动中,塑造形体。同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受到疫情影响,此次中考的1000米(男)、800米(女)、游泳、跳绳项目仍然执行2021年标准,循序渐进,逐步锻炼和恢复学生的心肺耐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