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红火蚁防控绩效评价组到广州市开展现场检查评价
8月3日上午,由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等单位组成的省红火蚁防控绩效评价组到我市白云区江高镇开展红火蚁防控现场检查,市、区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
绩效评价组先后到江高镇峡石村河堤、农地,大田村绿道等多个不同生境开展现场检查,仔细了解广州市和白云区红火蚁防控工作开展情况。随后召开汇报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分别汇报了红火蚁防控工作情况,同步对相关红火蚁防控工作材料进行检查。
省红火蚁防控绩效评价组反馈了初步考核结果,对广州市红火蚁防控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对下一步防控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

来自广州的水产新品种“穗丰鲫”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成为广州水产种业大家庭的一员,也意味着广州再添“国字号”水产品种。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相关公告,公布了17个水产新品种,其中“穗丰鲫”(登记号:GS-01-002-2023)是今年广东省唯一通过申请的水产新品种。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公告的水产新品种达283个。
南都记者了解到,“穗丰鲫”由广州市建波鱼苗场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联合育种,以江西彭泽鲫养殖群体和尖鳍鲤广西钦江野生群体亲本来源。这种新培育的鲫鱼生长速度更快、个头更大、颜色更亮丽、口感更鲜美,种种“过人之处”背后,是广州水产育种的新突破。
广州南沙现代渔业产业园。
一年在全国卖出10亿尾鱼苗
从鱼苗长到成鱼缩短至7个月
鲫鱼味道鲜美,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淡水鱼。在广东,鲫鱼是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珠三角地区尤为常见。“穗丰鲫”就产自广州南沙东涌镇鱼窝头村的广州建波鱼苗场。
“这次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穗丰鲫’是我们公司的主打品种,经过8年时间的研究和多次杂交实验,品质才稳定下来。”近日,在建波鱼苗场,55岁的老板何建波指着“穗丰鲫”鱼苗介绍道,公司从去年开始申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认定,今年终于通过审定。
此时,一群黑色的“穗丰鲫”小鱼苗正在水中游动。一年时间内,这种鱼苗便可以在全国卖出10亿尾,连黑龙江等地都有它的身影。
一群黑色的“穗丰鲫”小鱼苗正在水中游动。
相关资料显示,“穗丰鲫”是以2012年江西彭泽县彭泽鲫良种场引进的彭泽鲫中挑选的高背型(♀)和低背型(♂)交配后代中以体型为标准选取的5600余尾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体型为目标性状,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彭泽鲫雌鱼为母本,以2008年从广西钦江收集并以体重为目标性状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获得的尖鳍鲤雄鱼为父本,经异源雌核发育而成。该品种适宜在全国水温5℃-34℃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何建波告诉记者,“穗丰鲫”鱼苗的生长速度比一般的鲫鱼更快,从鱼苗长到一斤左右的成鱼只需7个月左右,而一般的鲫鱼从鱼苗到成鱼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
除此以外,这种新品种鲫鱼苗的抗病性也更强。从外观看,“穗丰鲫”的鳞片更整齐美观,卖相更好。“即使经过长途运输,也不会损害‘穗丰鲫’的鳞片整齐度。”何建波表示。市场反馈也能给予证明,2022年,何建波的鲫鱼苗销量达10亿尾,产值超2000万元,在广东省内排名遥遥领先。
本土“鱼专家”改善鲫鱼育种技术
南沙加快打造种业全产业链
近十年的钻研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可见水产育种并非易事。但为什么何建波能做成?这也并非偶然。
何建波是东涌镇鱼窝头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本土“鱼专家”。“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在东涌养鱼,到现在已将近40年了。”何建波说,一开始,自己只是单纯养“四大家鱼”,产量和销量并不十分理想。2000年后,他意外发现培育鱼苗的商机,随后开始研究起良种育苗、品种改善等问题。
广州建波鱼苗场老板何建波。
此次研发的“穗丰鲫”新品种,既是何建波几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良种选育科研专家的支持。据他介绍,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筛选形态特征明显、优良性状显著的亲本进行杂交。经过了6代以上选育周期的不断优化,最终选育出全新的鲫鱼良种——穗丰鲫。
不仅如此,何建波还独创了一套鲫鱼繁育技法,通过亲自设计的“水源净化水处理”设施,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将水温常年稳定在22-25℃。这种反季节繁殖技术,恰恰能够保证鱼苗长期稳定供应。
目前,建波鱼苗场生态养殖面积有400多亩,一年销售优质鱼苗10亿尾,年产值超20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振兴。
地处珠江入海口虎门水道西岸,广州南沙具有得天独厚的咸淡水养殖优势,渔业资源丰富。被誉为“芯片”的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穗丰鲫”的诞生,成为南沙大力推动水产种业发展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据了解,南沙高质量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园,与省内多所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采用“企业+高校”“技术+资本”“科研+商业应用”模式,全力发展种业科技创新、种业总部经济、销售贸易等综合功能,为种业全产业链提供核心驱动,打造广东种业创新龙头。不仅如此,南沙创建了以种业为引领的渔业全产业链公共研发平台,先后挂牌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库观赏鱼基地、鲫鱼种质创新产学研基地、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等一批重大产学研项目。
小种子迸发大能量,水产种业的不断突破,将有效推动广州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
摊开增城交通建设的蓝图,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串联起城市与乡村;一座座桥梁和隧道,穿山越岭、跨江而过,在大地上挺起脊梁;一座座车站,拔地而起、车水马龙,彰显着生机与活力;一趟趟列车,穿境而过、驶向远方,承载着梦想和希望……
增城作为东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北部端点,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当前,增城乘着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东风,把握国家、省、市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发展机遇,打造为广州东部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积极承接湾区东西两岸科技创新走廊高能要素。区内拥有新塘站、增城站、增城西站三大交通枢纽,已开通或已落实规划有4条国铁、4条地铁、3条城际、6条高速公路,30分钟可达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交通圈内坐拥广州、深圳两大空港和黄埔、新沙两大海港资源,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通过增城的铁路客运站,交通路网可连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如今,增城呈现出大道通衢、铁龙交织的交通盛景。
起于交通,而不止于交通,增城要把“东部枢纽”的通达优势,转化为“东部中心”的集聚优势,打造引领大湾区、联动长三角和京津冀、面向海内外的广州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增城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推动交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骨架高速公路网持续扩展,多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通车,纵横连接,交通“大动脉”四通八达。截至目前,增城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275.338公里,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居全市第一,等级公路密度率全市领先。其中,高快速路里程205公里,路网密度由0.0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0.13公里/平方公里,主干路里程增加48公里,路网密度由0.27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0.3公里/平方公里,路网结构不断优化。
高速路网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实现全域10分钟上高速
“每到周末,我们一家三口都会乘坐地铁,到广州植物园、中山纪念堂等地游玩、逛街,品尝广州地道美食。”荔湖街市民陈致远告诉记者,增城广场站就在他家楼下,出了家门就是地铁站。现在,他们一家更乐意到广州塔、中山纪念堂、广东省博物馆、白云山等景点参观,增长见识。
近年来,增城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越来越便利的出行,越来越完善的服务,市民群众于细节之处感知出行体验日益改善,城市品质亦不断提升。广州地铁13号线增城段设沙村站、白江站、新塘站、官湖站、新沙站共5个车站及官湖1个车辆段,首期线路已于2017年12月28日通车运营,全线计划于2024年通车运营。目前新沙至黄埔区鱼珠街用时约45分钟,全线开通后用时约35分钟。而地铁21号线起自天河员村站,终点站增城广场,其中增城段长度约23.2公里。地铁13号线、21号线呈东西走向地铁线路,实现越秀、天河、黄埔、增城等区的高效互联,其定位为高运量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高效满足广州中心区域与东部发展区域的交通需求,增城将真正融入广州市“半小时生活圈”。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认为,增城最重要的优势在于“黄金区位”——既是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连接点,又是广州“东进”与科创走廊复合交叠点,能够作为广州东部新门户快速联通穗莞深。近年来,增城建成启用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广汕路北绕线8月1日全线通车,北三高速二期、花莞高速、广惠高速西延线、广石铁路、穗莞深城际以及广惠高速南香山互通立交、广惠高速荔湖互通立交等项目先后建成通车,实现广州东部、增城城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速公路网及周边城市的无缝对接,实现全域10分钟上高速目标。
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连日来,广汕铁路工程建设现场的工人们正在进行基础建设、土方回填等收尾施工作业,全力为9月底的通车忙碌着。广汕铁路为高速客运通道,开通后,广州至汕尾车程将由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将成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广州通往东部沿海城镇的通行压力。该线路将在惠州连接赣深客专,通过京九高铁、武九高铁、沪昆高铁可连接北京、武汉、上海等城市。
增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对企业投资十分重要。“选择在增城加大投资,一个是情怀使然,另一个是看中增城基础设施。”立高食品冷冻事业部副总经理梁坚锐告诉记者,企业的产品对温度有着严格要求,运输环节的冷链物流最难把控,支出成本也比较大。企业项目所在地紧邻增城火车站,坐落于增城高铁融合区内,对企业来说,便捷的交通体系能大大节约生产运输成本。去年12月,增芯项目如期开工,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说,增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非常有利于企业引进人才和对外合作交流,“项目落地以来得到了增城区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非常有信心在增城发展,未来也希望把国内的优质资源全部落地到增城来。”
近年来,增城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持续“上新”,处处呈现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国道、高铁、高速……综合交通网络牵引着各类创新发展要素加速流通,为增城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轨道交通建设方面,除广汕铁路,目前新白广城际主体增城段已建成,全线土建施工已完成,预计年底前开通运营。开通运营后,从新塘至白云机场最快约20分钟,推动增城区融入珠江东岸穗莞深城际便捷客运交通走廊,快速连通白云机场、深圳及珠三角东南部地区。
高快速项目建设方面,增天高速项目增城段三个合同段(SG01-SG03),已全面开工建设,截至6月30日,增城段已完成总产值约占50%,约20亿元。作为增佛高速公路一部分,增天高速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重要联络线,也是广州北部连接河源、佛山等地重要通道,建成后将缩短黄埔到天河、白云的路程。在贯通东西方向的同时,增天高速还与北二环、广河、从埔、花莞和北三环等高速互联互通、交织成网,完善广州东北部高快速路网结构。届时,从增城出发将无须绕行其他高快速路就能直接到达天河,路程缩短近30公里,用时也在30分钟左右,增城与广州老城区之间已近“一箭之地”。增城将真正融入广州“半小时经济圈”,有力提升广州内联外通水平,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同时加强广州与河源、佛山等珠三角主要城市的联系,积极助力广州建成更高水平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外联项目建设方面,增城陈家林路北延线、创誉路西延线工程,计划今年10月启动建设。随着黄埔区的各项发展政策落地,带来产业、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外溢至增城。黄埔、增城两区相临,推动广州东部交通枢纽片区与黄埔港区、增城开发区与黄埔开发区、中新永宁地区与知识城片区协同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打通增城区与黄埔区之间的断头路,与黄埔区的通勤时间可望缩短15至20分钟,加快两区交通一体化和高效连接,畅通增城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初步形成“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发展格局
增城正大力推进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建设,提升中欧、中国与东盟双向贸易水平,助力广州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连日来,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头戴安全帽,正奋战在各自的施工点位上,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进度。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助力广州加快建设“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
依托增城西站建设的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开行密度最大的国际班列平台,目前,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固定每周开行中欧班列4至5列、中老班列1至3列,基本实现每天一班的“天班”开行,已初步形成“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发展格局。
增城区正着力构建三大发展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东部中心,着力打造联动穗莞深、连接粤东华东的广州东部综合门户;抓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增城国家级开发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增城区将坚持以广州东部枢纽为牵引,积极协调推动东部枢纽、增城开发区、公铁联运等平台提质赋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定制建设一批高质量产业载体,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并提升运营服务水平,让企业员工宜业也宜居。
未来,增城将承载广州东进战略发展势能,发挥 “三铁合一”交通枢纽优势,依托“一站双港”助力“双城”联动,建设面向湾区东岸、粤东、华东的广州东部门户,打造为广州东部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积极承接湾区东西两岸科技创新走廊高能要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