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城:宜业宜居宜游的产城融合样本
8月3日,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里,迎来一批特殊的代言人:
九龙湖畔,8岁的陈志行遥控一架飞艇模型穿越水上迷宫,体验九龙湖的自然风光与滨水魅力。
广州泰和肿瘤医院,50多岁的郗建新近距离接触全球领先的“肿瘤大杀器”质子治疗系统,高达18.5米、重达220吨的旋转治疗机架,蔚为壮观。
这是由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组织的“创新大道看创新”媒体亲子体验营暨知识城第一届短视频大赛开场一幕,近百名媒体记者及其家属走进知识城,传播这座新城的成长故事。
要做好知识城的代言人、记录者和传播者,首先要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岁月更迭。
这里有历史厚重的馈赠,在九龙湖的中心,存在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窑穴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堆积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陂头岭遗址,将广州的文明历史追溯至4500年前。
这里有现代化的创新产业,在创新大道上,以百济神州、粤芯半导体、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这里也有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广州新侨学校、华师附中、广州泰和肿瘤医院等国际一流水准的服务配套遍地开花,能随时感受“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带来的幸福感。
从区域空间品质、城市功能支撑、产业规模和质量三个维度来看,中新广州知识城已然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城市”。用现代城市的思维来观察知识城,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城的蓄力蝶变。
气质之变
九龙湖畔,绵延的绿草坪,是何佳玥的心之所向。跨越近百公里,从广州老城区到知识新城,来一场记录、传播之旅,何佳玥此行爱上了这里的新城面貌。
创新大道上,推窗见绿,出门见景,随时感受到宜居宜业的生活氛围,这源于知识城规划在城市品质上的精耕细作。
知识城的规划建设,全面融入新加坡元素,建设15公里风雨连廊,全面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建成33.8公里花廊、35公里绿道,打造迳下花开、莲塘古村等特色生态景观,塑造“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的高品质城市,彰显以人为本的城市情怀。
驱车沿创新大道往北,一眼望去,便是已突破“百米大关”的知识塔,在环九龙湖总部核心经济带,地标建筑布局一览无余,知识城的重点科创项目在这里蓄势崛起:
7月,中国纳米谷二期项目、国际领军人才集聚区二期开园,城市科技馆正式开工,知识城创新滨水公园对公众开放。
9月,华附知识城校区将迎来第一批学生,广州新侨学校二期国内高中将招生开学,一同为知识城优质基础教育扩容。
环湖周边的文化塔、智荟塔、金融塔、生物塔、国际会议中心、城市科技馆、国际人才中心、国际商业中心等8个项目将加快开工、加快建设。
从阡陌之地到现代之城,知识城的发展历程是广东省、广州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十三年来,知识城历经战略构想、起步成长、提质升级、高速发展,以规模之变推动城市气质之变:
规划面积从123平方公里扩容至2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扩张至100万人,从阡陌之地成为现代新城。
布局42家科研平台、6所研究生院、475个海内外顶尖项目,构建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形成“五横五纵”路网格局,规划建设8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一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
知识产权服务园、凤凰谷海归中心、会元学校、城南邻里中心、广州实验中学等产业配套与民生配套日臻完善,打造宜业宜居的幸福新城。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黄伟坚表示,知识城将更加强调城市品质和功能创造,加快打造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知识社区,为知识创造、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等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
知识之城
走在知识城慈济路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埔院区、广州泰和肿瘤医院、皇家丽肿瘤医院共同形成“三院一体”的广州国际肿瘤医学中心,为全国乃至全球患者提供差异化癌症诊疗高端服务。
对于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院长钱朝南来说,这里是他参与打造属于中国本土高精尖医疗产业的广阔平台。
2012年,广州泰和肿瘤医院落子慈济路时,这里还是一座荒山,来到这里必须经过当时还是泥土路的九龙大道。如今,九龙大道已是一条聚集创新要素的宽敞主干道,而原来的荒山,也成为一座总投资预算超过30亿元的三级肿瘤专科医院,明亮宽敞、整洁干净的环境让人备感安心,便捷又舒适的单人病房最大限度地降低交叉感染率。
2021年,随着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启用,广州国际肿瘤医学中心的运营开业,腾飞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氛围形成并日渐浓厚。目前,广州腾飞园已建成为知识城内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带动智能科技、教育等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型产业园,为知识城带来雄厚软件支撑。
在知识城,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前沿高端的“软服务”,由政产学研多方主体互动与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为这里的人才打造了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硬支撑”,让“知识”之树不断深扎。
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区域,知识城集结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审协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知识产权机构百余家。
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下称“审协广东中心”)落户知识城,主要履行发明专利审查和知识产权服务两大职能,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编织知识产权强力“保护网”,实现企业发展“撑杆跳”。如今,审协广东中心已有员工近2000名,审查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90%以上,已形成一支全面覆盖机械、电学、通信、医药、化学、光电、材料等各个专业技术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高质量专利审查和高水平创新服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创新大道一侧,以环九龙湖总部经济带为“核”,知识塔、智荟塔、城市科技馆、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依次铺开,一座环山绕水、独具特色的“山水创新之城”呼之欲出。南北分布形成两个片区副中心,枫下副中心强化生产服务业布局,打造全链条芯片智造产业集聚区;新龙副中心强化知识研发服务布局,打造服务创新经济的活力宜居家园。
以城兴产
走进审协广东中心普法基地,这里是专利发明的审查枢纽,不仅记录了许多知识城的创新故事,也正书写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崭新篇章。
在腾飞园,感受中新合作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到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向国内顶尖科研人员学习生物知识、亲身参与实验,萌发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在广州泰和肿瘤医院,可以近距离接触全球领先的“肿瘤大杀器”质子治疗系统,深入了解知识城坚实的医疗科技力量保障。
有了创新的“软土壤”与“硬支撑”,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成为激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活力的黄金之路。
建城伊始,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已定,“筑巢”方能“引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目前,知识城已引进百济神州、诺诚健华、GE—龙沙、康方生物等创新制药项目40多个;集聚粤芯半导体、深南电路等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超80家,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国内零的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落地小鹏汽车智造基地、百度Apollo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等项目……
“广州知识城正从产业新区迈向综合增长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曾表示,“宜游”是知识城的一大特点,这里“三山相拥,城景交融”,适合工作、生活,也是面向全球、大湾区游客的乐园。
满足好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吸引全球人才聚集知识城,进而实现“产业兴城”。如今,近30名战略科学家、1300多名高层次人才选择在知识城安家落户,超1000家前沿科技的企业选择在知识城创新创业,合力繁荣知识城创新产业“朋友圈”。
如今的知识城,全球顶尖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已雏形初现,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承载区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按下规模化“加速键”,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湾区半导体产业园、科教创新园等7大组团式空间布局在创新大道上基本成形,形成从南到北优势互补、多点开花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孙梦依、赖晓璇、徐洁芹)
来广州,先到哪里?
白云机场、广州南站、南沙港都可作为四海宾朋、四方物流登陆广州的第一站。如今,这份名单里还将增加:位于广州增城的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新塘站。
经由增城抵达广州,来了就是“中心地”,就是广州的“现代活力核”。
广州市委全会提出,优化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格局,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
在省市擘画的战略蓝图中,增城不仅要在实体基建方面提升枢纽能级,更要不负“中心”使命,更好把各类资源要素集聚起来,秉持世界眼光,对标国际一流,把东部中心真正规划好、建设好。
告别城郊印象,立于城市新核。回首过往,增城自古就是交通要地,曾被称为省会“入惠潮水陆冲地”。时至今日,随着战略之变、定位之变,增城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也在发生变化,许多美好期待相继在此落地变现。
从超大城市近郊,华丽转身为链接世界的门户枢纽、广州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一个崭新的增城故事才刚刚开始。
时空更近 交通基建打造出行“快车道”
“增城最重要的优势在于‘黄金区位’。”在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看来,增城既是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连接点,又是广州“东进”与科创走廊复合交叠点,能够作为广州东部新门户快速联通穗莞深。
区域发展要跑起来、跑得快,就要积极承接大湾区东西两岸科技创新走廊高能要素,把广深之间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协同发展的要素资源。作为先行军的交通,无疑是增城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落子之一。
分布于增城的交通路网、枢纽节点等重大项目,几乎每天都在刷新“进度条”——
连接区域镇街。8月1日,广汕路北绕线全线通车。该项目全长27公里,连接荔湖、朱村、荔城、增江、石滩等5个镇街,联通广惠、北三环、增天、广河、从莞深等5条高速公路,辐射带动北部三镇。
通达湾区内外。广汕铁路工程正全力为9月底的通车忙碌着。广汕铁路为高速客运通道,开通后,广州至汕尾车程将由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将有效缓解广州通往东部沿海城镇的通行压力。
推进国际交往。依托增城西站建设的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该项目是大湾区开行密度最大的国际班列平台,这里每周固定开行中欧班列4至5列、中老班列1至3列,基本实现每天一班的“天班”开行。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道路畅通,企业“跑”得更快。
位于增城的立高食品是全国冷冻烘焙行业头部企业,产品运输确保全过程冷链物流,在送达客户手中依然保持-18℃储存条件。立高食品冷冻事业部副总经理梁坚锐坦言,选址增城,交通便捷是重要因素。
“冷链物流的能耗特征很明显,跑低速能耗高,跑高速能耗低。因此我们把工厂、区域性中转中心设在高速出入口附近。”梁坚锐说,“从工厂走新城大道,10分钟就可以到达荔湖收费站上广惠高速,去广州中心城区以及深圳、东莞等地更快更便捷了。”
路网畅通,市民“走”得更远。
增江街居民吴秀芳在天河区龙口西路上班,地铁21号线开通后,她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方便而快捷。“每到周末,我们一家三口都会乘坐地铁,到广州植物园、广州塔、陈家祠等地游玩、逛街,品尝广州地道美食。”
交通路网既是民生要道,也是经济廊道,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一头关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目前,增城区拥有新塘站、增城站、增城西站三大交通枢纽,已开通或已落实规划有4条国铁、4条地铁、3条城际、6条高速公路。
从增城出发,全域10分钟可上高速;30分钟可达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交通圈内坐拥广州、深圳两大空港和黄埔、新沙两大海港资源,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
日益织密的交通网络,缩短了增城与广州老城区、大湾区城市群的时空距离,牵引着增城建设东部中心驶入“快车道”。
产业更强 营商环境提升发展“加速度”
现代产业、繁荣市场,是中心城市的标配;高效服务、便利营商是城市中心的标配。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中心,增城两者都要有、两者都要优。
今年上半年,增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6.71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居全市各区第一。其中,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工业投资108.52亿元,同比增长64.69%,总量、增速分列全市第二、第三;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26个。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锚定制造业这一“立区之本”,增城以“硬核”先进制造展现出超大城市的特有韧性,体现了作为城市新核所应具备的潜力与担当。
作为广州的制造业重镇,增城产业基础扎实、拥有较多连片成片产业用地,是全市为数不多有基础、有条件发展制造业的区域,可以承担也应该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
当前,全区致力推动“芯显车”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集成电路各关键环节、新型显示产业链以及新型储能等新赛道的布局,大力引进半导体、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项目。
其中,在集成电路领域,增城围绕增芯、中微广州公司、越海集成等龙头项目上下游产业链;在新型显示领域,增城以超视界、维信诺项目为牵引,争取引进一批关联企业;在汽车领域,增城拥有广本、北汽两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并加快引进一批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
东部中心,自当有中心的担当,要为广州挺起产业脊梁。作为东部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增城,当务之急是做强做大经济体量,联动黄埔区共同释放产业配套的虹吸效应。
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稳增长压力越大,越要靠服务赢得主动、赢得认可。
“对于企业项目建设来说,时间非常重要,‘五证联发’极大节约企业的行政审批时间。”中南高科高端电子信息创新园项目(下称“中南高科”)企业负责人秦俊武说。在增城区镇街部门的协作下,中南高科项目得以提前预审、一套材料、并联审批、全程网办、快速发证。
今年以来,增城推动20个重点项目开工。润城、中南高科、鸿凯3个项目先后实现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人防建设意见书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五证联发”,开创了广州市社会投资工业项目先例。
提升发展“速度”,兼顾发展“温度”。增城以“全生命周期筹建服务”推动项目建设的同时,还以“妈妈式”精准服务打通暖企“最后一米”。
“从项目筹备、选址到落户、建设,政府全流程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妈妈式’服务无微不至。”创和智能装备基地董事长朱敬波说,该公司致力于中国智能装备产业的提升,随着位于新塘镇的创和智能装备基地封顶,该企业有信心扎根增城做强做大,预计2025年产值达5亿元。
支持经营主体拓展市场、增强信心、壮大发展,确保各项措施及时“解渴”、快享直达……增城不断形成产业焕新、近悦远来的城央气象。
生活更美 民生保障增强宜居“幸福感”
相比地理空间的通达、经济差距的缩小,迈向“中心”之域,难点和重点还在于弥合社会认知中的“心理距离”。
近年来,增城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为了让孔雀来栖、人才常驻、客流长留,提升宜居宜业“幸福感”。
在教育领域,增城力争办成民心工程,配平教育优质均衡的“方程式”。
兼顾“内培外引”原则,增城推动名校落户增城、名师辐射增城。近年来,增城区相继引进华南师范大学、执信中学、华师附中、广州二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到增城合作办学,举办公办学校共20所,累计提供优质学位57835个。
跨越城乡发展“沟壑”,增城正逐步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让优质教育资源逐步从中心向镇村下沉。全区85所学校纳入提升改造计划,目前已完成77所薄弱学校提升改造。
在医疗领域,增城着力推动“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成为现实。
拓宽医疗资源,增城区内即可攻克疑难杂症。市妇儿中心增城院区不断实现“零的突破”,完成省内首例低龄患儿机器人辅助心血管手术;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成功治愈增城首例ⅢC期肺癌患者……
放权基层医院,百姓在家就能享受医疗服务。在中新镇中心卫生院,“医养融合个性服务包”让签约对象得到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服务;在派潭镇中心卫生院远程会诊室,三甲医院专家隔屏“坐堂”,患者可以实时咨询。
在公共服务领域,增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荔枝树下赏珍玩,在增城可以领略全国各地非遗魅力。今年夏季,增城举办全国百项非遗进增城活动,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增城荔枝果园、商圈、社区、景区,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与市民游客“零距离”接触。
碧道之上有“骑”遇,在增城可以体验国内顶级赛事。今年,增城区接连举办2023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2023粤港澳大湾区首站铁人三项赛等全国性赛事。海内外选手在增城尽享“体育+文化+旅游”融合之旅……
破解民生难题,探路共同富裕。增城用可感的温度、服务的态度、包容的风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最新数据显示,增城区2022年常住人口总量为155.04万人,相较上一年新增2.12万人,增量排名全市第二;从2010年到2022年的11年间,增城区常住人口均为正增长。
作为千年古邑的增城,就像一位静坐增江畔的老者,笑迎四方客、家门常打开;作为战略要地的增城,又像是一位时代前沿的弄潮儿,携来百侣游、交友会高朋。
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源于增城在全市大局、城市战略中日渐彰显的重要性。如今,生活与生产、人口与发展,在增城构成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
破除“偏与远”的成见,增城正在奔赴“高与远”的未来。
广州市财政局积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配合市卫生健康委以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联合印发《广州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聚焦资金使用绩效、资金拨付穿透力、资金统筹灵活度三个关键点,促进全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果。指导相关医院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用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资金,将资金投入到绩效好、市民普遍受益的地方。规范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指导各医疗机构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科学制定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加大绩效评价和考核力度,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扣。
二是聚焦资金拨付穿透力,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将该项目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资金管理,依托直达资金信息化系统实施资金监控,切实防范分配迟缓、截留挪用等问题,促使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单位。
三是聚焦资金统筹灵活度,提高资金使用进度。允许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资金在子项目内统筹使用,在安全合规的情况下,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截至6月底,该项目资金支出进度大幅提升,已超过序时进度。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