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区按下“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快进键” 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见效
为加快推进增城区“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增城区分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当前宅基地底数大、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问题,以高位统筹全面部署、试点探索上下协同、完善机制精细管控、内培外宣广泛动员四大提速举措常态化推进宅基地发证,助力总量高居广州市第一的43万宗宅基地颁发“房地一体”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1月31日,全区累计颁发“房地一体”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5万余宗,其中2023年年底攻坚期发证近4万宗,日均发证约600宗,发证量及发证速度均位列全市第一。
一、强化顶层设计,高位部署促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增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的工作部署,成立区“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登记发证工作。召开区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区政府制定“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攻坚行动方案,细化任务,每日调度工作进度,充分动员镇街、村社力量,压实主体责任,确保责任到人。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每周组织业务处室部门赴区发证现场办公点,指导解决发证中的业务技术难题;增城区分局党组主要领导带头抓,局领导班子分片联系镇街,每周到镇(街)发证一线督导抓工作进度;13个镇(街)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按照每个村(社)、每个环节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组织各村(社)召开攻坚大会,全力推进“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
二、试点探索先行,凝心聚力抓推进
一是试点创新优化。为解决日常不动产登记发证审核耗时较长问题,增城区选取派潭镇设立试点,由增城区分局组织技术服务单位送服务下乡,与镇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所、农业农村部门建立了一体化办公新模式。相关审核部门安排专员驻点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所集中办公、各司其职,形成工作组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提高审批资料流转效率。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提出首次登记公告、资料收集和审批三环并联模式,部分资料在规定允许情况下容缺受理,缩短发证预审时间,提升发证效率,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发证经验。二是上下联动发力。攻坚期间,增城区分局组织调度技术服务单位,安排180个专业技术人员下沉13个镇(街),各镇(街)组织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所、农业农村办公室、挂村部门分别成立10-20人工作组、各村(社)3-5人专职队伍,形成多部门上下贯通、协同联动的工作发证机制。针对部分外出务工村民收件难问题,镇(街)工作人员按村(社)划分片区,各片区指定专人小组,协同村(社)干部利用周末、夜晚入户收件。同时,为提高登记发证效率,增城区分局机关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国企城乡院全员上阵,共同协助参与登记发证,实现在2023年末两月冲刺完成发证约4万宗。
三、完善机制建设,深化运用强把关
一是制定方案提速。为解决“一户多宅”“超占面积”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增城区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应发尽发、应登尽登原则,先后印发《广州市增城区“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登记细则》《增城区“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建筑物登记发证工作指引》等政策性文件,补充完善处理政策。结合本区实际印发《增城区加快“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案》等提速性方案,明确登记条件及建房登记面积确定等。二是逐级审核把关。经试点探索,形成了具有增城特色、高标准的“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确权预审模式,由技术服务单位预审“房、地”信息,村社确认“人、户”关系,镇(街)审核确认“人、户、房、地”一致,经逐级审核确认且宅基地公告无异议后方可进入登记发证审核程序。为增强项目管控效率,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积极落实“数字政府”的要求,监理单位研发了“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预审软件”、微信人员管控小程序,技术单位研发l“人、户、房、地”管理系统,有效提升成果审核和工作管理成效。
四、增强确权意识,多样宣传重普及
一是加强内培指导。增城区分局组织培训会议60余场强化“一户一宅”政策贯彻落实及确权登记发证业务培训指导,组织镇(街)、技术单位、监理单位召开每月工作协调会,业务部门召开工作周例会,实时总结发证工作的难点、堵点;成立专职督导组,抽调5名科级骨干组成“房地一体”工作专班,形成4支专职指导工作组,每周深入各镇(街)、村(社)一线调研,帮扶镇(街)优化发证流程,提高村民申请材料收集及审核效率。二是加强外宣动员。以线下调研与线上咨询结合强化宣传,每日整理收集问题制作形成浅显易懂的“一问一答”手册,制作“房地一体”宣传册、宣传海报,利用农村小广播、LED屏播放政策解读音视频,设立政策解答公众号,充分调动村、社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全市已建立26个零工市场 包括专业性零工市场和“新型零工+”市场
“站街招工”变“入场招工”,自发零工市场更规范有序。广州正探索建设特色零工市场,提升零工市场服务质效,促进灵活就业市场供需动态匹配,推动更高质量充分就业。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建立26个零工市场(零工对接服务专区、专窗)。
立新序:
“站街招工”变成“入场招工”
“冚车多少钱?”“有多少件?”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康鹭新招工广场(海珠区零工市场)年后每天都十分热闹。记者在现场看到,招工广场划分了几个区域,既有老板与工人对接的洽谈区,也有可以发布招工信息或用于举办招聘会的固定摊位,还设置了电子屏幕滚动播放招聘信息。
“人气”最高的是洽谈区,只见老板们带着样衣,有的还举着写有流水工序、价格的牌子招揽工人,工人凑上前边询价边触摸布料,掂量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洽谈区热闹程度与往日的“招工一条街”无异,不同的是昔日街边人车混流、交通堵塞的情况已基本消失。
“康乐桥至鹭江南约大街是村内主干道,因为地理位置便利,慢慢地成为制衣行业小作坊老板、个体承包者自发聚集进行合作对接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发性、季节性等特点的‘招工一条街’。”海珠区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长期占道的“站街招工找工”为周边区域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环境脏乱等问题。建设“康鹭新招工广场”是为了规范制衣行业用工行为,让供需对接更规范有序。
接产业:
灵活用工契合行业“现货供应”
经历了三十多年发展,中大纺织商圈附近的康乐村、鹭江村已成为制衣行业的集聚地。康鹭制衣行业已经形成“上午采购、下午生产、隔天出货”的现货供应模式,灵活的快招、日结的招工模式十分契合这种现货供应模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街道的摸查数据,康鹭片区内共有制衣厂4400多家,还有大量制衣小作坊未纳入统计。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片区吸引超10万从业人员,其中零工用工需求高于长工,在旺季时零工的占比超过70%。
“当前海珠区零工市场康鹭新招工广场以康鹭片区制衣行业为核心,辐射服务周边江海大塘、南洲沥滘、瑞宝等相关街道、村社制衣从业人员。”前述负责人表示,目前区内有18条街道设置了就业驿站,同样提供零工就业服务,“下一步将以供给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结合辖内行业集中、零工聚集区域需要等因素,多元化探索推进具有海珠产业特色的零工市场及就业(零工)驿站建设。”
多样化:
建“劳务夜市”“零工超市”平台
“我们依托各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自发形成的零工集散场所等资源,统筹建设综合性、行业性的零工市场或服务站点,促进灵活就业市场供需动态匹配。”广州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6个零工市场(专窗、专区),部分零工市场结合产业布局,形成了特色:如海珠区重点打造的纺织服装加工行业专业性零工市场;花都区狮岭镇覆盖皮革皮具行业从业人员超25万人的零工市场。
除了对接产业,有的区还探索发展新型零工市场。荔湾区探索建设“新型零工+”市场,不仅服务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还服务设计、规划、咨询、辅导等项目制灵活就业人员。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零工信息发布渠道。”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建设零工市场坚持线下招聘、窗口服务与线上服务平台有机结合,免费登记及发布零工求职招聘信息。延伸零工求职服务链条,搭建“劳务夜市”“网络集市”“零工超市”等零工对接平台,拓宽劳动者增收路径。零工市场建设和就业驿站建设有机结合,整合资源,形成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对接洽谈、技能培训、政策宣传、劳动维权、遮风避雨、防寒避暑等服务集群。
专家:
政府公共服务促进供需对接
“发展多样化零工市场,是适应产业多元化、多层化、多趋势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谌新民指出,推进广东、广州产业和就业结构多元化,既需要固定、稳定的招工市场,也需要多样化的零工市场,大力发展零工市场能有效解决老百姓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谌新民认为,政府部门顺应市场自主形成的零工市场趋势,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其规范化发展,也是城中村治理一个重要的举措。“我们在提供零工市场公共服务时,要避免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要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让零工市场在促进供需对接时更顺畅、更有效。”
今年3月20日-26日为广东省暨广州市第四十三届“鸟节”“爱鸟周”。值此之际,3月24日,白云区举办2024年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并为白云湖公园鸢飞科普馆揭牌。据悉,该科普馆的落成,预示着珠三角水鸟生态廊道(白云区段)项目建设内容已全部完成,绿美白云生态建设又取得一阶段性成果。
本次活动以“珍爱鸟类 绿美白云”为主题,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管理服务中心、白云区素质教育管理中心共同承办,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民革白云区基层委员会、珠江经济台、白云融媒协办。
活动现场为15名小学生颁发爱鸟护鸟小卫士证书,为白云湖鸢飞科普馆揭牌,并通过设置鸟类科普展览、派发相关宣传物料、开展鸟类栖息树木种植等方式增强社会公众对鸟类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着力营造全民爱鸟护鸟、珍爱鸟类的良好氛围,齐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家园。
据了解,白云湖鸢飞科普馆集科普、研学、旅游等元素于一体,整体设计理念依托珠三角水鸟廊道建设为蓝本,从一只水鸟迁徙的视角,讲家园、讲生命、讲未来,从最微小的情感,触达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以“飞行日记”为主线,探寻鸟类与人类最亲密的“联系”,找到鸟类与自然最直接的“呼应”,搭建起人与自然,与生态的“感知”;从水鸟质朴的视角,了解它的基因历史,参与它的迁徙征程,感受它对世界的反馈;揭示水鸟与生态的调节、与人类活动的连接关系。该科普馆具备观、学、研、游等四大功能,将成为民众、游客零距离“接触”、认识野生鸟类、普及鸟类科普知识的好场所。
白云生态美如画,鸟类“精灵”来安家!白云区坐拥山水林湖田城,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采取多项措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水域面积,为鸟类繁殖、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逐渐发展成为“鸟的天堂”。根据2023年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结果显示,白云区共记录到鸟类14目46科133种,与2017年记录数据相比,新增了4科28种,16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种为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增加了5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增加了4种,一幅人鸟共乐的生态美景正在绘就。
接下来,白云区将以深入推进绿美白云生态建设为引领,高质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水鸟栖息生境修复,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规范野生动物放生行为,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动更多群众加入到绿美白云生态建设的行动中来,合力共创共建共享绿美白云。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