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鲜亮红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山大学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学术文脉积淀深厚。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傅斯年、顾颉刚、商承祚、何思敬、赵元任、周谷城、梁伯强、蒲蛰龙、王亚南、刘节、岑仲勉、王起、柯麟、陈寅恪、姜立夫、杨荣国、梁方仲、容庚、高兆兰、谢志光、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董每戡、戴镏龄、高由禧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本校任教。近年来,中山大学吸引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英才,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2000年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15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备忘录;同年12月,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深圳校区。至此,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在广州、珠海、深圳扎根办学,各校区统筹规划、错位发展,三校区五校园共同支撑中山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加强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补齐工科短板,填补了农学、艺术学空白,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广州校区重点提升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珠海校区重点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深圳校区着力发展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学校综合性办学优势和特色愈发凸显,学科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倡导“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学科与科研规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激发人文社科发展新动能,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中大力量。
中山大学医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实力,我国最早的西医教育诞生于此。目前,中山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医学科研创新日新月异,拥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构建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优势互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医教研综合实力、医疗服务能力与规模居于全国领先行列。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山大学现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36个、省部级平台241个,学校着力推进理、工、医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学现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36个,研究生教育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中山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动教学改革,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塑造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学部制改革,组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等7个学部,构建 “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加强跨学院(系)的合作协同,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山大学进入发展新时期,即将开启新的百年征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奋勇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大学确立了事业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一年到二〇三五年,在稳居国内一流大学群体前列的基础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领先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中大风格、引领未来发展的世界强校,推动办学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坚定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立志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大贡献!
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办法有创新性新突破!4月18日,备受关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安置启动活动在知识城知识大厦举行,全国首张“依法征收、净地出让”城中村改造新模式项目房票发放到村民手中,“房票安置”试点将在黄埔区五村七片城中村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五村七片项目”)中有序推进。本次活动上,来自黄埔区五村七片项目的村民代表和媒体记者们现场聆听了政策解读。政策发布会后,村民代表还到“房源超市”现场看盘。
新增“多选项” 出台房票安置政策
据了解,房票是指在实施城中村改造时,被拆迁人的房屋安置补偿权益货币量化后,由区政府指定单位出具给被拆迁人在特定时间、地域和范围内购置商品房(含住宅、非住宅房源和政府持有房源)的凭证。凭房票可选购的商品房称为“房源超市”,房票记载人可在“房源超市”中自主选择房源,凭房票与“房源超市”房屋权属人(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区行政事业单位)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
黄埔房票安置办法的政策出处是今年4月12日正式印发实施的《广州开发区 广州市黄埔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安置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这也是全市首个区级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的配套文件。据了解,该《实施细则》在政策上有几个“首次”创新:
一是首次明确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增加房票安置这一“多选项”。《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符合“一户一宅”的前提下,被拆迁人应保证按照每户人均40平方米原址回迁,超出每户人均40平方米的部分可依个人意愿选择房票安置,在确保每人实现一定面积原址回迁的前提下,增加房票安置可选项,满足村民群众多元化、差异化的回迁需求。
五村七片项目涉及的主要是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相比存在较大价格差异,因此基础补偿金额如何确定是村民最关心的内容。《实施细则》综合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货币补偿安置标准和村民对弃产价格认同感等因素,明确结合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货币补偿安置标准、弃产价格和项目具体情况在房票安置方案中合理、合法确定基础补偿金额。
二是首次明确“房源超市”的准入条件。在前期工作中,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相关部门组织多家深度参与旧改的开发企业进行座谈交流,促成更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入“房源超市”。纳入“房源超市”的房源为可售的新建商品房房源和政府持有房源,必须产权清晰、手续完备且纳入阳光家缘网。涉及查封、封存等司法限制行为、抵押和债务纠纷的商品住房不得纳入“房源超市”。这些房源还需要承诺给予接受房票安置人员一定的价格优惠。
例如,本次五村七片项目“房源超市”的选定,综合考虑了村民意愿、改造主体推荐以及开发商诚信、实力等因素,首期纳入了知识城·悦辰壹号、知识城投资嘉达·山与墅、龙狮·璟珑府这三个优质商品房源,同时相关部门正在与更多优质房地产企业对接,下一步将继续扩充房源超市的储备项目。据了解,知识城·悦辰壹号由知识城集团打造,项目总建面约80万平方米,凤凰湖九龙湖环拥,内部打造约15万平方米园林,是区域内配套齐全完善、生活条件便利并拥有完善优质教育配套的大型生活社区,项目首批住宅已提前3个月交付。
算好“民生账” 房票多得政策性奖励
广州开发区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房票安置政策的创新落地,既有利于推动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房建设相结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又可妥善安置村民,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此外,通过房票安置腾出土地交回政府收储,可优先建设保障性住房,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地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涉及改造的村民而言,房票安置是一个可以快速获取合法权益的可靠选项。选择房票的优势,一是可缩短回迁周期,部分村民房屋拆迁后,长期租住商品房小区,面临着回迁慢、孩子上学等问题,如果选择房票安置方式,可以凭房票即时选购现楼或准现楼,解决部分涉改村民的“眼前之需”;二是可享受低价购房优惠,村民选择房票在购房时房源超市房源会有一定的购买优惠;三是可获得房票安置的政策性奖励,对选择房票安置的村民,按规定将给予不超过基础补偿金额5%的政策奖励和支持。
在政策发布会现场,房票安置的政策奖励引起热议。按照五村七片项目原弃产价格8000元/平方米标准计算,100平方米的安置面积,如果选择房票安置可以多奖励1.6万元。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实施细则》,房票的有效期自核发之日起计算,最长不超过18个月。如果在兑付期限内未购房,到期后可持房票向房票核发单位按基础补偿金额申请兑付现金。
为了确保房票可兑付,《实施细则》明确,在房票安置方案审定之日起3个月内确定银行并设立房票监管账户,并按已签订的房票协议约定该内容,以现金方式和银行无条件保函形式足额缴存房票金额,同时明确房票兑付期间房票监管账户留存现金余额的下限要求,保障房票后续发放、兑付、结算等环节的资金安全及规范流转。
九佛街莲塘村陈先生说:“有了房票,我可以兑换已经建好的房子入住,对提升我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帮助。我在‘房源超市’看中的新小区环境很好,周边的配套之后也很齐全,还有一个商业区,我家小孩以后上学也能方便很多。”
算好“长远账” 腾挪空间谋划未来
五村七片项目是黄埔区首个落地“房票安置”政策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也是黄埔区融合改造的示范工程,“五村七片”指的是位于知识城北部的九佛街道辖内的莲塘村、蟹庄村、燕塘村、重岗村、山龙村一二社、山龙村石窝洞社、山龙村九佛社这5条村在内的7个片区。该片区是规划中的生物医药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核心承载区。通过引入房票安置政策,可以为该片区腾挪产业及保障房建设空间,进一步满足周边湾区半导体产业园、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高端人才及产业工人的住房需求,实现产城融合、交通便利、职住平衡。
近期,黄埔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好房票安置、产业导入、保障房建设“组合拳”。在房票政策中,黄埔区要求改造主体或房票核发单位在编制试点项目房票安置方案时,应明确房票安置涉及地块位置与面积、建设进度、移交或收储安排等内容。对已发放房票的复建住宅,明确按市土储管理相关规定收储,用于建设配售(租)型保障房以及产业用地等,将房票安置释放的面积体量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满足周边刚性住房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升级需要。
据了解,今年以来,黄埔区火力全开推动城中村改造项目快批快建快安置,已正式批复迳头、贤江、埔心3个旧村以及港湾一二村旧城改造项目,办结41.5公顷“三旧”用地报批,推动笔村、沙步、文冲西、凤尾、横沙、汤村等12个项目列入市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全区城市更新项目新开工104万平方米,建成封顶安置房20万平方米,约1670套。
(曾妮、王嘉敏)
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和新农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16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8595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一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76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2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6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计52个,占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数近70%。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30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12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94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3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668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5人、全职外国和国际组织院士10人、特聘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17人、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94人次、广州市高层次人才311人。
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科、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科力量、强化交叉融合,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现已形成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进入世界排名前百强;27个学科上榜软科2023“中国最好学科”,其中2个位列全国前12%、7个位列全国前20%。学校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主榜第97位,自2020年以来一直稳居国内百强;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46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78位;在US.News2023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551位;在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801-1000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5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1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9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减震防灾教师团队”和“数学教育教师团队”入围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总体去向落实率为93%。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8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48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6672项,授权专利35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31余项。获批广东省大学科技园,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51项。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和冬奥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92%,攻读硕博生学位留学生占在校留学生总数的57%。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23所,分布于全球18个国家的21个主要城市;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相继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中澳韧性材料与结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6个;获批“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个;土木工程、天文信息技术等2个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项目”。分别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盛顿大学、海德堡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和联合培养等项目80多个。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