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下称“博物馆”)坐落于广东金融学院内,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货币金融主题博物馆。博物馆现有实物藏品1万多枚,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揽括古今中外各历史时期的货币,分设中国古代货币、民国时期货币、根据地货币、新中国货币、金银纪念币、粤港澳台货币、货币反假、金融票证、电子货币、世界货币十个展区。丰富的藏品,真实反映了货币金融的发展历程和货币金融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
博物馆成立以来,立足于行业特色,将货币金融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科普科研、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中,致力于打造科普、科研和教学三位一体的精品博物馆。博物馆年均开放180天,年均观众量30000人次,其中青少年与未成年人占60%。
依托丰富的货币金融教育资源,博物馆每年为新生进行入学货币金融文化教育,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校内外学生普及货币金融科学知识,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和研学,在货币金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积极开办货币反假知识培训,承担科普和研学项目研究,组织参与户外大型科普活动;承办货币文化节、广州市科普讲解大赛、广东省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座谈会、广东省“人民币版别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面向基层,面向公众,从校园走到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广大民众的认知水平。
博物馆承载科普、科研和教学等功能于一身,被评为多个类别的基地,自2006年以来陆续被评为天河区科普教育基地、天河区中小学社会实践大课堂基地、广州市科普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州市科普游自由行和科普一日游项目承担单位等。2018年博物馆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情教育)。
博物馆一直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打造了一支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学生志愿者队伍,同学们通过在博物馆学习和实践,得到了良好的历练和成长,多次在广州市的科普讲解大赛、博物馆讲解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博古通今、宏中肆外,以普及货币金融知识,弘扬货币金融文化为己任,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将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书写货币金融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陈家祠为馆址,成立于1959年,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址陈家祠(匾额题陈氏书院)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地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造的合族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集岭南地区多种建筑装饰工艺于一体,包括有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是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现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除了做好保护和管理利用馆址陈家祠的工作外,还积极承担起工艺博物馆的职责。建馆六十多年来,在杨铨、商承祚、容庚、冼玉清、谭畅、李知非等一大批关心我馆藏品建设的爱国人士、著名学者和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无私捐赠,以及几代工艺馆人多方努力征集下,我馆已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套),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套),是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我馆的藏品多达几十个种类,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它们是石湾陶、广彩瓷、象牙雕刻、粤綉、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的载体,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近年来,我馆加强了对馆藏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对各工艺门类的田野调查,同时改进展览布局并提升展览设施,策划举办了多个专题展览、论坛和教育活动,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为省内联络工艺大师、做好工艺整理、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平台。
近年来,博物馆创新性地引入数字技术,对陈家祠文物建筑安全以及消防、安防实施监控;建设数字体验馆和恒温恒湿库房弥补展览空间和库房条件的不足;建设票务监控系统,建设第三卫生间、游客中心;充分利用藏品资源和观众资源加强文创产品的委托授权开发,不断提升公众服务质量,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大陆高校第35—49位,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301—400名。
学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南方名城广州,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5300余亩,环境优美。目前,学校共设有25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前0.4‰。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拥有本科专业8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7种,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超5万人,其中本科生超39000人、研究生超12000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学生、国际学生。6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0余万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等专业认证/评估通过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名牌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1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33门,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等各类省级实践教学平台83个。近三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7项。
建设有2.5万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育人基地——“工大创谷”,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创新创业教育9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位列全国22位,广东省第一。2012—2023年,学校捧得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特等奖4项;连续六届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捧得四届“优胜杯”;第八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获2金7银3铜,创历史新高,金奖数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省属高校第一)。全国电子设计大赛、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均获一等奖。学校男子篮球队获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连续三年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足球队获2018-2019CUFA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校园组总冠军。近年来,学生在声乐、器乐和舞蹈集体项目上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及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艺术品牌金奖等50余项。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的“闪亮名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000多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800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7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教学名师19人。9人次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位居内地高校第35位。37人次入选斯坦福大学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位居内地高校第50位。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研工作,开展高水平科研创新。拥有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广东省重点智库等省级人文社科平台23个。到校科研经费连续多年突破1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四年突破160项,位列全国前60名,2021年首获创新群体项目(全国仅42项,全省仅3项),2022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项。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何梁何利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9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优秀奖7项,2022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3》中位列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第45位,广东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目前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3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IC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物质等多个领域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建设。
学校立足湾区、面向全球,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办学。先后与国(境)外160多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建设。现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开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动画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国际班5个。
面向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奋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加快“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步伐,争取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广工力量!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