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标国际最好最优标准!
企业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我市将于近日召开佛山市企业家大会,继续向全社会传递致敬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佛山坚持制造业当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拼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工程建设紧张推进,工程车辆穿梭不绝,建筑工人抢抓工期,基建装备有序运转,项目建设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着,产业发展奔跑向前......开年以来,佛山“双十园区”到处一派竞标争先、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
“双十园区”是佛山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自去年召开佛山市企业家大会以来,佛山凝心聚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谋划推动“双十园区”建设,并迎来首个佛山市企业家日,进一步向全社会释放出坚持制造业当家、致敬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
广大企业家也怀揣对事业的憧憬和渴望,扎根佛山,挖掘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着力点与发力点,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参与产业优化升级,把企业发展得更好、做得更强。
高水平建设“双十园区”
为企业提供一流发展平台
三山显示制造装备产业园核心区的建设工地上,一辆辆工程车运载着建筑物料来回穿梭,大型工程装备有序运作,呈现出紧锣密鼓搞建设的忙碌景象;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高耸的塔吊挥舞着“长臂”,大型挖掘机器隆隆作响;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有为馆项目建设现场,基建工人忙碌地搬运建筑材料,加紧安装幕墙及室内机电、消防设施等;佛山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国星光电LED器件封装项目现场,超百人的团队正在进行装修装饰、电气等工程施工,项目预计年内完成验收并投产……
为全力完成今年经济工作任务,佛山在今年一开年就形成“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浓厚氛围。“双十园区”作为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场,更是誓要拼出真功夫,干出破竹之势。
佛山坚持制造业当家,依靠制造业立市、兴市、强市,近年来一直在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上持续发力,为企业家在佛山干事创业提供一流的平台载体。去年7月,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和“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即“双十园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抢抓制造业当家重大机遇,支撑佛山制造业当家。
这是佛山坚决以“四大决心”促“四大改变”,夯实制造业当家大舞台的重要举措。佛山因园制宜、一园一策、一业一策,在土地规模、用地指标、能耗指标、财政政策等方面对“双十园区”给予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特色突出、集聚有力的专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佛山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今年将动态储备不少于1.7万亩集中成片国有工业用地,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需求。扎实开展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加快推进粤海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大型连片改造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改造不少于1.16万亩。
“我们园区一共有21栋建筑,其中有8栋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建设,剩下的主要是部分有地下室的,地下室工程完成后主体建设就非常快了。”在云东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广东医谷产业园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谢嘉生介绍,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公司对2023年的施工计划进行了重新铺排,并做好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准备,力争在今年7月部分交付使用。
55%规上工业企业
今年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新明珠集团5G智能工厂,全厂设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BI辅助决策、数字孪生等多项技术实现工厂整体的可视化监控,从研发、生产、质检、仓储、物流、能源等不同的方向,实现数据的全面贯通,激发了传统陶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活力。
今年2月,新明珠集团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工厂类试点示范“5G全连接工厂试点”名单,成为广东省内三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之一。
新明珠是佛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是国内最早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城市之一。2021年7月,佛山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会。市委书记郑轲在大会上表示,要笃定心志、凝聚力量,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转型发展的成效体现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责任和担当。
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制造业转型之战已在佛山全面打响,很多企业家从过去的“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变成了“大胆转”,大量的传统制造企业走上了数字化道路,生产效率实现几何级跃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截至2022年底,佛山38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占比达40.7%。
今年,佛山将全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用好“数字贷”和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55%,引领带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同时,佛山还将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引领家电、铝型材、陶瓷、家具、食品饮料、黄金珠宝、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链群互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造、智能化生产,进一步带动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效率改善。
以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制造业当家大局
“选择佛山,我们选对了,佛山的审批代办服务值得全国推广!”奥斯玛智能装备基地项目负责人刘建国对佛山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在落户佛山之前,他带着奥斯玛智能装备基地项目去过多个城市考察,最终被佛山的诚意打动。令刘建国下定决心的,是高明区区领导的一句话,“如果你们来了高明,有人跟你坑蒙卡要,你告诉我,马上撤他的职。”
2022年11月25日,奥斯玛智能装备基地项目顺利摘牌。11月4日,项目纳入全市代办后,仅用1个工作日即为其量身定制代办服务清单和服务计划。这可以看出佛山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全力构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的决心和诚恳。
2021年,佛山正式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建立完善的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对标国际最好最优标准,佛山每年都出台《构建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从商事制度、工程项目审批、办税服务等方面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去年以来,佛山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出台全国首部服务市场主体的地方性法规;设立“企业家日”,高规格召开企业家大会,建立企业服务员制度,成立市、区、镇(街道)三级“益晒你”企业服务中心,并创新推出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大力点赞。
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日益完善,佛山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2.5万户,总数达132.2万户,增长18.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8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0家企业上榜广东企业500强。
今年2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进一步强调,要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立足自身实际,想尽一切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贴心服务好本地企业,让企业安心扎根佛山发展。
“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随着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
六部门联合印发的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下称《意见》)出炉
一个时代之问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
3月3日至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司指导,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协办的的河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大会召开,数百名文旅文创从业者齐聚一堂,就“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进行分享交流。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受邀分享嘉宾,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局长梁惠颜从政策引导,构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等8个方面讲述了南海经验。
在中国乡村建设的大文化议题下,“以文化引领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再次明确,文化产业的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得到空前重视。
如何通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更多的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文化产业热”的脚步进一步蔓延至乡村建设的肌理中,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南海区,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经历千年风雨的桑基鱼塘,是南海人的乡愁;锣鼓一敲,雄狮一跃,艳惊四座的醒狮,是南海人的乡愁;河涌游弋,飞龙争渡,传承百余年的扒龙船,也是南海人的乡愁。
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这场“人文实验”中,“乡愁”是绕不开的记忆。如何把乡愁变成独特的文化符号、饱含深情的“精神灯塔”,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达,这是乡村振兴的“魂”之所在。
政策引导,统筹规划。拥有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南海,也一直在思考并实践,如何通过现代性转换,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提现”,助推“文化软实力”的变现。
南海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让这座千年古郡“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体制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成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梁惠颜介绍,近年来,南海陆续出台《南海区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南海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等。数据显示,近三年,南海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扶持民宿等项目共计125个,扶持金额3221.5万元,南海以政策激励企业和资本发展乡村产业,成效明显。
2021年,《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南府办〔2021〕14号)和五项扶持实施细则出台,三年扶持村(居)智慧图书馆、社区体育公园、文化遗产活化、文体活动、文化消费等项目共1258个,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活力。
2022年3月,南海重磅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将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的目标愿景,建设打造“国际文旅度假胜地”。
年底的南海区文化发展大会,打开了南海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的新格局。随着“水上南海”发展计划的启动,南海以水为脉联动山湖、江岛、古村古迹、墟市桑田、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园区等城产人文资源,开辟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水上游览线路,创新发展水经济、水旅游等乡村文化产业。
为持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造良好的文商旅体氛围,南海还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引导银行机构多方位支持文旅体产业发展,明确南海区内银行机构新增授信不少于200亿元扶持文旅体产业发展。
在新一轮乡村的振兴阶段,文化产业是带动性要素,从“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到“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只有更加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才能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位于西樵山下的渔耕粤韵农耕文化园,春天首波“树上熟”桑果已经迎来采撷期。采摘完,游人还能解锁园内野餐、游船、捞金鱼等玩法,不负春光。
千年桑园围,在连片保护开发中,与南海共赴美好新未来。这是南海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通过资源整合,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
近年来“微度假”走红,南海乘势而上,启动“微度假,到南海”特色旅游季,发布十条精品线路产品,串联起那些隐藏在乡村的“宝藏”文旅景点,串出“全景、全域、全季”文旅全产业链,释放出文旅融合集群效应。
这些“宝藏”乡村中,有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松塘村,还有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仙岗村、海寿村、璜矶村。其中,西樵山获评第二批国家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成功打造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的乡村游品牌,推进文旅走进乡村,促进乡村振兴。
为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南海还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以“绣花功夫”让陈列在南海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为此,南海重塑醒狮、龙舟等城市IP,激活基层的狮队和龙舟队,通过打造南海狮团诞、南海区超级龙舟联赛等活动,推动传统民俗融入生活,开辟出属于本土的群众文化品牌。
2021年,南海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区内11家文博联盟单位参与南海文博IP文创设计大赛,大赛吸引了20多家专业设计单位和组织、超百名专业设计师报名,首批推出100件(套)文博文创设计成果。“南海有礼”系列文创产品获评文旅部“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案例”。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演进、依附亲情纽带、传达乡土情怀的应有使命,通过文旅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服务于乡村振兴。
南海是岭南文化宝藏城市,文化资源丰富。发展乡村产业,最重要的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南海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文旅产业。
作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南海倾全区之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积极引入文旅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运营乡村文旅项目,支持村集体以土地入股,鼓励村民参与经营,有力推动乡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梁惠颜看来,这是盘活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
文旅西樵,渔耕粤韵农耕文化园整合了村集体的连片鱼塘,依托桑园围这个世界IP,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农耕文明、桑蚕文化、民风民俗,开发桑果节等活动,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活力桂城,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夏漖粮园文化产业园区,巧借村集体土地开发契机,以传统文化赋能空间建设,让废旧厂房“重生”为网红文化创意基地;在有为丹灶,社会资本的引入,活化了古村落,丹灶仙岗村民宿集群,让游客体验800年古村里的岭南风情。
在里水,村庄闲置土地被盘活,里水理想村项目正在建设中,这里将打造为华南首个产旅居融合社区,首批启动的业态包括文创街区、亲子主题民宿、建筑设计工作室、共享办公空间等,未来还将看到更多精品民宿、主题餐饮、品牌体验馆等。
今年春节期间,南海迎来旅游高峰,不少游客选择乡村游,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仅是年初一到年初五,耕山小寨这个亲子游玩胜地入园人数超5万人次,非遗文化“打铁花”、烟火表演等活动火爆出圈。
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南海的乡村,你会发现很多“变与不变”:古朴的石桥没有变,可桥下流水更加清澈;老屋没有变,但房前屋后多了许多“四小园”;旧祠堂、历史建筑没有变,里面却是智慧图书馆。
在“变与不变”的交融里,梁惠颜给出答案:通过“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融合村史展览、文创、乡村美学等功能,打造一个个“小、精、美、特”的乡村文旅空间。目前,南海已建成265个公共图书馆、351个社区体育公园,构建起村民家门口的文体设施网络。
走进西樵儒溪村的一栋古老房子,村民晒香云纱、唱粤曲、种桑养鱼、含饴弄孙等场景跃然墙上,这是艺术家向阳的作品《进化中的尘埃》。通过艺术改造,这栋老房子如今成为展现当地人文历史的美术馆,村民和游客都能得到共鸣和感动。
以在地艺术,活态传承岭南广府文化,是南海大地艺术节“出圈”的奥秘,也是南海《醒狮操》爆火的秘诀。运用艺术介入的方式传承醒狮、龙舟、粤剧等岭南广府文化,融入新潮元素,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时尚化表达,南海为文旅产业发展找到了“流量”密码。
梁惠颜说,以艺术推动乡村振兴,这是南海成功探索出的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在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南海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地艺术节是一个典型的切片。数据显示,艺术节坚持村民主体性,从整修老房子、到作品创作、运营服务管理,超3000位村民参与其中。村民从开始的疑虑、观望、参与到自觉维护、自豪传颂,唤醒了村民文化自信,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觉。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南海都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导赏员管理机制、南海新乡贤选树计划、培育本土文艺人才队伍等,都是当中有效的实践。
“今年2月,南海区首期‘文化产业特派员’试点启动,从区内选出试点村居,导入生态和运营团队,通过遴选各界人才代表为南海‘文化产业特派员’。”梁惠颜表示,这也意味着,南海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了重要主体和新的工作抓手。
艺术家向阳便是南海的“文化产业特派员”,2月1日,他携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正式进驻南海。未来,南海将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分会合作,面向社会选聘掌握乡村创新发展理念的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创业者、社会工作者等人才,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全面推动文产特派员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以艺术对话,讲好乡村故事、湾区故事,一系列的“硬核”操作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一波又一波的宣传热潮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南海创业、工作、生活,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创新发展。
自2023年3月11日起
广铁集团增加开行
肇庆、潮州、汕头等地区
至香港西九龙站跨境列车12.5对
届时广深港高铁每日开行对数
将由38.5对增至51对
进一步满足内地与香港间旅客出行需求
据悉
车票于3月7日6时起开售
广大旅客可通过铁路12306网站
或手机APP购买
1月15日,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站恢复运营,开行广州、深圳地区至香港西九龙站的高铁列车,旅客出行需求旺盛。截至3月6日,通过香港西九龙站出入境的旅客达108万人次,日均2.1万人次。
根据近2个月运营和客流分析,铁路部门适时优化调整运输方案,逐步恢复开行粤港澳大湾区及粤东地区开往香港热门方向列车,持续推进跨境高铁旅客运输有序恢复。
具体恢复车次包括:
深圳北至香港西九龙G5613/5614次
香港西九龙至潮汕G6386/6385次、G6388/6387次、G6382/6381次
深圳北至香港西九龙G5611次
香港西九龙至汕头G6392/6389/6390/6391次
广州南至香港西九龙G6527/6528次、G6529/6530次
广州南(肇庆东)至香港西九龙G6531/6580次
肇庆东(广州南)至香港西九龙G6579/6534次
广州南至香港西九龙G6535/6536次、G6537/6538次
潮汕至香港西九龙G6383/6384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