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古村新城相得益彰 千载机遇还看今朝
详细内容

古村新城相得益彰 千载机遇还看今朝

时间:2023-03-09     人气:465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概述:......

猎德开村于宋代,迄今已九百余年

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

  位于珠江之畔的猎德无疑是广州新中轴线上一处独特亮丽的风景,集传统与现代、富足与活力于一身。

  猎德开村于宋代,已在江畔伫立了九百余年,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有“岭南周庄”之称。

  作为广州率先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经历了从农田到新型社区的转变。如今,蜿蜒的河涌、古朴的岭南建筑与珠江新城的现代气质交相辉映,似有浓淡相间的笔墨,在这里描摹下近千年沧海巨变的画卷。

  古村· 耕道猎德 枕仁籍义

  ●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西汉·扬雄

  阳春三月,猎德村龙船塘内,人们正忙着为12条龙舟做体检、清洗、画花、上色,等待着端午龙舟竞渡(扒龙舟)盛会。猎德亲水,扒龙舟有上百年历史,通常在四月初八起龙舟,有“四月八,龙舟透底挖”之说。为了让今年的龙舟盛会更精彩,今年二月初二就起了龙舟。当天,声声爆竹响,阵阵鼓声鸣,吸引众人驻足观看。

猎人坊是热门打卡地

  取名“猎德” 倡追求完美道德

  建于宋朝 迄今已有九百余年

  猎德古村位于广州大道以东、华南快速干线以西、花城大道以南,毗邻珠江,总面积约3.03平方公里。一条猎德涌(又称猎水)穿村而过,将猎德分为东村和西村。

  从花城广场向东,沿着临江大道前行,经省博物馆,跨过兴安直街,就到了西浦大街路口,一路高楼林立。若不是眼前猎德涌东西两岸的牌坊,真不知道“村”在哪里。其中,西岸牌坊是旧时进入猎德西村的关闸。牌坊背面书有“西浦廻澜”字样,描绘了当时猎德作为珠江边有名的渡口,涌上舟楫往来的景象。过去,站在牌坊下,可以看到海心沙和赤岗塔。

  猎德涌两岸,水乡画卷徐徐展开

  西浦大街沿猎德涌西岸伸向村内,长约400多米。根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到猎德打猎,得到很多猎物。2011年重建猎德涌西岸时,猎德人遂将这个传说物化,把街名改为“猎人坊”,但地图和门牌上仍沿用“西浦大街”。

  西浦大街两侧犹如两个世界,一边是现代商场、酒店,车水马龙,另一边则是古香古色的岭南建筑,花红柳绿。沿西浦大街向前,在靠近猎德大桥的位置有一座跨涌古桥,名曰“猎水桥”。桥面只有三四米宽,却是猎德涌上的交通要道,游人纷纷在此打卡。

  跨过猎水桥,就到了猎德东村,向左穿过猎德大桥下的民俗文化长廊,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是一栋栋高耸的回迁住宅楼,左边是清澈的猎水,直流而下,汇入珠江,右侧是猎德人的精神家园——古村宗祠群、古文化街、古庙宇区。这些颇具岭南特色的建筑、雕塑等虽多为新建,但浓缩了岭南古村气息,融入新城肌理,与远处的猎德大桥、广州塔等地标相互辉映。

猎德历史文化长廊里的雕塑

  猎德古村建于宋,村名来源于西汉

  据《猎德村志》记载,北宋年间,开村始祖已经在猎德拓荒定居,建立户籍。“猎德”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年间《元丰九域志》,该书在“南海郡番禺县”的条目下有“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七镇”的记载,连同当时的南海大通,并称“宋代八大镇”。《元丰九域志》成书于1080年。若以此推算,猎德建村历史已超900年。

猎德涌潺潺流过,两岸树木青葱,绿意盎然

  古村为何名曰“猎德”?关于这一点的说法很多。除了前述宋朝将军到此打猎的传说外,还有清代一位猎姓将军拯救猎德人的传说。不过,根据《猎德村志》记载,“猎德”之名源自西汉。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写道:“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这里的“耕”和“猎”都是追求的意思。

  猎德始祖将村子取名“猎德”,就是告知后人要将以德育人作为重任,折射出先民尊道尚德、崇文重教的追求。猎德旧祠堂也曾有“耕道猎德,枕仁籍义”“耕道猎德,路义宅仁”之类的楹联,街巷名也有尚德居、怀德里、崇德巷、崇礼巷、居仁里、德和巷、合德里等。2011年猎德人用碑记的形式确认了“猎德”之名源于西汉这一说法。

  古祠· 慎终追远 诗礼传家

  ●  欲得秉鳌须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猎德村文阁庙所悬对联

  猎德村历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当代存有祠堂约10座,多始建于清代。在整村改造时,祠堂无法一一保留和重建,猎德村在今猎德涌东岸,紧邻猎德大道“猎德”牌坊,异地重建祠堂区,形成祠堂群。

  祠堂成群 见证先祖南迁艰辛

  多族聚居 旗杆见证邻里和睦

  岭南水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孕育出猎德人勤劳进取、善良淳朴、崇尚礼仪的精神品格以及悠久厚重的人文精神。古村中错落有致的祠堂、古朴的庙宇、长长的历史文化街……记录了这一切。

  祠堂里藏着猎德人的根脉,一个古村有两间李姓祠堂

  宗祠是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象征,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外出后人寻根问祖的地方。祠堂是猎德村村民的根,也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猎德人对宗祠的认同感未曾改变。《猎德村志》记载,猎德村历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当代存有祠堂约10座,多始建于清代,如珍珠般散落在古村内。

猎德村古意盎然的祠堂建筑与现代写字楼群相映成趣,彩绘屋檐在建筑玻璃的映衬下更有一番风韵,展示出猎德现代与传统兼容并蓄、都市生活与古老民俗在城市中心共生共融的独特气质。

  在整村改造时,祠堂无法一一保留和重建,为了让猎德宗祠文化得以传承,猎德村在今猎德涌东岸,紧邻猎德大道“猎德”牌坊异地重建祠堂区,形成今天的祠堂群。祠堂群主要由李、林、梁、麦四大姓氏的五座祠堂组成。正对猎德涌的一面是李氏大宗祠和李氏宗祠。居住在猎德涌两岸的李姓,虽同姓李,但先祖来源地不同,就重新建了两间李姓祠堂。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2009年重建于祠堂群,占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祠堂三进两天井,主体建筑龙船脊,硬山顶,碌灰筒瓦。大门左右对开,祠堂内庭院深深,桂花飘香,一派幽静。殿堂正中央悬挂有“永锡堂”的牌匾。“永锡”二字取自《诗经》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做孝顺长辈。抬头向上看,房梁屋檐飞檐翘角,水墨丹青形象生动。

  墙壁上的《重建李氏大宗祠碑记》记录猎德东村李氏的根脉。北宋年间,先祖李铨携家人自粤北珠玑巷南迁,在猎德建村,垦荒定居。至今猎德村还流传着李铨“三易其址”的故事。相传,李铨从珠玑巷南下后,先到石牌东北葫芦岗拓荒,继而又在石牌墩高阜结茅垦殖18块田,俗称十八丘。但这些地方都不太理想,最后,他选址猎德,踞猎水东岸,垦田建户,繁衍生息至今。

整村改造后,猎德变身为市中心宜居住宅区

  紧挨李氏大宗祠的李氏宗祠是猎德西村李姓宗祠。据《猎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记》记载,猎德西村李姓先祖早在宋代就来到南雄珠玑巷,后南下到新会司前石步乡西桥村居住。这一家族中有位叫李益彦的能人来到广州做生意,遂后定居“猎德西乡”,繁衍至今。另外,梁氏宗祠、林氏宗祠和麦氏宗祠的重建碑记也都记载了其先祖从北方南迁的历程。

  因此,祠堂里藏着猎德人的根脉。岭南文化研究者朱光文说,中国祠堂历史源远流长,而广府祠堂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随着大批中原人南迁而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特别是宋代,许多中原人越过大庾岭到达粤北珠玑巷,又辗转来到珠三角定居,连清初大儒屈大均都在《广东新语》中说:“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诗书传家邻里和睦,举人竖扛旗杆留佳话

  猎德开村后,不同姓氏的族人陆续来此定居,最多的时候,有李、梁、林、麦等80多个姓氏族人聚居于此。虽然每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诗书传家、崇尚礼仪、邻里和谐。这些传统传承至今。有猎德人告诉记者,猎德很少发生大冲突,大家都自觉遵从先祖留下来的优良传统。

  在猎德村文化街东南端,有一座建于清初的文阁庙(又名文昌阁),每年二月初三,许多学子会到文阁庙开笔,祈望学有所成。相传,文昌帝君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受历朝历代读书人参拜。重建的文阁庙前有“欲得秉鳌须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的对联,就是勉励猎德村莘莘学子立志成为志向远大、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猎德村历史文化长廊里的雕塑作品《挂灯》(部分)

  猎德村的确人杰地灵。据《猎德村志》记载,宋元明清年间,猎德村曾出过多名进士、举人、秀才。其中,清朝共有2名进士、2名解元、9名举人和86名秀才,还有12名因军功显赫而进仕的人。

  在猎德村,林氏举人一段“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的佳话家喻户晓。相传清朝初期,猎德林氏族人林诞禹高中进士,这可是一件大事。按照习俗,他可以在林氏祠堂前立一根旗杆。古时祠堂旗杆是文运的象征。要是族人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在祠堂前竖一根旗杆,激励族人积极进取,成才立业。旗杆一般都是横着抬回祠堂的,但当时猎德街巷狭窄,要横着抬回旗杆,必须拆除邻居的房子。林诞禹得知后说:“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他于是让族人将旗杆竖着抬回祠堂,避免了邻里矛盾。“这样的好家风、好传统随之树立在猎德人心中,直到现在。”一位猎德人告诉记者。


雕塑作品《挂灯》(部分)

  新城· 蝶变生辉 城央明珠 

  ●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经》

  猎德村自古诗书传家、崇尚礼仪,故而猎德人眼里才有诗与远方。如今,这个静谧古老的岭南水乡也蝶变为城市客厅珠江新城里的璀璨明珠。

  坐拥珠江新城CBD、住着一线江景大房子,生活衣食无忧……外界对猎德人有着诸多美好的想象和羡慕。但真正猎德人的生活又是如何?“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有事做,没有躺平吃老本。有的在村里上班,参与管理,有的到外面去上班,也有的自主创业。”土生土长的猎德人李伟时说,他自己也在村里上班很多年。

  4个月完成拆迁 3年后回迁新居

  昔日猎德村主要以农耕、渔业为主,有着广阔的农田,也是岭南水果之乡,祖祖辈辈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广州城的“菜篮子”,盛产的杨桃、荔枝、番石榴等佳果享誉省港澳。

祠堂区是开展民俗活动的最好场所

  蝶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广州启动珠江新城建设,翻开了城市东扩的新篇章。一时间,一栋栋摩天大楼在猎德村周围拔地而起,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村内租屋,猎德一度成为典型的“城中村”。李伟时见证了猎德村从曾经的城郊农地、典型的城中村变成今日最具经济活力的新型社区的全过程。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的猎德村内,村民自建房缺乏规划,有很多握手楼、贴面楼,村里油烟味也很重。

  根据广州市政府规划,2007年猎德村率先在广州掀起城中村整体改造。2007年5月14日,广州市政府批复同意启动猎德村整体改造。一个月后天河区批准了猎德村提出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猎德村迅速组织村民,连续召开3天全村户主大会。8月份,99.9%的猎德村民签名同意拆迁方案。9月村民就签订协议。当月底,猎德桥西地块就成功拍卖。10月猎德村整体拆卸敲响第一锤。到当年12月,在不到4个月时间内,猎德村3000多户、3700多栋、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的房屋完成了签约和拆卸工作。2008年元旦刚过不久,猎德人在村东路竹园南举行整体改造工程(桥东区)复建安置房动工仪式。2010年猎德复建安置房完工,30多栋高层一线江景住宅矗立在珠江边,7800多名村民顺利回迁,住上了崭新的大房子。

猎德涌上,静待参加端午竞渡的龙舟

  “大变样了!如今村民都住进了高大明亮的楼房,小区规划整齐,干净舒适,生活方便。”李伟时用“安居乐业”来概括猎德人今天的生活。

  李伟时至今还记得13年前的那顿回迁“入伙饭”。2010年9月,为庆祝入住新居,猎德人在村里一口气摆了808围“祠堂饭”,从祠堂一路摆到明月路。当天锣鼓喧天,千人齐聚。

  在很多人看来,猎德村整体改造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成为镶嵌在市中心CBD的闪耀明珠。这与900多年的沧海桑田中形成了勇于开拓、勇于探索、诗书传家的文化密不可分。

  村民变股东 猎德村无“零就业”家庭

  猎德文化街上有一处“诗书传家”雕塑,描述的是在农闲时贤母教子的场景:一位妈妈手捧着书本,孩童倚靠在妈妈身旁,听妈妈讲故事,母子其乐融融。作品反映了猎德村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美德,好家风代代相传。

  如今的猎德变身为新型社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在外界一些人的想象中,猎德人会“躺平”。但李伟时告诉记者,猎德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家始终没有忘记祖辈勤劳进取的传统。“特别是猎德的年轻人,不敢忘本,也不敢躺平。”

猎德村里的栋栋高楼与祠堂群

  根据当时的规划,猎德村用地一分为三,以猎德大桥为界,桥东地块为复建安置区,桥西地块走市场化拍卖,用地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而桥西南地块为集体物业用于发展产业。2016年1月,猎德村集体物业——高志大厦投入运营,2019年天德广场开业,加上早期的高德置地春广场和南雅中和广场等,猎德村集体拥有的高端楼宇、超甲级国际商务综合体每年给猎德人带来不菲收入。2019年,村集体年收入比2007年改造前增长了4倍,同期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大幅增长。

  村民变股东,“耕田”变“耕楼”,不过,猎德村没有闲着,组织村民参加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举办猎德职业技能培训班,为村民量身定制电子商务、创业引导、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让身份转变后的猎德人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据统计,猎德村无“零就业”家庭,在企业工作的就有约3500人。“就像我们的物业管理公司,员工基本上是本村人,大家跟我一样,对村里都有感情,都愿意为猎德村的发展做一点事情。”李伟时说。

  选择创业的也不在少数。猎德人林佳勇从广州大学毕业后,先后任职于戴尔、甲骨文等公司,后来在村里和家人的支持下辞职创业,成立宇翰科技公司,从事互联网增值服务和机柜生产技术研发业务。“村里的年轻人有做IT的,有创办孵化基地的,有开广告公司的,也有到外地工作的。我们在家门口上班,也是奔跑在奋斗路上。”年轻的猎德外来媳妇陈慧君说。

  陈慧君从肇庆嫁到猎德后,逐渐对这座岭南古村有了新的认识。她说,猎德村的历史文化不但没有丢失,还备受珍惜。陈慧君自幼习武,对猎德的醒狮和端午龙舟习俗最有感触。“猎德村包容性很强,村民乐于接受新事物,村民的团结一心都体现在龙狮文化和龙舟节上。”

  广州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但过去女子是不能登舟的。不过,猎德人早在20多年前就开了广州先河,成立了女子龙舟队。端午龙舟竞渡更是猎德的“标配”,享誉海内外。每年端午时节,很多外村龙舟来猎德“以舟会友”,一涌两岸以及珠江边人山人海,锣鼓声、爆竹声震耳欲聋,河面上龙舟竞渡,彩旗飘扬,水花四起,硝烟弥漫,场面非常热闹。2018年,猎德龙舟竞渡曾吸引近十万人前来观景。其间,不少海内外猎德人千方百计回到古村,登船竞渡,再在祠堂里吃上一顿“龙舟饭”,满满都是乡愁和记忆。“猎德人喜欢和热爱龙舟运动,这背后是一种龙舟精神:一群人就像一个人,做到‘一条船、一颗心、一个方向’,同舟共济。”陈慧君说。

  猎德文化把海内外猎德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创新开拓、团结一致。这不也正是广州的城市品质么?

  点睛

  在猎德村感受过去与现代的交汇

  猎德村的一天是忙碌的。早晨八九点钟,年轻人忙着上班,小孩赶着上学,老人则早起做晨练。十点到十一点左右,这里相对安静。午饭后,村子又热闹起来,附近写字楼里白领们三三两两,沿着猎德涌、围着龙船塘、绕着祠堂群,享受午后片刻闲暇时光。打卡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傍晚时分,夕阳穿过珠江新城的高楼大厦,透过参天古树,散落在青石板上。年轻人下班了,老人聚在一起拉起家常,小朋友在广场上玩起了轮滑,而阿伯则在祠堂里悠闲地喝起来工夫茶。待到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猎人坊风情街与天德、天汇等现代商场融为一体,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走进这古村一角。晚上7点不到,约400米长的猎人坊已是人来人往。

龙舟文化在猎德长盛不衰

  有网友说:“当年的城中村经过改造、建设,环境真的很好!现在真的很‘高大上’,已变成岭南文化风貌的一条街,四周有小蛮腰、酒吧、茶馆、食肆、商场、大型酒店。晚上的灯光五光十色,我的‘大广州’其实真的挺美的。”

  也有网友说:“城市中心的猎德,有着一排排的祠堂,古朴、庄严,保留着岭南建筑的风情。最大的要数李氏大宗祠,宽敞的内院,墙上密密麻麻刻着族人的名字,见证着往昔的辉煌。祠堂外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流的一边柳絮飘扬,花儿争奇斗艳,还有亭台楼阁,坐在江边,吹着习习凉风,让人沉醉。”

从珠江南岸望去,猎德村的栋栋高楼十分气派

  还有网友说:“傍晚时分,沿猎德涌而建的一涌两岸仿古特色食街相当热闹,走在里面尽是岭南特色风格的建筑,但稍微抬头一看,就是各种高楼大厦,小蛮腰也在眼前,不远处的猎德大桥与这里的天空融为一体。食街与后面现代感十足的CBD大楼形成对比,足够你感受过去与现代的冲撞。”

  欣逢盛世,广州成国际大都市,天河变大都市核心区,猎德村为天河之明珠,千年机遇今朝遇,百载宏图此日圆。——摘自《猎德新村记》碑文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