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城相得益彰 千载机遇还看今朝
猎德开村于宋代,迄今已九百余年
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
位于珠江之畔的猎德无疑是广州新中轴线上一处独特亮丽的风景,集传统与现代、富足与活力于一身。
猎德开村于宋代,已在江畔伫立了九百余年,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有“岭南周庄”之称。
作为广州率先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经历了从农田到新型社区的转变。如今,蜿蜒的河涌、古朴的岭南建筑与珠江新城的现代气质交相辉映,似有浓淡相间的笔墨,在这里描摹下近千年沧海巨变的画卷。
古村· 耕道猎德 枕仁籍义
●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西汉·扬雄
阳春三月,猎德村龙船塘内,人们正忙着为12条龙舟做体检、清洗、画花、上色,等待着端午龙舟竞渡(扒龙舟)盛会。猎德亲水,扒龙舟有上百年历史,通常在四月初八起龙舟,有“四月八,龙舟透底挖”之说。为了让今年的龙舟盛会更精彩,今年二月初二就起了龙舟。当天,声声爆竹响,阵阵鼓声鸣,吸引众人驻足观看。
猎人坊是热门打卡地
取名“猎德” 倡追求完美道德
建于宋朝 迄今已有九百余年
猎德古村位于广州大道以东、华南快速干线以西、花城大道以南,毗邻珠江,总面积约3.03平方公里。一条猎德涌(又称猎水)穿村而过,将猎德分为东村和西村。
从花城广场向东,沿着临江大道前行,经省博物馆,跨过兴安直街,就到了西浦大街路口,一路高楼林立。若不是眼前猎德涌东西两岸的牌坊,真不知道“村”在哪里。其中,西岸牌坊是旧时进入猎德西村的关闸。牌坊背面书有“西浦廻澜”字样,描绘了当时猎德作为珠江边有名的渡口,涌上舟楫往来的景象。过去,站在牌坊下,可以看到海心沙和赤岗塔。
猎德涌两岸,水乡画卷徐徐展开
西浦大街沿猎德涌西岸伸向村内,长约400多米。根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到猎德打猎,得到很多猎物。2011年重建猎德涌西岸时,猎德人遂将这个传说物化,把街名改为“猎人坊”,但地图和门牌上仍沿用“西浦大街”。
西浦大街两侧犹如两个世界,一边是现代商场、酒店,车水马龙,另一边则是古香古色的岭南建筑,花红柳绿。沿西浦大街向前,在靠近猎德大桥的位置有一座跨涌古桥,名曰“猎水桥”。桥面只有三四米宽,却是猎德涌上的交通要道,游人纷纷在此打卡。
跨过猎水桥,就到了猎德东村,向左穿过猎德大桥下的民俗文化长廊,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是一栋栋高耸的回迁住宅楼,左边是清澈的猎水,直流而下,汇入珠江,右侧是猎德人的精神家园——古村宗祠群、古文化街、古庙宇区。这些颇具岭南特色的建筑、雕塑等虽多为新建,但浓缩了岭南古村气息,融入新城肌理,与远处的猎德大桥、广州塔等地标相互辉映。
猎德历史文化长廊里的雕塑
猎德古村建于宋,村名来源于西汉
据《猎德村志》记载,北宋年间,开村始祖已经在猎德拓荒定居,建立户籍。“猎德”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年间《元丰九域志》,该书在“南海郡番禺县”的条目下有“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七镇”的记载,连同当时的南海大通,并称“宋代八大镇”。《元丰九域志》成书于1080年。若以此推算,猎德建村历史已超900年。
猎德涌潺潺流过,两岸树木青葱,绿意盎然
古村为何名曰“猎德”?关于这一点的说法很多。除了前述宋朝将军到此打猎的传说外,还有清代一位猎姓将军拯救猎德人的传说。不过,根据《猎德村志》记载,“猎德”之名源自西汉。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写道:“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这里的“耕”和“猎”都是追求的意思。
猎德始祖将村子取名“猎德”,就是告知后人要将以德育人作为重任,折射出先民尊道尚德、崇文重教的追求。猎德旧祠堂也曾有“耕道猎德,枕仁籍义”“耕道猎德,路义宅仁”之类的楹联,街巷名也有尚德居、怀德里、崇德巷、崇礼巷、居仁里、德和巷、合德里等。2011年猎德人用碑记的形式确认了“猎德”之名源于西汉这一说法。
古祠· 慎终追远 诗礼传家
● 欲得秉鳌须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猎德村文阁庙所悬对联
猎德村历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当代存有祠堂约10座,多始建于清代。在整村改造时,祠堂无法一一保留和重建,猎德村在今猎德涌东岸,紧邻猎德大道“猎德”牌坊,异地重建祠堂区,形成祠堂群。
祠堂成群 见证先祖南迁艰辛
多族聚居 旗杆见证邻里和睦
岭南水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孕育出猎德人勤劳进取、善良淳朴、崇尚礼仪的精神品格以及悠久厚重的人文精神。古村中错落有致的祠堂、古朴的庙宇、长长的历史文化街……记录了这一切。
祠堂里藏着猎德人的根脉,一个古村有两间李姓祠堂
宗祠是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象征,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外出后人寻根问祖的地方。祠堂是猎德村村民的根,也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猎德人对宗祠的认同感未曾改变。《猎德村志》记载,猎德村历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当代存有祠堂约10座,多始建于清代,如珍珠般散落在古村内。
猎德村古意盎然的祠堂建筑与现代写字楼群相映成趣,彩绘屋檐在建筑玻璃的映衬下更有一番风韵,展示出猎德现代与传统兼容并蓄、都市生活与古老民俗在城市中心共生共融的独特气质。
在整村改造时,祠堂无法一一保留和重建,为了让猎德宗祠文化得以传承,猎德村在今猎德涌东岸,紧邻猎德大道“猎德”牌坊异地重建祠堂区,形成今天的祠堂群。祠堂群主要由李、林、梁、麦四大姓氏的五座祠堂组成。正对猎德涌的一面是李氏大宗祠和李氏宗祠。居住在猎德涌两岸的李姓,虽同姓李,但先祖来源地不同,就重新建了两间李姓祠堂。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2009年重建于祠堂群,占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祠堂三进两天井,主体建筑龙船脊,硬山顶,碌灰筒瓦。大门左右对开,祠堂内庭院深深,桂花飘香,一派幽静。殿堂正中央悬挂有“永锡堂”的牌匾。“永锡”二字取自《诗经》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告诫子孙后代要做孝顺长辈。抬头向上看,房梁屋檐飞檐翘角,水墨丹青形象生动。
墙壁上的《重建李氏大宗祠碑记》记录猎德东村李氏的根脉。北宋年间,先祖李铨携家人自粤北珠玑巷南迁,在猎德建村,垦荒定居。至今猎德村还流传着李铨“三易其址”的故事。相传,李铨从珠玑巷南下后,先到石牌东北葫芦岗拓荒,继而又在石牌墩高阜结茅垦殖18块田,俗称十八丘。但这些地方都不太理想,最后,他选址猎德,踞猎水东岸,垦田建户,繁衍生息至今。
整村改造后,猎德变身为市中心宜居住宅区
紧挨李氏大宗祠的李氏宗祠是猎德西村李姓宗祠。据《猎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记》记载,猎德西村李姓先祖早在宋代就来到南雄珠玑巷,后南下到新会司前石步乡西桥村居住。这一家族中有位叫李益彦的能人来到广州做生意,遂后定居“猎德西乡”,繁衍至今。另外,梁氏宗祠、林氏宗祠和麦氏宗祠的重建碑记也都记载了其先祖从北方南迁的历程。
因此,祠堂里藏着猎德人的根脉。岭南文化研究者朱光文说,中国祠堂历史源远流长,而广府祠堂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随着大批中原人南迁而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特别是宋代,许多中原人越过大庾岭到达粤北珠玑巷,又辗转来到珠三角定居,连清初大儒屈大均都在《广东新语》中说:“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诗书传家邻里和睦,举人竖扛旗杆留佳话
猎德开村后,不同姓氏的族人陆续来此定居,最多的时候,有李、梁、林、麦等80多个姓氏族人聚居于此。虽然每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诗书传家、崇尚礼仪、邻里和谐。这些传统传承至今。有猎德人告诉记者,猎德很少发生大冲突,大家都自觉遵从先祖留下来的优良传统。
在猎德村文化街东南端,有一座建于清初的文阁庙(又名文昌阁),每年二月初三,许多学子会到文阁庙开笔,祈望学有所成。相传,文昌帝君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受历朝历代读书人参拜。重建的文阁庙前有“欲得秉鳌须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的对联,就是勉励猎德村莘莘学子立志成为志向远大、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猎德村历史文化长廊里的雕塑作品《挂灯》(部分)
猎德村的确人杰地灵。据《猎德村志》记载,宋元明清年间,猎德村曾出过多名进士、举人、秀才。其中,清朝共有2名进士、2名解元、9名举人和86名秀才,还有12名因军功显赫而进仕的人。
在猎德村,林氏举人一段“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的佳话家喻户晓。相传清朝初期,猎德林氏族人林诞禹高中进士,这可是一件大事。按照习俗,他可以在林氏祠堂前立一根旗杆。古时祠堂旗杆是文运的象征。要是族人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在祠堂前竖一根旗杆,激励族人积极进取,成才立业。旗杆一般都是横着抬回祠堂的,但当时猎德街巷狭窄,要横着抬回旗杆,必须拆除邻居的房子。林诞禹得知后说:“有千年之大族,而无千年之功名。”他于是让族人将旗杆竖着抬回祠堂,避免了邻里矛盾。“这样的好家风、好传统随之树立在猎德人心中,直到现在。”一位猎德人告诉记者。
雕塑作品《挂灯》(部分)
新城· 蝶变生辉 城央明珠
●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经》
猎德村自古诗书传家、崇尚礼仪,故而猎德人眼里才有诗与远方。如今,这个静谧古老的岭南水乡也蝶变为城市客厅珠江新城里的璀璨明珠。
坐拥珠江新城CBD、住着一线江景大房子,生活衣食无忧……外界对猎德人有着诸多美好的想象和羡慕。但真正猎德人的生活又是如何?“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有事做,没有躺平吃老本。有的在村里上班,参与管理,有的到外面去上班,也有的自主创业。”土生土长的猎德人李伟时说,他自己也在村里上班很多年。
4个月完成拆迁 3年后回迁新居
昔日猎德村主要以农耕、渔业为主,有着广阔的农田,也是岭南水果之乡,祖祖辈辈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广州城的“菜篮子”,盛产的杨桃、荔枝、番石榴等佳果享誉省港澳。
祠堂区是开展民俗活动的最好场所
蝶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广州启动珠江新城建设,翻开了城市东扩的新篇章。一时间,一栋栋摩天大楼在猎德村周围拔地而起,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村内租屋,猎德一度成为典型的“城中村”。李伟时见证了猎德村从曾经的城郊农地、典型的城中村变成今日最具经济活力的新型社区的全过程。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的猎德村内,村民自建房缺乏规划,有很多握手楼、贴面楼,村里油烟味也很重。
根据广州市政府规划,2007年猎德村率先在广州掀起城中村整体改造。2007年5月14日,广州市政府批复同意启动猎德村整体改造。一个月后天河区批准了猎德村提出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猎德村迅速组织村民,连续召开3天全村户主大会。8月份,99.9%的猎德村民签名同意拆迁方案。9月村民就签订协议。当月底,猎德桥西地块就成功拍卖。10月猎德村整体拆卸敲响第一锤。到当年12月,在不到4个月时间内,猎德村3000多户、3700多栋、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的房屋完成了签约和拆卸工作。2008年元旦刚过不久,猎德人在村东路竹园南举行整体改造工程(桥东区)复建安置房动工仪式。2010年猎德复建安置房完工,30多栋高层一线江景住宅矗立在珠江边,7800多名村民顺利回迁,住上了崭新的大房子。
猎德涌上,静待参加端午竞渡的龙舟
“大变样了!如今村民都住进了高大明亮的楼房,小区规划整齐,干净舒适,生活方便。”李伟时用“安居乐业”来概括猎德人今天的生活。
李伟时至今还记得13年前的那顿回迁“入伙饭”。2010年9月,为庆祝入住新居,猎德人在村里一口气摆了808围“祠堂饭”,从祠堂一路摆到明月路。当天锣鼓喧天,千人齐聚。
在很多人看来,猎德村整体改造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成为镶嵌在市中心CBD的闪耀明珠。这与900多年的沧海桑田中形成了勇于开拓、勇于探索、诗书传家的文化密不可分。
村民变股东 猎德村无“零就业”家庭
猎德文化街上有一处“诗书传家”雕塑,描述的是在农闲时贤母教子的场景:一位妈妈手捧着书本,孩童倚靠在妈妈身旁,听妈妈讲故事,母子其乐融融。作品反映了猎德村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美德,好家风代代相传。
如今的猎德变身为新型社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在外界一些人的想象中,猎德人会“躺平”。但李伟时告诉记者,猎德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家始终没有忘记祖辈勤劳进取的传统。“特别是猎德的年轻人,不敢忘本,也不敢躺平。”
猎德村里的栋栋高楼与祠堂群
根据当时的规划,猎德村用地一分为三,以猎德大桥为界,桥东地块为复建安置区,桥西地块走市场化拍卖,用地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而桥西南地块为集体物业用于发展产业。2016年1月,猎德村集体物业——高志大厦投入运营,2019年天德广场开业,加上早期的高德置地春广场和南雅中和广场等,猎德村集体拥有的高端楼宇、超甲级国际商务综合体每年给猎德人带来不菲收入。2019年,村集体年收入比2007年改造前增长了4倍,同期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大幅增长。
村民变股东,“耕田”变“耕楼”,不过,猎德村没有闲着,组织村民参加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举办猎德职业技能培训班,为村民量身定制电子商务、创业引导、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让身份转变后的猎德人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据统计,猎德村无“零就业”家庭,在企业工作的就有约3500人。“就像我们的物业管理公司,员工基本上是本村人,大家跟我一样,对村里都有感情,都愿意为猎德村的发展做一点事情。”李伟时说。
选择创业的也不在少数。猎德人林佳勇从广州大学毕业后,先后任职于戴尔、甲骨文等公司,后来在村里和家人的支持下辞职创业,成立宇翰科技公司,从事互联网增值服务和机柜生产技术研发业务。“村里的年轻人有做IT的,有创办孵化基地的,有开广告公司的,也有到外地工作的。我们在家门口上班,也是奔跑在奋斗路上。”年轻的猎德外来媳妇陈慧君说。
陈慧君从肇庆嫁到猎德后,逐渐对这座岭南古村有了新的认识。她说,猎德村的历史文化不但没有丢失,还备受珍惜。陈慧君自幼习武,对猎德的醒狮和端午龙舟习俗最有感触。“猎德村包容性很强,村民乐于接受新事物,村民的团结一心都体现在龙狮文化和龙舟节上。”
广州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但过去女子是不能登舟的。不过,猎德人早在20多年前就开了广州先河,成立了女子龙舟队。端午龙舟竞渡更是猎德的“标配”,享誉海内外。每年端午时节,很多外村龙舟来猎德“以舟会友”,一涌两岸以及珠江边人山人海,锣鼓声、爆竹声震耳欲聋,河面上龙舟竞渡,彩旗飘扬,水花四起,硝烟弥漫,场面非常热闹。2018年,猎德龙舟竞渡曾吸引近十万人前来观景。其间,不少海内外猎德人千方百计回到古村,登船竞渡,再在祠堂里吃上一顿“龙舟饭”,满满都是乡愁和记忆。“猎德人喜欢和热爱龙舟运动,这背后是一种龙舟精神:一群人就像一个人,做到‘一条船、一颗心、一个方向’,同舟共济。”陈慧君说。
猎德文化把海内外猎德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创新开拓、团结一致。这不也正是广州的城市品质么?
点睛
在猎德村感受过去与现代的交汇
猎德村的一天是忙碌的。早晨八九点钟,年轻人忙着上班,小孩赶着上学,老人则早起做晨练。十点到十一点左右,这里相对安静。午饭后,村子又热闹起来,附近写字楼里白领们三三两两,沿着猎德涌、围着龙船塘、绕着祠堂群,享受午后片刻闲暇时光。打卡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傍晚时分,夕阳穿过珠江新城的高楼大厦,透过参天古树,散落在青石板上。年轻人下班了,老人聚在一起拉起家常,小朋友在广场上玩起了轮滑,而阿伯则在祠堂里悠闲地喝起来工夫茶。待到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猎人坊风情街与天德、天汇等现代商场融为一体,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走进这古村一角。晚上7点不到,约400米长的猎人坊已是人来人往。
龙舟文化在猎德长盛不衰
有网友说:“当年的城中村经过改造、建设,环境真的很好!现在真的很‘高大上’,已变成岭南文化风貌的一条街,四周有小蛮腰、酒吧、茶馆、食肆、商场、大型酒店。晚上的灯光五光十色,我的‘大广州’其实真的挺美的。”
也有网友说:“城市中心的猎德,有着一排排的祠堂,古朴、庄严,保留着岭南建筑的风情。最大的要数李氏大宗祠,宽敞的内院,墙上密密麻麻刻着族人的名字,见证着往昔的辉煌。祠堂外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流的一边柳絮飘扬,花儿争奇斗艳,还有亭台楼阁,坐在江边,吹着习习凉风,让人沉醉。”
从珠江南岸望去,猎德村的栋栋高楼十分气派
还有网友说:“傍晚时分,沿猎德涌而建的一涌两岸仿古特色食街相当热闹,走在里面尽是岭南特色风格的建筑,但稍微抬头一看,就是各种高楼大厦,小蛮腰也在眼前,不远处的猎德大桥与这里的天空融为一体。食街与后面现代感十足的CBD大楼形成对比,足够你感受过去与现代的冲撞。”
欣逢盛世,广州成国际大都市,天河变大都市核心区,猎德村为天河之明珠,千年机遇今朝遇,百载宏图此日圆。——摘自《猎德新村记》碑文
春季天气多变
水温逐渐回升
昼夜温差大
是水产动物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
下面这份
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
快收好!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亲本培育:要着重加强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和繁育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要注意预防亲本饲料霉变,开封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池塘水温、水质和水位。
2.苗种繁育:要注意温度变化,春季常见时冷时热,直接影响鱼卵孵化率和导致疾病发生,要注意保温,根据天气预报规划养殖生产,适时开展鱼苗繁育。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过滤或消毒,避免引入疫病病原。
3.苗种放养: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放干塘水,清除底部淤泥至厚度15cm~30cm。清整鱼塘后,池底留4cm~6cm的水深,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清塘消毒。然后经5~6天曝晒后回水1m左右,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进水后,再次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池塘消毒3天后,可对水体进行肥水操作,培养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使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约30cm。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苗种要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符合养殖要求;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
4.水质调控: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春季水温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为让阳光更好照射以使水温尽快上升,初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苗种放养时水位在80cm~100cm,然后逐步加注新水,每次加新水约10cm,直至1.5m~2m水深为止,且最好选择有阳光时加水。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有害气体。应适当施用生物肥料,使浮游生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理状态,供鱼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中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改良水质。要科学使用药物,每隔20天左右定期调节水质。
5.饲养管理:选择优质人工配合饲料,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由于越冬期间大多数鱼类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要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同时,可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并适当提高投喂频率。鳜鱼等肉食性鱼类初期投喂鲮鱼苗、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鱼,要注意对饵料鱼的消毒。随着春季的到来,水温将随气温逐渐升高,鱼的摄食量会增加。当水温达到适宜生长温度时,鱼的摄食量可以恢复到正常摄食量的70%左右,这时按正常投喂量的一半投喂,既可以满足鱼的摄食,又不会造成投料过多的浪费和污染。
(二)虾蟹类
1.苗种选择:建议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不可使用检测到阳性的苗种。
2.水质调控:要关注天气变化,在温度剧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体。对于开放的池塘养殖模式,天气变化前4天,用对虾饲料、鱼饲料、糖类等作为培养基扩繁益生菌,益生菌扩繁时间一般为24小时。天气变化前3天,需要对养殖水体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后约12小时,使用发酵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天气变化前1~2天,新的藻类和菌群快速生长,将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养殖池塘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也将有效提升。
3.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有时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虾塘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消除天气变化、养殖池塘水排放对虾类养殖生态系统的影响。建议采用二级处理,需要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处理,需要杀死所有进入一级蓄水池的生物,经过2天死亡生物等沉积,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消毒沉淀2天后表层水引入虾类养殖池塘用于虾类养殖。
4.饲养管理:要做好水草种植。针对淡水青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在2月底及时移栽伊乐藻,3月初及时播种轮叶黑藻、苦草等,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水位应保持1m以上,可使用生物肥料调节水质。
(三)贝类
1.亲本培育:适时筛选肥满度好、活力佳的亲贝入室培育,进行营养强化及升温促熟培育。及时补给充足的小硅藻、金藻、角毛藻等单胞藻饵料进行喂养。根据市场需求和苗种价格,可以通过升温促熟,使贝类性腺提前成熟,早出苗早上市。升温促熟还能确保性腺发育整齐同步,有利于苗种的批量、规模化生产、上市。
2.苗种繁育:育苗场用水和饵料供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低温时节、大潮高平潮时机,纳入充足的海水进行储备;二是在亲贝催产前至少1个月,进行育苗用单胞藻特别是金藻的扩种培养,保证在育苗生产前有充足的单胞藻饵料。扇贝、牡蛎等贝类在幼虫发育末期要适时投放附着基,以便幼虫完成变态发育过程。附着基可选用壳高约6cm~8cm的贝壳片等,用聚乙烯线将壳片串成采苗器,采苗器浸泡消毒24小时后,用砂滤海水冲洗2~3遍备用。
3.苗种培育:贝苗培育包括室内培育和室外大规格苗种中间培育两个环节。在室内培育过程中,要选择适宜不同贝类的水温、盐度等培育条件,提供充足优质的饵料,控制好培育密度。中间培育主要以滩涂和池塘中间培育为主。在滩涂中间培育前,要提前选择好滩涂,进行整涂筑畦并做好敌害清除,控制好放养密度,定期进行苗种清洗疏养、敌害清除等管理措施。文蛤池塘中间培育中,要求底质以沙质为主,苗种放养前,要进行池塘的消毒除害、肥水等处理,并根据池塘条件和苗种规格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牡蛎、扇贝等应选择风浪较小、饵料丰富的内湾或水深1.5m以上的围塘进行中间培育。培育方式选用栅架式或浮筏式,苗串吊养间距控制在20cm~40cm。中培一段时间后,要及时进行分苗疏养。
4.海区养殖:养殖海区应潮流畅通,风浪较小、饵料生物丰富,大潮期低潮时水深4m以上。养殖筏架等设施的设置应根据海区潮流方向,要求筏向与流向夹角90°。可将养殖海区划分若干养成区,间距30m~50m,留出航道。根据当地海区环境和生物群结构特点,在野生附着生物大量繁殖浮游幼虫时期,可适当调至深水层,以避免附着生物过量附着于养殖笼和养殖贝类上;大风浪来临前,应将整个筏架下沉或进行吊漂养殖。及时分苗、调整养殖密度,保证其正常生长;随着贝类的生长,应及时增补浮漂,防止筏架下沉。
5.池塘养殖:对老旧养殖池塘,每年应在春节前后或养殖产品收获后进行清淤处理;对新开挖的池塘或需要改成贝类养殖的池塘,应根据贝类的生态习性,合理布局,营造以滩涂贝类养殖为主,配套养殖虾蟹的生态综合养殖池塘。在放苗前10~15天进行浮游植物培育,首次蓄水的池塘滩面水位20cm~30cm。随时观察塘内饵料生物繁殖情况,一般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cm~40cm即可。若透明度升高、饵料生物较少时,可适当追肥,但阴雨天和傍晚不施肥。苗种放养时,要求苗体肥壮、色泽好,个体大小均匀、活力强、杂质少。春季泥蚶、缢蛏、青蛤等苗种放养季节,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播苗应选择在大潮汛、晴朗天气进行,刮大风、下大雨及发雾天气,均不宜播苗。池塘放养播苗应顺风向撒播,力求均匀地把贝苗播种在涂面上,播放完毕后进水。为保证贝苗有一定的放养密度,在下播后2~3天,检查贝苗的生长情况,如发现成活率低,达不到放养密度,需立即进行一次补苗,以达到预定的密度要求。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育苗期间措施: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鱼类受精卵、养殖器材、养殖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水体缺氧。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出塘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二)精准防治
1.鱼类:草鱼、鲢、鳙、鲤、鲫、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鱼类在春季易发病,应关注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水霉病、寄生类纤毛虫病、小瓜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春季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在多种淡水养殖鱼中都会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溃烂或充血、蛀鳍、烂鳃和肝脏病变等。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的操作。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的措施。
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小瓜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和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经济损失。
指环虫病在各地都有发生,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虫体寄生在鱼皮肤和鳃;大量寄生后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病变,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饲料投喂不足、水体太瘦易患指环虫病。苗种下塘前,采用药浴进行预防。养殖疾病暴发时,可选用精制敌百虫粉、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国标渔药杀虫剂治疗。
2.虾蟹类:应关注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肝肠胞虫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期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重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应对蟹苗进行检测,选择无二尖梅奇酵母的蟹苗用于养殖。北方地区稻田养殖成蟹,春季蟹种暂养,保障蟹种暂养期间的质量是稻蟹种养成败的关键。可利用冬闲池塘,选择越冬扣蟹,早做暂养,一方面水质有保障,另一方面也便于投饵和集中管理。养殖密度过大,会增加“牛奶”病传染机会。因此,在养殖、越冬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蟹密度。其中,冬季扣蟹暂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斤/亩以下,稻田暂养池暂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000只以下。扣蟹在稻田放养密度以500只/亩以下为宜,暂养脱一次壳后以350只/亩为宜。同时,在暂养及养殖过程保持水质良好,水体溶解氧4mg/L~12mg/L,氨氮小于0.3mg/L。越冬前清除池底淤泥,养殖前对池塘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消毒。选择配合饲料,避免使用易携带病原菌的野杂鱼虾投喂,如果投喂活体饵料,投喂之前进行饵料病原菌的检测。
应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土池养殖底层水体溶解氧不应低于3.5mg/L,包括工厂化养殖在内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溶解氧不应低于4.0mg/L,pH在所有养殖模式中不应低于8高于9,氨氮和亚硝酸盐在土池中不应高于0.3mg/L,在无底泥的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中氨氮不应高于3mg/L,亚硝酸盐不应高于5mg/L。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会造成养殖虾蟹组织损伤,高氨氮和亚硝酸盐预示养殖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产生大量的条件致病病原,可通过底层增氧、消毒等措施修复养殖生态。
应每天检测水体细菌总量、弧菌数量。对虾养殖生态系统总细菌量与对虾养殖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土池养殖水体总细菌量要求在1×10⁵个/mL以上,集约化养殖模式如果预期产量5000千克/亩,水体细菌量要求1×10⁷个/mL以上,条件致病菌如弧菌数量要低于1×10³个/mL,携带毒力基因的弧菌如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要求不得检出。若水体中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应预防温度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通过投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三)规范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养殖规范用药,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中规定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三、水产品和投入品运输
(一)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顺利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二)商品鱼运输
加强冷链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鱼及时运输至消费终端。一是做好器械消毒。水产品装车中使用的器具(鱼框、鱼网等)、包装材料(塑料筒袋、储运水槽等)、防水衣裤等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并采用相应浓度消毒剂流动冲洗或浸泡消毒后再进行使用。二是做好运输管理。根据不同品种设定合理运输密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每隔1~2小时检查鱼体状况,确保水体氧气、温度适宜,不添加麻醉剂。在运输途中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
(三)贝类运输
一是做好贝苗运输。贝苗运输一般为干运,对附着于贝壳等附着基上的稚贝可直接打包装车运输;对小规格滩涂贝苗种(壳长0.8mm~3mm)可采用筛绢布袋装苗,扎紧袋口(除缢蛏苗种外),置于塑料桶、泡沫箱等容器中。运输途中保持贝苗湿润,严防暴晒或雨淋,运输时间尽量不超过15小时。长途运输宜用空调车或航空运输。大规格的苗种(一般壳长1cm以上)通常采用编织袋或箩筐(如缢蛏)运输,每袋或每筐控制在20kg~30kg,装车后覆盖塑料布或篷布,防止日晒雨淋,途中保持贝苗湿润。运输时间若超过8小时,应采用空调车运输。二是做好成贝运输。成贝等运输一般用麻袋或编织袋装运,通常扎紧口袋后运输,防止贝壳张开后相互嵌咬脱水,影响保活时间,一般每袋装20kg~50kg。缢蛏通常用箩筐装运,每筐约25kg。装车后覆盖塑料布或篷布,防止日晒雨淋。运输时间较长时,应采用空调车运输。
(四)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采购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饲料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马上盖好篷布,以遮挡烈日曝晒和预防天气突变。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
3月7日下午,增城区区长霍阳参加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工商一组、二组委员联组讨论,与政协委员一起讨论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认真听取委员对增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常务副区长林怡辉参加会议。
政协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履职热情,围绕牛仔服装行业升级、汽车制造业发展、营商环境提升、高素质人才引进、“工改工”升级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等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霍阳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区工商联为增城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强调,当前增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振兴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腾出土地资源空间,让好企业好项目落地生根。要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用好人才政策红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增城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企业要加强科技研判,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企业提质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针对现阶段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区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梳理汇总、积极协调,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增城区将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希望企业家们坚定发展信心,准确把握大势,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为增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