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制要求戴口罩!这些场所最新明确
3月13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的通知》,明确高校、中小学不强制要求师生佩戴口罩;幼托机构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
高校要建设健康驿站
▼
高校开学前,要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患有基础疾病和有特殊医疗需要的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高校调整优化检测方案,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非疫情流行时,高校可根据需要对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高校要建设高校健康驿站,按照在校师生人数和防疫需要科学配置床位数,配备足量医护和服务保障人员、防护物资、医疗药品和器材,按需为校内轻型病例提供照护、临时健康监测或适当对症治疗。建好管好用好在站学生健康观察、日常巡察、发热接诊、分检预警电子台账,细化学生入站、出站临床病情识别和及时转运就医等关键环节,强化在站服务管理,提高健康驿站建设质量,确保健康驿站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或在高校健康驿站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鼓励感染高风险、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中小学师生适当错峰就餐
▼
中小学开学前要彻底清洁校园卫生,提前做好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间等重点场所的彻底清洁和通风换气,对空调通风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卫生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消用品,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就餐场所合理分配空间,师生适当错峰就餐。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开学前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饮水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等,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学校校医、保安、保洁、校车司机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学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学生、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师生员工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学生、老师佩戴口罩。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学校按要求配齐配足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师生员工掌握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和技能。
托幼机构加强保健室建设
▼
托幼机构开学前,要充实防疫物资,加强保健室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健康观察室,位置相对独立,为有发热等症状的教职员工和幼儿提供临时留观。做好儿童和成人口罩、抗原检测试剂、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脉搏血氧仪等防疫物资储备,专人管理,规范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确保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存放安全。配备足够数量的盥洗设施和洗消用品。畅通安全可靠的应急物资保供渠道,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供给充足。对园内重点场所、公共用具和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做好垃圾清理,对门把手、扶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洗手间等生活、保育室内场所及公共场所通风换气制度。
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园后,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托幼机构园医、保安、保洁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教职员工和幼儿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入园;若为阴性,在园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托幼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幼儿、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教职员工和幼儿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幼儿、老师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和幼儿离园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教职员工园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加强对感染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做好康复期的健康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通过多种形式面向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和咳嗽、打喷嚏的遮挡方法,培养幼儿养成勤洗手、讲卫生、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胡润报告:
中国“富裕家庭”数量518万户
佛山以7.6万户位列第八
近日,《2022意才·胡润财富报告》,揭示了目前中国财富家庭数量、地域分布情况以及人群画像,这是胡润研究院连续第14年发布“胡润财富报告”。
根据《2022意才·胡润财富报告》显示:
胡润把600万人民币资产以上的家庭称之为富裕家庭;
把千万以上资产家庭称之为高净值家庭;
把亿元以上家庭称之为超高净值家庭。
截至2022年1月1日,中国拥有600万人民币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已经达到518万户,比上年增加10万户,增长率为2.1%;
拥有千万人民币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11万户,比上年增加5万户,增加2.5%;
拥有亿元人民币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3.8万户,比上年增加4600户,增加3.5%。
中国财富家族数量和地域分布
根据《报告》中国富裕家庭最集中的前30名城市,占全国富裕家庭总数的68%。北京拥有富裕家庭74.4万户,位列全国第一;上海紧随其后,以63.9万户富裕家庭,位列第二;第三是香港,拥有53.9万户富裕家庭。从省级行政单位来看,广东以72.1万户富裕家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北京。
2022年中国富裕家庭数量最多的十座城市是: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杭州、宁波、佛山、台北、天津。佛山以7.6万户富裕家庭位列第八。此外,佛山拥有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数量3.19万户,排名全国第九;拥有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1790户,排名全国第11。
据介绍,《胡润财富报告》以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以长期居住地为参考依据,研究范围涵盖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在中国财富家庭数量上,项目组参考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各省市GDP、GNP数据,结合住宅商品房售价、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资本市场价值等进行宏观分析统计。
“再也不用排长龙啦!”
近日
进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就诊的市民发现
医院除了出入口发生了变化
以往门口车辆大排长龙的情况
也没再发生
为何变化如此之大?
这要归功于交警等多部门的通力协作
对该路段所实施的治堵优化
据了解,位于桂城海三路南五路交界路段的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年接待门诊量超350万人次,因医院周边的路段车道窄及出入口交织,形成了一个交通瓶颈,对车辆通行造成一定影响,成为一个交通堵点。为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解决道路拥堵,南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队会同区交通局、桂城街道、区卫健局、医院方等多次开展实地研讨,最终确定治堵方案,在原有的条件下,对出入口和周边道路设施进行重新规划。
新的措施对医院周边路段进行了多项优化,通过优化医院车辆进出口交通组织,构建起“社会车辆南进北出+急救车辆多点进出”的新格局。调整后,社会车辆从医院南侧的西2门和海二路门驶入,从北侧的西1门和东1门驶出,实现社会车辆进出交通分离;急救车辆从西1门、海二路门和东2门进出。此外,设置了两级停车诱导屏,实时发布医院和周边体育馆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剩余车位,引导车辆动态分流,均衡和分减交通压力。同时优化了医院内部的停车管理,升级医院智能停车缴费系统,实现自动识别服务对象与非服务对象,相关车辆可以快速缴停车费,提高车辆驶出效率。
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措施实施后,有效缓解了该路段的日常拥堵,提升了通行效率。今后交警部门将联同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对区内堵点路段的深入调研,通过对堵点路段实施的“微改造”,实现路段基本畅通的“大变化”,并将通过强化堵点节点路段的巡控力度,保障道路的安全顺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