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规模最大广交会线下强势“回归”
CSF机器人展位上,四五台橙黄色的机械臂摆放得错落有致,企业布展人员正在反复调试;楼上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展区里,无人驾驶小巴、电动车等形态丰富的汽车展品基本布置就绪……4月13日傍晚,广交会即将首次启用的四期新展馆内灯火通明。
盛会重启,万商云集。第133届广交会将于4月15日至5月5日在广州分三期线下举办,同时全年常态化运营线上平台,进一步服务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均创新高
久别重逢的线下广交会,让参展企业和全球客商心潮澎湃。这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首届广交会,是疫情防控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意义重大。
“本届广交会实现规模扩大、题材优化、双线融合、质量提升四个新突破,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13日举行的第133届广交会媒体吹风会上,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外贸中心副主任徐兵说。
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广交会,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展览总面积从118万平方米增至150万平方米,展位数量从6万个增至近7万个;线下参展企业从2.5万家增至3.5万家,新参展企业超过9000家,线上参展企业约4万家。
向世界展示中国商品,引全球开拓中国市场。本届广交会着力提升进出口融合水平,进口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首次在三个展期均设进口展,达到3万平方米,较疫情前增长50%。
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8家企业在进口展的12个专业展区参展,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企业占73%。设有土耳其、韩国、马来西亚、印度、中国香港、中国澳门6个国家和地区展团。首次引入广州南沙、广州黄埔、温州瓯海、广西北海、内蒙古七苏木等5个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宣介示范区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成果,推动各国各地区与示范区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生产企业、民营企业是最大参展主体
记者探营本届广交会新设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专区,一辆广东“智造”的无人小巴格外醒目。“这辆无人驾驶小巴,没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目前已在广州生物岛运行了。”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张羽雪说。
本届广交会展区结构继续优化,“高”与“新”亮点迭出。
徐兵介绍,会上新设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孕婴童用品3个新展区和智慧生活、“银发经济”、检测和防护用品3个新专区,在保持16大类产品基础上,展区数增至54个,专区数增至159个。
此外,机械类展区也将优化重组。大型机械及设备展区更名为加工机械设备展区,通用机械、小型加工机械及工业零部件展区更名为通用机械及机械基础件展区。
本届广交会上,生产企业、民营企业是最大参展主体,占比分别达50.57%和90.1%。“优质特色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徐兵表示,行业头部企业和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称号的优质参展企业约5700家。
此外,本届广交会还将打造创新发布平台,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约300场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提升品牌形象,树立行业标杆。
要创新也要绿色。本届广交会将多措并举实施绿色低碳可持续办展,目前线上将展出50万件绿色低碳产品,助力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
全面推行境外采购商网上预约办证
全球客商再度云集。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线上线下报名参会。
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47家工商机构将组团参会,其中印度Tibro商旅机构、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团组人数将超过200人。世界500强、世界零售商250强企业将派买手到会采购,53家头部跨国企业确认参会。阿联酋LULU、法国欧尚、墨西哥科佩尔等5个团组人数都超过100人,美国沃尔玛、日本似鸟团组人数超过200人。
“我们将创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努力让中外来宾获得宾至如归的服务体验。”徐兵说,此次全面推行境外采购商网上预约办证,优化线下办证服务,启用新的登录大厅,在馆内设置5个办证点,在广州市内8家主要宾馆设置办证点,便利参展客商办证。
此外,贸易配套服务也将进一步优化。本届广交会将提供线上线下物流仓储、金融保险、检测认证、商业咨询、设计创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等7大类贸易服务,吸引近250家机构参展,拓展贸易服务链。
本届广交会期间将举办第二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除了开幕式,还包括5场主题论坛和18场行业论坛。5场主题论坛分别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制度创新高地、贸易数字化创新发展、中国—非洲西亚经贸合作新机遇、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8场行业论坛聚焦绿色发展、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设计缔造品牌、出口风险应对等主题。

为切实保障困难残疾人的基本权益,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区民政局高度重视,扎实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调标工作。
一是实施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区级部门资源平台,及时掌握最新残疾人证数据,联合街道开展全面摸排和重点核查,对新增重度残疾人进行实地走访,核实家庭情况,根据政策规定,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死亡、退出低保等不再符合保障政策的人员,及时停发补贴,确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动态管理。
二是精准落实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民政厅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关于2022-2025年提高我省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的通知》文件要求,提高2023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从2023年1月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由2022年每人每月188元和252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95元和261元。2023年1至3月荔湾区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约3.9万人次,累计发放金额967.95万元。
三是夯实资金保障。按照省文件要求提前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提标预算,对资金严格把关,做到专款专用。在每月25日前将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位,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图:恩宁社区主任黄松炜与施工方沟通更换消防设施)
(图:恩宁社区主任黄松炜与施工方沟通旧楼楼道施工问题)
对于居住在老旧城区的居民来说,最迫切需求就是环境的改善!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环境整治和优化,口袋公园的建设,雨污分流项目的实施,安装路灯内街巷监控,修复路面,旧楼梯楼道墙体翻新等,对于人民群众来说,生活中总是会不停的发现有需求或者是诉求。
4月,恩宁社区“微改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微改”施工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误解和小纠纷,恩宁社区积极反映辖内居民对于“微改造”项目的需求与建议,架起居民与改造施工方沟通桥梁,传递群众呼声用心落实“为民情怀”,小事连着民心,这些在生活中细枝末节的问题,是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是会影响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问题。基层是群众服务的“窗口”,是群众感知服务质效的“神经末梢”,作为基层一线的社区,必须时刻绷紧“神经末梢”的敏感度。
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闹心事,就是党员干部应该要放在心上的事情。生活中的小事情,身边的小问题,总是会时时刻刻的影响群众的幸福感,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到群众身边去,听一听群众有什么难题,问一问群众有哪些困难,才能针对性的去办实事。后续,恩宁社区也会同和居民一道对“微改造”工程质量和改造成效进行监督,推动“微改造”这件实事办成办好,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