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理念入童心!花都区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宣传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吃的香蕉皮是什么垃圾呀?”“厨余垃圾!”问及垃圾分类知识,小朋友们不比大人懂得少。5月5日,花都区分类办联合新华街相关工作人员走进园玄幼儿园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进校园”宣传活动,以提高小朋友们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活动中,讲解员以常见的生活垃圾分类为案例,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为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和日常垃圾分类投放的注意事项,比如部分看似厨余垃圾的大棒骨、榴莲壳、玉米棒等,由于具有难以分解腐蚀且质地坚硬不易粉碎的质地,其实是属于其他垃圾。
此次活动还设置了垃圾分类游戏互动环节,小朋友们踊跃举手,积极参与,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得到小礼品的孩子们都十分开心。情境式的互动让他们将“垃圾分类”融入到生活习惯中,巩固了垃圾分类知识。
花都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以点带面,区分类办、属地街道联合幼儿园共同携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小朋友们深度体验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家庭,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据统计,今年以来,花都区共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宣传活动近300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5万人次。
接下来,花都区将持续举办形式丰富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号召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共同营造垃圾分类人人齐参与、人人践行动的浓厚氛围,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为共建美丽花都贡献一份力量。(毛婕 李泽宇 毕燕君)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坚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思路,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机制、模式创新,持续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巩固市容环境整治成果,营造靓丽整洁环境。
广泛宣传动员,点“靓”门前环境
“门前三包”是什么?花都区花城街大部分商户听到这个问题都能脱口而出:“指‘三净’‘三好’‘三不’,即地面干净、立面干净、天面干净,招牌完好、物品摆好、设施护好,不乱搭建、不乱摆卖、不乱拉挂。”
如此到位的理解,与花都区的日常宣传动员密不可分。为了帮助商户了解掌握“门前三包”内容,熟知责任区,该区下足了功夫。
连日来,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及属地街镇相关工作人员穿梭在辖区内的主次干道,耐心向临街商户宣传“门前三包”,解答大家的疑问,通过“一户一码一账”信息化管理模式,以专属二维码签订“电子告知书”模式建立商户管理档案,督促商户切实履行“门前三包”责任,管理好各自“责任田”。
“门前干净了,生意也更兴隆。我们将积极配合城市管理工作,以实际行动维护好自家门前的市容环境。”龙珠路33号商户柒柒食堂负责人表示。
“商户们做好‘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工作很有必要。我们看到干净的环境,逛起来舒服多了,也更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市民汤幸说道。
除日常宣传外,花都区还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燃气安全”等相关活动的契机开展联动宣传,增强商户的主动治理意识。
强化指导监督,紧绷责任“弦”
“这里是人行道,不能被这些物品占用”“店门口垃圾要打扫一下”……在新华街凤华路,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及属地街镇执法人员巡查发现有多个店铺存在“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现场督促其整改。
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定期组织协调公安、市监、环保、交通部门和属地街镇,开展市容问题清源专项执法整治行动,采取“首违不罚、柔性执法”管理模式,对多次违规的商户下发限期整改的通知进行教育,切实做到发现一起、劝导一起、整治一起。
据统计,花都区第一季度共整治乱摆卖、占道经营行为2.5万余宗,市容景观秩序持续稳步提升。
“各单位、商铺是‘门前三包’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加强巡查督导,就是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真正做到守土有责。”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正在谋划建立区-街镇-社区-物业四级巡查督导工作机制,推动“门前三包”工作由集中整治向常态落实转变,同时建立“环卫工人一岗双责”制度,发动环卫工人在日常清扫保洁作业时督促提醒责任区制度落实不好的商铺整改,确保“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到位。
此外,花都区通过党建引领,依托综合网格化体系,探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激发调动机团单位人员、街镇督导员、社区报到党员、居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延伸治理触手。同时,花都区积极鼓励以物业小区为单元组建“商铺自治联盟”,倡导相互监督、共同守望,探索“以商管商”等自治管理新模式,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花都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门前三包”责任制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将持续深化“门前三包”管理工作,强化动态管理,完善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共治共管格局,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助力优化营商环境。(邝金海 毛婕)
(图:非遗“童”参与)
(图:活动摊位现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荔湾区儿童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我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儿童的文化素养,加深儿童对非遗文化的认识。5月2日至5月3日期间,由荔湾区妇联联合昌华街道党工委、荔湾区教育局、荔湾区少工委、团区委,在蒋光鼐广场举办聚荔·湾畔——荔湾青少年非遗文创公益市集。
本次活动采用非遗工艺劳动×公益社会实践模式开展。现场共设“看”——区内非遗成果展、“做”——非遗动手体验区、“品”——非遗尝鲜区、“赏”——学生非遗作品区、“玩”——非遗互动区等5类实践形式,为青少年搭建劳动实践平台,推动青少年对非遗工艺的了解和认识,助力西关泮塘焕发青春活力。
广彩、广绣、剪纸、绳结、版画、泥塑……孩子们或通过转动手中剪刀,或发挥想象,延展空间,或使用捶打、摔、揉、雕、塑、捏等方式,在特色实践摊位后快乐地玩转非遗,诞生了一个个精美的作品,期待着“有缘人”的光顾。
孩子们通过售卖非遗手工作品,与非遗文化大师互动,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感受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能力,鼓励孩子们多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本次非遗文创劳动实践所收益的资金,在除去原材料等基本成本后,将全部用于帮扶荔湾或对口共建的县区困难青少年群体。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