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爱尔眼健康科普基地
简介:
广州爱尔眼健康科普基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中路191号广州爱尔眼科医院二楼,设有科普区、艺术区、宣教区、互动体验区等。基地以医院为基托,以维护眼健康为目标,融合多种元素,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使广州市中小学生及市民群众对眼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更好呵护自身眼健康。
详细介绍:
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前身为陈耀真-毛文书眼科纪念诊所,成立于1992年,2008年被中国IPO上市眼科连锁机构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并购,正式更名为爱尔眼科医院,同时也是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设立的广东省区总院。
目前医院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共有8层,开设了屈光手术中心、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眼底病中心、白内障中心、眼表角膜病中心、老花眼专科门诊、青光眼专科门诊等临床科室,并设有宣教室、科研室、国际学术会议中心等,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学术为一体的大型三级专业眼科医院。我们致力于打造成为华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眼科医院。
医院先后被授予广州市医保定点医院、三级眼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OPT干眼治疗临床示范中心、中国ICL技术科研教学基地、全飞秒临床合作单位、欧堡超广角培训中心、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学基地等荣誉;2016年,医院正式建立糖网科普基地,并通过了广州市科创委科普专项项目。
广州爱尔眼健康科普基地位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二楼内,本基地场馆面积606m²,设置了科普区、视觉艺术区、宣教区、互动区、体验区,共五个展示区域,各区域分别应用了医学教学,模型展示、艺术视觉、多媒体宣教、科学道具、模拟医生工作体验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基地配备师资队伍雄厚,目前配备科普小组专兼职成员1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验光师11名、护士1名及专员1名,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配备讲解词,以保证科普活动顺利开展。广州爱尔眼健康科普基地以医院为基托,以维护眼健康为目标,融合多种元素,全方位向广州市中小学生及广大市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眼睛、了解良好的用眼健康习惯起到重要作用。
所属单位: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
基地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街环市中路191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2:00,14:00-17:00,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开放方式:团队参观需预约。关注微信公众号“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近视防控中心”,进入报名预约推文扫码报名或电话预约020-87300778参加。
是否收费:否
活动预告方式及参与方式: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线上或线下报名参与(个人或家庭形式均可)
讲解服务:团队参观达到15人及以上可预约讲解服务
微信公众号: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近视防控中心
交通指引:
自驾路线:广州爱尔眼科医院。
公共交通:地铁2号线/5号线广州火车站A出口(往电视塔方向直行500米)
公交路线:广州市乘坐B2、B10、109、110、111、185、225、256、278、280、290、529、545、550、886等到越秀公园北门站。

(图:戴影红老师进行创业指导)
(图:蔡智颖老师讲解泥塑创作过程)
(图:学员体验泥塑创作)
(图:助教指导学员创作)
(图:学员展示成品)
为促进非遗工艺传承,助力创业就业高质量发展,西村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依据辖区内劳动者技能培训需求,于5月5日下午,在西村街社工站二楼开展西村街2023年荔湾区非遗项目“广州泥塑”体验课。
广州泥塑是广州市荔湾区级非遗项目之一,是一项极具本土民族特色和广府文化气息的民间工艺。现在,不少创业就业者大胆结合非遗技能,挖掘市场需求。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因此这堂体验课包含了创业指导和非遗技能体验两个环节,在创业意识和非遗传承两方面启发学员。
第一个环节是创业指导。西村街道综合服务中心联合荔湾区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建设中心邀请了戴影红老师来为学员进行创业指导。戴老师分析了当前创业就业环境,指出现阶段创业的机遇,她认为非遗技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落足点,并分享了利用非遗技能的创业案例。戴老师现场通过结合案例,与学员积极互动,共同分析出非遗技能的需求市场和环境优势,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指导拓宽创业就业方式。除了有关创业方向的把握,戴老师还向学员介绍了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使学员更加充分利用政策福利助力创业。
第二个环节是广州泥塑工艺体验。西村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邀请了广州泥塑区级传承人万以琚大师的学生蔡智颖老师前来讲授。蔡老师绘声绘色地向学员讲解了“兔子香插”的创作过程并进行现场教学,为学员带来别有风趣的非遗技能体验内容。体验课通过让学员动手操作,零距离接触泥塑,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员对非遗技能传承的兴趣。
西村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旨在通过非遗技能体验的形式,让学员了解传统工艺,丰富学员对创业就业渠道的认识,拓宽创业就业思路,激发学员的创业就业兴趣,提高学员创业就业的意愿。接下来,西村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将持续优化社区创业环境,为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提供更多样化的创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服务,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在这美好时节,广州文旅高质量发展,又添一处文化新地标——位于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依托壮丽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海珠湖水系景观,打造一个供群众文化活动,富有岭南生态特色的城市空间。新馆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
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地标性文化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其中,作为广州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已与市民游客见面。
岭南水乡小桥飞渡,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置身园林,移步换景,文化艺术和自然融为一体;亭台楼阁,水榭歌台,休闲中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享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体验非遗之光灵动穿梭,感受文化之泉美好涌动。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67年 从50多平方米到5.4万平方米
广州市文化馆前身为广州市群众艺术馆,1956年7月正式宣布成立。2022年9月接受记者采访时,群艺馆首任副馆长王建勋回忆,初创时期的群艺馆,“只有两间室,50多平方米”。围绕“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工作方针,群文干部们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跟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了一批基层业余文艺队伍。
2000年,广州市群众艺术馆迁址到先烈中路102号华盛大厦北塔3~5楼,面积达2286平方米。2008年,广州市群众艺术馆首次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09年2月,广州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开馆,馆舍面积6017平方米;同年6月,广州市群众艺术馆更名为广州市文化馆。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如今的广州市文化馆已成为富有岭南生态特色、蕴含岭南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客厅!
作为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广州市文化馆新馆2013年5月立项,2015年3月奠基。秉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的理念,十载精心营构、精雕细镂,这座文化工程终于迎来高品质呈现。
这座风情浓郁的岭南园林式文化馆,既是城市新的文化地标,更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乐园、美育学校。与场地相配套的是功能的升级——焕新出发的广州市文化馆,将成为文艺大舞台、服务新平台。
近日发布的《广州市文化馆高品质发展规划(2023-2025年)》紧紧围绕广州市文化馆机构职能,聚焦新型文化综合体建设,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引领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的新潮流,展现新时代文化新形象。
以“国际一流、国内标杆、湾区核心”作为发展目标,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馆将打造成为群众品质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岭南文化传播展示的新窗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地标、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高地。
主题园区各具特色
公共文化中心:汉唐余韵,现代表达
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公共文化中心,以中心阁为中轴,辅以西侧办公培训组团和东侧演艺排练组团,是新馆最核心的建筑体。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总设计师倪阳表示,公共文化中心体现古典岭南建筑文化特征,设计既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创造出适合岭南气候条件的现代化舒适宜人的文化体验空间。
继承岭南传统建筑的精华,采用汉唐风格打造的公共文化中心外观厚重大气,既强调自然通风的结合、日照的引入,又融合太阳能发电等先进技术,与文化服务功能完美相融。
翰墨园:书画建筑,诗意相和
依山傍水,通过爬山廊道层层递进,位于公共文化中心东南侧的翰墨园建筑面积约0.21万平方米,是目前新馆中唯一一个完全建立在山坡上的场馆。翰墨园建筑采用传统样式,结合江南园林中的堆山砌石,以竹造景,营造文人翰墨氛围。
翰墨园最高处建藏书阁,成为翰墨园和整个园区的对景之一。而园内一座断桥颇具诗意,设计师徐好好介绍称:“从院子外的双桥望过去,小溪层层叠叠地流下来。为了营造一个相对开阔的视线,因此设计了一座断桥,这与余荫山房的‘小飞鸿’有异曲同工之妙。”
翰墨园内,连廊是颇为重要的要素。徐好好表示,关于连廊的设计,“一方面因为山地地形,所以要做比较曲折的连廊,另一方面,设计团队也考虑到‘移步换景’的特点,廊道路程比较长、坡度和缓,可以让游客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色”。徐好好建议市民留意连廊中一段被竹林簇拥的休息地,“此处放眼望过去十分通透,透过青葱的细竹,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中心阁。”
曲艺园:流韵清音,风景独好
总建筑面积约0.64万平方米的曲艺园风景独好。曲艺园以传统戏剧、曲艺、音乐等表演艺术类展演为主题。设计师郭昊栩表示,曲艺园的设计理念是希望具备普罗大众所需的场景,“让表演无处不在”。
在曲艺园主楼内,观众可在粤式茶楼的氛围下观赏戏剧。郭昊栩透露,曲艺园采用“多戏台设计”,这个设计“缘于在广州市其他公园观察到的粤剧发烧友在凉亭里唱戏的场景”。在曲艺园内,围绕纵轴,有很多个戏台串联,可以形成不同场景的使用方式,延伸出很多戏曲表演的可能性。
曲艺园紧挨着一座假山,园内还有枯山水的设计。山石、建筑、桥梁、步道依次叠落到海珠湖。“曲艺园对水的内在利用是相对偏少的,但没有围蔽的设计可以把视野延伸,设计上把右侧海珠湖容纳进来,所以说,曲艺园对水的利用是偏外在的。”郭昊栩介绍,市民可以坐在石头上听戏,或衬着山石留影。
郭昊栩还透露:“曲艺园把楼梯推到户外,借鉴园林的建筑语言让楼梯看不到受力,曲折而上,感觉需要探秘一番才能看到楼上的空间,这样的设计其实挺值得玩味,也把岭南建筑的风格做了融合。”
广府园:疏密得宜,曲折尽致
镬耳墙、屋脊灰塑,砖雕、石雕、石柱、虾公梁……位于整个园区中间位置的广府园总建筑面积约0.21万平方米,东临水街与广绣园相望。
广府园由倪阳总设计师主笔,设计师邓心宇具体落实与深化。邓心宇表示,设计广府园的时候,尽可能还原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在广府园,市民可以看到园中独有的双廊设计——园内游廊随着山形高低起伏,园外游廊则贴着水岸蜿蜒曲折,是打卡的好去处。
广府园的布局方式密切联系着童寯先生关于造园的三种境界观点: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广绣园:水榭廊桥,框景入画
位于园区东南部的广绣园总建筑面积约0.18万平方米,建筑以广府典型的府宅园林为蓝本,借鉴江南园林的造园特色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主庭水院。
“广绣园的功能偏向于展览、宣传、市民体验等方面为主,与传统私家园林存在差别。故而在设计时,以满足文化馆展览、陈列的需求为基础。”设计师郭祥表示。
游走在广绣园的连廊和展厅间,可以发现小景窗、小天井和小院落,这一组景观形成中国传统园林的“框景”,每一个“框景”都像一幅画。
值得一提的是,广绣园内有一个可以欣赏四个方向不同景观的落脚点。在面向湖心的那面墙上,设计团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八边形的景窗,恰好“框住”湖对面的八角亭景色。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