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到海珠区实地走访慰问患病、困难退役老兵
5月15日下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姚森隆带队到海珠区实地走访慰问崔某、张老与童老等患病、困难退役老兵。
2019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曾经在驻港部队服役的崔某半身不遂,术后服用药物的费用支出更使一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确保崔某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妻子不惜放弃多年的工作,甚至动员自己的父母以置换房屋的方式,举家从越秀迁到海珠居住,共同照顾崔某。为使崔某能早日康复,妻子坚持每天为丈夫按摩,致使手部淤伤。性格乐观、开朗的妻子告诉慰问组:“我要把丈夫照顾好,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积极面对,办法总比困难多。”
姚森隆副局长与崔某的妻子进行深入交流
当得知退役军人沈老在2022年6月确诊患“多发性骨髓瘤”,其儿子患有“未分化精神分裂症”,两人病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时,慰问组鼓励沈老要乐观面对,积极治疗,战胜病魔,叮嘱属地街道和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要多给予沈老关心与帮助,通过申请省应急救助资金、街道慈善救助等方式缓解沈老一家困难状况。此外,80岁童老因多年未购买社保、医保而无法办理退休,享受相应的养老、医疗服务,慰问组要求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属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要运用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尽快解决童老相关问题。
慰问组强调:一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属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要加强对因病致困、因病致贫退役老兵的关心关爱,了解退役老兵的家庭与生活状况,争取上级的支持,破解困难局面;二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要加强与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沟通与协调,在法律法规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多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制定出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困难退役老兵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加快办理进度,以最优的方案、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困难退役老兵在最大的范围内享受最优质的服务。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思想权益处相关人员,海珠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四级调研员彭狄聪,海珠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属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走访慰问。

近日,广州市人社局等9个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旨在激发创业创新主体活力,催生更多市场主体,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到2024年底,全市通过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提供创业服务,支持更多重点群体投身创业活动,力争实现创业培训规模1.2万人次。
加快构建公共创业服务一体化服务机制
《工作方案》提出,要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完善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最大限度释放创业创新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到2024年底,力争实现创业培训规模1.2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能够以更加灵活方式实现就业增收。
具体工作措施上,广州将实施“创业环境优化”“创业主体培育”“港澳台青年创业支持”“创业服务护航”“创业培训赋能”“创业政策扶持”“金融产品助力”“创业载体筑巢”“灵活就业支持”九大计划。其中,将持续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汇集优质创新创业培训资源,对高校毕业生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意设计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挥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产业项目的带动效应,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制定实施“五乐”计划2.0版,加强与港澳社会保障、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对接。强化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引领功能,加快“创享湾”等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按照国家建立的公共创业服务标准,集聚各方优质创业服务资源,加快构建创业信息发布、业务咨询、能力培养、指导帮扶、孵化服务、融资支持、活动组织等一体化服务机制。组建创业导师库,组织创业导师走基层活动,对重点群体创业进行分类指导。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信贷产品
针对重点群体创业需求,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补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遴选一批市级创新创业精品教材、建设一批市级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加大力度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缩短创业担保贷款申领时间。
充分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持续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稳岗扩岗”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推广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扩大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支持。
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应向重点群体开放一定比例的免费孵化空间,为其提供补贴申请、创业辅导等孵化服务。
完善落实零工市场建设支持举措,充分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场地资源,设立零工服务专区,免费向社会提供零工信息登记发布和求职招聘服务。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维护,提供维权“绿色通道”和法律援助服务。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制度。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按规定提供社会保险补贴。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第三方检查评估团队到海珠区开展垃圾分类考察调研,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伟锋、海珠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及属地街道有关负责同志陪同。
考察团一行分别到赤岗街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客村北约和新港街中大凯丰酒店、滨江街珠江泳场公交站场等地实地查看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并系统了解机团单位、公共场所、经营区域、居住小区四类单位宣传引导、设施配备、收集转运等环节运行情况。
考察团对海珠区垃圾分类精细管理、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投放点精细化管养,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工作为海珠建言献策:一是强化点位管理。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要求,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以物管小区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提升行动,并巩固提升投放准确率高、居民分类习惯好、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星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二是完善收运体系。推动建设一批集投放、收集、暂存功能于一体的箱房式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作业水平,严格落实“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车桶同色”要求,不断优化生活垃圾收运时间、路线和频率,切实解决“混收混运”问题,增强居民分类信心。三是推动习惯养成。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构建线上线下、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垃圾分类全媒体宣传格局,营造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舆论氛围。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