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融媒体中心持续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水平 以“数”赋能“百千万工程”
“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套餐业务,不用跑到专门营业厅办理,少跑了很多路。办理了光纤后,现在看电视、上网都方便很多。”石滩镇石厦村村民朱姨满意地表示。
近日,增城区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增城融媒”)的工作人员走进石厦村,为村民提供光纤整转业务,宣传介绍光纤入户、4K超高清整体转换升级内容。不少村民在了解完新功能、新体验后,都现场办理了升级套餐。
为人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既关乎民生,又连接民心。近年来,增城融媒深入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数字乡村”,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强化组织保障 加快广电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去年3月,广东省广播电视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平台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圩镇工作的通知》,明确以有线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应用。
为落实好乡村振兴和推动美丽圩镇建设攻坚工作,增城融媒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增城区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增城智慧广电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方案》《减免革命老区群众有线电视月租费实施细则》等文件,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实施依据。
与此同时,增城融媒积极探索有线电视运营新模式,与广东有线进行“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借助广东有线市场营销和用户服务的成熟经验,承接城区网络运维服务、有线电视装维、客服中心业务,运用成熟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实现减员增效、市场化运作的目的,并有效完成上级降低行政成本工作任务。
光纤进村入户 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化硬件保障
增城融媒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建成一张覆盖全区的有线电视网络,目前在用有线电视用户约20万户。由于增城有线电视网络建成年份较长,网络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乡村区域的有线电视网络仍以单向广播电视网络为主,有线电视提供的服务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我中心严格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部署,全力配合各镇街对涉及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线路进行整理、迁改和新建,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美化城市容貌。”增城融媒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安排专人加强广播电视网络线路巡查及维护抢修,保障农村山区有线电视信号不“返盲”。
今年初,增城融媒按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在基本完成城镇家庭光纤入户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光纤入户乡村家庭的步伐,全面开启乡村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入户工程。
光纤入户工程,能为家庭带来什么好处?增城有线电视工程师介绍,光纤入户有速度快、内容丰富、实惠、便捷的好处。在速度方面,依托稳定的有线电视网络以及光纤入户,让市民群众一边看高清互动电视,一边畅快淋漓上网,真正体验到高速带宽的感觉。在内容方面,发挥广电传统视频优势,为用户提供以高清晰度视频服务为主的电视服务,光纤入户后,真正实现高速稳定的视频传输,配合丰富的内网资源,让市民畅享海量影视、新闻、资讯和娱乐节目。在价格方面,专注用户需求,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个性化产品,多种带宽、多种组合,为广大网民提供便宜好用的套餐选择。在便捷方面,光纤入户工程完成后,可实现广播电视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转变、由“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由“户户通”向“人人通”升级发展,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村里各项通知,方便快捷。
据统计,增城融媒大力发展“宽带+4K高清互动”融合业务,因地制宜开展“有线电视网络和线路升级改造项目”,目前双向网络已完成覆盖住宅单元约26万个。同时,完成全区146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纤化改造,至2023年覆盖农村常住户4.9万多户,安装4K智能网关终端达3.6万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化硬件保障。
加快智慧广电建设 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标准化智慧化
为加快智慧广电建设,增城融媒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推动增城区智慧广电建设项目升级,通过村村通、户户通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以保障乡村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品牌化、光纤化、智能化。
值得一提的是,增城融媒因地制宜制定多项面向农村用户的智慧广电4K电视网络应用和宽带上网的优惠措施,对已完成双向化光纤化网络改造的乡村推出4K超高清大片点播、网上教育、电视购物、卡拉OK等多种应用,让农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光纤宽带和智慧广电服务,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推出了高清本地台和高清明珠台、高清翡翠台,让农村群众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有线电视高清视听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多样化电视节目的新需求。
今后,增城融媒将大力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提供便利可及的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促进智慧广电深度参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建设,广泛参与平安乡村、党员教育、民生服务、应急服务、信息公开、远程医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由受众向用户、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由消费性服务向生产性消费、由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助力乡村治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4月份,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广州市门楼号牌管理规定》。以新规定出台为契机,自8月1日起,广州警方全新推出门牌网办业务,足不出户即可申办,进一步提升在穗企业、广大市民办事体验感,让投资创业更高效、更便捷。符合申办条件的,建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含单位委托人)可登录“广州公安”微信公众号,进入“政务服务—户政网办—门牌业务—门(楼)牌号码申领”,根据不同情形申请预受理、上传材料,并确保上传材料真实性、准确性。
此外,为助力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广州公安已联合住建部门,同步推出了“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门牌联办服务,申请人在住建部门申办施工许可证时,提出门牌申办需求即可,办理结果直接在住建部门一并领取,无需再到公安机关申办。
广州结合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居全省第一,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8月2日,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走进黄埔区,探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和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探讨科技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开创“二次创业”新局面。
打造广州生物医药科研创新“黄埔军校”
调研的第一站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称广州健康院)。广州健康院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共建,于2003年筹建,是中国科学院首个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与地方共建的研究所。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当年,一群有志青年科学家怀揣理想,从世界各地而来,汇聚广州健康院。在一间借来的办公室、在一片农田环绕中,他们白手起家,创新报国,开始追光逐梦的奋斗之旅。
广州健康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赖良学回忆,2004年,首任院长陈凌入职后,采用国际化的用人机制,迅速聚集了23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有产业和创业背景的科学家,其中95%以上具有在海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及跨国公司10年以上工作经历,建设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以此为起点,20年里,广州健康院不断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自主培养的科技人才也在领域内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研究院中流砥柱。
广州健康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打造成为高端人才“蓄水池”。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段子渊介绍,借助三方共建平台的优势,形成国家、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及黄埔区的“五重”人才政策叠加优势,是该院集聚人才的重要“法宝”。
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挥自身引才引智磁场作用,是广州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市区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让各类高端人才在穗安心科研创新。
高端人才的聚集奠定了广州健康院的前沿创新基因,在国家重大战略攻关任务中担当使命。依托建设省实验室并参与筹建广州实验室,推动广州实验室成功挂牌成立;承建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该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生命科学领域设施,将使我国的人类细胞谱系研究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年来,广州健康院与本地科研机构“强强联合”,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高地。
“我院可以说是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领域的‘黄埔军校’,我们是广州实验室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是孵化出广州恩宝、恒诺康、华南疫苗、锐博、昭泰等业界知名企业的摇篮。”广州健康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侯红明说。
广州健康院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重大基础及关键技术问题,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生命科学进展,“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项目获我国干细胞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究院研发的多种药物填补国内空白,其中新型治疗白血病1类新药(商品名:耐力克)打破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耐药患者长期无药可医的困境,上市以来销售额达1.82亿元。
广州健康院凭借在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强大科研实力,有力驱动了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是广州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801家企业,培育上市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
攻关“卡脖子”技术带动产业发展
在前往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的路上,调研团远远看到了材料院的标志性建筑,一立一卧两个巨大的“轮胎”在阳光下闪着光。
成立于2020年2月的黄埔材料院,已完成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实现仿生合成橡胶和数字轮胎软件两项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掌握了41项核心技术。
黄埔材料院科研人员单承标介绍,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轮胎产销国,但航空轮胎却长期依赖租用国外产品,按起降次数缴费。
据介绍,为了破解航空轮胎“卡脖子”困境,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提出了仿生合成的解决路径,协同攻关仿生橡胶合成技术等核心技术难题。其中,黄埔材料院承担了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建设等核心任务,并负责将衍生的先进技术外溢到以民航轮胎、特种工程轮胎和新能源汽车轮胎为代表的高端轮胎产品中,在广州进行产业转化,形成聚集效应。
目前,航空轮胎动力学大装置已建成投入使用,该装置主要用于航空轮胎和飞机起落系统的性能研究与综合验证,是航空工业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包含航空轮胎高加速试验台、道面环境模拟试验台、飞机起落架摆振试验台和落震试验台等研究飞机起降动力学的核心设施,也是攻克航空轮胎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
黄埔轮胎(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则承载将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使命。以“Whampoa”为商标的自有品牌新能源汽车轮胎、特种轮胎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预计2023年销售额可突破3亿元。
为了进一步推进产业化成效,黄埔材料院引进了“赛马制”。“以市场认可作为项目和团队考核的标准。”该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罗志明表示。去年“赛马”第一名的团队与上市企业合资成立了广州飞雪芯材有限公司,相关知识产权转化金额达3000万元。“揭榜挂帅”则是发挥院内力量承接企业技术难题的机制。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团队“揭榜”光刻胶相关项目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难题,联合成立了广州德聚埔材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
目前,黄埔材料院已形成“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芯片化学材料中心+先进材料与器件研发”的“1+1+X”成果转化架构。负责扑翼飞行器项目的科研人员张通说:“我院非常重视与企业方的合作,重视研发方向与市场的契合度。通过技术委托、成立联合实验室、合资成立产业化公司等方式,充分贴近产业端需求,推动科技成果‘技术—产品—商品’的落地转化。”目前,黄埔材料院已孵化企业17家,累计获得外部投资超10亿元。
锚定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策源地
踏入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纳米谷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3楼办公区,一首名为《理想是百年的文章》的诗映入眼帘。
短短100字的诗,传达了大湾区协同院的办院初心和理念,即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策源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大湾区协同院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政府、广州高新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设立,围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构建全球化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刘玉峰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智能呼气分析精准诊断平台”“用于病理诊断的激光发射显微镜”“跨物种基因工程广谱低毒抗肿瘤药物”等世界首创成果,其中4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
刘玉峰透露,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挂牌运行,致力于构建“科教平台+投资基金+创新园区”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采取“管育接转教”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样板。
“颠覆性技术是颠覆了某一领域主流产品和发展格局的技术,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性技术,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变量。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将为广州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刘玉峰说。
大湾区协同院副院长兼首席运营官袁莹介绍,大湾区协同院形成了多种项目发展模式,引进源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自建多学科的工程技术力量接续研发、加速产业化,累计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35项(其中国际项目占比接近50%),涵盖先进制造、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柔性电子等领域。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8项,培育出超视计、精智未来、博鑫医疗、金竟科技等一批硬科技明星企业。
从前沿技术到工艺精湛的产品,调研团看到了一家既有全球领先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又能紧贴市场和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
“在前沿技术遴选上,我们组织全球的一流科学家设立国际协同实验室,依托‘专家之眼’做决策;但对于中试放大阶段及以后阶段的项目,我们更注重‘市场之手’。”刘玉峰说。
据介绍,大湾区协同院一方面从产业的维度对项目的产业化价值进行评估,另一方面,组建投资基金,联合社会资本,采取市场化决策并领投、研究院予以配套资助的方式决策项目和支持项目。“我们与广州产投集团、知识城集团等联合组建了一期规模5亿元的创新基金,并与高瓴、真格、联想之星、复星、启迪之星、正轩等知名风投基金联合支持成果产业化。”刘玉峰说。
截至2022年12月,大湾区协同院累计创办和孵化高科技企业13家,其中多家企业获得了大额社会融资,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等多项具备国际领先或者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通过构建“政府资金+国资引导的成果转化基金+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广州逐渐摸索出一条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路径。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