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交通运输局2024年物业管理服务项目采购公告
佛山市禅城区交通运输局2024年物业管理服务项目采购公告
一、项目信息
(一)项目名称:佛山市禅城区交通运输局2024年物业管理服务
(二)预算金额:850,000元
(三)采购需求:
编号 |
服务描述 |
需求描述 |
数量 |
计量单位 |
1 |
禅城区交通运输局养征大楼、城南办公点、南庄办公 点和华宝路办公点物业管理服务 |
配备人员要求:共 13人,其中项目负责人兼综合维修工 1 人、保安班长 1 人、 保安员 4人、清洁主管 1 人、清洁工 5人、钟点工(3个办公点)1 人。 物业管理内容包括保洁(含环境卫生管理,垃圾清运、处理;污水及化粪池管理等),绿化养护和管理,秩序管理(保安),车辆管理,建筑、设备、设施维修、养护、管理(简单维保工程),人员进驻、管理及其他服务及部分额外专业服务。 |
1 |
项 |
(四)发起时间:2023年 12月18日
二、供应商资质要求:已进驻广东省政府采购智慧平台的物业公司
三、需求信息
服务时间:12 个月
四、供应商报名须知
(一)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应在本公告发出的3个工作日内向佛山市禅城区交通运输局提交书面报名申请(附相关营业执照)。
(二)采购人收到供应商的报名申请后,将对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发出询价函,被邀请的供应商应根据议价信息的要求,在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于规定时间内对项目做出报价。
(三)供应商应认真核对报价信息,确保符合采购需求,并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与实际不符,一经查实,将视为弄虚作假,当次报价无效,并按政府采购相关规定给予处理。
五、定点议价规则
(一)报价规则。
(1)供应商的报价应是总价。
(2)供应商的报价不得高于最高限价。
(二)成交规则、终止规则。
(1)成交规则:采购人接受供应商报价的,议价成交。
(2)终止规则:在定点议价公告期间,采购人因故取消采购任务;或者采购人不接受供应商报价的,议价终止。
六、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佛山市禅城区交通运输局三楼319室, 0757-82210365 温生
采购单位:佛山市禅城区交通运输局
2023年12月18日
-
佛山市FKFB综合训练基地一期室内模拟街区及训练场跑道硬底化改造招标公告
-
佛山市顺德区第四人民医院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备采购招标公告
-
高明杨和镇井头圩停车场建设工程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均安医院)保安服务采购招标公告
-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安服务采购招标公告
-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护理设备专项(第二批)招标公告
-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皮肤美容设备专项(第一批)招标公告
-
南海大沥镇西部片区采购保障性住房房源招标公告
-
佛山高明工业园区主要道路沿线门户及市政配套提升整治项目招标公告
-
2025-2027年佛山市市级食盐储备项目招标公告
12月14日,市妇联主席甘绮霞带领“美丽庭院”督导组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市规划院一行深入西南街道江根村调研督导“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工作,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入户走访等方式,对项目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督导,三水区妇联主席梁咏梅、副主席林晖陪同。
甘主席一行深入江根村,听取了三水区妇联对“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的安排情况介绍,实地参观了江根村润笔池、读书堂、思贤窖等“美丽庭院”宣传标识,深入多户家庭中察查看“美丽庭院”创建情况,并与户主进行交谈。对三水区妇联结合家风家教家训建设、结合“最美家庭”做好“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江根村发展的“美丽庭院+经济”模式引领广大妇女群众创业就业、共同致富,把“方寸土”变成“增收园”。对江根村实施的党员示范、深入群众等工作方法给予高度肯定。甘主席强调,希望三水区各级妇联组织迅速行动,与好家风好家教相结合,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宣传工作,深化庭院内涵,积极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村、示范户;广大妇女要充分发挥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做好“家”字文章,争做“美丽庭院”创建的巧美主妇;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将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突出,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
近年来,三水区妇联围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广泛参与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注重创新手段、彰显特色,通过丰富载体、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点到线向面推广,共创建省级“美丽庭院”4户、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1个、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户、市级“美丽庭院”6户。
接下来,三水区妇联将聚焦百千万工程,继续丰富活动载体,积极响应甘主席号召,持续巩固提升既有的创建成效,充分发挥基层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最美家庭在美丽庭院建设中的示范表率作用,围绕创建标准,在打造示范庭院上下功夫,鼓励更多妇女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参与,推动全区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提档升级,掀起深化“美丽庭院”创建热潮,推动“绿美三水”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今年三季度,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全国新增3671家“小巨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总数占到全国六成,成为当之无愧的“小巨人”高地。
各地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视程度、培育力度前所未有。各地如何在专精特新赛道上再攀“小巨人”高峰?政府还能提供哪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厚植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沃土?
日前,《浙江日报》记者赴来到广州、佛山考察调研,其中在佛山高新区的协助下,走访了国星半导体和佛山华数机器人、登奇机电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感受珠三角先进制造创新活力的同时,解码“小巨人”倍增之道。
期待本篇报道能
引发各位读者的一系列启发和思考
“小巨人”活力从何而来?
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驱力
创新是专精特新的灵魂。毋庸置疑,这一点早已是各地政企共识。
在广东走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不出所料,企业无一例外都把自主创新提到了 “置顶”位置。
位于佛山南海区的国星半导体,是目前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LED芯片制造商,专注于研发、生产氮化镓基LED芯片和外延材料,在关键细分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
这枚“闪闪发光”的芯片,手握192项授权专利,发明专利44项,还有3项美国专利;尽管如此,依然要面对市场的“内卷”。
位于佛山高新区的国星半导体,是目前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LED芯片制造商,专注于研发、生产氮化镓基LED芯片和外延材料,在关键细分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
这枚“闪闪发光”的芯片,手握192项授权专利、44项发明专利,还有3项美国专利;尽管如此,依然要面对市场的“内卷”。
“与很多行业一样,LED市场这两年也出现了供过于求,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个别产品打起‘价格战’。”公司副总经理徐亮说,当下面临的创新突围,已不仅仅是产业链上的“保卫战”,而是不断向车用LED芯片、Micro LED芯片以及第三代半导体等高端市场进军,打响价值链“卡位战”。
“虚拟现实、智能穿戴等应用场景都是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在徐亮看来,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导向,而且为了手里始终有高门槛的东西,背后的研发投入是个“无底洞”。
包括国星半导体在内,在记者走访的这批“小巨人”企业中,每年7至10%的研发投入只能算是基本强度。
对照浙江省内,去年全省“小巨人”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8.2%;而“小巨人”数量稳坐全省第一的宁波却仅有4.6%。
有宁波企业坦言,过去不少传统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线,在短时间内实现发展跃升,这就容易造成企业习惯了依赖技术引进,而忽视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对此,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指出,拥有自研团队应该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标配”。我省“小巨人”企业近六成集中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唯有自主创新研发,才能加速打破产业壁垒。
年复合增长率20%、毛利润率近70%、定价高出同类产品20%至30%……在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德仁晒出一组惊人数据。如此“底气”正是源于自研技术和复合型研发团队。
科莱瑞迪拥有5个实验室和多支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15%以上。企业通过集结瑞士教授级高工、武汉光谷博士、上海同济医院专家等天南海北的领军人才,带领研发团队为核心产品修建起“护城河”。
不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虽然在细分领域“修炼”了专项技术优势,但也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资源不足、自我创新能力有限等难题。
“与其独自创新,不如携手共创。”在广州市新欧机械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起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共享实验室”。
采购一台实验设备动辄几千万元,放在高校实验室的利用率并不高,企业做完项目后又容易闲置。如果通过“共享实验室”的模式以借代买,就能在盈利的同时为更多中小企业减轻负担。目前,新欧已在全国做了近十家“共享实验室”,王起新的目标是100家。
当然,像新欧这样内驱力强的企业,不会只把创新停留在产品和技术上。王起新正在思考如何为全行业整合更多创新资源,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赋能液压行业,建设区块链平台追溯和验证产品检测报告,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背书,建立起行业信用体系。
“基于十几年的行业数据沉淀,我们还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液压领域的垂直大模型,融入更多高校、研究机构等创新资源,日后向全行业开放赋能。”王起新说。
创新生态怎么造?
让更多基础研究“走进”工厂车间
此次走访中,让记者感触颇深的是,一群年产值两三个亿元的“小巨人”企业,都怀揣着自建创新生态的“雄心”。
那么,创新生态要怎么建?在位于“广东第一强镇”狮山镇的佛山市机器人创新产业园,记者看到了一个自建创新生态的范本案例。
该产业园先在2015年成立佛山智能装备研究院,再从武汉引入上市公司“华中数控”,就地组建佛山华数机器人、登奇机电两家新公司。短短几年,从无到有,如今两家公司都已长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产业园并不大,布局颇显紧凑。“一院两司”紧紧抱团,依托联盟机制互为支撑,日渐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并不断孵化培育“N”个机器人产业生态链圈企业。
参观生产线时,记者还能不时地看到机器人手臂被工人推出来,直接拉进隔壁研究院的大门。
厂区楼下是生产线、跑机区,楼上则是面向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机构等全天候开放的公共实训中心,师生培训、技能考试、人才选拔等一应俱全。
“这栋楼既有广东省工业机器人智能感知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佛山智能制造发展中心,一线技工和工程师、研究员随时可以面对面。机器人在调试、跑机中一出现问题,门对门就能解决。”华数机器人市场策划部负责人说,“产教研”在这里没有距离感。
所有的深度融合,都是从打破阻隔开始的。
近年来,佛山机器人产业之所以能飞速壮大,除了借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应用市场优势,也离不开这种打破大院大所高墙,陪伴企业及人才共同成长,与产业充分互融的创新生态。
“地方政府可以从中做好串联,一方面串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另一方面串联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徐亮说,政府、机构、企业各司其职,才能真正有效创新。
破除“产学研用”之间的壁垒,让基础研究能够真正“走进”工厂车间,这样的诉求,浙江同样迫切。记者前期在杭甬等地采访时,就有不少专精特新企业反映,与高校院所、公共平台间协同创新的局面尚未成熟,企业在当地难以形成产学研用合作闭环。
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为例,在磁性功能材料与器件、涉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等领域具有领先型专利,但从专利授权共享情况看,宁波本地仅5家“小巨人”享受过它的创新溢出。
也有企业反映,由于缺少面向民营企业开放的中试基地,样品难以就近进行技术模拟和场景试验,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事实上,好产品都是在反复应用中“打磨”而来的。就拿科莱瑞迪的放疗定位产品来说,临床操作中会产生多样性需求,如果医院能和企业实现高效互通,就能实现双赢。
“因此本地应用场景的开放,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至关重要。”詹德仁以自己企业的探索为例——积极与各家医院搭建“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为科莱瑞迪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为贴近需求并做好需求转化,企业会承担5万元以下的项目研发成本。
依托这样的协同机制,企业可以快速“摸透”国内医院的切实需求,在一众进口产品中脱颖而出。
营商环境如何优化?
“不信任是最大的营商成本”
中小企业要长成专精特新“小巨人”,资金、土地都是基本要素,而强化要素保障也是一地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
“特别是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企业,往往难以从传统渠道获得充足的资金。”在科莱瑞迪,詹德仁回顾道,2004年公司正从主营贸易转向自主研发,所幸得到了广州科技创新基金490余万元的风投。“十年以后,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时代伯乐、平安创投、德福资本等社会资本接盘,顺利完成“接力投”,公司才得以一步步长成‘小巨人’。”
早期由政府承担高风险、后期为本地社会资本让利,正是得益于像这样的创新融资模式,广深一带在“投早”“投小”中为科技创新企业营造出了良好的投资生态。
相比之下,现阶段浙江政府端的资源供给仍较为传统。“小巨人”企业普遍反映,创新还是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为主,鲜有受到政府引导基金及社会风投机构青睐。
“近年来,浙江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政府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本为一些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吕淼建议,重点引入企业亟需的风险融资、产业配套等高端垂直化服务,提升资本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服务水平。
针对土地紧缺,产业发展空间受限问题,珠三角的“工业上楼”模式已运作成熟,可供长三角学样。
在佛山的海创大族机器人产业园,记者就领略了当地最新版的“工业上楼”。14栋标准厂房,每栋都高达七八层,容积率超4.0,园区配套设施齐全,穿行其中,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即视感扑面而来。
按照“政府主导+产业导入+社会资本”的“村改”开发建设模式,这里明确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系统集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去年一期园区刚交付,已有140多家机器人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进驻。
“公司搬来才一年,客户就新增了10多家,今年产值有望再上一个亿元。”大族机器人有限公司战略投资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智鹏说,不少高新企业、初创企业追随而来,就是看中这里的企业粘性大、关联强,订单不用愁,产业链想撬也撬不走。
多年间,随着制造业上楼持续推广并迭代升级,在广佛深地区,类似“一栋楼就是一条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早已不是新鲜事。
采访中,当记者问及广东的营商环境如何?当地企业家们的回答都是细节满满——
“我们参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政府都是一对一服务的”“完全不必惦记各种奖补何时会到账,会计换了也不怕,政府的钱到点就会及时给”“平时不会瞎指挥,关键时刻有求必应”……
“政府在服务外资企业的过程中学习到先进管理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政企互信。”
王起新还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不信任才是最大的营商成本。”
专家点评:
信任来自开放包容与精准服务
到今年,广东已累计培育15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跃升至全国第一。
解码广东“小巨人”的倍增之道,多元、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此,当地的企业主、创业者都不约而同地由衷称赞。
正如深圳多年前打出来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既体现了一种“来者不分东西南北”的包容,也表达了对“英雄不问出处”的尊重与鼓励。这或许就是大湾区在存量时代还能获取外部资源和创新动力的价值观念。
广东和浙江一样,庞大的中小企业基数,是诞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土壤。企业“长大长壮”过程中,全方位精准的政策扶持是重要推手。
近年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过程中,广东在财政支持、融资扶持、企业上市、减税退税等方面,都拿出了主动和精准的服务。尤其在早期的产业基金投入及配套激励政策的出台上,不少方案都是全国首推,帮助企业对接专业化股权融资基金和高质量战略合作者。
与此同时,属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又是清晰的。企业在不断自我创新突破的时候,政府重点突出了公正的法治建设、公平的市场秩序、公开的政策兑现等优势。这也是增强本土企业对政府信任感的关键原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