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隔离病房里的特殊春节
2月11日除夕,晚上八时,佛山市禅城区金澜南路。街面上的行人日渐稀少,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下称“佛山四院”)隔离病区里依然灯火通明。
从2020年初开始,这里就是佛山救治新冠肺炎病患的定点医院。虽然国内疫情逐渐缓解,但由于从白云机场等口岸输入的新病例不断,隔离病区一直未能“解封”。在这里,一群医护人员度过了特殊的春节。
除夕夜的外卖
“奶奶,今年过年我要继续留在医院值班,不能回去陪您过年吃年夜饭了。你们在家要多保重身体,多吃点,开心点。”今年春节前,佛山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谢文洪像科室里的很多同事一样,打了这个不想打、却又不得不打的电话。
出生于1998年的谢文洪,是科室里年纪最小的护士。每年春节前一个月,谢文洪的妈妈和奶奶就要开始忙碌,为过年准备食材。发菜蚝豉炖猪手、白切鸡、白灼虾……在老家的房子里,与家人一起,吃着一道道粤西特色菜,是他一年中最大的牵挂。
而在这个春节,这成为他无法实现的念想。
“没事的,阿洪,你要照顾好你自己,保护好自己。”除夕当晚,挂完家人电话,谢文洪心头泛起一丝愧疚。
对于他来说,春节值班是工作的常态,而疫情让这次的加班更特殊了,“其实差不多已经习惯了,工作3年来,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我每年都能遇上春节排班。”
与温暖舒适的家相比,隔离病房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这里实施全封闭管理,在里面工作的医护,全部都不能外出。他们所需生活用品以及每日饭菜,一般只能通过一个一平方左右的窗口送入。
“咱们点个外卖‘犒劳’一下自己吧,每天吃食堂,过年要吃点新鲜的。”透过负压病房的玻璃,望着窗外次第绽放的烟花,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结防科主治医师李兆骏对同事们说。
李兆骏今年31岁,和他一起值守的同事们,大多都是90后。
近几个月来,虽然国内疫情逐渐缓解,但由于从白云机场等口岸输入的新病例不断,他所在的佛山四院一直未能“完全解封”。
伴着一份外卖,在佛山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李兆骏、谢文洪等同事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我们在这里过春节,是为了让更多人在外面好好过节。”
隔离病房里的第二个春节
李兆骏说,每两个月,在佛山四院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都将轮换一次。
在此期间,他们需要全程在病房工作、吃饭、休息,不能踏足外界、不能与家人见面。在两个月的工作期满后,他们还要被隔离半个月,才能真正自由行动。
在隔离病房工作,无疑非常辛苦,但却意味着成熟而稳定的秩序,意味着医院对疫情的防治已经得心应手。
这样的日子,已经来之不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佛山四院被指定为市级定点收治医院。
谢文洪印象很深刻,2020年1月22日(年二十八)佛山四医医疗救治第一梯队45名医护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驻扎医院,随时待命。第二天,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广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出门必须戴口罩、电影院餐厅花市暂停营业……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因为平时也有演练,让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时更够更从容的应对,所以没有太多害怕和焦虑。”李兆骏说。
早在2014年全球埃博拉病毒爆发时,佛山四院便组建了一支疫情突击队,通过模拟重大传染病爆发,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实操训练。医护们通过练习,穿戴防护装备的时间从一开始的半个小时,逐渐缩短至10—15分钟。
1月23日晚,佛山四院接收了一例疑似病例,李兆骏正是首批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之一。
从那天起,他就和同事们,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惊险万分的战争。
只要进入病区就必须穿上3层以上的防护服,而为了节省防护物资,他们4个小时内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
另一方面,由于隔离病房只有医护人员可以进去,所以他们完成医护工作之余,还要兼顾护工和厨工的工作。
因为身处隔离病房,护士梁国华还学会了一个新技能——通厕所。
“因为平时工作很忙,去年春节本来准备休假带爸妈出去玩的,机票酒店都订好了,但是因为疫情,只能取消返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刘健斌说。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广东倡导留粤过年,刘健斌再次留在了隔离病房。
不止刘健斌,他们之中不少人,都是连续第二年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里过除夕。
最漫长的一年
在医院之外,整个佛山,几乎每一天都会留意来自这家医院的消息。
因为,这里每收治一个新冠肺炎病患,都是在保卫这个八百万人口的城市。
眺望着医院外面的节日灯光,护士吴春燕忍不住回想起一年前那段最紧张的时间。
那个时候,尽管已至年关,不少人盼着能回家团聚过个好年,但是疫情来临,不得不辞别家人,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这个封闭的隔离病区直面新冠肺炎疫情患者。
吴春燕有两个孩子,最小的今年刚刚一岁,这也意味着,还在哺乳期的她就进入了隔离病房。
“在里面最想的就是两个小孩,这段时间家里没人带,只能送回老家。”她说。
从第一个病例出院时的全市轰动,到工作逐渐常态化,佛山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下,是越来越镇定的心。
从他们进入隔离病房,1个月后的2020年2月21日,共有29名新冠肺炎疫情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我们会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确定诊疗方案,一例又一例的患者痊愈出院,这让我们也有了更多的信心。”李兆骏说。
长期工作在隔离病房,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朝夕相处,医护人员们早已习惯。
2020年5月,随着国内疫情的缓解,医院实现了本院内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佛山四院暂时恢复常态工作。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开心,终于能从隔离病房解放,外出活动了。”李兆骏说。随着医院复工复产,所有医护进入正常轮值状态,医护人员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轨。
刘健斌外出吃了一顿好的,李兆骏和久别的羽毛球队友约了一场球……他们没想到的是,歇下来的时光很短暂,漫长的一年等待着他们:到2020年8月,佛山四院又肩负起收治境外输入病例的责任。
由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再次成为全院最紧张的一群人,分批进入隔离病房。
他们继续战斗,在战斗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视频里的年夜饭
今年除夕前一周,2月4日,佛山四院再次恢复日常诊疗服务,但隔离病区仍然继续实行全封闭管理。
春节谁值守前线?没有什么争议,一批还在两个月隔离工作期间的医护人员,自动登上了春节值班的名单。
这个大年夜,最先提出要吃外卖的是李兆骏。其实他的家就在医院隔壁小区,但身处隔离病房,家同样成了远方。
在他的提议下,不少同事一拍即合。
就着外卖,看着窗外的烟火,梁国华最想念的就是妈妈做的白切鸡,“虽然我只能一个人吃食堂,但是通过视频看到了家人们的年夜饭,就好像跟他们在一起一样。”
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病房,医生和护士就不再是别人的家人,而是患者的依靠。
到除夕夜这天,隔离病区仍然有患者因为病痛不能回家,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一起过除夕。
有的患者因为要留在医院过年而情绪不好。梁国华不断安慰他们,“阿姨,我们一样也和你在这里过年,要相信我们,一起加油,一定可以痊愈的。”
吃着特殊的年夜饭,刘健斌的心里有一份甜蜜。战斗在最前线,他与一位护士相互熟悉,慢慢走到了一起。
春暖花开,疫情的威胁终将继续降低,佛山四院的很多医护人员计划举行婚礼,迎接新的生活。
再过十天左右,陈浩棠、林璋等佛山教师又要离别家人,与170位广东援疆驻伽师县的支教老师们再次启程,共赴新疆。蓝天、瓜果、干燥的空气,尤其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澄净的眼神……都召唤着他们回去。
这个春节假期,他们促成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广东省“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培训。“在视频教室的大屏幕前接受培训的,都是我们90后年轻的面孔,第一次落地这样的培训,并且用一个寒假的时间,我们数千名老师培训了一遍,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对我们帮助太大了!终于做成了我们一直想做、而又一直没有落地的事!”新疆伽师县教育局负责教师培训的杨秀辉主任,语出激动。
赶在新年到来前,新疆伽师的致谢锦旗到达佛山九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当然还不只是作为牵头人和受助对象的老师们,一谈及这个项目,每位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都会谈到,自己的内心被一种空前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所激荡。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到的是,参与线上授课的佛山教师,规模空前,而他们与六千公里外、祖国南疆的年轻教师们在云端的此次相逢、相遇,是激动人心的。
乘上“互联网+”的翅膀,直击当地教育领域的最大痛点,将广东名校、名师的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六千公里外,实现新时期的“有教无类”,经佛山教育战线走出去“帮扶骨干们”的牵线搭桥,经过数百名广东教师的接力聚力,佛山乃至整个广东教育界正演绎出的新时期的“山海情”。
云端相见
跨越六千多公里的帮扶 直击需求痛点
时间回到今年2月9日,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八,一面来自新疆自治区伽师县的锦旗通过邮寄,直达佛山中心城区的佛山九小。刚刚结束了云端授课的九小骨干老师们,还在因为新校区建设的事情在校忙碌。
“培训从12月底签订协议到实际高效落地,我们伽师县数千名教师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系统培训。赶在年前,我们用一面锦旗表达感谢,又深感这种感谢方式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面对记者的采访,杨秀辉主任在电话那端的语气有些激动。“这个寒假的互联网云端授课,终于第一次做成了我们想做、而一直没有落地的事!”
师训联盟从启动到寒假的云端开课,留给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旗峰初级中学、佛山九小、河源市连平县第二小学、肇庆市地质中学等教师们准备的时间很有限。尤其是这场特殊的系列培训,面对全新的授课对象、授课方式以及必须重新梳理的授课内容,教师们的兴奋、喜悦和获得感、成就感,是空前的。
老师们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反复演练、顺利直播。结束培训授课后,佛山的老师们立即用文字来记录了“云端”授课的感受。
“几分紧张,几分激动,几分兴奋,这是我20多年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网上直播培训。”佛山九小教学骨干梁瑞英写道。“培训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自己学得好,才能教的好。”
“钉钉课首秀终于顺利进行!”禅城名教师邓泳谊满怀喜悦。虽然她本身就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名师”,但邓老师坦言,“我其实是第一次使用这个APP网上授课。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一遍遍听取建议,并与同科组的老师试着上课,以防第一次使用新的APP影响上课节奏。”
在邓老师、梁老师等参与培训的老师们看来,这个寒假的“云端”师训活动,不仅是为新疆当地教师培训“专业化”出一份力,更把这个系列的寒假授课体验作为全面检阅自己、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佛山九小骨干教师在做直播线上授课
时间回溯到1月24日,师训联盟第二期着手线上培训,线上参加开班仪式的广东老师们,心潮澎湃。“我们的教育帮扶要帮扶什么?远程授课讲什么?”作为广东省“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后方的重要力量,佛山九小专门召开了动员会。
校长罗秋霞讲述了她在2019年前往新疆伽师实地考察授课的经历。她首先对当地学校的硬件设备印象深刻。“一所学校占地可以达200亩,这在广东是根本不太可能。但他们最缺的就是在座各位的教学教研经验。”
正如罗校长的感受一样,“的确,现在在新疆,一个地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办公室最先进的硬件设备也一定集中在校园里,学校的硬件和网络,可以比内地中等城市的教学条件都要好。”杨秀辉坦言:“但是我们的老教师不用会电脑,两三千位90后年轻教师没有上课经验。”
这个寒假,在罗秋霞校长的带领和组织下,该校语数英老师、党员、特支工程名师等骨干教育力量,从如何备课、写好教案,到如何讲好,听课听什么,再到如何评课,每个学科的整个教学教研的环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的分解,最终该校确定由12位教师进行主题培训。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正如其中一位老师在PPT中的感言。每天晚上9点到10点,通过网络直播开展线上讲座,毫无保留地向伽师县新入职教师输出满满干货,老师们为了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直播环境,很多人选择晚上回到学校进行直播,深夜回到家中。
“围绕着如何评语文课这个主题,我们语文教研组在一起进行研究。就是希望将自己的教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带给他们,帮助他们少走弯路。”语文课题组魏莉蓉老师告诉记者,考虑到这次的培训对象大都是踏入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老师,在培训内容、难度和节奏上,12位老师和同事们进行了精心设计。
他们不但提前准备好插入自己平时上课的公开课视频,更要考虑云端上怎么与当地老师进行沟通,并带着互联网另一端的新疆老师们进行当场点评,帮助当地的老师们获得具体而感性的认知。
首次落地
为近3千名90后年轻教师打开“一扇窗”
来看看新疆伽师县的这组数据,6600多平方公里的新疆伽师县,面积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广东省,这里分布着465所学校、16万幼儿园在园幼儿和高中小学学生。
“学生比例之高,也是广东目前的人口结构所不能比的。在伽师县,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课堂,这几年,当地对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是空前的。”陈浩棠表示。他在2018年8月,以广东援疆驻伽师县支教团团长的身份进入当地支教。
而当地教育局师训工作负责人杨秀辉告诉记者,这样的学生和学校规模下,全县只有一万名零一百名老师。其中,可以国语授课的老师有3000人左右,而且绝大部分都是90后、甚至95后刚刚走出高校不久的大学毕业生。
当地教育战线人才稀缺的背后,近年来,当地每年都会前往内地高校招聘两千左右的教师,但人才流失率较高。事实上,每一位刚刚来到新疆的年轻人,面对新疆当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当地人的单纯,年轻人都会为之深受感动。这些年轻老师们几乎都是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们买书包、买纸笔。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年轻人很快就会感觉到各个方面的掣肘。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乡镇小学,很多老师要“包班制”上课——语文、数学、各个学科全包,一位老师一周要上三十多节课。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国语教育后,老教师自身面临语言障碍,教育人才断层严重,新老师亟需培训帮扶,而传统的“传帮带”教师培训根本衔接不上。
“包班制上课,缺乏系统性能力提升支撑的年轻人,很多甚至做了半年就要走,这种情况对于学生们心理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近年招聘的年轻人中,现在留下的3000多人,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占到2000人。”杨秀辉告诉记者,教师培训是当地特别想做的事,大量的年轻教师距离一名合格老师还有距离,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教研能力亟待进行系统性的提升。
时间来到2020年年底,师训联盟协议的达成和培训推进落地速度之快,有点超出杨秀辉的想象。
作为南海本地人的陈浩棠,在人生前四十年的工作生活,基本都没有离开佛山。作为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2000年,陈浩棠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由于较早接触互联网,又有丰富的网站制作经验,在里水高级中学任教期间,他就是学校的“电脑高手”,从2004年开始负责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工作。
但在援疆期间,他又深感,互联网+教育帮扶这个热词要真正落地,更多的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壁垒,相反,善用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和凝聚各方积极性,探索可以实践的路径,更为现实和重要。
“可能是缘分到了吧!你想做、我想做,大家的力量就拧成了一股绳。”林浩棠说:“我们广东援疆支教团的力量空前凝聚起来,在我们大后方的广东九个城市,各地教育部门、各校的支持空前给力。”
在怎样推进培训落地上,陈浩棠他们充分协调和调动了大家的智慧。“我们作为第二批的援疆支教团,广东九个地市170人的援疆老师,170位老师几乎对应了广东170所学校。要做成这件事,首先要不断强化与九个地市领队的沟通,依托和凝聚兄弟地市的力量。”最终,他们选择从支教团13位管理骨干对应的广东学校先行先试,有点有面,广东支教团后方的教育力量大范围联合、凝聚起来,广东省“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各校快速响应。
第一期线下培训后,部分参加师训联盟的老师与当地老师们合影
渡人渡己
云端扶智全方位演绎新时期“山海情”
2020年12月底各方就师训联盟达成协议并举行启动仪式,一期进行了几场线下培训后,第二期培训旋即依托互联网在寒假期间展开,广东更大范围的后方教育力量支持范围和力度空前。佛山、汕头、河源、惠州、汕尾、中山、湛江、肇庆、云浮等九个地市13所学校的骨干教师们纷纷参与进来。
此次参加师训联盟培训的佛山九小老师李莉,刚生完孩子的她一接到任务,就毫不犹豫地参与进来。
她说:“这是学校给年轻老师的锻炼机会,我们年轻老师在准备课程的过程,既是帮扶,又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更有资深老师写下了长长的反思:“线上直播时,我觉得内容理论显得过多了,理论有点多于实际。这着实给自己上了生动地反思课。一堂课要上的好,必须要精心准备,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
像佛山九小一样,在积累了远程授课培训经验后,该校还参加了文明佛山云端扶智项目,优秀教师们将公开课就录制好后就放在云端,这些课程将面对全国所有贫困地区进行播出。
除了通过师训活动构建“互联网+教研”服务平台,如何全方位提升受援地区教育软实力,达成帮扶共识、探索落地的路径,成为支教老师在这个寒假里与后方联动探讨的重点。
佛山九小骨干教师林璋,2020年2月前往新疆伽师县帮扶助教。回到佛山过年的这个寒假,他还一直在为两地的资源链接和未来发展而奔走。他在当地担任的是伽师县三小校长,这所新办学校成立只有一年半时间,占地120亩地、有学生2000人,43个班。
“其实援疆资金注入后,当地的学校在硬件设备已经是比较好的,而最薄弱其实是师资力量,教师流动大、年轻老师多。在一张白纸上怎么搭建基础框架,做扎实奠定教研的基础,关键在人。”这是林璋的判断。
事实上,像伽师县三小一样,随着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帮扶地区的教育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漂亮的学校”背后,却是师资匮乏、管理薄弱、生源流失的尴尬与无奈。如何走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立体式”教育帮扶新路,佛山教育骨干们有自己的思考。
“互联网+教研不能是噱头,打开伽师县当地每个学校的结对名册,每个学校基本都有十个八个内地学校,但在一次性的图书等资源捐赠后就没有后续了。他们最缺少的,就是持续性的帮扶。”陈浩棠说:“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支教队伍,是我们的使命。在有限的支教时间里,把我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留在伽师,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帮助当地实现教师培训的专业化、个性化,以及教师跨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综合化发展。”
而罗秋霞说:“现在的情况,相当于要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未来新的图景,将佛山九小这个老牌名校的学校管理的理念传输出去,并且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变通,这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考虑到当地新学校众多,各学科普遍缺少教研经验、缺少学科带头人,罗秋霞和林璋他们,积极把佛山推广名师工作室的经验输出过去。由广东老师带着本地老师成立“广东援疆石榴籽名师工作室”,以创新传帮带的方式,建立双主持人制,既由广东老师和本地老师一起做科研、申报立项课题等一系列探索,正在展开。
另一方面,“有骨干教师驻扎在凉山、伽师等学校点对点的帮扶,佛山九小与罗定、布拖、伽师、墨脱等地结下深厚的‘山海情’,其实更是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的过程,是一段渡人渡己的历炼。”在罗秋霞的眼中,佛山九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积累起来的科研教研优势。正是在教育帮扶的舞台上,学校重新激发出自身教师们的新活力,为年轻老师提供了学习、绽放的机会,提振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精气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教育帮扶的良性循环至此形成。
广东省“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培训在去年年底启动,高效推进
第一次师训联盟成功开展的冲击波还在持续。杨秀辉告诉记者:“如果开学后能够有第三期、第四期,能继续扩大范围,我们真的是非常需要、非常需要。”
“我们也在思考,要帮助当地破解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把广东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教研模式,学校内部以老带新等成熟的机制输出出去。”面对未来,陈浩棠他们信心满满:“我们留在新疆支教的时间有限,但希望九市13校项目应该是一个品牌,它可以延伸成14所、15所乃至更多,希望有教学教研特色、有援疆情怀的广东学校都可以加入进来,能够形成一种长期的、常态的合作机制,踏踏实实的帮助这些地区的教师队伍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它位于佛山南海和顺德,始建于宋朝,集围垦、灌溉、养殖等于一体,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它变水患为水利、催生发达缫丝业、它灌溉方式别具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桑园围 岭南的水利传奇》的文章,向全国读者介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佛山桑园围。
全文如下:
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的上空俯瞰,可以清楚看到:以西樵山为中心,西江、北江一南一北,包裹住一片河网密布、村舍散落的橄榄状地带。这是桑园围的核心区域。
桑园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境内,始建于宋朝,后经数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基围水利工程。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
桑园围建成年代之久远、古窦闸之多、围内地域面积之大、众多历史遗存保留之完好,在国内外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中十分罕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水利功能。
坐落于西樵镇的古闸——民乐窦。资料图片
一座半圆石拱桥接通老街,两扇厚重木闸门静偎水面。几名游人踏着麻石台阶下到河边,仰拍桥洞上方光绪四年间刻的“民乐窦”3个大字。
这座古老的窦闸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社区,是桑园围里众多窦闸之一。古桥、古闸、古渡、古埠、古井,在这里比比皆是,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水利工程——桑园围。
联基成围,护百姓,保安澜
桑园围“出名”之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几幅巨大的展板放在民乐窦桥上,供游人了解桑园围的前世今生。
“我家就住河边,小时候挑河水做饭,夏天跳进河里洗澡、摸鱼。”年逾八旬的老人梁树煊回忆起往事,眼神明亮起来。他指着民乐窦旁一排保存完好的石碑说,这些碑文记录了民乐窦的历史。
史载,唐代中后期,部分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陆续南迁珠江三角洲。然而,珠江洪水频发,严重威胁村民居住和生产安全。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广南路宪张朝栋牵头治理,在西樵山下沿西江、北江筑堤防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堡乡绅陈博民请旨,率众筑坝甘竹滩,堵塞倒流港,连接西北两江防洪堤,桑园围雏形初显。此后,经过历代修筑加固,形成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体系,具备防洪、排涝、挡潮、抗旱、灌溉、水运等功能,18世纪末已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
“桑园围是一项独创性圩垸水利系统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珠三角地势低洼、河涌众多的生态特点,重点构筑堤坝、窦闸、水塘、沟渠。”佛山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介绍,“部分窦闸使用‘人’字形木闸门,能够根据围内外、上下游水情调节,内涝水位高时自动开启,进行排水,外潮或洪水水位高时自动闭合挡潮,十分科学。”
变水患为水利,催生发达缫丝业
桑园围修筑后,防洪排涝自如,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 “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据《桑园围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桑园一围,地连两邑,堡分十四,烟火万家,东、西两堤,长亘百余里,贡赋五千有余,为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每逢大旱之年,周边许多地方农田无法适时耕作,“而围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种,踊跃春耕。”
桑园围内,水利系统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开启了珠三角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先河,独具岭南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村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登上西樵山南边的制高点——石燕岩,极目远眺,万亩桑基鱼塘水光点点。桑基鱼塘高效高产,催生了蚕桑经济。李永生介绍,明清时期,南海西樵一带成为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清光绪年间,西樵山简村蚕桑业兴盛,不到两公里河段修建了58处埠头。“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描述的就是当年缫丝业盛况。
如今,民乐老街旧楼斑驳,石板路仍在,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两旁售卖土产、杂货、日用品的铺面一家挨一家,遮阳棚把天空挤成一线,可以想见昔日“缫丝重镇”的繁华景象。
灌溉方式别具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珠三角基围与长江中游垸田、长江下游圩田并列,成为我国古代圩垸水利开发三种模式,而桑园围无疑是珠三角基围水利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桑园围内古水利工程与古村落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先民对乡村美好生活和美好环境的追求与实践。”佛山市科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彦文研究桑园围30余年,对桑园围的历史沿革如数家珍。他说,“这些水利设施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提供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与围内古村落布局和建筑有机融合,为安全、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保障。”
1972年,西樵镇七星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1981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在顺德勒流设立观察站,开展研究,以便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狭人稠、水网交错的地区推广基塘农业的模式和技术成果。2019年,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田被改为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桑园围耕种面积逐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初,桑园围内灌溉农田仍有20多万亩,目前尚存6.2万亩。尽管如此,桑园围历史与现实价值却不容小觑。1998年6月29日,特大洪水来袭,樵桑联围水闸崩决。南海、顺德数万军民以桑园围吉赞横基和东基作第二道防线,保住了围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助力非遗活化,重识身边的桑园围
“桑园围在哪里?”“晚上爸爸妈妈带你在江边上散步,走的路就是桑园围的围基……”在龙江镇左滩村的桑园围和龙江水利历史展示馆内,讲解员梁秀霞耐心回答参观学生的问题,“生活在这里,桑园围就在身边,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展示馆位于西江与北江的第二个交汇点——甘竹溪入口处,也是整个桑园围下游合围处。桑园围成功申遗20天后,该展览馆向公众开放。下一步,佛山市还打算依托桑园围工程遗产,筹备建设桑园围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桑园围内有3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正策划实施旅游保护开发。
“要在桑园围的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结合实际,古为今用,保持景观和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建设和生搬硬套。”有一次,李永生得到消息,一座古桥在修缮的时候,当地要将五孔桥变为四孔桥,他立即反对,“桑园围是历史的遗产,必须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焕发出新活力。”
“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未来的发展,李永生设想了多种可能性,“可以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有序推进遗产区域环境整治、碧道建设、生态景观提升、遗产修复与展示等工作。”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