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美食上央视 展示岭南好味道
南海美食又上央视了!2月12日大年初一,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美食中国》春节特别节目《过年吃出好彩头》开播,第一集《步步登高》重点介绍了南海九江女子龙舟队舵手潘惠珠制作的九层糕。
当日22时,《过年吃出好彩头》第一集先介绍了山西太谷的一道商帮菜“潜龙出鳝”,接着是浙江宁波的特色年糕“五代富贵”,最后9分钟介绍佛山的九层糕,并展现了九层糕制作全过程。
“小时候,我们乡下的牛生病了无人医治,牛自己就会去找旱莲草吃,病就好了,这种草就代表了健康。”节目中,潘惠珠在江边寻找到旱莲草,为队员制作九层糕。糕点做好后,队员们都笑着争抢来吃,场面十分温馨。
《美食中国》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打造的“以人文视角聚焦中华美食”的纪录片栏目,目前已播出超过160期。“节目介绍的都是南海春节常见的喜庆特色菜和小吃,比如虾饺、烧乳猪、烧鹅、煎堆、盆菜、鱼生等。”南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1月至12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美食中国》摄制组多次前来南海踩点取材、拍摄制作春节特别节目,南海的节庆美食也成为节目中南方粤菜和小吃的代表。
新春伊始,佛山即吹响村改总攻坚的嘹亮号角。
今日上午,佛山市村改总攻坚现场会在南海召开。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第一炮”,佛山瞄准了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这场硬仗。
村级工业园改造被视为一场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是佛山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大势所趋,也是事关佛山未来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省委书记李希在不久前的省委全会上要求推广顺德经验做法,加快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市委书记鲁毅在1月21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也作出了“全面发起村改总攻坚”的部署,要求力争在2023年底前总体完成村级工业园改造任务。
这是一场不得不打、必须打好打赢的关乎佛山未来的硬仗。
开创先河:佛山“三旧”改造为全国探路
村改总攻坚的“炮声”在南海打响,这里也是佛山最先开始“三旧”改造探索的地区之一。
佛山是全国最早开始进行“三旧”改造的城市之一。早在2004年,佛山就率先开展了“三旧”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工作,南海桂城夏西村率先将村内345家企业分期分批转移,利用腾出来的土地兴建广东夏西国际橡塑城。
“三旧”改造,指的是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所要破解的,就是如何集约利用紧张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问题,从而彻底改变破旧无序的城乡面貌和散乱低端的产业形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佛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曾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厂开办热潮,村级工业区遍地开花。早年这种粗放的开发模式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也为佛山打下了深厚的产业基础。
但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这些村级工业园却因发展乏力、结构欠优等原因而显露疲态,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人多地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市土地已经接近开发红线,很多招商项目都落不了地。
“占地400亩的厂区,挤满了3万多人,车间盖到了10层……每天早上一睁眼,想的就是怎样再‘挖’出1平方米。”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16年前所遭遇的最大焦虑,就是想在顺德增资扩产却没有空间。无奈之下,格兰仕只好把一些生产制造的环节搬到了顺德之外。
如何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为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佛山不得不通过“三旧”改造的探索,辗转腾挪念好“土地经”,全面提升经济密度、城市能级、生态文明。
2007年6月,佛山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决定及3个指导意见的通知。这是佛山首个关于“三旧”改造的文件,也是后来风行全省乃至全国,被简称为“三旧”改造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出处。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团汇报了佛山“三旧”改造的做法,提出希望广东成为全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示范省。当年的两会尚未结束,广东省与国土资源部就签订了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的工作协议,“三旧”改造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创新试点。
随后,“三旧”改造的佛山经验,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
2012年初,佛山启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三旧”改造被列入六大类工程之一。从这一年的其后数年间,佛山旧改工作再次迎来量与质的同步飞跃,催生一大批脱胎于旧改的城市社区、产业园区,推动佛山城市面貌、产业形态发生巨变。
在2018年9月的佛山市土地管理暨城市更新工作动员会上,市委书记鲁毅再次强调,佛山要获得发展空间,必须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统筹推进“三旧”改造,解决土地资源碎片化问题,全面提高土地和城市对优质产业、高端人才的承载力。
攻坚克难:顺德南海先啃村改“硬骨头”
佛山旧改工作的核心目标十分清晰,就是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腾挪空间,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
早在2011年,佛山就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通过“三旧”改造促进工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禅城区不低于40%、其他区不低于60%的旧厂房、旧物业改造项目,必须优先用于发展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
寸土寸金的佛山,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已经相当高,必须想办法加大重大产业用地保障力度。
以顺德为例,顺德区约50%的土地被高强度开发,远超国际公认30%的警戒线;13.5万亩村级工业园的面积相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顺德的总面积才806平方公里。在这种情况下,顺德面临着低端产能无法出清、高端产业无法布局甚至“一亩难求”的尴尬。
为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破解土地供需矛盾,“十三五”期间,佛山在“三旧”改造的基础上再次迈开大步伐,以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为突破口,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在提质增效上下硬功夫。
在“三旧”改造过程中,村级工业园改造是一块公认难啃的“硬骨头”:两规不符,用地政策突破难;长租期、低租金,众多园区业主、企业等既得利益群体阻力大;坚持“工改工”为主,利益难平衡;村民诉求多样,改造意愿难统一;多重矛盾交织,干部队伍信心不足……面对重重困难,佛山并没有就此而止步。
“十三五”期间,顺德区获批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区获批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两个改革创新实验区均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重要突破口。
“不能拖着破旧的村级工业园进入新时代!”顺德区将村级工业园改造确定为党委政府“头号工程”,区镇合力攻坚,坚持从实际出发,哪里影响改造,就从哪里改革突破,大胆试、大胆闯,迅速兴起了一场“土地再革命”。
针对不同改造项目的不同要求,顺德灵活用好政策组合拳,因地制宜探索出政府挂账收储、一二级联动改造、国有集体混合开发、直接征收开发、生态复垦复绿、政府统租统管、企业长租自管、企业自主改造和“改造权+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9种改造模式,还探索“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服务最优”的体制、机制,营造了“土地空间优势+产业政策优势”的叠加效应。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顺德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231个园区466个项目启动改造,213个园区启动拆迁,在建工程项目146个,累计土地拆除整理94677亩、复垦复绿6841亩、新建厂房达到1627万平方米,以实践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按照“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工作要求,南海区也坚持“公资带动、社会参与、连片改造、产业为主”的改造思路,全力推动村级工业园“大策划、大拆除、大建设、大投入”工作,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稳步推进。
南海也很清楚,低效产出的问题若不能解决,新的空间若无法腾出,南海乃至佛山都将错过重大发展机遇。南海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三年完成9万亩村级工业园的拆除整理工作。
2020年,南海交出的是这样一张成绩单: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南海区村级工业园拆除整理土地面积44246.8亩,完成年度3万亩任务的147.5%;累计完成拆除整理土地面积62035.5亩,完成累计拆除整理任务6万亩的103.39%,拆除整理规模及力度前所未有。
上下一心:全面吹响村改总攻号角
村改,是为佛山农村的未来而改,更是为佛山的未来而改。
“我觉得村改可能是未来10年甚至20年,佛山再次腾飞的一个新起点。”这是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小平透过村改所看到的新景象。
近几年村改力度最大的顺德,已经通过村改实现了产业发展空间的再造,重塑产业新格局,换取创新发展新动能,探索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2020年,顺德签约落地的重大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落地速度,都走在了五区的前列。
佛山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市,能否腾挪出大量空间来承接更多中高端产业的转移,正是佛山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2019年10月24日,佛山市支持顺德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推进会暨全市加快推动“三旧”改造工作现场会在顺德区召开。正是在这场大会上,鲁毅提出要迅速兴起全面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的新热潮,坚决打好打赢这场关乎高质量发展全局、关乎佛山未来的攻坚战,为佛山高质量发展拓空间、增动能、作支撑。
在此之前,省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大背景下,释放了新一轮“三旧”改造的政策红利。
在此背景之下,鲁毅明确提出,佛山要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佛山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支撑,提升对新兴产业、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和承接水平,构建“2+2+4”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佛山很清楚,如果能够把村级工业园的问题解决好、土地腾出来,就是佛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空间,就是佛山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新空间,就是佛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就是佛山再创辉煌的新空间。因此,佛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土地供给,努力在产业空间上“再造一个新佛山”、在生态文明上“再造一个新佛山”、在城市形态上“再造一个新佛山”。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必须打好打赢村改这场关乎未来的硬仗。要抓紧研究出台破旧低效村级工业园退出历史舞台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重大产业用地保障力度,坚持以“工改工”为主,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一批千亩万亩连片现代产业集聚区。
在岁末年初各区陆续召开的区委全会、区两会上,村级工业园改造均被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抓住村改总攻坚的机遇,把土地管理的重心转到存量土地上来,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在提质增效上下硬功夫,全面提高土地和城市对优质产业、高端人才的承载力。
让村级工业园退出历史舞台,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佛山“五虎”摩拳擦掌、积极谋划、全速前进,正加快形成“五虎上阵、虎虎生威”的生动局面。
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村改浪潮,为万亿佛山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也在这场攻坚战中为全国制造业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春节期间,佛山梁园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每天参观人数已达到限流的最高人流量3000人,不少游客以家庭为单位或以团队形式前往游园观赏,拍照留影。
翻新后的梁园明显鲜亮了许多!
老园样貌没有大变化,保持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园林景致清幽宁静。
佛山梁园
佛山梁园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松桂里,由梁氏家族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历时五十余年精心营造,最鼎盛时期占地规模达200多亩,时至民初,清代粤中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濒于湮没。
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1994年开始全面修复。2016年,被列为省市区重点工程的“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动工,将其打造成一个全新的佛山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一代名园重焕光彩。修缮后的梁园景区从原有的19亩地扩充到周边的68亩地,包括梁园老园区修缮、按照资料记载复建汾江草庐、无怠懈斋、寒香馆、十二石斋等历史景观,修缮北片区的适安里古民居群等。
梁园老园区的部分建筑构件已经老化,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格局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进行修缮。除了老园区的建筑修缮,新园区的历史景观也得到恢复,被誉为最大园林群体的汾江草庐区域重回昔日的光彩。
梁园改造提升过程中,既保留了古建筑原来风格,又按照现代景区建设规律,运用新技术优化了园区的参观环境,打造了一批便利游客参观的设施,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自动售票处、母婴室、无障碍通道、地下停车场等,让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感受建筑古韵的同时体会到贴心服务和人文关怀。
佛山梁园被誉为清代粤中四大名园之一,自古享誉在外。文人低调崇简却不乏匠心独运,梁氏家族创园者将各自心曲化为造园意境,组合成梁园老园,浑然天成,独具韵味;被誉为秀水、奇石、名帖的梁园三宝体现了园林的自然风格和人文底蕴。如今的梁园老园,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先面貌,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古典文人园林风韵。
在2020年12月29日的梁园新园体验日活动上,数名梁氏后人来到梁园,实地体验梁园工程建设成果。
梁氏后人梁旭旋表示感受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大、新、古”,规模宏大,由原来的面积19亩提升到现有规模68亩,可见政府的投入之大与建设的用心;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成果也富有新意;建筑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从园林本身而言,造园的手法多种,最终要反映在游客心上。时过境迁,与时俱进,今日的梁园不仅是一座座文物建筑,更是一座代表着独特建筑风格的岭南园林博物馆。博物馆具有公益性质,向社会开放。因此,通过梁园改造提升工程,将原先的古典园林打造成为博物馆和文化展示的平台,拓宽前广场,建立智慧博物馆型的游客服务中心,提高入园效率,增强便利性,提升公众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公益职能,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从园林梁园到博物馆梁园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佛山文化事业的光彩一笔。
禅城区是佛山市的文化中心,也是佛山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体,辖区内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佛山乃至广府文化的精华。建立佛山梁园片区的“文化+旅游”这样集中展示的平台,是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积极举措。经全面改造提升后,佛山梁园片区将作为佛山历史文化的展示中心,佛山重点文化教育基地,让广大民众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佛山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进一步满足其精神文明需求,有效地促进佛山文化发展建设。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