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善现启请分
第二章 善现启请分
1.降伏其心
【原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释】那时候,须菩提长老从大众当中起来,偏袒着右肩膀。也许有人说,为什么僧袍不好好穿,露出右边肩膀,可能是古印度夏天比较炎热,或者这样比较好看。右膝盖跪在地上,双手合掌恭敬地请佛陀开示。
这个须菩提不简单,是西游记当中师父的原型,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须菩提说:“世上稀有的世尊!”须菩提是不是拍佛陀的马屁呢?不是的,须菩提真的是这么想的,他赞叹佛陀的稀有,世上最尊贵的圣人。佛陀是世上彻底的觉者,意识能量到最高了。地球上人类的意识能量很神奇,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突破出来,就可以带领很多人觉醒,佛陀就是乘大愿力而来的。
须菩提又说道:“如来护持诸位菩萨常无妄念,常处于静定;如来善嘱咐诸位菩萨常修佛法,嘱咐诸位菩萨要精进修行。”须菩提赞叹佛陀极其稀有。正是须菩提亲眼见到佛陀如来一片苦心。菩萨是学佛的弟子。一向佛陀都很慈悲护念此辈,护念这些菩萨,嘱咐成佛之心,传佛心印,以心印心。佛陀出来讲法的本愿,就是想让一切众生和佛没有什么分别,人人成佛,方能够尽此心。但是众生的本心上所覆盖的污垢太重了,心志怯弱,不能担荷得了这样的厚望。众生如婴儿一般,佛如慈母那样护念婴儿。佛陀对众生,对菩萨弟子们特别调护爱念。如同保护赤子那样。佛陀想通过各种善巧引导众生成佛,可是又不敢明言,只是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隐秘方便法门将就说。
须菩提又说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什么是善男子善女人呢?亲近佛法,一心向善的男子和女子,可以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需要亲近善知识,就是可以引领我们进步的师兄师弟都是善知识。
须菩提又说道:“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大心,想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发的这个大心。”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当中也提到这个,这是梵文,与涅槃,无上正等正觉是一样的,就是修到大彻大悟、彻底解脱的境界。如果我们要修到,发大心相当重要,如果格局不够大,是比较难突破的。什么是大心呢?与小心相对应,小心是被物欲所间隔,所遮蔽,本心就无法明亮了。大心不被物欲所间隔,切分。
须菩提又说道:“对于那些发大菩提心,想要成佛的众生,如何降伏我们这个妄心呢?”这个心很不听话,一天都在有念头出来,搞得我们痛苦不已。善护念这个词实际已经教我们如何降伏我们的心了,如何安心了。我们的心为君主之官,应当呆在正位,呆在皇宫里,不要到处乱跑。吃货心就跟着舌头走了,给舌头下个命令还要御驾亲征了。妥善护持自己的念头,念阿弥陀佛佛号就好了,念久了就可以入定,入定了连佛号都没有了,如果能够让功夫成片,连续入定时间越久就越好。
2.愿乐欲闻
【原文】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释】佛陀听了须菩提如此诚恳地请教,佛陀慈悲,就开示道:“善哉,善哉。”佛陀赞扬须菩提与他心相应,说得很好。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啊,正如你所说的。如来就是很慈悲诸位菩萨,你们发大菩提心,我就是像母亲护持婴儿那样护持诸位菩萨。如来通过各种善巧方便的教法教导众生,护持诸位菩萨的念头,使得安心,熄灭诸位菩萨的妄念,入于静定;嘱咐诸位菩萨要精进修行,直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
佛陀又说道:“你现在认真谛听!”真心感激须菩提的请示,我们能够有机缘在两千多年后聆听佛陀的教诲。大家想象一下当时那个场景,佛陀说法极其庄严,殊胜难得。
佛陀又说道:“既然你这么问,我当为你详细解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们发大菩提心,应当如此住,如此来降伏自己的妄心。”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安住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面会讲到。
须菩提听到佛陀这么说,赶紧恭敬地说:“是的,世尊!我们都很乐意去听闻您所讲的佛法。”
此章须菩提长者启请佛陀,如何降伏其心,因此称之为善现启请分。
第一章 法会因由分
1.如是我闻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释】如是我闻。一般佛经开头都用如是我闻着四个字作为引子,表明阿难是这么听,这么记的,忠于佛陀原话,不是自己瞎编的,更加可信。加这四个字也是佛陀和弟子们商量好的。阿难问佛陀,以后要是师父圆寂以后,如何区分佛经和外道的书,佛陀就说,加如是我闻。阿难是佛陀的堂弟,经常不离左右,阿难的记性极其好,在所有弟子中,记性第一,多闻第一。在寺庙中,如来有左右两个侍者,年轻的是阿难,年长的是迦叶,都是佛陀的弟子。迦叶是禅宗的祖师,佛陀拈花微笑,只有迦叶会意,迦叶可以说悟性极其高。禅宗传到达摩祖师,就过来东土开枝散叶,传到六祖慧能大师,这就非常有名气了。
一时。古天竺没有太多时间的概念,一般佛经中讲哪个时候,就说一时,也就是那个时候。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时间离不开人的观察,日月轮回,所以让人有了时间概念。空间也离不开人的观察,观察才有了空间的长宽高概念。现代物理学哥本哈根学学派有句很著名的话:观察创造实在!时间、空间都离不开观察。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舍卫国在当今的尼泊尔境内,据说是佛陀出生地,因此佛陀在这讲经生活时间较长,有二十五年之久,很多经文都诞生在这里。佛陀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是这个国家的国王。祗陀太子有一个很漂亮的园子,里面种了好多树,有一位长者看中了,打算买下来建成精舍供养佛陀,请佛陀在里面为大众讲经。这位长者绰号叫给孤独长者,因为他很有钱,特别乐善好施,分财物给那些孤独没有依靠的穷人。太子开玩笑跟他说,如果能够用金子把整个园子给铺满,才肯卖给他。给孤独长者特别虔诚礼佛,真的这么做了,只是树根的地方没法用金子铺满。太子很感动,打算把园子献出来建设精舍。于是这个园子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跟随在佛陀身边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很多佛经都讲这个数,这是最核心的僧团了。
经文解释如下:我是这样听佛陀讲经的:那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僧团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2.入城乞食
【原文】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那个时候,世尊也就是佛陀,到了中午要吃斋饭的时候,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着饭钵走进舍卫城去乞食。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惊讶,佛陀也要吃饭啊,太神奇了!其实不必神奇,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存在,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这样更加给我们信心了,佛陀说的没错,只要大家跟着佛陀好好修行,也都可以有成就。
佛陀在舍卫城里面,带着僧团挨家挨户地乞食。为什么佛陀作为太子还要去乞食呢?这是佛陀教僧团去接引大众,培养众生的布施功德。
乞食完成后,就回到精舍。佛陀吃完饭,把衣钵收拾整齐放好,把脚洗干净,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佛陀太亲民了,不用弟子帮着干这些活,不用弟子帮着洗脚,这些事都亲力亲为,太难得了。
此章讲明法会发起的因由,讲明讲经的背景。因此称之法会因由分。
第四章 妙行无住分
1.不住布施
【原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解释】佛陀又说道:“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于法,应当无所住。在布施当中,不要住在色上,同样的,也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菩萨对于法,应当无所住。什么是法呢?在佛法当中这个法字可以说代表很多东西了,可以说代表心,一切物、一切理了。这个法和后面的法是不同的,这里更加广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很出名,不要住在所有的事情上面,不要执着于一切法。甚至对于佛法也不能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只是治疗心病的良药,已经好了,对药就不要执着。已经过了河,就不必要背着船走了。
下面讲不执着于六尘。佛法当中六根对外对应着六尘。六根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
不要住在色上。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些都是色相。平时生活中,我们说出卖色相,有些误解了色相的本意了。所谓色,是外在的可以看见的东西。如果对于我相执着,对小我很执着,这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围绕着这个小我,争取利益,怕失去东西,怕变老,怕死等。
为什么这里佛陀讲不住布施,因为有些菩萨心里面有分别心了,有些专门挑富人乞食,进行法布施;有些专门挑穷人乞食,进行法布施。
同样的道理,也不要住在声音上,不要执着于声音。如果在法布施的时候,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就迷恋于音乐,忘掉佛法,这就不好了。
不要执着于香味,鼻子闻到香味,酒肉香味,如果执着就麻烦了。
不要执着于舌头的美味,末法时期,诞生了很多吃货,迷恋于舌头带来的口舌之爽。入口容易出去难,吃出了很多毛病。
不要执着于身体触觉。如果布施时候触摸到软软的东西,迷恋于这些,就麻烦了。
六尘当中的法对应于意,就是心里面所想的东西。如果布施的时候,被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被自己的执念所左右,这也是住相布施。
2.不住于相
【原文】“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进行法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住于相进行法布施,这样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是很大的。”
什么是相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些都是相。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鼻子所闻,舌头所尝,身体所触碰到的感觉,这些都是相。外离相即禅,如果不被这些束缚,这就是无上甚深禅了!
为什么不住相布施,就有很大福德呢?这里面蕴含着很深的秘密!这就是真正的正道啊!如果能够内证不住相,就得道了,这个福德真的是不可思量。古代的书中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以载道,不是文贵,而是道贵啊!很多读书人只是买椟还珠罢了。
3.东方虚空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东方是虚空的,你可以思量吗?可以想象得出来吗?”
佛陀说了,不住相布施,福德大到不可思量,为什么呢?接下来佛陀进行解释。菩萨布施,专门为了求福。如果求福的心着了相,则福就不大了。所以说,佛陀教菩萨离相的福更大,让菩萨们安心。如果是着想布施,局限于相。可是众生的相,如同微尘那么渺小。纵然能够获得福,这点福又有多少呢?而今如果正在布施的时候,不看到布施者和接受者,也不执着于所布施之物,不管是法布施还是食物、财物布施,都不执着。如此三者皆空,无相布施,这样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须菩提回答道:“不可思量啊!我想象不出东方虚空是什么样子。”
4.六维虚空
【原文】“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南西北方,再加上下都是虚空,可以思量吗?”佛陀已经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经彻底解脱,天眼洞穿宇宙,可以看破时空的虚空。现代物理学哥本哈根学派有一句经典的话:观察创造实在!东西南北上下,这些不是虚空,也是由于观察所创造,离不开心的观察!如果不观察,外界和心归于孤寂状态。
须菩提回答道:“不可思量!我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子!”难怪有句话说,当人类爬上山顶,佛陀已经在那里坐着等几千年了。当今世界是古今融合,东西方融合,科学和宗教大融合的大时代。大菩萨诞生在科学界,可以接引众多相信科学的人们认识佛法。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不仅仅是虚空不可思量,菩萨如果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
【原文】“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菩萨应当按照我所教的安住自己的心,如此进行安心。”
这里佛陀小结安心之法。因为一开始须菩提请求开示的就是如何降伏其心。前面问心不能安住,所以这里教如何降伏。佛陀所教降伏的方法,只是以观无我为主。如果能够内证无我,就无人相,人我两忘了,内心就寂灭了。自心寂灭,则一切众生都寂灭了,归于孤寂状态了。众生既然已经归于孤寂,菩萨就不必要一个个去度了,就不会心慌如此无量无边众生如何度完。不必向外去驰求了,心不妄动,心就可以安了。
其实佛陀教安心之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不可以执着于应无所住,连这句话都不可以执着。
可以说是非住非不住。因为我们专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住在一句佛号上面,从早到晚都念一句佛号,这就是净土宗教我们的方法。如果能够功夫连成片,整天都在静定当中,进步就很快了。我们可以住在水上,有些菩萨爱面对水面打坐修定;有些喜欢数呼吸,这是住在呼吸上面。
此章佛陀教无住相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称之为妙行无住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