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无得无说分
第七章 无得无说分
1.如来说法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解释】前面佛陀破了佛相、佛法相,既然二者无相,那众生就会疑惑,以为无佛无法。可是现在看看佛陀外相这么美好,如此大智慧,如此殊胜,现在明明在这里说佛法,为什么说是无相呢?佛陀知晓须菩提疑虑,下面直接问他。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呢?如来果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涅槃了吗?如来果真是在说法吗?”
佛陀似乎看出须菩提的疑虑了,直指人心地发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涅槃这三者是等价的,都是大彻大悟,最后的解脱。
佛陀说法一生,可是他却说未曾说一法;度众生无数,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这是方便的教法,只是让大家不要着众生相,不要着佛法相罢了。
2.无有定法
【原文】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释】须菩提赶紧在佛陀面前陈述自己听佛说法的感悟,已经能够领会到无相,不着相之理。
须菩提说道:“我来解释佛所说佛法的真义,据我理解,并没有确定的佛法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勉强起个名字罢了。”正如道,也只是勉强起的名字,不知道如何名说罢了。当然了,那个境界是佛陀涅槃、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的境界。
须菩提又说道:“如来所说的,也没有什么定法,都是因材施教,当机说法罢了。”佛法是针对性说法,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器,因材施教罢了。如果对于佛和佛法太过于执着的,甚至影响修行的,佛陀教大家放下佛和佛法,不必执着。如果对于佛和佛法不够相信,不够恭敬,就又教大家要重视佛法,亲近善法,增长智慧。佛法不可执着,正如前面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所说的佛法,皆不可以取相,也就是着相。”
须菩提又说道:“不可言说,如果着于言说,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需要内证的,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语言文字是众生的第一层封印,如果能够打破语言文字相,就可以明心见性,就可以见道了。
须菩提又说道:“不可执着于佛法,也不可执着于非佛法。”如果执着于否定佛法,这更加大错特错了。佛陀所教是为了打破对佛法的执着罢了。但是不要真的以为佛法没有用。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圣贤,都是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如果执着于有为法,着相,着佛法,这些都是着有为法。圣贤高下,也就是不着相的程度深浅差别不同罢了。”如果着相就是普通人;如果不着相,进入无为法,就出凡入圣了,就这一点差别罢了。但是,这点差别也不简单。不着相,做到离相,即是无上甚深禅了。前念迷是众生,后念不迷是佛。凡圣只是一线之间。
此章除了破所着相,也破了法相和非法相。佛陀说法,实则无一法可说;佛陀度众生,实则无一众生可度。因为已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听闻佛法,也无一法可得。所以此章名字为:无得无说分。
第六章 正信希有分
1.生实信不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解释】须菩提对佛说道:“世尊!不知可有人,听闻这样的言说,这样的一章一句,能够相信不?”须菩提很慈悲,帮我们向佛陀提问。我们能否相信呢?《道德经》中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们听闻佛法,有无信心呢?是半信半疑,还是大笑之呢?
2.后五百岁
【原文】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解释】佛陀告诉须菩提道:“不要这样说,岂没有这样的人呢!”佛陀非常有信心,必然有后来人。
佛陀又说道:“如来灭度后,五百年后,有持戒而修福的人,在这样的章句当中,能够升起信心。以我所说的为实,并不觉得这是妄言虚言。”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信心,而是持戒律修福的人,这样的人信心才足。圣人出来有个周期,两千五百年会集中出现大批圣人;五百年也会出现一小批。比如五百年前出现王阳明先生、张景岳等圣贤。而今恰逢五百年后,也会有大批相信佛法的人。
3.一念净信
【原文】“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解释】佛陀又说道:“应当知晓这样的人是累世积累福德的结果,是累世修行的成果,不仅仅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里种善根。已经是在无量千万佛那里所种善根。正是因为累世修行种善根,所以一听闻这些章句,就可以一念清静,升起信心相信佛法。”
我们不必要回避前世这个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母亲,不断地追溯上去。我们能够存活在世上真的是奇迹。所有祖宗在传下后代之前都要健在,不可以被压死,摔死,挤死,冻死,饿死,烫死等。追溯过去,我们祖先是在远古海洋里一条鱼。我们累世当中,有当过君主,大臣,乞丐,妓女,医生等。
4.无非法相
【原文】“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这样升起信心的大根众生,只要一念起了信心,就有无量福德,这些我都是知晓的,也是法眼所见到的。”这样无相之福,远远剩于有相的福德。不要以为有形的是福德,把可以看到的豪宅名车、高官厚禄、美食和华丽衣裳等当作福德。无相无形的这个福德,远远比这些都要多。是不是佛陀哄我们呢?佛陀从来不打妄语,真实无虚。因为不着相,就打破了外相执着,就见道了。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把道看得比性命都重要。
佛陀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信心的人为什么有无量福德呢?因为这样的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了。”能够无我破除我执的人,必定是个大爱的人,慈悲大爱的人就会广结善缘,有无量福德。
佛陀又说道:“这样的人已经不会着法相,也不会着非法相。”佛法只是过河的船,如果已经过了河,就不要背着船走。虽然说不要着法相,但是也不要执着于否定法相,如果一味否定佛法,就不可以了。这里只是因材施教,如果众生执着于佛的色身,佛陀就教众生不要着相;如果执着于佛所说法,就教众生也要打破。应该说需要于法相而离法相,这样更加合适。
5.取相法相
【原文】“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解释】前面讲三个著相,一是着相;二是着法相;三是着非法相。着相是着所有外相,比如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闻,舌头所尝等。着法相是被佛法所束缚,这也需要放下。着非法相,被否定佛法所束缚,也需要放下,佛法是对治心病的大良药,需要极其敬重。下面分别进行解释。
佛陀又说道:“为什么呢?众生如果心着相,则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为什么不管怎么样都归结到着了这四相呢?最核心的还是我执,对我相的执着。如果能够内证得无我,一切着相都会瓦解了。
6.不应非法
【原文】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解释】佛陀又说道:“为什么呢?如果着了非法相,即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如果内证无我,不着我相,也就不会着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些也会伴随着瓦解。内证无我,有了大智慧,与佛无异。对于佛法就很活用了,于佛法而离佛法,不会被佛法所束缚,也不会否定佛法。
7.法尚应舍
【原文】“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释】佛陀又说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如来常说:‘你们这些和尚,可要知晓我所说法,经常用到竹筏的比喻,如同过河的竹筏,已经过了河,就不必要背着竹筏走了;佛法尚且应当舍下,放下,不受佛法束缚,不对佛法产生执着,更何况不是佛法的那些世间法呢?’”对佛法不能执着,对世间法也不能执着;对非议佛法的想法也不能执着。
此章佛陀相信五百年后必定有修戒持福的人对当时所讲的佛法升起信心,这属于正信。如果能够有正信,这样的人是极其稀有的。正如《道德经》中讲,知我者希。能够知晓老子圣人的是极其稀有的。因此,此章起名正信希有分。
第九章 一相无相分
1.而无所入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呢?须陀洹能够有如此念想吗?‘我得须陀洹这个果’了吗?”
什么须陀洹呢?这是梵文的称呼。从凡夫逐步修持直至成佛,分为很多个层次。玄奘大师所翻译《瑜伽师地论》,就是讲如何从一个凡夫一层层修行,直至成佛的。修行有很多的果位,很多个层次,就好像是学位一样,而须陀洹是初果,但是这个初果也不简单。
佛陀把自己的相给破了,自己的佛法给破了,是不是其它各个水平的菩萨,阿罗汉都不执著于自己水平了呢?既然连佛陀都如此谦虚,那些水平的菩萨就不必执着于自己所得了。
须陀洹为见道的果位,断除了束缚:比如我见,疑见等。此部经典种讲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首要的就是要破除我见,破除我相,如果我相破了,其它就跟着瓦解了。
见道了,就有信心了,不会有疑虑了,对于佛陀所说已经深信不疑了。不疑佛法这是很难得的。《道德经》中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小不足以为道。
须陀洹只是方便的说法罢了。并无这个果位可得。
须菩提听了赶紧回答道:“不是的,世尊!”佛陀这个最终果位都不可执着,更不用说初果了。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呢?须陀洹这个果位可以称之为入流。虽然说是入流,实则外贼贪嗔痴慢疑已经不能混进去城里面了,不能漏进去了。如果漏入,就会污染本心了。世间颠倒众生,都是六根顺着把外界的污染流入心中,长期熏染。这个果位已经可以逆着来了,管住了六根,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六个城门入于城中了。这个果位对于眼睛所见的色、耳朵所听的声、鼻子所闻的香味、舌头所尝到的美味、身体所触碰感觉到的、头脑意念所想到的法,这些都不能随便出入流进心房了,不能污染本心了。这样的见道初果果位,可以称之为须陀洹。”
2.实无往来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呢?斯陀含能否做以下念想:‘我得斯陀含这个果位’了吗?”实则无这个果位可得,这个名字也是勉强起的。
须菩提回答道:“不可以说得到这个果位了,世尊!”什么是斯陀含呢?这是梵文说的修行果位,这个果位比初果见道位要高,但是还残留一些欲念,需要一次来欲界修炼,然后就可以不用来了。王阳明先生让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事情上磨炼,也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斯陀含可以称之位一往来,实际上并无往来实在的住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起名斯陀含。”这个菩萨可以说是潇洒走一回,就可以不用来修世间法了。
3.实无不来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阿那含能不能做如是念想:‘我得阿那含果位’呢?”
什么是阿那含呢?这也是修行的一个果位,比前面的果位都要高,这个果位不需要来欲界受生,起名称之为不来。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为什么佛陀也叫如来了。前面一个来一次;这个果位干脆叫不来;佛陀更厉害了,叫如来。其实禅宗更加直接了,直指人心,不用搞那么复杂的名称和果位,见性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每个人的自性本心如同一个铜镜一样,可以照天照地,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滞留一丝痕迹。不同的果位只是对应于镜子锈迹打磨的程度而已。
4.人中第一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阿罗汉能否做如是念想:‘我得阿罗汉果位’呢?”阿罗汉果位比之前的果位更高了,我们在寺庙经常看到的五百罗汉真是不简单。
须菩提回答道:“不可以说得阿罗汉果位,世尊!为什么不能这么说呢?实在不存在证得阿罗汉得法,只是起名称这个果位为阿罗汉罢了。”前面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的法也是无自性,也是空的。这里更是不让着阿罗汉的相,不着阿罗汉的法相了。
须菩提又说道:“世尊!如果阿罗汉做如是念想:‘我得阿罗汉果位’,如果这么一想,就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者了。”
须菩提又说道:“世尊!佛陀您虽然每每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称赞我是人中最为第一,最上之人,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是我不会做如是念想:‘我是离欲阿罗汉’。”须菩提看来得了如来真传了,自己一点都不骄傲自满,不着相。虽然佛陀对这个弟子很满意,老是表扬称赞他,但是他不着阿罗汉相,不会把自己称为离欲阿罗汉。
什么是无诤三昧呢?须菩提解空第一,不会去违背佛法,不争讼。对内无争讼,无烦恼,入于正定;对外也令众生无烦恼,善于顺群心,令大家都没有争讼,这样的定名佛陀称之为无诤三昧。这只是权且起得名字罢了。这样的正定无我相,人相;没有高下之分,凡圣之分;一相平等。这里也呼应了此章的名字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又说道:“世尊!如果我做如是念想:‘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我须菩提是乐寂静行者了。”什么是阿兰那行者呢?行者是修行者。所谓乐阿兰那是乐于处于寂静处,喜欢处于禅定当中的行者。须菩提说,如果心里面还有这个念想,还有这个想法,那就不是寂静了,不是正定了。入于正定,只是有觉知,心里面不会有杂七杂八的念想。
须菩提又说道:“因为须菩提实在并不去行走,只是寂静不动罢了,所以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修行的。”所谓行者,并不是心妄动,而是心寂静不动。行住坐卧都在禅定当中,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寂静。如果枯坐在那里,可是心却行万里路,心里妄想纷飞,如此不能称之为寂静,关键是心要入于正定。
此章佛陀把很多果位都破相了,归于平等无分别,无高下的一相;凡圣本来是一体的,只是一线之隔罢了。由一相又入于无相,破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又破了佛法法相。因此称之为一相无相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