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依法出生分
第八章 依法出生分
1.七宝布施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解释】须菩提已经悟到无相之理,但是却不知无相之福,因此佛陀这里讲无相之福。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七宝来用以布施,这样的人所得福德,多不多呢?”
这么多的珠宝,很多很多了,这样的人很有财富,可以说是比现在地球上的首富还要多得多的了。可是却用来布施,这样的人估计在现代也是大家所羡慕对象了。
历史上达摩祖师初来东土,见到梁武帝,梁武帝说他建设了很多塔,花很多钱供养僧人,这样有很大功德。达摩祖师就说没有什么大功德,梁武帝很不高兴。后来达摩祖师就去了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达摩祖师所说并不是虚言,因为佛陀在佛经也是这样说的,怎么样才算是有大功德呢?
2.非福德性
【原文】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解释】须菩提回答道:“很多啊,世尊!”须菩提给予肯定,这样的人,如此布施,对财物一点贪婪都没有了。有国内医药上市公司负责人捐款差不多4000万元,为了让自己女儿去美国上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人确实没有什么福德。因为医药公司的钱本来就是来源于病人,病人是很痛苦的,这些钱从国内赚却无偿捐给国外大学,这个功德不但没有,还是损功德!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我说有很多福德呢?因为福德并无自性,一切法也无自性。这样的福德是可见,有相的,所以可以说多少,还有说不清多少的那是无相之福,所以不能说多少。因此如来说所得福德多。”无相之福德要远远高于有相的福德。自性本心当中具足一切,具足一切福德,无可生数,不可思议,不能用多少来形容,这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福德多少,这是世俗的人所想的。
3.其福胜彼
【原文】“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释】佛陀又说道:“如果有人,能够在此部经中受持读诵,不用说一章或者整部经,只要受持四句偈颂;不仅仅自己受持,还为他人宣说弘扬佛法,这样的福德胜过布施那么多七宝所得福德。”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这部经典只要好好学习几句,就胜过用那么多七宝布施。那我们有福遇见这个经典,就要好好受持了。
佛陀又说道:“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诸位佛所证得正果的法,都是从此经出的。”你看看这部经重不重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涅槃,大彻大悟彻底解脱。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即不是佛法,实则也无一句佛法可得。”不仅仅福德无自性,福德为空;佛法也无自性,佛法也为空。佛陀前面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部经一句两句的福德都很殊胜,因为此部经讲的是离相破相的般若大智慧。般若是诸佛母,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法而出生。
为什么说一句两句就那么厉害呢?载道的经典很神奇,经典是全息的,一个字,一句经文,这些都是全息的,已经可以囊括大藏经在内了。
比如道这个字,里面是首,下面是走之旁。心路起首起始的地方,也就是不忘初心,走到初心,回归自性本心,如此就可以称之为道。
《中庸》第一句:率性之谓道。以自性本心为统帅,可以称之为道。
因此,此章名字为依法出生分。
第七章 无得无说分
1.如来说法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解释】前面佛陀破了佛相、佛法相,既然二者无相,那众生就会疑惑,以为无佛无法。可是现在看看佛陀外相这么美好,如此大智慧,如此殊胜,现在明明在这里说佛法,为什么说是无相呢?佛陀知晓须菩提疑虑,下面直接问他。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呢?如来果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涅槃了吗?如来果真是在说法吗?”
佛陀似乎看出须菩提的疑虑了,直指人心地发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涅槃这三者是等价的,都是大彻大悟,最后的解脱。
佛陀说法一生,可是他却说未曾说一法;度众生无数,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这是方便的教法,只是让大家不要着众生相,不要着佛法相罢了。
2.无有定法
【原文】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释】须菩提赶紧在佛陀面前陈述自己听佛说法的感悟,已经能够领会到无相,不着相之理。
须菩提说道:“我来解释佛所说佛法的真义,据我理解,并没有确定的佛法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勉强起个名字罢了。”正如道,也只是勉强起的名字,不知道如何名说罢了。当然了,那个境界是佛陀涅槃、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的境界。
须菩提又说道:“如来所说的,也没有什么定法,都是因材施教,当机说法罢了。”佛法是针对性说法,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器,因材施教罢了。如果对于佛和佛法太过于执着的,甚至影响修行的,佛陀教大家放下佛和佛法,不必执着。如果对于佛和佛法不够相信,不够恭敬,就又教大家要重视佛法,亲近善法,增长智慧。佛法不可执着,正如前面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所说的佛法,皆不可以取相,也就是着相。”
须菩提又说道:“不可言说,如果着于言说,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需要内证的,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语言文字是众生的第一层封印,如果能够打破语言文字相,就可以明心见性,就可以见道了。
须菩提又说道:“不可执着于佛法,也不可执着于非佛法。”如果执着于否定佛法,这更加大错特错了。佛陀所教是为了打破对佛法的执着罢了。但是不要真的以为佛法没有用。
须菩提又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切圣贤,都是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如果执着于有为法,着相,着佛法,这些都是着有为法。圣贤高下,也就是不着相的程度深浅差别不同罢了。”如果着相就是普通人;如果不着相,进入无为法,就出凡入圣了,就这一点差别罢了。但是,这点差别也不简单。不着相,做到离相,即是无上甚深禅了。前念迷是众生,后念不迷是佛。凡圣只是一线之间。
此章除了破所着相,也破了法相和非法相。佛陀说法,实则无一法可说;佛陀度众生,实则无一众生可度。因为已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听闻佛法,也无一法可得。所以此章名字为:无得无说分。
第十章 庄严净土分
1.法有所得
【原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解释】佛陀告诉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昔日在然灯佛那里,是不是有得到佛法呢?”佛陀能够得佛果,也是以前无量佛所种善根善缘才有这个善果。前世佛有然灯佛,佛陀是否在那里得到佛法传给大家呢?前面已经破了佛陀的相,佛陀的法相;阿罗汉等等各种果位层次的相。这里又连带过去未来佛的法相都要破除,证入空性。
须菩提回答道:“不可以这么说,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于法实在没有什么可得的。”世尊实际上有得佛法,只是为了打破法相的执着,所以这么说。佛陀说法一生,未曾说一法;度众生无数,实则不度一个众生。这些都是为了破众生相,破法相。
2.庄严佛土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解释】佛陀又说道:“须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菩萨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庄严佛土呢?”然灯佛所在地方是不是庄严佛土呢?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净土呢?所谓佛土,是净土。这个净土,岂能够通过七宝累砌而成为庄严呢,并不是豪华可以称之为庄严。诸佛所在的净土,比如燃灯佛所在的净土,因为心很清静,则佛土自然就清净了。可以说以清净心为庄严。这个庄严和别的豪华庄严不同,所以说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此看来,菩萨所说的庄严佛土,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自己把心搞干净就好了。心净则土自然就会干净。
须菩提回答道:“不是的,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庄严佛土,即并非庄严,只是名相为庄严罢了。”什么是净土呢?每个众生的心就是净土,每个众生的心田就是福田,就是心地。为什么说心地善良呢?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需要把心地、心田当中的杂草清除干净,如此就是净土了。写这个经书注解的时候,我正在海南岛轮渡到海安的码头,在负二层的车库内,由于等待时间较长,就拿出笔记本电脑写这个解析。只要心地清净,不管是在大海上,在船舱内,都是净土。一念向善是天堂;一念向恶是地狱。王阳明先生教弟子除心地杂草,也是同样的道理。
3.是名大身
【原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释】既然提到清净心,自然想到如何生此心。
佛陀又说道:“所以说,须菩提!诸位菩萨应当如此来生清净心,不应当住色生心。” 摩诃萨是菩萨的尊称。心清静了,心地、心田就清静了,这就是净土。不应当住色生心。心如果住色相;看着佛陀三十二相好,就会被迷了。佛陀不希望大家被外相所迷,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了,见不到自性本心,就没有般若智慧了。住色生心,就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了。
佛陀又说道:“不仅仅不应该住色生心,也不要住在声香味触法。对于六尘都不要有所住。眼睛所看的色,耳朵所听的声音,鼻子所闻的味道,舌头所尝的滋味,身体所触碰感觉,心里意念所想的法,这些都不能住,不能执着。”
佛陀又说道:“应当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当年五祖三更传法给六祖,讲《金刚经》到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顿悟而成佛。应当怎么样理解这句话呢?自性具足一切。性右边为生,左边为心,如何生心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性如同蜡烛的心;而心为蜡烛所发出的光,光是无所不照的,心也是无所不包的。万法唯心造!所言不虚,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这一点了。心与光实相作用的一瞬间,创造了光子一物,这个光子是现象实体。心如果不观察光,光和心归于孤寂状态。时间是日月轮回,让人观察产生错觉,以为有时间存在。空间也是由于让人观察,有了方圆、东西南北上下、大小的错觉。光子静止质量为零,光子动起来就有了质量。不是光子动,而是仁者心动罢了。六祖在光孝寺出山的时候,有个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而是仁者心动的公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要住相,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心应当如行云流水一样,不住在任何一个烦恼的事情上面,注意力都在当下。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真正的不住,而是住于定中!可以觉知周围的一切。
佛陀又说道:“须菩提!假如有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么大,你当做什么念想呢?这个身体大不大呢?”既然庄严佛土外相已经破了,也就是说无佛土了,此清静心就是佛土。千丈大身之佛,又应该住在哪里呢?须菩提有个疑问,佛的报身必然需要居住在真真实实的佛土。
须菩提回答道:“如须弥山那么大,这是很大了,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所说非身,只是称之为大身,这是法身罢了。”佛陀破了佛土相、身相。非身之身,这是法身,自性本心就是法身。心无所不包,所以法身无比广大,比须弥山还要大,还要长。证入身土皆空,佛陀开导我们到这里,理极忘言。如果能够信此佛法的人,其福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接下来就要较量福德了,用恒河沙的多少来比划福德多少了。
哈佛大学有个女博士左脑中风,无法言语,就进入长时间禅定的模式。她写了一部书《左脑中风,右脑开悟》。在书中她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感觉身体的界限消失,因为左脑的功能是产生空间的长短、方圆、大小等的。如果界限消失,与万物融为一体,如此是很大的身了!比须弥山还要大的。
《道德经》中也有打破身相。贵大患若身,正是因为有这个身,才有很多的忧患!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