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多言数穷
第五章 多言数穷
1.【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注解】
此章说天地不刻意为仁,把万物当做祭祀用的刍狗。刍狗是用草来扎成的祭祀用的供品。天地不分亲疏贵贱,对万物都平等的对待。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如此,不区分贫富贵贱。天地之间有广大的虚空,天降甘露恩泽万物,大地就能生育万物。天地之间看似虚空无物,但是却能够不断地生育出各种生灵来。鼓风机正是因为虚空才有其作用。车轮中间的虚空装上车轴日行千里,木鱼中空渡有缘人,钟鼓中空有晨钟暮鼓。如果把这些虚空用东西来填充上了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也要虚其心,这才能有用。如果虚其心,就要把妄念放下,把言语放下。可能说得越多错的越多,不如安静守中了。这里也回应前面圣人行不言之教。言辞再多也有不尽之处,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把大道说的清楚。有可能说的越多,大家就越执着,所以老子在这里再次说明根本都不愿意多说,不愿意多留文字给世人。天地恩泽万物,圣人仁德的对待世人,并不是刻意为仁,也不会责求什么回报。如果对万物和百姓有要求回报的,就不是真正的仁德。这里后面的章节也有对应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大道生天地,天地互为阴阳,天地生育万物。圣人体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天地万物和众生本为一体。万物和众生都本为一体,怎么会厚此薄彼呢?天地不会刻意仁慈对待万物,没有偏爱,也没有憎恨。
这里一开始说天地不仁,又说圣人不仁,这是不是在说天地和圣人的不好呢?其实不是不仁,而是不刻意为仁。蒲松龄《聊斋志异》开宗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如果有心去做善事,带着某种目的和心计,实际上是责求回报的,虽然做了善事,也不应该得到奖赏。如果无心去做了恶事,不是故意的,甚至本来是想着做善事的,可是阴差阳错害了别人,纵然有可恨之处,但是也不能过于责备。一念向善是天堂,一念向恶是地狱。我们每个人要种好自己内心的福田。扮演着伪善的角色比做恶还要可恶,猫哭耗子假慈悲,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心。这里说的会不会和因果报应有矛盾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里有心为善并不是真的善,这里无心为恶并不是真的恶,所以就不会有相应的奖罚了。蒲松龄讲了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如发大水了,夫妇两个人忍痛舍弃孩子,把老母亲托到高地上。等到大水退后,房子却安然无恙,孩子正在里面嬉闹。夫妇舍弃孩子是不够慈爱的,也是件恶事,但是不是有心去做的。百善孝为先,夫妇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优先孝顺老母,天道也不会惩罚他们的。蒲松龄还讲过一个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英雄的故事。在《驱怪》小故事后面蒲松龄写上一段心得,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也就是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英雄。世人可能误解了蒲松龄要说的,并不是不择手段的去达到目的。佛家讲的布施是做善事,但也不能有心布施和着相布施。布施金钱给穷人,一方面能够帮助穷人,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布施的人能够增长慈悲心,舍弃贪心。稻盛和夫在创立了两个世界五百强公司之后,出家当了和尚,他出去乞食的时候,转了一天,回来的路上有个老妇人给了他几百日元,这位大企业家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布施的功德,能够增长布施者的慈悲,也能增长受施者的感恩。圣人教导世人进行财布施,使得世人不贵难得之货,增长福慧。圣人教导世人进行法布施,一般来说怀道的人才能进行法布施。如果不能体证大道,给别人讲解的经文可能会误导了别人。但是如果发心进行法布施,能够护持正法,能够把经典传诵下来,那也是无量的功德的。圣人没有什么贪恋,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中医讲恐伤肾,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肾,也就不会长寿了。如果能够无畏而且进行无畏布施就能够得长寿的福报了。如果有心的布施财富给别人,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回报,或者为了得到好的名声,那就没有什么功德了。南北朝时候,达摩祖师来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他建了这么多的庙宇有没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什么功德。梁武帝满心的不高兴,达摩祖师也觉得没有遇见有缘人。佛陀在世的时候,就预言了末法时期邪师横行,如同恒河沙那么多。如此有心的进行法布施,害人害己,怎么还会有什么功德呢?《金刚经》中说:不着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恩养万物,但是并不责求万物回报。要像天地一样,以百姓为祭祀用的草狗,并不会区分对待世人。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些菩萨出身富贵,就故意避开有钱人,去跟穷人乞食。有些菩萨觉得不忍心向穷人乞食,就有意避开穷人,找有钱的人乞食。在乞食的时候,不管世人给什么,不管荤素都照样吃了。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禅师为了救众生,也有犯戒的时候,并不是刻意的犯戒,并不是有意的做恶。有一次一批山贼抓了许多老百姓在寺庙里,方丈请求山贼放掉他们,可是山贼不肯放手。他们说除非把手里的酒肉给吃掉,才肯放人。方丈为了救众生真的就把酒肉吃了,山贼只好放人。这样无心的做恶,如何能够算是多恶呢?世人仅知道济公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还有后二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吃肉喝酒是有特定的环境的,如果世人学着来做的话,这就是有心为恶了,就该受到惩罚了。
天地只是做自己份内的事情而已,并不会刻意为仁。一切都有定数,每个人的命运也有定数。世人对风水很有讲究,但是殊不知最好的风水就是自己的心。圣人反反复复跟我们说了,只要我们多做善事,就能够有很好的福报,可是世人很少能够老老实实的去做的。感觉似乎我做了善事也没有什么回报,反而有些恶人胆子大可能还活的更好。袁了凡年轻的时候在算命先生那里得知自己的寿命有多长,命里没有儿子,当官当到什么程度。后来果真不断地应验着算命先生的话,于是他有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了,反正命里注定的,也改变不了。直到受到一位禅师的点拨之后,才发愿做够三千件善事。随着做的善事越来越多,命运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改变了。佛陀教导世人老老实实心口一致的念佛就能够解脱,可是有多少人能够认真的去做呢?虽然说许多事情是天道注定的,然而天人合一,是会互相感应的。如果世人积德行善多了,命运就会发生改变了。日月只是顺应自然在运行,没有偏私,不会让外国的月亮更圆一些的。日月运转不差,律历都有定分。世间万物依赖此日月照烛。世俗人间依赖三教圣人照亮心灯。阴阳变化不可测知,世人存在敬畏之心,称之为神。日月晶朗照耀世人,称之为明。合起来称之为神明。世间芸芸众生,都是秉承圣功而生。大小有定,则小不嫉妒大,大不欺负小。上至王侯,下至黎民百姓,各有定分。大家都各自按照自己的命在生活,不会互相争斗,上下能够和睦共处,这样称之为太平。如此看来天道自有定数,不在于争。不可为了名利刻意为仁。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施行恩泽,大地化生万物,不会以世人所推崇的仁德来有意为之,而是任其自然。这里对应着后面的章节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其中人为万物之灵。天地是否以人为贵,而以万物为贱呢?天道不会这样的,不贵难得之货,也不会区分亲疏高低,也不会区分贵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并没有亲人,也不会刻意去疏远任何人。不是有心为善的善人就会特别的得到老天的眷顾。与其说是老天眷顾,不如说是他自己的造化得到的福报。大家的命运是公平的,也不要怪风水,最好的风水就在自己的心中。天道以世人为祭祀用的草狗,并不会巴望着能够得到回报。天地圣人都有好生爱物的仁慈。而在这里说不仁,是说天地虽然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只是由于一气当生,顺其自然,不得不生。虽然生而不据为己有。就像刍狗,本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只是祭祀要用,不得不用。正是天地对万物无恩,所以这才是最大的恩德。天地对万物的仁爱,犹如母亲对子女的爱,没有任何的理由,没有奢求任何的回报。战国时期韩国大夫严仲子以重金结识了侠客聂政,为的是将来能够替自己报仇。聂政由于身边有老母,不敢轻易牺牲自己,所以没有答应。等到他母亲去世,守孝了三年之后,独自一人提着剑进都城把仇家给杀死了,还杀死了数十名侍卫。以义气相交,就期望能够有所回报,不如天地待万物,不求任何回报。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效法天地,对百姓不分亲疏贵贱。这里实际上也和前面的章节有所呼应。前面有提到高下、前后、善恶和贵贱等,这里圣人没有分别心,对百姓都是一样的。对年老的长者,对年幼的小孩都能够一视同仁。对富有的和贫穷的都能够同等的对待。不仅仅是对不同的人能够同等看待,连草木石头都能够同等对待。圣人把百姓看做是祭祀用的草狗,不会责求他们回报的。如果圣人在天有灵,从上面看着世人在世间忙碌。在圣人的法眼里,世人和花草树木又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呢。每个人在火柴盒的房子里面生活,在汽车里面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头脑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圣人虽然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是对于出世的圣人来讲,世间有无缘无故的大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圣人体悟到万物一体。百姓与自己本来同体,不得不爱。我们会不会爱护自己的手脚呢?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体会到了兄弟如手足,是真正的手足,那怎么会不懂得珍惜呢?在古代的寓言故事中,有一种九头鸟,往往为了争抢食物,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可是它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它们是一体的,吃进去都是在同样一个胃里。大家不要笑话,这个比方就是给我们看的,请认真的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一个鸟头,为了名利在互相争斗,头破血流,甚至失去性命。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和别人原来都是一体的。圣人爱世人。圣经上也说神爱世人。圣人虽然爱世人但是无心的。圣人把世人看似刍狗,虽然是虚假幻化之物,祭祀的人当重,不得不重。圣人对众生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大爱。圣者仁君对于百姓如果能够有这种大爱,相信没有治理不好的。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大道有用正是因为虚空。天地之间为虚空,就像装气的皮袋、通气的竹管一样,有了虚空才有用处。天地如同橐龠两个器物,其体至虚而有用。木鱼因为中空有用,钟鼓也是因为中空才有用。人也是有空虚才能够发出声音来,有人讲人可能是最好的乐器了。如果长短不一的竹子并列起来做成的乐器就叫做比竹。如果声音高低不同的人并列起来一起唱歌叫做合唱。人的内心也要空虚。让心如虚空那样才能够装得下东西。如果杯子里面都是满的,如何能够装得下水呢?为道日损就是要把杯子给不断地清空。橐,即装气的皮袋,是鼓风铸物用的。龠,即管龠,通气的竹管。这里所说的与此部经典其它章节有呼应。后面有一章说房子有用正是因为有虚空,车轮子有用正是因为轴心的空虚。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道虽然虚无,看似没有什么东西,但是却没有屈竭的时候。虽然虚空,可是怎么用也用不完。前面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不断地由虚空中生成万物,无中生有。圣经中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亚当和夏娃从此有了羞耻之心。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包括人类。上帝代表着天道,上帝创造了男女,男女互为阴阳。本来没有男,也没有女,这是成对出现的。正如本来没有美,也没有丑,美丑互为阴阳。女的代表物之雌者,男的代表物之雄者。天代表物之雄者,地代表物之雌者。如果没有天,地也没有办法生万物。如果没有男人,女人也没有办法生出孩子来。人类子子孙孙,不断地繁衍,没有穷尽。如果一代代这么追溯我们的祖先,可能我们的祖先是大海里面的一条鱼。天道不用则已,若用它,只要触动其天机,任其造作而不休,不断的生化万物。如果有人触动心中的机关按钮,顿悟后打开了内在的真理之门,启迪心中本有的智慧。智慧如同泉涌,不可遏制,自然流出。如果处于静定中,面对外境就会不断地攀缘。世人区分美丑、善恶、高下和长短等,就会不断地变化,内心杂乱分仍。君主如果不能够处于无为状态,开动了物欲的机关,臣民就不断的劳碌了。这里用橐龠两种器物来比喻大道的虚无。虽然大道虚无,但是也有实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道虚无能够有大用。房子中空能够住人,帮助世人遮风挡雨。竹子中空能够吹奏出美妙的乐曲。世人心中也需要处于虚空,这样才能够有大用。不仅仅是妄想杂念要舍弃,连外在的口业也减少了,不如静定守中。前面一句讲到如果君主开了一个头,臣民就会不断地忙碌了。源头如果浑浊了,如何要求下游清澈呢。一潭池水本来清净见底,可是如果用棍子一搅动,就会变得浑浊了。如果有了善恶的分别心,就是开了这个头。这个也许才是真正的原罪吧。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就被赶出了伊甸园。为什么这棵树叫做知善恶树呢?为什么这棵树上的果子就叫禁果呢?禁果和知道善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知道善恶,区分善恶可能是罪恶的源头吧,这才叫做原罪了。如此看来有分别心可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区分贤和不肖,如果区分贵贱,可能的确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一开口,可能就会有所评判。是对是错,是非功过可能都会涉及,可能还真是不如不说话。如果多事,考虑权谋就会伤神。如果多说话,必然会有所错漏。开了口了,舌头动了,就容易惹来灾祸了。不仅仅是嘴巴不讲,内心喋喋不休的心里暗示也不要讲。如果心里没有不自觉地进行暗示,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烦恼了。婴儿还不会说话,内心更不会喋喋不休了,这样的状态最幸福了。也难怪有个哈佛大学的研究员,中风了左脑停止工作,只有右脑工作从而进入了一种静定的状态了。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今生脑,主要功能是语言、文字和逻辑等。右脑是祖先脑,主要功能是形象思维、图像等。多言用左脑,守中静定用的是右脑。绘画使用右脑,语言文字使用左脑。人们练习书法,也需要使用右脑,把书法当做绘画来画即可。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练习书法,习惯性的采用临帖的方法,这其中有其玄妙之处。如果不临帖,就会想着写什么字,使用了左脑,字就很难写的好了。临帖的过程中,不必理会你书写的是什么字,自然进入右脑的状态。假如边临边大声的念出来,就难把字练好。绘画是很多时候是把三维的事物变成二维的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可能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视觉错觉。绘画就需要超越视觉错觉的束缚。只可惜谈道的人,不知大道的虚无玄妙。用众口的辩说,说而不休,离道越来越远。多说话不如忘言以体玄。守中即进道的功夫,让自己的心处于安静的状态,处于定境中。这也说明为什么老子要出函谷关,归隐山林,不愿意多说,再多说也没有用处。
第四章 为谁之子
1.【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2.【注解】
此章圣人老子似乎想给世人描述清楚对于天道的感觉,这是一种自我证悟的境界,可是如何让世人明白呢?只能通过很多的比方和形容了。天道虚无,可是似乎用也用不完。天道深不见底,如同深渊,似乎为万物的归依。前面说有名万物之母,这里又说万物之宗,也是一个意思的。圣人老子说似乎我也不知道是谁之子,似乎为上天之子。古代得道之君自称为天子,他们顺承天命,替天行道,代理上天恩泽世间百姓。
圣人老子通过此部经典指归,指点迷津。让世人知晓谁为子,谁为母。世人为子,大道为母。世人为迷途的羔羊,大道为牧羊人。有古诗写道:少小离家老,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可以生动的写清楚另外一层更深层次的意境。假设一个场景,如果儿子从小离开家乡,到了母亲暮年才回到家,可能真的不敢认了,悲喜交加。也许我们就是这样的孩子,而大道就是这样的母亲,对面相见不敢相认了。有些可能不认识,有些半信半疑,有些甚至还会笑了,说这个人跟我一点都不像,怎么可能是我的母亲呢。你说老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呢。也难怪菩萨看着世人不肯听信佛法,悄悄的掉眼泪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但是顺着族谱追溯若干代,可能我们的祖先从别的地方迁移到当地居住。那么哪儿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呢?人们岁数大了之后都讲落叶归根,可是我们真正的故乡在哪里呢?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经历了若干代,甚至忘记了原本的故乡。故乡在我们的心里,就像说佛在我们心中,道在我们心中一样。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具足一切智慧,可是我们在不断地向外学习,到异国他乡留学,可能从来都没想到宝藏就在我们自己心中。
世人如同迷途的羔羊,可是如何找到大道回家呢?有多少羊羔抄近路走小道,迷失了方向,甚至被虎狼吞食性命不保了。世人如何找到大道回家呢,如何能够母子团聚呢?离开家乡多少年没回去了,连回家的路可能都被荒草湮没了。世上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的。荡荡天门万古开,天路都是敞开着的,只是有云雾遮蔽了天路,世人看不到回家的路了。如果遇见好天气,好的缘分,云开雾散可能依稀能够看见故乡的影子,就不会再有疑虑。将坚定的不断朝回家的路走下去了,不管有多艰难,也不管路上别人怎么说的,都不能够改变他的决心了。世人只知道感叹牛郎织女有情人分开,每年还是可以通过鹊桥相会,可是世人离大道母亲多少年了,都没有能够相认,岂不可悲可叹呢?如果不是古圣先贤慈悲世人,留下真言,记下了回家的大道的记号,万世之中可能很难再见到母亲了。经实际上是路径的意思,道德经是通往大道的路,也就是圣人老子给世人留下回家的路的地图和记号。
圣人老子虽然悟道了,可是却不会锋芒毕露。圣人老子劝诫世人隐匿锋芒,以免引来灾祸。世人大多为迷路的人。假如迷路的人肯听从熟悉情况的人,请教认识路的人,就不至于迷路了。假如羊羔能够跟着牧羊人,就不会迷失方向了。世人一般都希望成功但是却遭遇了失败,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但是又不肯向懂的人请教罢了。世人虽然迷路了,可是明白人如果责备世人,可能会遭到世人的怨恨。明白人是极少数,迷路的人是大多数,以极少数对应大多数,如果发生矛盾是什么情况可想而知了。苏格拉底是明白人,对应着审判团几百人都是糊涂的,如何能够赢得审判呢?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而用之。大道虚无,可是虚无并不代表着无用,而是有大用。世人可能也会觉得大道很难领悟,谈玄论虚似乎没有任何的用处。庄子用了一个比方来说大道的妙用。有人家里长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葫芦,大家议论纷纷觉得没什么用。如果把它来做水瓢又太大了,装不了水。如果一整个来装水或者装酒也不合适。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它可以有更大的用处,可以放在江河湖海中当做船来用。
或不盈。大道常谦虚,似乎老是不能够盈满。虽然不盈满但是什么时候要用都有,不会稀缺。虽然大道看似虚无,其实充满天地万物。大道恩泽用在万事万物上了,似乎并不盈满。在第一章中就有常有(名)观察大道的形迹。在万事万物中都有大道的形迹,都能够观察到大道的蛛丝马迹。大道虽然妙用无穷,但却是无形无相而不可见的,犹如虚空,并不盈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大道高远虚空似乎够也够不着。大道渊深寂寞而不见底,似为万物的宗祖。物极必反,重阴则阳,重阳则阴。静极则动,动极则静。如果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就不能再快了,时钟会变慢接近于停滞了。如果内心静定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了。大道静深不动,看似不动,但是无时无刻不在动之中。道体渊深寂漠,其实能生发而育出万物,而为万物所依归。或和似,两个字都是不定的措辞。老子恐后世学人将言语错当作为实相,不肯离语言和文字体道,因此用不定的措辞来排除学人的执着。故意给世人并不是很确定的措辞。古往今来的圣贤,都擅长通过寓言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避免枯燥的说教,更能让后世的人领悟大道。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因为打猎的原因,大家都会大声的吼叫,声音是通过腹腔发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喉咙。随着人们的进化,慢慢地学会用嗓音来发出更多更复杂的声音,产生了语言。例如用特定的音声代表花朵,特定的音声代表太阳等。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中,看到花朵,看到太阳等相应的音声就会闪现。人们将特定的音声和特定的物体捆绑在一起了,人们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以为某个音声就代表着某个物体,但事实不是这样子的。在其它的国家,又会用别的音声代表同样的物体。语言并不代表着实际的物体。随着人类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人们习惯于用嗓子说话,用嗓子唱歌。人类一开始并没有文字,后来为了表示特定的物体,用树枝在地面上画出物体的形状,慢慢地简化成为象形文字。人们就习惯了以为文字也是代表着实际的物体。可以说语言和文字的诞生,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但是人们头脑中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受到了束缚。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的看过一朵美丽的花朵,一片嫩绿的树叶,我们在看的时候不要带着任何的评论,甚至连它们的名称都不要想起,只是仔细的慢慢的观察它们,就会有不同的体会了。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成对的,有长有短,有善有恶,有敌有友。只有大道能够和谐统一,只有怀道之君才能圆融通达,避免冲突和矛盾。世人都有刚勇精锐之气,需要把这些锐气放下。前面劝说世人把志向也放下。有时候很难区分清楚锐气和欲望的区别。如果世人的锐气太盛,锋芒毕露,可能就会容易伤害到别人,也会害了自己。只有怀道的人能自我挫其锐气。张良曾经在博浪沙这个地方刺杀秦始皇,其刚强勇锐可见一斑。张良光凭着匹夫的勇锐,是很难能够成功的。得道高人黄石公曾将草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帮忙捡起来并穿上,试探其心胸是否开阔。后来黄石公送给张良自己撰写的一本秘籍,张良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张良得到高人点拨后,收敛起自己的锐气。张良帮助刘邦打下汉室江山之后,功成身退而不自居。知道如何收敛自己的锐气,反而能够保存自己,避免了像韩信和彭越等那样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经书上留下秘戒,这部经典不能传给不道不圣不贤的人。如果不是适合的人选,就会遭殃了。如果遇见合适的人选,也不传给他也是不行的。黄石公得到子房就传给他了,子房得不到合适的传人就随着自己一通埋葬留给后人了。曾国藩一开始锐气太盛,在官场上屡屡受挫,后来经过丑道人指点,传道德经一部,反复研读而悟道。
解其纷。圣人劝诫世人解除掉内心物欲的根结,入于静定避免了妄想杂念的纷扰。世人心中千千结,如何能够解开呢?业丝如同蜘蛛网似地把心给束缚的死死的,如何解脱呢?善于用网来网罗的,似乎看不见网。善于用绳子来捆绑的,似乎连绳子都看不见。善于关闭门户的,似乎连门栓和门锁都没有。妄念纷纷扰扰,如何能够解脱呢?如何能够入于静定呢?只需要把自己的心念放在一句佛号上面,任其纷纷扰扰,云起云落自然归于静定了。国家可能处于纷乱中,如同沸腾的开水,但是只要清净自化慢慢就会安定下来了。百姓都是想着安定的生活的,不喜欢纷乱。是非纷扰也很难评说,五百年前的是可能变成了五百年后的非,五百年前的非变成了五百年后的是。
和其光。圣人劝诫世人不要光亮太耀眼了。世人太有锐气,太耀眼了,可能也会给自己引来灾祸。苏格拉底到处辩论,得罪了许多人,被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圣人含光内敛,虽然有光亮照亮世人的心路,但是不至于晃到眼睛。圣人虽然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虽然有独见之明,但是不随便的照人。如果该照的不照,不该照的照了,反而可能会害了世人,可能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了。遇见有缘人,自当点亮其心灯。如果世人缘分未到,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教化和点化。别人来求道就传道,而不是上门去给别人讲。激光虽然瞬间非常强,直来直去的,但是可能给物体造成灼伤。世人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聪明,就怕别人以为自己很愚钝。唯独有道的人,韬光内照,光而不耀。圣人的光明能够点亮世人的心灯。前面的章节讲到光是很特殊的,圣人的画像很多背后都有光环,圣人入定之后发出的光是很祥和的。俄罗斯的科学家发明了卡尔良相机,可以拍摄到人体随着情绪的变化,周边的光环颜色也跟着变化了。
同其尘。圣人常与世人在一起同处于尘垢中,入尘世随缘解救世人。在人世间似乎看他和凡人没有什么两样。对圣人来讲烦恼即菩提,入世即出世。世人以为是对立的,阴阳相对是矛盾的,可是圣人看来都是一体的。红尘俗世跟天堂不是对立的,一念向善是天堂,一念向恶是地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正所谓如果世人以牛的叫声来呼唤我,我也照样以牛的叫声来回应他。如果世人以马的叫声来呼唤我,我也以马的叫声来回应他。圣人如水,在圆为圆,在方为方。菩萨只有在世间才能够了解众生,以方便众生的种种法门来度脱众生到达彼岸。
(3)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湛兮似若存。大道如同大海,虚怀若谷,能够容得下天下的溪流。人们通常喜欢用湛蓝来形容大海。大道如同大海似乎静深湛然不动,又似乎若存若亡。水如果深到一定的程度就流动很缓慢了,接近于静止了,很难察觉了。虽然看似不动,实际上还是在动的。水如果很浅反而显得流速快了。大道湛然安静不动,似乎能够长存不亡的,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都存在。然而时间是什么呢?时间只不过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罢了。世间本来没有时间,只是日月的循环变化,只是万事万物的变化让人们有了先后的概念,才有了时间的概念的。如果没有时间,当下即是永恒。大道如同大海。大海有波浪,波浪上面有浪花,浪花上面有水珠。对于每一朵浪花来说,似乎都很特别,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浪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大海如同我们这个太阳系,波浪如同行星,浪花如同原子,水珠如同基本粒子。最终可能水珠化为气,物质可能化为气,而气为虚空。
吾不知谁之子。如此湛然不动的大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存在了,上面说似乎是长存不亡的。大道不知道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往哪儿去。世人不要着了大道的相,实际也许并没有大道这样的一件事物。大道深邃而隐秘,无形无相。早在天帝之前已经存在,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因此老子说我不知道大道是谁家之子。圣人秉承天命,替天行道,是上天的儿子。可是世人不知道自己本来都是上天之子,当如何劝说呢?
象帝之先。大道似乎湛然不动的长存了若干劫数,生在天帝之前了。大道在天地诞生之前已经有了,存在至今还不劳烦的劝说世人修身法道。圣人老子凡是说到大道的微妙之处,全是述说自己胸中受用境界,他想尽可能的描述清楚给世人。如果后世学人想体认到道的妙处,需要真修实证。根器利的人,可以通过顿悟。根器钝些的人,可以循序渐进修行。老子在全经中多处都有指归,指点迷津。让人们看到古渡口,从而能够悟入妙道。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4日从教育部获悉,为保证防控疫情期间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按学校正常教学计划积极提供免费线上课程,为中小学生如期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教育部提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在各地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前,不要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
教育部表示,由于现在正值寒假期间,学生需要完成寒假作业,过早提供新学期线上课程,将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此,教育部提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在各地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之前,不要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可安排一些疫情防护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寓教于乐等方面的网上学习内容。
教育部提示广大家长,在防控疫情严峻形势下,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珍惜宝贵假期,不过度施加压力,科学、适度安排孩子学习、生活和锻炼。同时,希望行业组织要加强引导,带领各培训机构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