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详细内容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时间:2020-02-07     人气:4112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1.【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注解】

此章圣人老子写到这里,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如同乌托邦。他期望能够恢复到上古大治的社会。世人可能不能理解尧帝和舜帝为什么要进行禅让,把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古代得道的天子知晓,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子,是顺承天命替天行道的,只是代上天效力于一方百姓。上天并没有授权给天子任意强取于民的权力。如果天子违背了上天和他签订的契约,就会受到惩罚,国家也不会长久了。天子必须要知晓天道才能被称之为天子。天子已经体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已有无我的大爱之心。中国古代许多技艺,例如医道、武术和兵法等,都很讲究师传。古代很尊师重道,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师傅教授徒弟的时候,除了考察徒弟的技艺之外,还要留意徒弟的根性和德行。如果德行不行的徒弟,师傅往往会留最后的绝招没有传给他。只有德行好的徒弟,才能够尽得师传。中国许多学问技艺是讲究悟性的,师傅如果觉得时机不到并不能够传给徒弟,如果早传了反而害了他。鬼谷子当年为什么不把孙子兵法传给庞涓而是传给孙膑也有他的道理。天底下最大的传承莫过于传国了,这是有道之君非常慎重的。世人只知道有形的传国玉玺的珍贵,而不知道无形的传国心印的稀有。他们很清楚,如果不是传给另外一个有道之君,德行无法配上天子之位。如果仅仅是传给儿子,但是在众多儿子当中,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如果勉强传给他反而害了他。尧帝为了找人传承他的王位,到处探访贤人。他打听到了舜的德行很高,对家人很孝顺。为了考察舜是否慎独,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舜。这两个女儿就是两位湘妃,她们得知舜帝驾崩的消息后,自沉于湘江,湘女多情也源于此。这样看来,尧帝和舜帝真可谓是大爱的天子,这才是真正的天子,为了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古圣先贤梦想着大同世界的来临。很多的伟人都为着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努力。可能努力的方向搞反了,如同夸父追日一样,最终可能人类死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可能在三点走错了方向,第一是方向反了,莫向外求。世人向外求索,希望找到途径改变国家,改变天下,可是不知道应该向内求。第二是在时间上搞错了,以为越先进就越好,古代已经落伍了。岂不知恢复到古人那种本真,世界大同就离的不远了。第三是唯物搞错了,世人以为只要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极度丰富,就能够按需分配了。然而世人欲壑难平,如何能够满足得了世人的欲望呢?许多人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从而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可是到后来,世人觉得改变这个世界太难了,可能改变自己就可以了。改变和修正了自己,从而影响了家庭,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国家,可能就能够影响到整个世界。古人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可能不太好颠倒过来。世人都想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可是很难做到。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图大于细,图难于易。每一个国家是有许多家庭构成的,每一个家庭是由个人构成的。如果改变了每个人的思想,就会进而影响世界。克里希那穆提说,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西方有乌托邦的梦想。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私有制是建立在个人的私心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化解掉个人的私心。如果每个人都有无我的大爱,私有制就没有什么基础了。


圣人老子在这里向世人展示恢复太古之治小国寡民的景象。如果能够恢复太古之化,就可以实现世界大同了。世人本是真人,只是迷失了方向而已。通过修行也能够到达太古洪荒时代那种天真无邪的境界。每个人慎言慎行,修身养性,就能够逐步成为真人。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成为真人,那么离大同世界还远吗?成大事者作于细,古圣先贤追求的大同世界,看似非常的遥远,但是离不开个人修行和教化。只要每个人的意识和境界提升改变了,和谐大同世界就不远了。大同世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诺亚方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后世学人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可能以为老子圣人崇尚所谓的愚民政策,为了统治者服务。其实不然,圣人仅是在阐释真理,慈悲的劝导世人返璞归真,恢复太古洪荒天真无邪的天性。世人不知,以为当今世界交通这么发达,现代科技如此先进,这一章的话肯定是不适应现代人的。其实世人可能不知道这一章的道理,不但远古时代适用,现代交通发达时代最适用,即使进化到了千百万年后亦无不适用。试想想,远古时期人们如果偶有纷争,只是拿石头和木棒在打架,大不了就是皮肉之痛。当今世界不然,科技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捷,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村了。如果为了争夺资源,引起战争,导弹和核武器等都派上大用场了,对人类来讲是浩劫。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再次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想必就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他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什么武器,但是可以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棒。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小国寡民。圣人老子梦想着恢复古代尧舜大治。那时虽然许多国家很小,百姓也少,但是人心比较淳朴。怀道之君虽然治理大国,如同烹小鲜,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觉得资源比较少,崇尚俭约,杜绝奢侈的生活。治理的大国虽然民众很多,但是却觉得如同小国那样资源寡少,不敢劳民伤财。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有一种柔弱谦卑的心,不会以强凌弱。小国寡民,国家很小,百姓很少,很好治理,中国人有句话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兵器,也没有必要使用。什伯,十倍乃至百倍。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对于小国,人口本来就少,士兵就更少了。每个士兵可能都得以一当十,即使有很多的武器,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古代发明了连弩,一人可以同时发射多支箭。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更是可以通过一个按键控制超过百倍的武器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怀道之君能够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谋福祉。凡是对百姓有利的就去做,比如说减低徭役赋税,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等。凡是对百姓有害的就去除掉,比如官吏贪污腐化等。这样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上有老下有小,就没有必要去冒险了。百姓就不舍得去铤而走险了,舍不得天伦之乐了。怀道之君施行仁政,恩泽于百姓。没有严苛的法令,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去谋生了。春秋的时候,许多诸侯国治理的情况不同。如果一个诸侯国君主无道,民不聊生,百姓就只好背井离乡到别的国家去谋求生计了。世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谁在家乡过的好好的,还会不辞劳苦的迁徙呢?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前面说世人不轻易迁徙,没有出远门车船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百姓清净无为,不必要出去远门才能够找到娱乐。前面章节讲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既然能够这样,还辛辛苦苦的去远处追求干什么呢?古代的真人已经知道幸福就在于自己,而不依赖于外在。现在的人要出去散散心,古人在家就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何必舍近求远呢?古人也没有必要靠车船来游玩了。当今世界,人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其实可能更多的是欲望,远涉重洋跋山涉水去留学。胡适曾发出感叹,留学是我国的大耻辱,留学浪费时间和金钱事倍功半。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怀有此大道,而舍近求远,岂不是国家的大耻辱呢?当今的学人,登上留学飞机时,是否觉得春风得意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刀枪铠甲,但是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处。虽然有兵法,也没有用武之地。虽然有谋略,也没有地方施展了。如果天下大治,就可以马放南山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走马以粪的章节了。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得百姓恢复到天然纯朴的生活,类似于古时候结绳计数的日子。这里是用结绳来打个比方,代表着朴实无华的日子。假使世人都能恢复本性,变成真人,还需要那么多繁冗的文字吗?只需要很少的文字,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就能够知晓其本意了。如果能够成为真人,就能够读懂无字天书了。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甘其食。不追求口舌之欲,不追求各种美食,以寻常衣食为甘美。大道虽然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却是天底下最美的美味了。使得百姓能够吃到寻常的饭食,身居高位的人不鱼肉百姓。不像现在人,什么都敢杀,什么都敢吃。也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多了许多怪病。人们追求世界各式各样的美食,终日饮酒作乐,醉酒入房,如何能够度百岁呢?


美其服。不追求衣服的华美纹饰,以寻常朴素的衣服为美。身居高位的人喜欢什么,百姓就喜欢什么。齐王喜欢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紫色衣服。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细腰的女子。


安其居。不追求豪华的住所,不纹饰房子,在寻常简朴的住所中就能够安定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室也能够安贫乐道。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只要房子主人的有很好的德行,就不担心居所的寻常和简陋。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圣贤的经典,君子居住的房子又有什么可简陋的呢?


乐其俗。享受质朴的风俗,百姓不想移风易俗,改变自己旧有的良好的风俗习惯。年轻的孝敬年长的,年长的慈爱小的。过年过节祭奠祖宗。这些风俗都是百姓很喜欢的风俗,百姓喜欢很淳朴的民风。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很小的国家,邻国的边界都可以互相望见对方,鸡狗的叫声互相都可以听见,形容两个小国的百姓距离得很近。邻国相望,似乎也没有什么国界。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两个小国的百姓生活的距离那么近,可是直至老死了都从来没有相互往来过。百姓能够自给自足,不必要艳羡别人的生活。百姓没有什么情欲和物欲,过自己的生活就很好。怀道的人向内追寻解脱之道,并不向外求。怀道之人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百姓恢复了本真,无欲无求,也没有必要向外追求了,自性中具足一切。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切中了时弊。老子生活的年代,离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并不久远。各诸侯国本来都是姬姓后代居多,有禹舜商汤等圣人的后代,也有姜太公的后代等。各个诸侯国本来一家,但是身为帝王家,父子相残,兄弟相争,夫妇反目等不为少数。离怀道之君的年代并不久远,尚且如此,圣人老子实在是忧心五百年后世人会如何呢?圣人老子推崇恢复上古之治,这也是立言的本旨。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感叹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希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效法周公旦之治。世风日下,道日衰微,需要老氏之学来矫正,恢复人性。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