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1.【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注解】
此章圣人老子写到这里,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如同乌托邦。他期望能够恢复到上古大治的社会。世人可能不能理解尧帝和舜帝为什么要进行禅让,把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古代得道的天子知晓,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子,是顺承天命替天行道的,只是代上天效力于一方百姓。上天并没有授权给天子任意强取于民的权力。如果天子违背了上天和他签订的契约,就会受到惩罚,国家也不会长久了。天子必须要知晓天道才能被称之为天子。天子已经体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已有无我的大爱之心。中国古代许多技艺,例如医道、武术和兵法等,都很讲究师传。古代很尊师重道,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师傅教授徒弟的时候,除了考察徒弟的技艺之外,还要留意徒弟的根性和德行。如果德行不行的徒弟,师傅往往会留最后的绝招没有传给他。只有德行好的徒弟,才能够尽得师传。中国许多学问技艺是讲究悟性的,师傅如果觉得时机不到并不能够传给徒弟,如果早传了反而害了他。鬼谷子当年为什么不把孙子兵法传给庞涓而是传给孙膑也有他的道理。天底下最大的传承莫过于传国了,这是有道之君非常慎重的。世人只知道有形的传国玉玺的珍贵,而不知道无形的传国心印的稀有。他们很清楚,如果不是传给另外一个有道之君,德行无法配上天子之位。如果仅仅是传给儿子,但是在众多儿子当中,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如果勉强传给他反而害了他。尧帝为了找人传承他的王位,到处探访贤人。他打听到了舜的德行很高,对家人很孝顺。为了考察舜是否慎独,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舜。这两个女儿就是两位湘妃,她们得知舜帝驾崩的消息后,自沉于湘江,湘女多情也源于此。这样看来,尧帝和舜帝真可谓是大爱的天子,这才是真正的天子,为了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古圣先贤梦想着大同世界的来临。很多的伟人都为着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努力。可能努力的方向搞反了,如同夸父追日一样,最终可能人类死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可能在三点走错了方向,第一是方向反了,莫向外求。世人向外求索,希望找到途径改变国家,改变天下,可是不知道应该向内求。第二是在时间上搞错了,以为越先进就越好,古代已经落伍了。岂不知恢复到古人那种本真,世界大同就离的不远了。第三是唯物搞错了,世人以为只要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极度丰富,就能够按需分配了。然而世人欲壑难平,如何能够满足得了世人的欲望呢?许多人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从而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可是到后来,世人觉得改变这个世界太难了,可能改变自己就可以了。改变和修正了自己,从而影响了家庭,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国家,可能就能够影响到整个世界。古人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可能不太好颠倒过来。世人都想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可是很难做到。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图大于细,图难于易。每一个国家是有许多家庭构成的,每一个家庭是由个人构成的。如果改变了每个人的思想,就会进而影响世界。克里希那穆提说,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西方有乌托邦的梦想。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私有制是建立在个人的私心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化解掉个人的私心。如果每个人都有无我的大爱,私有制就没有什么基础了。
圣人老子在这里向世人展示恢复太古之治小国寡民的景象。如果能够恢复太古之化,就可以实现世界大同了。世人本是真人,只是迷失了方向而已。通过修行也能够到达太古洪荒时代那种天真无邪的境界。每个人慎言慎行,修身养性,就能够逐步成为真人。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成为真人,那么离大同世界还远吗?成大事者作于细,古圣先贤追求的大同世界,看似非常的遥远,但是离不开个人修行和教化。只要每个人的意识和境界提升改变了,和谐大同世界就不远了。大同世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诺亚方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后世学人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可能以为老子圣人崇尚所谓的愚民政策,为了统治者服务。其实不然,圣人仅是在阐释真理,慈悲的劝导世人返璞归真,恢复太古洪荒天真无邪的天性。世人不知,以为当今世界交通这么发达,现代科技如此先进,这一章的话肯定是不适应现代人的。其实世人可能不知道这一章的道理,不但远古时代适用,现代交通发达时代最适用,即使进化到了千百万年后亦无不适用。试想想,远古时期人们如果偶有纷争,只是拿石头和木棒在打架,大不了就是皮肉之痛。当今世界不然,科技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捷,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村了。如果为了争夺资源,引起战争,导弹和核武器等都派上大用场了,对人类来讲是浩劫。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再次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想必就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他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什么武器,但是可以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棒。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小国寡民。圣人老子梦想着恢复古代尧舜大治。那时虽然许多国家很小,百姓也少,但是人心比较淳朴。怀道之君虽然治理大国,如同烹小鲜,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觉得资源比较少,崇尚俭约,杜绝奢侈的生活。治理的大国虽然民众很多,但是却觉得如同小国那样资源寡少,不敢劳民伤财。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有一种柔弱谦卑的心,不会以强凌弱。小国寡民,国家很小,百姓很少,很好治理,中国人有句话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兵器,也没有必要使用。什伯,十倍乃至百倍。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对于小国,人口本来就少,士兵就更少了。每个士兵可能都得以一当十,即使有很多的武器,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古代发明了连弩,一人可以同时发射多支箭。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更是可以通过一个按键控制超过百倍的武器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怀道之君能够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谋福祉。凡是对百姓有利的就去做,比如说减低徭役赋税,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等。凡是对百姓有害的就去除掉,比如官吏贪污腐化等。这样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上有老下有小,就没有必要去冒险了。百姓就不舍得去铤而走险了,舍不得天伦之乐了。怀道之君施行仁政,恩泽于百姓。没有严苛的法令,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去谋生了。春秋的时候,许多诸侯国治理的情况不同。如果一个诸侯国君主无道,民不聊生,百姓就只好背井离乡到别的国家去谋求生计了。世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谁在家乡过的好好的,还会不辞劳苦的迁徙呢?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前面说世人不轻易迁徙,没有出远门车船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百姓清净无为,不必要出去远门才能够找到娱乐。前面章节讲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既然能够这样,还辛辛苦苦的去远处追求干什么呢?古代的真人已经知道幸福就在于自己,而不依赖于外在。现在的人要出去散散心,古人在家就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何必舍近求远呢?古人也没有必要靠车船来游玩了。当今世界,人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其实可能更多的是欲望,远涉重洋跋山涉水去留学。胡适曾发出感叹,留学是我国的大耻辱,留学浪费时间和金钱事倍功半。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怀有此大道,而舍近求远,岂不是国家的大耻辱呢?当今的学人,登上留学飞机时,是否觉得春风得意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刀枪铠甲,但是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处。虽然有兵法,也没有用武之地。虽然有谋略,也没有地方施展了。如果天下大治,就可以马放南山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走马以粪的章节了。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得百姓恢复到天然纯朴的生活,类似于古时候结绳计数的日子。这里是用结绳来打个比方,代表着朴实无华的日子。假使世人都能恢复本性,变成真人,还需要那么多繁冗的文字吗?只需要很少的文字,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就能够知晓其本意了。如果能够成为真人,就能够读懂无字天书了。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甘其食。不追求口舌之欲,不追求各种美食,以寻常衣食为甘美。大道虽然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却是天底下最美的美味了。使得百姓能够吃到寻常的饭食,身居高位的人不鱼肉百姓。不像现在人,什么都敢杀,什么都敢吃。也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多了许多怪病。人们追求世界各式各样的美食,终日饮酒作乐,醉酒入房,如何能够度百岁呢?
美其服。不追求衣服的华美纹饰,以寻常朴素的衣服为美。身居高位的人喜欢什么,百姓就喜欢什么。齐王喜欢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紫色衣服。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细腰的女子。
安其居。不追求豪华的住所,不纹饰房子,在寻常简朴的住所中就能够安定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室也能够安贫乐道。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只要房子主人的有很好的德行,就不担心居所的寻常和简陋。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圣贤的经典,君子居住的房子又有什么可简陋的呢?
乐其俗。享受质朴的风俗,百姓不想移风易俗,改变自己旧有的良好的风俗习惯。年轻的孝敬年长的,年长的慈爱小的。过年过节祭奠祖宗。这些风俗都是百姓很喜欢的风俗,百姓喜欢很淳朴的民风。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很小的国家,邻国的边界都可以互相望见对方,鸡狗的叫声互相都可以听见,形容两个小国的百姓距离得很近。邻国相望,似乎也没有什么国界。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两个小国的百姓生活的距离那么近,可是直至老死了都从来没有相互往来过。百姓能够自给自足,不必要艳羡别人的生活。百姓没有什么情欲和物欲,过自己的生活就很好。怀道的人向内追寻解脱之道,并不向外求。怀道之人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百姓恢复了本真,无欲无求,也没有必要向外追求了,自性中具足一切。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切中了时弊。老子生活的年代,离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并不久远。各诸侯国本来都是姬姓后代居多,有禹舜商汤等圣人的后代,也有姜太公的后代等。各个诸侯国本来一家,但是身为帝王家,父子相残,兄弟相争,夫妇反目等不为少数。离怀道之君的年代并不久远,尚且如此,圣人老子实在是忧心五百年后世人会如何呢?圣人老子推崇恢复上古之治,这也是立言的本旨。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感叹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希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效法周公旦之治。世风日下,道日衰微,需要老氏之学来矫正,恢复人性。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1.【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注解】
前一章阐释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最柔弱的水却是最强的。这些用在治国里面,圣人老子教导诸侯王,大家不要光用武力来争斗什么。如果能够承受了一国之诟病,就能够成为社稷的主人。如果能够承受一国的不详,就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如果承担的都是污垢,承担的都是不详,又没有什么物欲可以享受,又有多少人会争着去坐这个位子呢?争是争不来的,天命不可违背。这一章也阐释同样的道理。天道并没有对人有亲疏贵贱之分别,只是特别的关照善人罢了。其实并不是天道关照善人,而是善人所言所行自己关照自己罢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善人来说,为世人付出许多,布施了许多的恩德。天道就会回馈他。天道和世间万物,天道和芸芸众生都似乎非亲非故,但是偏偏厚爱善人。天道历来讲平衡。世人如果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就默默无闻的付出,天道酬勤会补偿给你的。世人急功近利,如果不看到马上得利益的事情,就不去做。这就很难得到天道的帮助了。世人常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老老实实做善事,就会得到回报。袁了凡不断地做善事,自己的命运也跟着改变了。世上最好的风水是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不断地坚持做善人,做善事,不断的付出,可能也会遇见善知识,得到贵人相助,天道会回报他的。借钱给别人,付出了再取回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天道总会弥补的。如果不曾借钱给别人,却要别人还钱,别人除了生气怎么会还钱呢?如果根本都不曾付出过,就要索取,就违背了天道了。现在许多君主没有能够恩泽于百姓,却向百姓索取很重的赋税,天道如何能够平衡呢?如果对别人有大恩,稍微做错了一些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可能还不至于结成怨恨。如果对别人没有半点恩德,都是对别人做恶事,天道如何能够平衡呢?如果对别国没有半点恩泽,为了掠夺别国的土地和城池,不断地进行攻伐,就会结成大的怨恨了。如果已经结成大的怨恨,再去和解,就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了。给别人一分面子,别人就会给你两分面子。让别人失去一分面子,别人就会让你失去十分面子。善人施行善恩于天下而不计酬报,但施而不责报,天道就会补偿给他。如果世人有了大的怨恨,即使想办法化解掉了,也还是会有些残留的怨恨在心里的。既然种了怨恨,再去化解,这怎么算是好的办法呢?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是不要种下怨恨,不要做恶去伤害别人。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功成身退才能明哲保身。功臣跟着君主打江山,可能觉得为君主付出了很多,就希望君主能够给他回报。如果回报的不够多,就心存怨恨。可是人的欲望哪里能够填的平呢。怀道的人知晓不能责人回报,天道自然就会回报的。如果功臣能够功成身退,放弃了回报,可能君主还会补偿他。如果功臣功高盖主手握重权,天道就会折损他。李善长丞相在朱元璋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投奔了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因为胡惟庸谋反,牵连其中,一门七十余人被杀。而惹杀身之祸的是一句话,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吧。李善长以这一句话结怨于朱元璋。朱元璋误以为他放任胡惟庸谋反,知情不报而痛下杀手。有一次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无一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为人臣子者,不能够功高盖主,否者天道就要折损他了。公元前196年寒冬,淮阴侯韩信三族被诛,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传荡千古。寒风凛冽,长空飘雪,长安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
大怨生于大恩。如果没有汉王刘邦对韩信的恩,也不会有后来被灭门的大怨。秦末汉初的张耳和陈余原来是莫逆之交,后来却成为互相要置之死地的仇人。张耳和赵王被秦兵围困在巨鹿城中,强兵猛击,而秦兵带兵的大将为秦国著名战将王翦将军的后人。当时陈余带领五万余兵马驻扎在城外,曾派五千士兵去解围,但是全军覆没了。当时,各国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余路人马,赵相张耳之子张敖也率兵万余屯于巨鹿城北,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张耳怪陈余见死不救,变成仇敌互相残杀。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智子疑邻的典故,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大怨很难完全化解掉,世人就要非常谨慎,不要种下怨恨的种子。试看看当今的天下,世界上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都是因为世世代代的恩怨仇杀留下来的。中日之间残酷的战争给两国人民留下了仇恨的种子,周恩来总理没有索取战争赔款,就是想让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化解掉大怨恨。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这一跪,化解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里的怨恨,他们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的还没有任何兆头的时候容易谋划。如果刚刚出现兆头的时候,就能够妥善处理就不至于留下怨恨的种子。人们只知道战国七雄残暴不仁,互相争斗致使民不聊生,但是岂不知战国之祸起于春秋争霸。世人不知这战祸早脱胎于五霸和诸侯的时候呢。不然,孔子门下五尺童子为何羞称五霸,实在是以理而推,用霸术必酿成兵祸。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称霸的一方,天道就会折损他。称霸的一方用武力来征服别国,别国敢怒不敢言,但是跟很多国家都有怨气,待到机缘一到,一哄而上就树倒猢狲散了。称霸的过程和倒台的过程,都可能伴随着战乱和纷争,一个霸主倒台了另外一个霸主又要通过武力出来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不敢为天下先的章节。试看看当今世界的形式,世界正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中,世界各地的游行示威此起彼伏,许多国家纷纷加入军备竞赛的行列。大家都纷纷选举了强硬派当自己国家的元首,似乎都以柔弱的元首为耻辱,展示各自的军威,进行军事演习。动物们打架之前都张牙舞爪的,耀武扬威威慑对方。两千五百年前诸侯争霸导致战乱纷仍难道不值得当今政坛元首们深思吗?孟子曾劝说齐宣王放弃霸权而推行仁政。齐宣王曾经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要祭祀新钟,不忍心看到牛被杀戮,便将它换成了一只羊。外人可能会认为齐宣王吝啬,不舍得一头牛,其实不然,是因为齐宣王有仁厚之心。孟子借此劝说齐宣王不要效法先祖争霸诸侯。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化解大的怨恨,必然还会有余下的怨恨。对于杀人或者伤害别人的人,必然会受到刑罚的惩处。任意使用刑罚的人,必然失去人情,使得百姓有怨气。如果有冤情,也会有大的怨气。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也总是平衡的。如果伤害了别人,别人就想着如何报复了,否则怨气无法消解。冤冤相报何时了,不断的加深怨恨。恩生于怨,怨生于恩。爱生于恨,恨生于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恩,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怨。恩和怨,下面都是心,都是因心而起。当时诸侯两相构怨,霸者出来主盟而为了和解。大怨虽然和解,然而必责报,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恩报。但是恩报未能及时的兑现,而抱怨就随之而来,是有余怨的缘故。秦国的张仪曾故意欺诈许诺楚王六百里土地,想楚国和齐国断绝来往,可是秦国却只回报了六里的贫瘠土地。楚王恼羞成怒,与秦国又反目成仇了。
安可以为善。这里圣人老子感叹说,如果先违背了天道,失去了人心,已经结成了大的怨结,再来进行补救和化解,如何才能化解怨气变成和善呢?吴王夫差俘虏了越王勾践,范蠡为了营救越王勾践就进献美女西施。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杀了越王勾践,斩首除根,看似施恩于勾践,然而却留下祸患,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诸侯王之间的怨恨,却由百姓来承担,由百姓来付出生命和鲜血。贼莫大于德有心。如果有心来施行仁德,就是虚伪的仁德。真正的仁德是不希望世人回报的,但是天道必然会帮助他。如果诸侯国施恩于他国,却一心想着对方能够回报。假使受惠的一方没有能够及时报恩,他会结怨于心。
(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时候借贷的时候,契约符券剖开,一分为二。贷者保存右半部分,物主保存左半部分。一般来说物主手里拿着左半部分是要求对方到期兑现承诺的,回报本息的。有道之君虽然拿着契约的左边部分,有权利进行索取,但是并没有强取于民,不求回报。圣人知晓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没有恩泽于民,而取于民,天道自然会折损他了。虽然圣人不责于别人,要求什么回报,但是世人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围绕在他的周围。
有德司契。有德行的圣人手里拿着契约,还是继续不断地付出,并不求回报,徒存虚契而已。有道之君对天道心存敬畏,虽然是手里拿着契约,可以取之于民,但是却爱惜民力,不忍心为之。天德高远,使人们有敬畏之心。正因为人们心存畏惧,才不敢作恶多端。正因为戒惧,谨小慎微,才能够得到福报。圣人知晓正言若反,物极必反,不敢越雷池半步。张果老为什么倒着骑驴呢?他是警示世人不要搞颠倒了。古时有诗赞张果老:“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无德司彻。彻是周的赋法。没有德行的君主,并没有跟世人签订什么契约,违背了君主与上天所签订的契约。没有德行的君主就像手里拿着赋彻那样,可以任意的取之于民。契约和赋彻是有根本的不同的,契约是有付出而求回报,赋彻是无付出而求回报。天道感其不平衡的。君主作为上天之子,本该顺承天命替天行道,可是君主却背道而驰。基督教圣经中有旧约和新约,这是神与世人的约定。世人如果不能够遵守与神的约定,就会受到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德行的世俗之人手里拿着契约,不管对方是否有能力兑现,必然强取于民。没有德行的君主没有和百姓签订契约,就如同赋彻那样,不需要任何的承诺就可以强取豪夺。对于老百姓,如果未能及时缴纳赋税,不管卖儿卖女或者用什么方法,都要足额缴纳。对于赋税而言,只要期限一到,必取于民,没有任何的怜惜。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对万物没有亲疏。天道似乎倾向于善人,其实不然,天道对善人和恶人都是同样的有大爱的。恶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人如果作恶也会得到惩罚的。善人做善事,恩泽世人,付出了很多,天道是平衡的,会弥补他。天空无比的辽阔高远,万物卑微低下,天与物离的很远,非常的疏远,上天似乎没有任何恩泽于万物。殊不知没有恩德就是最大的恩德。天的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动而万物发生,烈风吹嘘而万物荣旺。世人不回报善人,而天道必给他。并不是天刻意保佑他,而是因为他自己帮助了自己。世俗好利之徒怎么能够轻易了解其中的奥妙呢?
2月7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玉妹主持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省委部署要求,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会议指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依法防控作了全面系统阐述、作出全面部署,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明确要求,为依法防控疫情、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科学指引。省人大各级党组织一定要认真抓好学习贯彻,通过原原本本学、专题深入学、“三会一课”学等方式,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总体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将学习贯彻成果迅速转化为积极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实际行动。
会议强调,省人大常委会要迅速研究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抓紧全面评估《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及时启动修订工作。特别是要将《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的修改完善纳入我省立法规划、优先安排,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要针对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储备不足等问题和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等方面薄弱环节深入研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立法。要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在开展疫情防控综合法律知识解读和传染病防治法专题解读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逐一解读,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宣传实效。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紧扣全省工作大局,聚焦重点领域,扎实做好人大立法、监督等工作,为我省加快实现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作出积极贡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