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1.【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注解】
前一章阐释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最柔弱的水却是最强的。这些用在治国里面,圣人老子教导诸侯王,大家不要光用武力来争斗什么。如果能够承受了一国之诟病,就能够成为社稷的主人。如果能够承受一国的不详,就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如果承担的都是污垢,承担的都是不详,又没有什么物欲可以享受,又有多少人会争着去坐这个位子呢?争是争不来的,天命不可违背。这一章也阐释同样的道理。天道并没有对人有亲疏贵贱之分别,只是特别的关照善人罢了。其实并不是天道关照善人,而是善人所言所行自己关照自己罢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善人来说,为世人付出许多,布施了许多的恩德。天道就会回馈他。天道和世间万物,天道和芸芸众生都似乎非亲非故,但是偏偏厚爱善人。天道历来讲平衡。世人如果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就默默无闻的付出,天道酬勤会补偿给你的。世人急功近利,如果不看到马上得利益的事情,就不去做。这就很难得到天道的帮助了。世人常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老老实实做善事,就会得到回报。袁了凡不断地做善事,自己的命运也跟着改变了。世上最好的风水是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不断地坚持做善人,做善事,不断的付出,可能也会遇见善知识,得到贵人相助,天道会回报他的。借钱给别人,付出了再取回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天道总会弥补的。如果不曾借钱给别人,却要别人还钱,别人除了生气怎么会还钱呢?如果根本都不曾付出过,就要索取,就违背了天道了。现在许多君主没有能够恩泽于百姓,却向百姓索取很重的赋税,天道如何能够平衡呢?如果对别人有大恩,稍微做错了一些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可能还不至于结成怨恨。如果对别人没有半点恩德,都是对别人做恶事,天道如何能够平衡呢?如果对别国没有半点恩泽,为了掠夺别国的土地和城池,不断地进行攻伐,就会结成大的怨恨了。如果已经结成大的怨恨,再去和解,就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了。给别人一分面子,别人就会给你两分面子。让别人失去一分面子,别人就会让你失去十分面子。善人施行善恩于天下而不计酬报,但施而不责报,天道就会补偿给他。如果世人有了大的怨恨,即使想办法化解掉了,也还是会有些残留的怨恨在心里的。既然种了怨恨,再去化解,这怎么算是好的办法呢?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是不要种下怨恨,不要做恶去伤害别人。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功成身退才能明哲保身。功臣跟着君主打江山,可能觉得为君主付出了很多,就希望君主能够给他回报。如果回报的不够多,就心存怨恨。可是人的欲望哪里能够填的平呢。怀道的人知晓不能责人回报,天道自然就会回报的。如果功臣能够功成身退,放弃了回报,可能君主还会补偿他。如果功臣功高盖主手握重权,天道就会折损他。李善长丞相在朱元璋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投奔了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因为胡惟庸谋反,牵连其中,一门七十余人被杀。而惹杀身之祸的是一句话,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吧。李善长以这一句话结怨于朱元璋。朱元璋误以为他放任胡惟庸谋反,知情不报而痛下杀手。有一次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无一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为人臣子者,不能够功高盖主,否者天道就要折损他了。公元前196年寒冬,淮阴侯韩信三族被诛,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传荡千古。寒风凛冽,长空飘雪,长安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
大怨生于大恩。如果没有汉王刘邦对韩信的恩,也不会有后来被灭门的大怨。秦末汉初的张耳和陈余原来是莫逆之交,后来却成为互相要置之死地的仇人。张耳和赵王被秦兵围困在巨鹿城中,强兵猛击,而秦兵带兵的大将为秦国著名战将王翦将军的后人。当时陈余带领五万余兵马驻扎在城外,曾派五千士兵去解围,但是全军覆没了。当时,各国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余路人马,赵相张耳之子张敖也率兵万余屯于巨鹿城北,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张耳怪陈余见死不救,变成仇敌互相残杀。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智子疑邻的典故,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大怨很难完全化解掉,世人就要非常谨慎,不要种下怨恨的种子。试看看当今的天下,世界上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都是因为世世代代的恩怨仇杀留下来的。中日之间残酷的战争给两国人民留下了仇恨的种子,周恩来总理没有索取战争赔款,就是想让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化解掉大怨恨。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这一跪,化解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里的怨恨,他们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的还没有任何兆头的时候容易谋划。如果刚刚出现兆头的时候,就能够妥善处理就不至于留下怨恨的种子。人们只知道战国七雄残暴不仁,互相争斗致使民不聊生,但是岂不知战国之祸起于春秋争霸。世人不知这战祸早脱胎于五霸和诸侯的时候呢。不然,孔子门下五尺童子为何羞称五霸,实在是以理而推,用霸术必酿成兵祸。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称霸的一方,天道就会折损他。称霸的一方用武力来征服别国,别国敢怒不敢言,但是跟很多国家都有怨气,待到机缘一到,一哄而上就树倒猢狲散了。称霸的过程和倒台的过程,都可能伴随着战乱和纷争,一个霸主倒台了另外一个霸主又要通过武力出来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不敢为天下先的章节。试看看当今世界的形式,世界正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中,世界各地的游行示威此起彼伏,许多国家纷纷加入军备竞赛的行列。大家都纷纷选举了强硬派当自己国家的元首,似乎都以柔弱的元首为耻辱,展示各自的军威,进行军事演习。动物们打架之前都张牙舞爪的,耀武扬威威慑对方。两千五百年前诸侯争霸导致战乱纷仍难道不值得当今政坛元首们深思吗?孟子曾劝说齐宣王放弃霸权而推行仁政。齐宣王曾经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要祭祀新钟,不忍心看到牛被杀戮,便将它换成了一只羊。外人可能会认为齐宣王吝啬,不舍得一头牛,其实不然,是因为齐宣王有仁厚之心。孟子借此劝说齐宣王不要效法先祖争霸诸侯。
(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化解大的怨恨,必然还会有余下的怨恨。对于杀人或者伤害别人的人,必然会受到刑罚的惩处。任意使用刑罚的人,必然失去人情,使得百姓有怨气。如果有冤情,也会有大的怨气。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也总是平衡的。如果伤害了别人,别人就想着如何报复了,否则怨气无法消解。冤冤相报何时了,不断的加深怨恨。恩生于怨,怨生于恩。爱生于恨,恨生于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恩,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怨。恩和怨,下面都是心,都是因心而起。当时诸侯两相构怨,霸者出来主盟而为了和解。大怨虽然和解,然而必责报,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恩报。但是恩报未能及时的兑现,而抱怨就随之而来,是有余怨的缘故。秦国的张仪曾故意欺诈许诺楚王六百里土地,想楚国和齐国断绝来往,可是秦国却只回报了六里的贫瘠土地。楚王恼羞成怒,与秦国又反目成仇了。
安可以为善。这里圣人老子感叹说,如果先违背了天道,失去了人心,已经结成了大的怨结,再来进行补救和化解,如何才能化解怨气变成和善呢?吴王夫差俘虏了越王勾践,范蠡为了营救越王勾践就进献美女西施。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杀了越王勾践,斩首除根,看似施恩于勾践,然而却留下祸患,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诸侯王之间的怨恨,却由百姓来承担,由百姓来付出生命和鲜血。贼莫大于德有心。如果有心来施行仁德,就是虚伪的仁德。真正的仁德是不希望世人回报的,但是天道必然会帮助他。如果诸侯国施恩于他国,却一心想着对方能够回报。假使受惠的一方没有能够及时报恩,他会结怨于心。
(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时候借贷的时候,契约符券剖开,一分为二。贷者保存右半部分,物主保存左半部分。一般来说物主手里拿着左半部分是要求对方到期兑现承诺的,回报本息的。有道之君虽然拿着契约的左边部分,有权利进行索取,但是并没有强取于民,不求回报。圣人知晓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没有恩泽于民,而取于民,天道自然会折损他了。虽然圣人不责于别人,要求什么回报,但是世人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围绕在他的周围。
有德司契。有德行的圣人手里拿着契约,还是继续不断地付出,并不求回报,徒存虚契而已。有道之君对天道心存敬畏,虽然是手里拿着契约,可以取之于民,但是却爱惜民力,不忍心为之。天德高远,使人们有敬畏之心。正因为人们心存畏惧,才不敢作恶多端。正因为戒惧,谨小慎微,才能够得到福报。圣人知晓正言若反,物极必反,不敢越雷池半步。张果老为什么倒着骑驴呢?他是警示世人不要搞颠倒了。古时有诗赞张果老:“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无德司彻。彻是周的赋法。没有德行的君主,并没有跟世人签订什么契约,违背了君主与上天所签订的契约。没有德行的君主就像手里拿着赋彻那样,可以任意的取之于民。契约和赋彻是有根本的不同的,契约是有付出而求回报,赋彻是无付出而求回报。天道感其不平衡的。君主作为上天之子,本该顺承天命替天行道,可是君主却背道而驰。基督教圣经中有旧约和新约,这是神与世人的约定。世人如果不能够遵守与神的约定,就会受到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德行的世俗之人手里拿着契约,不管对方是否有能力兑现,必然强取于民。没有德行的君主没有和百姓签订契约,就如同赋彻那样,不需要任何的承诺就可以强取豪夺。对于老百姓,如果未能及时缴纳赋税,不管卖儿卖女或者用什么方法,都要足额缴纳。对于赋税而言,只要期限一到,必取于民,没有任何的怜惜。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对万物没有亲疏。天道似乎倾向于善人,其实不然,天道对善人和恶人都是同样的有大爱的。恶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人如果作恶也会得到惩罚的。善人做善事,恩泽世人,付出了很多,天道是平衡的,会弥补他。天空无比的辽阔高远,万物卑微低下,天与物离的很远,非常的疏远,上天似乎没有任何恩泽于万物。殊不知没有恩德就是最大的恩德。天的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动而万物发生,烈风吹嘘而万物荣旺。世人不回报善人,而天道必给他。并不是天刻意保佑他,而是因为他自己帮助了自己。世俗好利之徒怎么能够轻易了解其中的奥妙呢?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1.【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2.【注解】
上章阐释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本章通篇都是说柔弱的。既然天道如此,柔弱的就会得到天道的扶持和帮助变强大。股票投资也如此,价值被低估的股价会逐渐的变高。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天道就会弥补它。虽然柔弱可是持续不断的坚持,却能够把坚硬的石头给滴穿个洞。柔弱胜刚强,天下的人都很难知晓,更难以付诸行动。知难行亦难。前面是用水来比喻柔弱胜刚强,这里教导君主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国真正的主人。如果君主能够做到内心柔弱如水,辽阔如大海,就能够成为社稷的真正主人。君主不管是污浊的,还是干净的都兼容并蓄。君主如果能够代国民承受不祥之灾就能够真正的得到天下的归心。天道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如大海那样低的就会把它捧高,对于代国民承受不祥之灾的就会得到福报了。商汤的时候曾经发生了大旱灾,他代万民受过,坐在柴堆上准备点火祭天,这时下起了大雨了。
正言若反。这里圣人老子怕世人不相信他所说的,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所以他最后加了一句正言若反。就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世人很难相信,更难以去践行。天道如此,对于迟的反而可能会让它加快。对于新兴的国家看似没有什么基础的发展会比较慢,可是发展却很快。对于先的可能会让他后,对于后的可能会让他先。对于上的可能会让他下,对于下的可能会让他上。世人常说大器晚成,老马伏枥志在千里。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器晚成,到了四十二岁才得到唐玄宗的器重。明代刘伯温早年浮沉,将近五十岁返回青田老家归养,写了郁离子留给后世明君,期望能够通过它抵达文明之治。李白和唐代著名道士吴筠交往甚密,也曾在山中修道。唐玄宗曾向吴筠问道,他回答说道法的精华,都逃不过五千言的道德经,其它的枝叶著述,都只不过是浪费纸张罢了。唐玄宗也有给世人留下他的注解。吴筠受到唐玄宗的器重,他向唐玄宗举荐了李白,因此李白在四十二岁时进京做官,李白壮志得酬,写下了一首诗“…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用西汉时朱买臣的典故来进行譬喻。朱买臣是西汉会稽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人。家境贫寒,很爱读书,没有做什么买卖。经常上山砍柴来卖给别人,换取食物,他经常边挑柴边诵读,有很多人围观来看。他的老婆觉得非常的丢脸,叫他不要再诵读了,可是朱买臣并没有停止。朱买臣对他的老婆说,我的命里注定五十岁的时候会有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跟着我受苦很多了,等待我富贵了再报答你吧。他的老婆非常的生气说,如果我真的等你,会饿死在山沟里了,怎么可能还有什么富贵可言呢。朱买臣怎么劝说他的老婆也不回头了。待到他当了太守了,看见他的前妻在路边,就停下车送到太守府,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可是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又恢复官职,复任丞相长史。后来因事被汉武帝诛杀于长安。朱买臣可谓是大器晚成了。他的老婆羞愧离去,可是朱买臣如果知道他会被诛杀,可能还不如在乡下砍柴来的快活呢。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国家也会盛极而衰,个人到了很高的位置也很难长久。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为柔弱的莫过于水了。水在圆的容器中就是圆的,在方的容器中就是方的。如果堵截它就会停止不动,如果放开它就会流动了。水可能知道答案,知道天道如此。它在高位的时候就会飞流而下,似乎担心天道损有余。英国巴斯大教堂旁边写着一句话:“Water is Best”,这句话和上善若水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虽然水看似柔弱,但是却能够胜却很坚强的。水虽然柔弱,但是当洪水泛滥决堤的时候,却能够包围山岳,漫过丘陵。水虽然柔弱,却能够通过液压机产生很大的力气,足以碾碎坚硬的物体。水虽然柔弱,但是可以用来磨铁。对于一滴水而言,非常的弱小,譬如朝露,太阳出来便无影无踪,然而人们在沙漠中缺水的时候,就知道这滴水如同圣水甘露不可或缺,弥足珍贵。对于一滴水、一勺水、一瓢水和涓涓细流,人们以为非常的柔弱,待到它们积少成多而成为深渊,汇而为海则浩瀚无边,能载舟也能覆舟,能成物也能伤物。
其无以易之。攻克坚强的物体,没有比水更合适的了。水滴石穿,持续不断地努力就能够穿透最坚硬的岩层。上善若水,一句佛号就如同一滴晶莹剔透的圣水。虽然世人的业障坚硬且厚,世人难以调化,但是一句一句的柔弱的佛号能够使得它们消融。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够载船,水也能够覆船。百姓为水,一人一户的力量是非常的薄弱的,地位非常的卑贱,然而如果没有一家一户的妇孺无以成就君王的天下。如果一味的向百姓索取,实行苛政,民怨沸腾,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虽然看似堤坝坚固无比,能够抵挡得住惊涛骇浪的冲击,但是柔弱细小的蚂蚁却能够将它摧毁。水滴石穿,看似坚固的磐石,柔弱的水滴一滴一滴的坚持下来,却能够把石头给击穿。到京城的道路如此之遥远,然而只要走,一小步一小步的向前走,却能够抵达京城。亿万家财,都是一分一分的积累起来的,富不过三代,如果挥霍无度,家财也很快会败尽。
弱之胜强。弱的能够胜强的。天道如此,弱的就要扶持它变强,强的就要削弱它,使得它变弱。柔弱的水能够灭掉熊熊燃烧的大火。用兵如果能够效法水之德,也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兵众并非越多越好,只是不能恃勇轻进,能够做到同心协力、判明敌情,战胜敌人就够了。只有那些没有谋略而又轻敌的人,才一定会被敌人所擒获。军队示人以柔弱,敌人轻敌就容易获得胜利。庞涓和孙膑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孙膑,后来在马陵之战孙膑通过减灶的计策,使得庞涓轻敌而入死地。孙膑率领齐军入魏地的时候,有十万个灶,第二天为五万个灶,第三天为三万个灶。庞涓一路追击,喜出望外,以为齐国军队胆怯,士兵都逃亡过半了,于是只挑选了轻骑快速追赶,被射杀于大树下。庞涓可谓足智多谋,但是却死于轻敌。军队的柔弱,可以柔克刚,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拘泥于固定的战略战术,在圆则圆,在方则方。兵法贵在变化,以奇制胜,让敌人摸不透。
柔之胜刚。柔的能够胜刚的,舌头柔软,牙齿坚硬,但是牙齿却先掉了,舌头还在。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舌柔齿刚,但是齿先舌亡,这足以说明柔软胜刚了。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下的人不知道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柔弱的就会使得它变为刚强,对于刚强的就会使得它变得柔弱。天下的人不知道柔弱就能够长久,刚强就容易折伤了。如果要知晓天道如此也难,要按照天道来做那更难了。世人觉得谦卑是耻辱。如果对待别人,对待别的国家软弱的话,都觉得是一种耻辱。如果外交软弱,就不能得到别人和国人的尊重,有许多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世人喜欢争强好胜。符合天道的君主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示弱于外人,但是内心却是勇而敢的。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后来大臣右司马不敢直谏,只能通过一个典故暗示楚庄王。在南方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说,三年没有展翅,是有待羽翼丰满;不飞也不鸣,是为了观察民情。虽然以前没有飞过,但是一飞就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过,但是会一鸣惊人。楚庄王示弱于人,终成霸主。
(2)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以下的一些事情。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世人以柔弱为垢辱,以刚强为骄傲。凡是作为君主的,世人都认为应当乾刚独断,这样的君主才能称得上明君。如果作为君主却柔弱示人无为而治,国人都会以柔弱为耻辱。如果能够柔弱自守,才是真正的社稷之主。君主爱自己的臣民,爱自己的国家。君主能够接受君子和小人,融合两者为国家效力。即使是小人在他身边也不会为害。偶尔有一两个害群之马,就会马上进行惩处,别的人就没有为非作歹之心了。君主能够兼容并蓄,像大海一样。不管是干净的,还是污浊的,不管是大河还是小溪流,都能够兼容并蓄。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使得他的社稷长存,能够成为真正的君主。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君主如果代百姓承受不祥之灾,就能够真正为天下王。君主顺承天命,替天行道,被称为天子。上天让天子来代为管理世人。如果管理不好,有什么不祥之灾,君主首先反思的是不是自己没有做好,是不是自己的德行没有能够与自己天子的位置相匹配。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愿意苍天惩罚自己,代百姓受过,都不要殃及百姓。据古籍记载,商朝建立不久,国内便发生一场罕见旱灾,旱情持续长达七年之久。商汤在为天下祈雨时说,我自己有罪,不要连累各诸侯国。如果各诸侯国有罪,罪名由我一人承担。商汤代臣民受国之不祥,成为一代贤君。
正言若反。圣人老子担心世人不能够相信这里所说的,就直接点出来了。你们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真实的。正话往往世人听了像是反话。帝尧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了就挖井来喝水,饿了种田就有粮食吃了,皇帝对我来说有什么作为呢?帝尧并不在意百姓所说,似乎都是老百姓自己自给自足,并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并未感觉到皇恩浩荡。这个老人很自豪,似乎还让帝尧受到了垢辱了。看似没有什么作为,可是这才是社会大治呀。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1.【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注解】
这一章是最后一章,圣人老子想跟我们说些什么呢?老人家慈悲为怀,他担心我们对他絮絮叨叨所讲的此部经典不能坚信不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可能甚至会怀疑经文是假的呢。圣人老子担心我们不相信他在经中所说的事情,担心世人半信半疑信心不坚定,担心不能够按照他所说的去做,所以在这里特别的交代清楚。就像佛经里面,佛陀和阿难也担心世人不能够相信经典,所以前面都加上了如是我闻。阿难是说,我是这样听见佛陀跟我们说的,并不是我编出来的。
真正的载道的语言和文字可能并不美,华丽的语言可能并不是真知。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张果老倒骑驴也是提醒世人万事回头看。世人不要被言语所迷惑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不笑无以为道。世人对于正道,对于载道的语言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可能是错的。当今的世人可能都觉得西方的文明胜却东方的文明。可能会觉得西方文明博大精深,而东方文明没有什么。西方的科学昌明使得近代世界在各方面都突飞猛进的发展了,给世人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这里圣人老子也提醒大家了,可要当心要会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可能似乎看起来比较愚笨,并不那么博览群书样样精通。博览群书广学多闻的人,可能是个聪明人,但是可能并不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斗转星移星象变化,世界已经进入了水瓶座时代。每个人身上的本性开始普遍性的觉醒。美国著名的预言家凯西曾预言,世界的重心会从西方逐步的转移到东方。东方的文明会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东西方文明交融在一起才能称作完整的人类文明。正如左脑是今生脑,右脑是祖先脑,两者在一起才能称作完整的人脑。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地球就类似于人脑。李约瑟难题提道:“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将在其长篇巨著结尾处作出解释,可是遗憾的是,这位老人没有完成这本巨著便溘然长逝,他并没有给出答案。东西方文明阴阳互补,就像男女互补一样。在地域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个半球。人类自身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西方的人们擅长分析和逻辑,东方的人们擅长直觉之道。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按照分科进行研究,物理、数学、化学等。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受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影响。西方人认为世间万物为上帝所造,只需要研究清楚上帝的每一个杰作,上帝的意志也就清楚了。在西方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诞生了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等许多以分析著称的理论。西方人的思维精于细细的分析,而科学的精神就是要精细的分析,这也就注定了科学必定在西方有大的发展。而东方的文化已经跳出了思维的框框,一下子就达到了最高点了。东方文化属阴,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西方文化属阳,是世人容易看得见的,容易被别人接受。科学属阳,而大道属阴。科学家如果不在大道指引下,只能说是盲人摸象罢了。科学家们辛苦的往山上爬,爬到接近山顶了,佛陀已经在山上坐了几千年了。东方人求道悟道,顿悟本心。中国古代的医学非常的发达,出现了孙思邈、张仲景、扁鹊等医学家,出现了张良、诸葛亮、伊尹等这样的栋梁之才,出现了孙武、孙膑等这样杰出的军事人才,也曾经出现了像张衡、祖冲之和鲁班等科学家。东西方文明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人类文明。如果割裂来看,各自为政,自以为是,那就不利于人类认识宇宙和人生的完整真理。李约瑟逝世后,骨灰安葬在剑桥大学研究所门前的菩提树下,佛陀就是在菩提树下证悟大道的,李约瑟可能已经了悟李约瑟难题了吧。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圣人老子在最后一章第一句话是信言不美,这是为了给世人释疑的话语。正所谓苦口婆心,担心世人误解不能相信经文所说,并按照经文中所说的去做,因此在这里一再阐明。当今世界处于古今中外各种学说不断融合的阶段,也是各种邪说横行的时代。道德经作为真知真言,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担心后世学人误解,不辨黑白,因此最后这章特别说明一下,引起世人的重视。道德经共计五千余字,虽然不是美丽的辞赋,但是却是字字真言,直指人心。圣人这样解释,阐明道本无言,只是用言语来譬喻道而已。如果没有言语又无法令世人知晓有道这么回事。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仍然落于言说而已。老子解释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道。然而眼前这上下五千余字,难道不是语言文字吗?既然这五千余字为言说,并非真正的道,而仅仅是老子圣人自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为指月之指而已。此五千余字留给后世学人,启迪思考如何悟道,是渡世人脱离苦海和过河的工具。此五千余字仅是大道的冰山一角而已。老子在最后一章进行解释,消除后世学人的疑问。老子所写五千余字,并非世人浮夸之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以道修身,不喜欢巧言,不喜欢华美的辞章。喜欢巧言的人会因舌引来灾祸。山里如果有玉石,就有人会挖掘山体。水里假如有宝珠,就有人整天来找寻,可能就会把本来清澈的深渊给弄浑浊了。嘴巴如果多言巧言,在人后议论是非,多会因舌头多事导致死亡。老子看到世人都在玩口舌之辩,言语上做文章,不知道正知正见。因而劝诫世人说,谁能知道不言之教,不辩之辩呢?因为世人辩论,为口舌戏论而已,离道很远。如果真知晓大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辨自明,就没有辩论的必要了。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时候,老子曾劝诫孔子不要在人后议论是非,有许多聪明人就是因为这个引来杀身之祸了。后世学人不能抵达无言之旨,只是追求博闻广记,崇尚能言善辩,不追求融会贯通的大学问大智慧。正如战国时苏秦和张仪等这些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以辩博为宗,自以为善。关于公孙龙有白马非马的故事。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的战马很多,因此秦国在函谷关口张贴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跟关吏说,譬如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后来关吏稀里糊涂的就把他放出关外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晓大道的人似乎知识并不渊博,并不能够做到博闻强记。广博多闻的人似乎并没有知晓大道,聪明的人并没有真正的智慧。用智巧到了极点就是愚蠢了,而愚到了极点可能会出现大的智慧。正所谓大智若愚。凡事物极必反,重阴则阳,重阳则阴。愚到了极点,心入了静定,不思不虑,可能就启迪了大智慧。圣人并不会忧患智谋的多寡,而是忧患德行的缺失和不足。圣人不会忧患城池土地的多少,不会忧患地位的高低,而是忧患德行的不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并非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不会轻易显现自己的才华的。位置尊贵看似风光,可是实在是比较危险的。在高处的石头更容易掉下来。如果放在地上就稳如泰山,有大智慧的人是不会追求高的位置的。有大智慧的人知道止足,有小聪明的人只知道思虑去谋取。然而小聪明是有穷尽的,大道无穷无尽。如何能够用自己的小聪明去思虑谋划无穷尽的大道呢?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挡车。谋算别人的人可能成于智巧,但可能也会败于智巧。谋划如何保全自身也会依靠智巧,但是如果要真正的为了自身也要舍弃小聪明,这样才没有大的灾祸。即使谋划的再多,思虑的再全,也会有所缺失。如果谨慎使用小聪明去害人,就能够减少灾祸。如果没有大智慧,只是自恃聪明而去谋划大事,自己的智慧还没有到那一步,时势还没有到那一步,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到那一步,可能就会失败。智巧没有穷尽,总在算计,似乎深谋远虑,可是还是可能会失败的。有大智慧的人讲究的是智慧,而有智巧的人讲究的是小聪明。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近乎愚钝,愚蠢的人看起来是真的愚钝,两者似乎还是有些不同的。有大智慧的人用愚钝来掩饰自己的智慧,不至于显露太明显招来嫉妒和祸害。有大智慧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来止住智巧,尽量的不去耍小聪明和谋虑过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竹简、书本等都是先人留下来的言论而已,即使是佛经、道经也仅是渡人过河的工具而已。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以博闻多见著称,记忆超群,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佛陀的教化他都能够铭记于心,但是后来佛陀灭度后,他因为未能证得阿罗汉,一开始未能参加佛经的集结。他为此精进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的果位。知道不关乎有多广博多闻,而是有悟性,可能会顿悟成佛。西天只在咫尺之间。黄帝梦到华胥氏之国,离中原有几千万里那么遥远。在这个国家的人们,没有什么欲望,只是顺其自然的生活而已。不知道亲疏贵贱,就没有什么爱憎心。对所有事情都没有特别的舍不得,就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这个故事的华胥氏之国,不是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很相似吗?
(2)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富,积善不积恶。圣人老子也是言传身教的,他不积累财富,也不追求官位,舍弃了这些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圣人有德行就言传身教的教化世人,启迪愚者的智慧。治身经络不畅通,五脏六腑不能很好地工作,可能就会有积聚。治国如果言路不畅通,百官不能发挥很好地作用,国家可能也会有病了。圣人如果有财富就会给散给穷人了。范蠡带着西施游走江湖,过的很潇洒,三次经商富有三次又散掉家财。怀道之人知晓财富可能会带来灾祸,知晓地位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圣人很清楚,天道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自己积累太多的财富就会引来麻烦了,如果自己积累太多的权力和官脉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了。世人如同小蜘蛛,不断的积累满腹经纶。世人如同春蚕,不断吐丝,将自己缠缚在其中。蛛丝蚕丝就如同身口意业一样,不断地累积,把自己束缚在网中央。世人以积为务,不断的积累知识,而不是启迪智慧,不断的增加障碍。这里也呼应了前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章节。世人不知道有积就有散,有散就有穷。无积则无散,无散则无穷。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条文密密麻麻,越来越多,看似越来越严密,似乎没有任何破绽,然而世界上的违法犯罪的行为愈演愈烈,大有不可挽救的势头。规章制度堆积如山,有过时的也有新的,限制了行政的效率,有许多成为累赘。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只有天网恢恢,才疏而不漏。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致力于教化世人,德化世人,自己就越有德。圣人老子并不是有心的去做善事,有心去教化世人。他本来并不想留下任何的文字,也不想留下这五千言,只是好友劝说他慈悲世人。圣人老子才给世人留下了这部经书。圣人老子也把自己的绝学毫无保留的布施给了世人,期待后世能够抵达天下大同,这都是良苦用心了。这里说的法布施比其它布施功德更大。如果能够给世人讲解一句半句经文,劝说世人学习经文,也是很有功德的一件事。世人布施财富给别人,帮助穷人,就会得到很多的福报。天道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一味的付出,不求回报,就会得到福报了。不管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都是有利于布施者的。可是大家要清楚一点,积阴德比积阳德要好。如果有心追求回报来进行布施,就没有那种不求回报虔诚的布施要更有功德。布施如果不是为了功德来做福报就更大了。这里有一个海鸥的故事,在海边有一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他到海上,同海鸥一起玩耍,飞来的海鸥数以百计。有一天,他的父亲跟他说,抓几只回来玩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在空中飞翔不肯下来。如果刻意的去抓福报,如同要抓海鸥,抓是抓不到的。不去抓的话反而会自己来到身边。幸福也是如此,刻意去追求幸福,反而幸福越来越远。只要不求回报的付出,不刻意去抓取,反而会飞到自己的身边了。仁德的人大爱世人,尊重周礼的人懂得尊重别人。大爱别人的人,世人会永远爱戴他。尊敬别人的人,世人也会永远敬重他。如果让别人失去一分面子,可能自己就要失去十分面子了。
(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是为了世人,没有什么伤害的。圣人老子说到这里,提醒了世人说请放心,我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天道的,天道就是有百利无一害的。让世人放心的学习经典,按照经典所说的去做。上天生养万物,恩泽爱育万物让它们成长,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天道对世人是没有什么伤害的,反而是世人自身贪求物欲伤害了自己。动物华美的羽毛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世人看重活生生的拔下来当皮草。山里有玉石,世人就不辞劳苦来挖掘,挖地三尺都要把找到它们。水里有珠宝,世人就会潜下水里去找寻,把清澈的深渊搞的很浑浊。世人有智慧,如果不隐遁起来,可能也会受到迫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在这里留下经文,并不是为了在世间争名,也不是为了在世间争利,只是为了世人的好,为了后世能够实现天下大同。圣人老子似乎看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了。这里也说明了他为什么不再世间争什么了,他要出关去隐居去了。圣人只是顺承天命,施行德化于世人而已。如果有什么成就,就不会与世人争功名。圣人慈悲世人,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杨朱见到分叉路口而哭,说可以南可以北,迷途的羔羊,你为何不思虑呢。墨子见染坊里面染丝而悲叹,说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择染这件事不可以不慎重啊。每个人的自性本如同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然而放在这个污浊的世间就被恶事给污染了。耶稣也为迷途的羔羊而痛心。假使耶稣和杨朱在歧路上相遇,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耶稣会不会安慰杨朱呢?孙思邈为得道圣人,对世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的救治,为众生拔除病苦,可是唐太宗请他出来做官,他一直都没有答应。他隐居在钟南山的时候,与佛教律宗祖师道宣法师来往甚密。他曾说道,凡是大医治病,必然要内心静定,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众生之苦。如果有病重来求救的人,不得区分贵贱贫富亲疏,不得区分是汉人还是蛮夷,都同等的对待,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用心治疗。也不能够瞻前顾后,光考虑到自己的吉凶。看到对方的痛苦,如同自己也受到这样的痛苦一样,心里怀有深切的同情心,不要害怕险恶,也不要害怕辛苦,不分昼夜寒暑,能够承受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病人。这样的大医,不是如同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吗?世人能不为之动容吗?如此才能够成为救助天下苍生的大医。如果不是则可能是巨贼了。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老子的学问工夫,真实直捷的地方,尽在这里了。圣人写到这里勉励后世学人致力于道,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解 下篇终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