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1.【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2.【注解】
上章阐释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本章通篇都是说柔弱的。既然天道如此,柔弱的就会得到天道的扶持和帮助变强大。股票投资也如此,价值被低估的股价会逐渐的变高。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天道就会弥补它。虽然柔弱可是持续不断的坚持,却能够把坚硬的石头给滴穿个洞。柔弱胜刚强,天下的人都很难知晓,更难以付诸行动。知难行亦难。前面是用水来比喻柔弱胜刚强,这里教导君主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国真正的主人。如果君主能够做到内心柔弱如水,辽阔如大海,就能够成为社稷的真正主人。君主不管是污浊的,还是干净的都兼容并蓄。君主如果能够代国民承受不祥之灾就能够真正的得到天下的归心。天道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如大海那样低的就会把它捧高,对于代国民承受不祥之灾的就会得到福报了。商汤的时候曾经发生了大旱灾,他代万民受过,坐在柴堆上准备点火祭天,这时下起了大雨了。
正言若反。这里圣人老子怕世人不相信他所说的,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所以他最后加了一句正言若反。就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世人很难相信,更难以去践行。天道如此,对于迟的反而可能会让它加快。对于新兴的国家看似没有什么基础的发展会比较慢,可是发展却很快。对于先的可能会让他后,对于后的可能会让他先。对于上的可能会让他下,对于下的可能会让他上。世人常说大器晚成,老马伏枥志在千里。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器晚成,到了四十二岁才得到唐玄宗的器重。明代刘伯温早年浮沉,将近五十岁返回青田老家归养,写了郁离子留给后世明君,期望能够通过它抵达文明之治。李白和唐代著名道士吴筠交往甚密,也曾在山中修道。唐玄宗曾向吴筠问道,他回答说道法的精华,都逃不过五千言的道德经,其它的枝叶著述,都只不过是浪费纸张罢了。唐玄宗也有给世人留下他的注解。吴筠受到唐玄宗的器重,他向唐玄宗举荐了李白,因此李白在四十二岁时进京做官,李白壮志得酬,写下了一首诗“…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用西汉时朱买臣的典故来进行譬喻。朱买臣是西汉会稽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人。家境贫寒,很爱读书,没有做什么买卖。经常上山砍柴来卖给别人,换取食物,他经常边挑柴边诵读,有很多人围观来看。他的老婆觉得非常的丢脸,叫他不要再诵读了,可是朱买臣并没有停止。朱买臣对他的老婆说,我的命里注定五十岁的时候会有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跟着我受苦很多了,等待我富贵了再报答你吧。他的老婆非常的生气说,如果我真的等你,会饿死在山沟里了,怎么可能还有什么富贵可言呢。朱买臣怎么劝说他的老婆也不回头了。待到他当了太守了,看见他的前妻在路边,就停下车送到太守府,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可是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又恢复官职,复任丞相长史。后来因事被汉武帝诛杀于长安。朱买臣可谓是大器晚成了。他的老婆羞愧离去,可是朱买臣如果知道他会被诛杀,可能还不如在乡下砍柴来的快活呢。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国家也会盛极而衰,个人到了很高的位置也很难长久。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为柔弱的莫过于水了。水在圆的容器中就是圆的,在方的容器中就是方的。如果堵截它就会停止不动,如果放开它就会流动了。水可能知道答案,知道天道如此。它在高位的时候就会飞流而下,似乎担心天道损有余。英国巴斯大教堂旁边写着一句话:“Water is Best”,这句话和上善若水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虽然水看似柔弱,但是却能够胜却很坚强的。水虽然柔弱,但是当洪水泛滥决堤的时候,却能够包围山岳,漫过丘陵。水虽然柔弱,却能够通过液压机产生很大的力气,足以碾碎坚硬的物体。水虽然柔弱,但是可以用来磨铁。对于一滴水而言,非常的弱小,譬如朝露,太阳出来便无影无踪,然而人们在沙漠中缺水的时候,就知道这滴水如同圣水甘露不可或缺,弥足珍贵。对于一滴水、一勺水、一瓢水和涓涓细流,人们以为非常的柔弱,待到它们积少成多而成为深渊,汇而为海则浩瀚无边,能载舟也能覆舟,能成物也能伤物。
其无以易之。攻克坚强的物体,没有比水更合适的了。水滴石穿,持续不断地努力就能够穿透最坚硬的岩层。上善若水,一句佛号就如同一滴晶莹剔透的圣水。虽然世人的业障坚硬且厚,世人难以调化,但是一句一句的柔弱的佛号能够使得它们消融。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够载船,水也能够覆船。百姓为水,一人一户的力量是非常的薄弱的,地位非常的卑贱,然而如果没有一家一户的妇孺无以成就君王的天下。如果一味的向百姓索取,实行苛政,民怨沸腾,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虽然看似堤坝坚固无比,能够抵挡得住惊涛骇浪的冲击,但是柔弱细小的蚂蚁却能够将它摧毁。水滴石穿,看似坚固的磐石,柔弱的水滴一滴一滴的坚持下来,却能够把石头给击穿。到京城的道路如此之遥远,然而只要走,一小步一小步的向前走,却能够抵达京城。亿万家财,都是一分一分的积累起来的,富不过三代,如果挥霍无度,家财也很快会败尽。
弱之胜强。弱的能够胜强的。天道如此,弱的就要扶持它变强,强的就要削弱它,使得它变弱。柔弱的水能够灭掉熊熊燃烧的大火。用兵如果能够效法水之德,也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兵众并非越多越好,只是不能恃勇轻进,能够做到同心协力、判明敌情,战胜敌人就够了。只有那些没有谋略而又轻敌的人,才一定会被敌人所擒获。军队示人以柔弱,敌人轻敌就容易获得胜利。庞涓和孙膑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孙膑,后来在马陵之战孙膑通过减灶的计策,使得庞涓轻敌而入死地。孙膑率领齐军入魏地的时候,有十万个灶,第二天为五万个灶,第三天为三万个灶。庞涓一路追击,喜出望外,以为齐国军队胆怯,士兵都逃亡过半了,于是只挑选了轻骑快速追赶,被射杀于大树下。庞涓可谓足智多谋,但是却死于轻敌。军队的柔弱,可以柔克刚,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拘泥于固定的战略战术,在圆则圆,在方则方。兵法贵在变化,以奇制胜,让敌人摸不透。
柔之胜刚。柔的能够胜刚的,舌头柔软,牙齿坚硬,但是牙齿却先掉了,舌头还在。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舌柔齿刚,但是齿先舌亡,这足以说明柔软胜刚了。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下的人不知道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柔弱的就会使得它变为刚强,对于刚强的就会使得它变得柔弱。天下的人不知道柔弱就能够长久,刚强就容易折伤了。如果要知晓天道如此也难,要按照天道来做那更难了。世人觉得谦卑是耻辱。如果对待别人,对待别的国家软弱的话,都觉得是一种耻辱。如果外交软弱,就不能得到别人和国人的尊重,有许多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世人喜欢争强好胜。符合天道的君主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示弱于外人,但是内心却是勇而敢的。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后来大臣右司马不敢直谏,只能通过一个典故暗示楚庄王。在南方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说,三年没有展翅,是有待羽翼丰满;不飞也不鸣,是为了观察民情。虽然以前没有飞过,但是一飞就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过,但是会一鸣惊人。楚庄王示弱于人,终成霸主。
(2)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说以下的一些事情。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世人以柔弱为垢辱,以刚强为骄傲。凡是作为君主的,世人都认为应当乾刚独断,这样的君主才能称得上明君。如果作为君主却柔弱示人无为而治,国人都会以柔弱为耻辱。如果能够柔弱自守,才是真正的社稷之主。君主爱自己的臣民,爱自己的国家。君主能够接受君子和小人,融合两者为国家效力。即使是小人在他身边也不会为害。偶尔有一两个害群之马,就会马上进行惩处,别的人就没有为非作歹之心了。君主能够兼容并蓄,像大海一样。不管是干净的,还是污浊的,不管是大河还是小溪流,都能够兼容并蓄。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使得他的社稷长存,能够成为真正的君主。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君主如果代百姓承受不祥之灾,就能够真正为天下王。君主顺承天命,替天行道,被称为天子。上天让天子来代为管理世人。如果管理不好,有什么不祥之灾,君主首先反思的是不是自己没有做好,是不是自己的德行没有能够与自己天子的位置相匹配。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愿意苍天惩罚自己,代百姓受过,都不要殃及百姓。据古籍记载,商朝建立不久,国内便发生一场罕见旱灾,旱情持续长达七年之久。商汤在为天下祈雨时说,我自己有罪,不要连累各诸侯国。如果各诸侯国有罪,罪名由我一人承担。商汤代臣民受国之不祥,成为一代贤君。
正言若反。圣人老子担心世人不能够相信这里所说的,就直接点出来了。你们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真实的。正话往往世人听了像是反话。帝尧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了就挖井来喝水,饿了种田就有粮食吃了,皇帝对我来说有什么作为呢?帝尧并不在意百姓所说,似乎都是老百姓自己自给自足,并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并未感觉到皇恩浩荡。这个老人很自豪,似乎还让帝尧受到了垢辱了。看似没有什么作为,可是这才是社会大治呀。
第七十七章 天道损补
1.【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2.【注解】
上章提到强大处下,柔弱反而处上。天道抑制强的扶持弱的。这一章通过譬喻来深入阐释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对于有余的就削减它,对于不足的就补充它。这么看来只有保持中道才能够平衡。中医在人体讲阴阳平衡。如果阴阳失衡人就会生病了,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就称之为平人。古圣先贤说平常心是道。可能世人眼里的平常心和圣人眼里的有所不同。人们常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是这个道理。世人常讲富不过三代,可能也是符合天道的。
天道是最公平的了,对于强大的抑制它,对于柔弱的扶持它。世人可能会有疑问觉得恶人做了那么多坏事,似乎没有看到老天对他们的惩罚,反而是许多好人却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是不是天道不是很公平呢?天道并不是不公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因果报应并不是马上就回报的,就像我们做任何事情,也不希望能够马上立竿见影收到效果,但是却不断地在积累的。报应来得越早就越有机会警醒和改正,来得越迟就报应的越猛烈,可能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已经被灾难吞噬了。中医有个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隔几天见到病症就不同,逐步从浅到深。如果病入骨髓,深入五脏六腑就没有得救了。圣人对于一些兆头非常的敏感,这些兆头有可能是天象,有可能是一些直觉感应,对天道有敬畏的心,不敢越雷池半步。
天道在人世间是亘古不变的。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天道始终在我们身边。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现代科学的昌明并未能够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并没有能够使得人们生活的更加健康长寿。现在的药品看似非常的多样化,但是处方并没有多大变化,很多都是用的古方。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东西,包括中医药等。西方的思维习惯于精确和分析,在医学研究方面也是遵循着这种思路。在寻求治疗药品的时候,精确的知道某种药物中主要是某种成分、某种化学成分或者从植物、动物中提取某种成分,然后对症下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单一的成分病毒很容易产生抗药性,使用不久,这种药可能就会失效或者效果不大了。不但如此,如果吃进化学药品,虽然疾病症状消失了,似乎治疗好了,但是可能是隐藏起来了,没有显现出来而已。这样对五脏六腑产生了许多的伤害,有很强的副作用。现在西方研究药物方面思想有所转变,转向多种成分的混合。例如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并不是用鸡尾酒来治疗艾滋病,而是配比药物方面有点像调鸡尾酒那样,因此得名。这种治疗方法也是一位华人科学家发明的,采用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药物成分来进行治疗,而且这些药物还可以经常的发生变化,就不会使得病毒产生抗药性,现在对于初期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疗效都非常的好。我们的中药处方吃了一段时间,可能医生又给我们换一换,不知不觉就把疾病治疗好了,又没有多少副作用。我们老祖宗说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把这些成分搞得太清楚了,单一的药物,那么对于治病来说也没有多少好处。
(1)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这里用张弓射箭来比喻天道抑强扶弱,损有余而补不足。中医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有余就泄掉,如果不足就调补。中医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一门哲学。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名相治国,名医活人。如果不能悟得天道,可能难以言医。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道就如同张弓射箭一般。如果射箭的人,把弓抬得太高了,就需要往下适当调整一下,否则只能射向天空,不能命中目标了。如果弓压得太低,就需要适当调整一下,往上抬一抬,否则就会射到地上去了。如果用力过大,就需要适当调整,减少一下力度,否则可能拉的过满,就会射得太远了,弓也可能会崩断了。如果用力比较小,就需要加大力度,否则箭还未命中目标就会中途掉下来了。只有恰到好处,箭才能够命中目标,角度方向不高不低,力度不大不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也是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只是施与而不接受,都是减少多余的气,这样来补万物的不足,均调阴阳四时,以利于万物的生长。圣人有很高的德行和涵养,就布施仁德于四方,以补世人的不足。天道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人知道天道如此,如果能够谦下待人,必然天道补之。如果大国以谦下对待小国,天道也会补偿它。大家在看长跑的时候,往往一直跑在最前面的那个未必就能够得冠军,可能最后有个后面的冲到最前面去了。争强争霸的国家,可能天道就会削弱它,不是天道有意的削弱它,而是自己树敌过多而成为众矢之的。
(2)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则不然。佛陀说颠倒众生。众生处于人道。天道和人道恰恰相反了。人道背道而驰。天道只是施与而不接受,人道只是接受而不施与。天下的诸侯王、王公贵族都以天下来奉养自己。身居高位的人本来就已经大富大贵,拥有了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还要不断地搜刮百姓。富有的越富有,贫穷的越贫穷。这样的做法都是损百姓的不足,以补一人的有余,百姓不堪重负。
损不足以奉有余。世人往往损贫穷的来供养富有的,夺取弱小的来给强大的。怀道的君主不光是关注权贵阶层,更要关心弱势群体。老人和小孩都是柔弱的,就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劝说齐宣王施政一定要先照顾鳏寡孤独这些弱势群体的时候,齐宣王觉得有道理。孟子就趁机追问:“既然觉得有道理,您为何还不赶快施行呢?”也许是齐宣王的一个借口,也许是捉弄孟子,齐宣王竟然说道:“没办法,我这个人就是有个毛病,喜欢各种奇珍异宝,这些也是要花钱的。”孟子说道:“天下百姓谁不喜欢奇珍异宝,如果王能够将心比心,至少照顾百姓基本的财货所需,那就不算什么毛病了。”齐宣王还不死心,继续说:“我这个人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我这个人特别爱美色。”孟子接着说:“好美色不是大王一个人的毛病,是天下人的通病。希望大王也把大家的这个毛病治好,让天下因为王的照顾,从此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无旷男和怨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君主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知道世人需要什么东西。君主如果与民争利,就不会长久。君主如果能够节制自己的物欲,适当减少自己的,就能够补足天下人的。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谁能够在有余的高位,自己节省自己的爵禄,减少自己的欲望,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来造福于百姓呢?只有有道之君能够做到这样的。尧舜虽然富有天下,但是并不自恃己功,并没有想着从老百姓那里索取什么过多的财物。尧帝甚至把自己的帝位拱手相让给地位卑微而德行高远的一介草民。有道之君知晓天道如此,如果自己有余,天道自然会折损它,倒不如自己自觉守道了。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圣人具有大爱,有为恩泽于世人,但是并责求世人回报他。前面讲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世人往往稍微有所成就就自恃功高,天道就会削弱它了。圣人知道其中的微妙,就非常的低调,不会骄傲。刘邦定天下,分封功臣。张良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功劳很大。刘邦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可是张良谦虚的推掉了,只选择了留城这个小地方,楚地距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这样刘邦就不会把他当做什么祸害了。张良一直保持低调,刘邦统一天下后尽量不去碰触国事和皇族事务,后来得到了善终。他从黄石公那里得到的素书也没有传给后世子孙,而是随他一起入葬了。张良可以说是识时务者的典范了,安享晚年,没有麻烦。圣人知道如果自恃功高,天道就会折损他的福报了。战国时候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临终前和自己的儿子说,楚王今后一定会赏你,不过赏你的时候,你一定只要那最坏的一块。楚国后来改革的时候,对其中有罪过和有谋逆嫌疑的人全收拾了一遍,只有孙叔敖的儿子因为他的封地没什么价值而留下。
功成而不处。圣人功成事就,知道不能再身居高位了。如果身居高位,天道就会折损他了。功成身退,这个是天道了。可能有许多人看不透不理解。世人往往感叹,夫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国家也是如此,有几个帝王能够和功臣共富贵呢,这并不是帝王的品行有问题,而是天道使然。如果大臣功高盖主了,就会遭到折损。功臣足够的强大,就如同大树的树干一样,可能就会遭到砍伐了。范蠡功成身退,文种不舍得他的位子,就引来杀身之祸了。汉文帝推崇黄老之学。他功成名就了,但是却丝毫不敢自奉甚厚,否则天道会折损他的。他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的老婆窦皇后也是贫民出生,两人都深谙百姓的疾苦。他刚当上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绵,给他们做衣服。汉文帝的时候,布鞋已经非常普遍了,但是汉文帝连上朝都没有穿布鞋,而是穿着草鞋,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嫔妃也是朴素装饰。在他死前,留下遗诏,明确要求他的陵墓,都要用便宜的瓦器,不得使用昂贵的金银作为饰品。不得过多的扰民,尽可能的节省。后来赤眉军攻入长安的时候,很多皇帝的陵墓都挖了,只有他的陵墓没有人动。这可能也是富贵权力招致祸害的一个代表吧,正因为节俭德行让他能够安眠于地下不被世人惊扰。
其不欲见贤。如果有贤才的好名声,天道也会折损他的。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不崇尚贤,大家也不会追求贤的美名。世人离不了名利,这贤才或者贤君也是一种物欲。圣人虽然有功于社稷,有功于百姓,但是却不会争抢功劳。圣人也不想世人尊自己为贤人。如果被世人尊为贤人,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也会有名声。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会折损他了。圣人把自己的功德隐匿了,不想让世人知晓,担心天道折损了。如果想当贤才,想当圣人也是欲望来的,连这个欲望都省却了。世人常说见贤思齐。如果被世人看做贤人,就会迷恋于好的名声。贤人的好名声可能也会给自己找来麻烦。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1.【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注解】
此章圣人老子写到这里,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如同乌托邦。他期望能够恢复到上古大治的社会。世人可能不能理解尧帝和舜帝为什么要进行禅让,把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古代得道的天子知晓,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子,是顺承天命替天行道的,只是代上天效力于一方百姓。上天并没有授权给天子任意强取于民的权力。如果天子违背了上天和他签订的契约,就会受到惩罚,国家也不会长久了。天子必须要知晓天道才能被称之为天子。天子已经体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已有无我的大爱之心。中国古代许多技艺,例如医道、武术和兵法等,都很讲究师传。古代很尊师重道,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师傅教授徒弟的时候,除了考察徒弟的技艺之外,还要留意徒弟的根性和德行。如果德行不行的徒弟,师傅往往会留最后的绝招没有传给他。只有德行好的徒弟,才能够尽得师传。中国许多学问技艺是讲究悟性的,师傅如果觉得时机不到并不能够传给徒弟,如果早传了反而害了他。鬼谷子当年为什么不把孙子兵法传给庞涓而是传给孙膑也有他的道理。天底下最大的传承莫过于传国了,这是有道之君非常慎重的。世人只知道有形的传国玉玺的珍贵,而不知道无形的传国心印的稀有。他们很清楚,如果不是传给另外一个有道之君,德行无法配上天子之位。如果仅仅是传给儿子,但是在众多儿子当中,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如果勉强传给他反而害了他。尧帝为了找人传承他的王位,到处探访贤人。他打听到了舜的德行很高,对家人很孝顺。为了考察舜是否慎独,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舜。这两个女儿就是两位湘妃,她们得知舜帝驾崩的消息后,自沉于湘江,湘女多情也源于此。这样看来,尧帝和舜帝真可谓是大爱的天子,这才是真正的天子,为了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古圣先贤梦想着大同世界的来临。很多的伟人都为着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努力。可能努力的方向搞反了,如同夸父追日一样,最终可能人类死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可能在三点走错了方向,第一是方向反了,莫向外求。世人向外求索,希望找到途径改变国家,改变天下,可是不知道应该向内求。第二是在时间上搞错了,以为越先进就越好,古代已经落伍了。岂不知恢复到古人那种本真,世界大同就离的不远了。第三是唯物搞错了,世人以为只要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极度丰富,就能够按需分配了。然而世人欲壑难平,如何能够满足得了世人的欲望呢?许多人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从而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可是到后来,世人觉得改变这个世界太难了,可能改变自己就可以了。改变和修正了自己,从而影响了家庭,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国家,可能就能够影响到整个世界。古人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可能不太好颠倒过来。世人都想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可是很难做到。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图大于细,图难于易。每一个国家是有许多家庭构成的,每一个家庭是由个人构成的。如果改变了每个人的思想,就会进而影响世界。克里希那穆提说,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西方有乌托邦的梦想。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私有制是建立在个人的私心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化解掉个人的私心。如果每个人都有无我的大爱,私有制就没有什么基础了。
圣人老子在这里向世人展示恢复太古之治小国寡民的景象。如果能够恢复太古之化,就可以实现世界大同了。世人本是真人,只是迷失了方向而已。通过修行也能够到达太古洪荒时代那种天真无邪的境界。每个人慎言慎行,修身养性,就能够逐步成为真人。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成为真人,那么离大同世界还远吗?成大事者作于细,古圣先贤追求的大同世界,看似非常的遥远,但是离不开个人修行和教化。只要每个人的意识和境界提升改变了,和谐大同世界就不远了。大同世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诺亚方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后世学人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可能以为老子圣人崇尚所谓的愚民政策,为了统治者服务。其实不然,圣人仅是在阐释真理,慈悲的劝导世人返璞归真,恢复太古洪荒天真无邪的天性。世人不知,以为当今世界交通这么发达,现代科技如此先进,这一章的话肯定是不适应现代人的。其实世人可能不知道这一章的道理,不但远古时代适用,现代交通发达时代最适用,即使进化到了千百万年后亦无不适用。试想想,远古时期人们如果偶有纷争,只是拿石头和木棒在打架,大不了就是皮肉之痛。当今世界不然,科技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捷,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村了。如果为了争夺资源,引起战争,导弹和核武器等都派上大用场了,对人类来讲是浩劫。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再次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想必就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他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什么武器,但是可以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棒。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小国寡民。圣人老子梦想着恢复古代尧舜大治。那时虽然许多国家很小,百姓也少,但是人心比较淳朴。怀道之君虽然治理大国,如同烹小鲜,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觉得资源比较少,崇尚俭约,杜绝奢侈的生活。治理的大国虽然民众很多,但是却觉得如同小国那样资源寡少,不敢劳民伤财。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有一种柔弱谦卑的心,不会以强凌弱。小国寡民,国家很小,百姓很少,很好治理,中国人有句话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兵器,也没有必要使用。什伯,十倍乃至百倍。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对于小国,人口本来就少,士兵就更少了。每个士兵可能都得以一当十,即使有很多的武器,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古代发明了连弩,一人可以同时发射多支箭。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更是可以通过一个按键控制超过百倍的武器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怀道之君能够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谋福祉。凡是对百姓有利的就去做,比如说减低徭役赋税,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等。凡是对百姓有害的就去除掉,比如官吏贪污腐化等。这样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上有老下有小,就没有必要去冒险了。百姓就不舍得去铤而走险了,舍不得天伦之乐了。怀道之君施行仁政,恩泽于百姓。没有严苛的法令,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去谋生了。春秋的时候,许多诸侯国治理的情况不同。如果一个诸侯国君主无道,民不聊生,百姓就只好背井离乡到别的国家去谋求生计了。世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谁在家乡过的好好的,还会不辞劳苦的迁徙呢?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前面说世人不轻易迁徙,没有出远门车船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百姓清净无为,不必要出去远门才能够找到娱乐。前面章节讲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既然能够这样,还辛辛苦苦的去远处追求干什么呢?古代的真人已经知道幸福就在于自己,而不依赖于外在。现在的人要出去散散心,古人在家就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何必舍近求远呢?古人也没有必要靠车船来游玩了。当今世界,人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其实可能更多的是欲望,远涉重洋跋山涉水去留学。胡适曾发出感叹,留学是我国的大耻辱,留学浪费时间和金钱事倍功半。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怀有此大道,而舍近求远,岂不是国家的大耻辱呢?当今的学人,登上留学飞机时,是否觉得春风得意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刀枪铠甲,但是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处。虽然有兵法,也没有用武之地。虽然有谋略,也没有地方施展了。如果天下大治,就可以马放南山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走马以粪的章节了。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得百姓恢复到天然纯朴的生活,类似于古时候结绳计数的日子。这里是用结绳来打个比方,代表着朴实无华的日子。假使世人都能恢复本性,变成真人,还需要那么多繁冗的文字吗?只需要很少的文字,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就能够知晓其本意了。如果能够成为真人,就能够读懂无字天书了。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甘其食。不追求口舌之欲,不追求各种美食,以寻常衣食为甘美。大道虽然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却是天底下最美的美味了。使得百姓能够吃到寻常的饭食,身居高位的人不鱼肉百姓。不像现在人,什么都敢杀,什么都敢吃。也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多了许多怪病。人们追求世界各式各样的美食,终日饮酒作乐,醉酒入房,如何能够度百岁呢?
美其服。不追求衣服的华美纹饰,以寻常朴素的衣服为美。身居高位的人喜欢什么,百姓就喜欢什么。齐王喜欢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紫色衣服。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细腰的女子。
安其居。不追求豪华的住所,不纹饰房子,在寻常简朴的住所中就能够安定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室也能够安贫乐道。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只要房子主人的有很好的德行,就不担心居所的寻常和简陋。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圣贤的经典,君子居住的房子又有什么可简陋的呢?
乐其俗。享受质朴的风俗,百姓不想移风易俗,改变自己旧有的良好的风俗习惯。年轻的孝敬年长的,年长的慈爱小的。过年过节祭奠祖宗。这些风俗都是百姓很喜欢的风俗,百姓喜欢很淳朴的民风。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很小的国家,邻国的边界都可以互相望见对方,鸡狗的叫声互相都可以听见,形容两个小国的百姓距离得很近。邻国相望,似乎也没有什么国界。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两个小国的百姓生活的距离那么近,可是直至老死了都从来没有相互往来过。百姓能够自给自足,不必要艳羡别人的生活。百姓没有什么情欲和物欲,过自己的生活就很好。怀道的人向内追寻解脱之道,并不向外求。怀道之人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百姓恢复了本真,无欲无求,也没有必要向外追求了,自性中具足一切。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切中了时弊。老子生活的年代,离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并不久远。各诸侯国本来都是姬姓后代居多,有禹舜商汤等圣人的后代,也有姜太公的后代等。各个诸侯国本来一家,但是身为帝王家,父子相残,兄弟相争,夫妇反目等不为少数。离怀道之君的年代并不久远,尚且如此,圣人老子实在是忧心五百年后世人会如何呢?圣人老子推崇恢复上古之治,这也是立言的本旨。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感叹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希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效法周公旦之治。世风日下,道日衰微,需要老氏之学来矫正,恢复人性。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