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1.【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注解】
这一章是最后一章,圣人老子想跟我们说些什么呢?老人家慈悲为怀,他担心我们对他絮絮叨叨所讲的此部经典不能坚信不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可能甚至会怀疑经文是假的呢。圣人老子担心我们不相信他在经中所说的事情,担心世人半信半疑信心不坚定,担心不能够按照他所说的去做,所以在这里特别的交代清楚。就像佛经里面,佛陀和阿难也担心世人不能够相信经典,所以前面都加上了如是我闻。阿难是说,我是这样听见佛陀跟我们说的,并不是我编出来的。
真正的载道的语言和文字可能并不美,华丽的语言可能并不是真知。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张果老倒骑驴也是提醒世人万事回头看。世人不要被言语所迷惑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不笑无以为道。世人对于正道,对于载道的语言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可能是错的。当今的世人可能都觉得西方的文明胜却东方的文明。可能会觉得西方文明博大精深,而东方文明没有什么。西方的科学昌明使得近代世界在各方面都突飞猛进的发展了,给世人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这里圣人老子也提醒大家了,可要当心要会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可能似乎看起来比较愚笨,并不那么博览群书样样精通。博览群书广学多闻的人,可能是个聪明人,但是可能并不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斗转星移星象变化,世界已经进入了水瓶座时代。每个人身上的本性开始普遍性的觉醒。美国著名的预言家凯西曾预言,世界的重心会从西方逐步的转移到东方。东方的文明会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东西方文明交融在一起才能称作完整的人类文明。正如左脑是今生脑,右脑是祖先脑,两者在一起才能称作完整的人脑。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地球就类似于人脑。李约瑟难题提道:“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将在其长篇巨著结尾处作出解释,可是遗憾的是,这位老人没有完成这本巨著便溘然长逝,他并没有给出答案。东西方文明阴阳互补,就像男女互补一样。在地域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个半球。人类自身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西方的人们擅长分析和逻辑,东方的人们擅长直觉之道。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按照分科进行研究,物理、数学、化学等。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受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影响。西方人认为世间万物为上帝所造,只需要研究清楚上帝的每一个杰作,上帝的意志也就清楚了。在西方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诞生了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等许多以分析著称的理论。西方人的思维精于细细的分析,而科学的精神就是要精细的分析,这也就注定了科学必定在西方有大的发展。而东方的文化已经跳出了思维的框框,一下子就达到了最高点了。东方文化属阴,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西方文化属阳,是世人容易看得见的,容易被别人接受。科学属阳,而大道属阴。科学家如果不在大道指引下,只能说是盲人摸象罢了。科学家们辛苦的往山上爬,爬到接近山顶了,佛陀已经在山上坐了几千年了。东方人求道悟道,顿悟本心。中国古代的医学非常的发达,出现了孙思邈、张仲景、扁鹊等医学家,出现了张良、诸葛亮、伊尹等这样的栋梁之才,出现了孙武、孙膑等这样杰出的军事人才,也曾经出现了像张衡、祖冲之和鲁班等科学家。东西方文明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人类文明。如果割裂来看,各自为政,自以为是,那就不利于人类认识宇宙和人生的完整真理。李约瑟逝世后,骨灰安葬在剑桥大学研究所门前的菩提树下,佛陀就是在菩提树下证悟大道的,李约瑟可能已经了悟李约瑟难题了吧。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圣人老子在最后一章第一句话是信言不美,这是为了给世人释疑的话语。正所谓苦口婆心,担心世人误解不能相信经文所说,并按照经文中所说的去做,因此在这里一再阐明。当今世界处于古今中外各种学说不断融合的阶段,也是各种邪说横行的时代。道德经作为真知真言,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担心后世学人误解,不辨黑白,因此最后这章特别说明一下,引起世人的重视。道德经共计五千余字,虽然不是美丽的辞赋,但是却是字字真言,直指人心。圣人这样解释,阐明道本无言,只是用言语来譬喻道而已。如果没有言语又无法令世人知晓有道这么回事。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仍然落于言说而已。老子解释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道。然而眼前这上下五千余字,难道不是语言文字吗?既然这五千余字为言说,并非真正的道,而仅仅是老子圣人自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为指月之指而已。此五千余字留给后世学人,启迪思考如何悟道,是渡世人脱离苦海和过河的工具。此五千余字仅是大道的冰山一角而已。老子在最后一章进行解释,消除后世学人的疑问。老子所写五千余字,并非世人浮夸之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以道修身,不喜欢巧言,不喜欢华美的辞章。喜欢巧言的人会因舌引来灾祸。山里如果有玉石,就有人会挖掘山体。水里假如有宝珠,就有人整天来找寻,可能就会把本来清澈的深渊给弄浑浊了。嘴巴如果多言巧言,在人后议论是非,多会因舌头多事导致死亡。老子看到世人都在玩口舌之辩,言语上做文章,不知道正知正见。因而劝诫世人说,谁能知道不言之教,不辩之辩呢?因为世人辩论,为口舌戏论而已,离道很远。如果真知晓大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辨自明,就没有辩论的必要了。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时候,老子曾劝诫孔子不要在人后议论是非,有许多聪明人就是因为这个引来杀身之祸了。后世学人不能抵达无言之旨,只是追求博闻广记,崇尚能言善辩,不追求融会贯通的大学问大智慧。正如战国时苏秦和张仪等这些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以辩博为宗,自以为善。关于公孙龙有白马非马的故事。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的战马很多,因此秦国在函谷关口张贴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跟关吏说,譬如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后来关吏稀里糊涂的就把他放出关外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晓大道的人似乎知识并不渊博,并不能够做到博闻强记。广博多闻的人似乎并没有知晓大道,聪明的人并没有真正的智慧。用智巧到了极点就是愚蠢了,而愚到了极点可能会出现大的智慧。正所谓大智若愚。凡事物极必反,重阴则阳,重阳则阴。愚到了极点,心入了静定,不思不虑,可能就启迪了大智慧。圣人并不会忧患智谋的多寡,而是忧患德行的缺失和不足。圣人不会忧患城池土地的多少,不会忧患地位的高低,而是忧患德行的不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并非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不会轻易显现自己的才华的。位置尊贵看似风光,可是实在是比较危险的。在高处的石头更容易掉下来。如果放在地上就稳如泰山,有大智慧的人是不会追求高的位置的。有大智慧的人知道止足,有小聪明的人只知道思虑去谋取。然而小聪明是有穷尽的,大道无穷无尽。如何能够用自己的小聪明去思虑谋划无穷尽的大道呢?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挡车。谋算别人的人可能成于智巧,但可能也会败于智巧。谋划如何保全自身也会依靠智巧,但是如果要真正的为了自身也要舍弃小聪明,这样才没有大的灾祸。即使谋划的再多,思虑的再全,也会有所缺失。如果谨慎使用小聪明去害人,就能够减少灾祸。如果没有大智慧,只是自恃聪明而去谋划大事,自己的智慧还没有到那一步,时势还没有到那一步,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到那一步,可能就会失败。智巧没有穷尽,总在算计,似乎深谋远虑,可是还是可能会失败的。有大智慧的人讲究的是智慧,而有智巧的人讲究的是小聪明。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近乎愚钝,愚蠢的人看起来是真的愚钝,两者似乎还是有些不同的。有大智慧的人用愚钝来掩饰自己的智慧,不至于显露太明显招来嫉妒和祸害。有大智慧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来止住智巧,尽量的不去耍小聪明和谋虑过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竹简、书本等都是先人留下来的言论而已,即使是佛经、道经也仅是渡人过河的工具而已。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以博闻多见著称,记忆超群,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佛陀的教化他都能够铭记于心,但是后来佛陀灭度后,他因为未能证得阿罗汉,一开始未能参加佛经的集结。他为此精进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的果位。知道不关乎有多广博多闻,而是有悟性,可能会顿悟成佛。西天只在咫尺之间。黄帝梦到华胥氏之国,离中原有几千万里那么遥远。在这个国家的人们,没有什么欲望,只是顺其自然的生活而已。不知道亲疏贵贱,就没有什么爱憎心。对所有事情都没有特别的舍不得,就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这个故事的华胥氏之国,不是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很相似吗?
(2)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富,积善不积恶。圣人老子也是言传身教的,他不积累财富,也不追求官位,舍弃了这些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圣人有德行就言传身教的教化世人,启迪愚者的智慧。治身经络不畅通,五脏六腑不能很好地工作,可能就会有积聚。治国如果言路不畅通,百官不能发挥很好地作用,国家可能也会有病了。圣人如果有财富就会给散给穷人了。范蠡带着西施游走江湖,过的很潇洒,三次经商富有三次又散掉家财。怀道之人知晓财富可能会带来灾祸,知晓地位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圣人很清楚,天道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自己积累太多的财富就会引来麻烦了,如果自己积累太多的权力和官脉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了。世人如同小蜘蛛,不断的积累满腹经纶。世人如同春蚕,不断吐丝,将自己缠缚在其中。蛛丝蚕丝就如同身口意业一样,不断地累积,把自己束缚在网中央。世人以积为务,不断的积累知识,而不是启迪智慧,不断的增加障碍。这里也呼应了前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章节。世人不知道有积就有散,有散就有穷。无积则无散,无散则无穷。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条文密密麻麻,越来越多,看似越来越严密,似乎没有任何破绽,然而世界上的违法犯罪的行为愈演愈烈,大有不可挽救的势头。规章制度堆积如山,有过时的也有新的,限制了行政的效率,有许多成为累赘。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只有天网恢恢,才疏而不漏。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致力于教化世人,德化世人,自己就越有德。圣人老子并不是有心的去做善事,有心去教化世人。他本来并不想留下任何的文字,也不想留下这五千言,只是好友劝说他慈悲世人。圣人老子才给世人留下了这部经书。圣人老子也把自己的绝学毫无保留的布施给了世人,期待后世能够抵达天下大同,这都是良苦用心了。这里说的法布施比其它布施功德更大。如果能够给世人讲解一句半句经文,劝说世人学习经文,也是很有功德的一件事。世人布施财富给别人,帮助穷人,就会得到很多的福报。天道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一味的付出,不求回报,就会得到福报了。不管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都是有利于布施者的。可是大家要清楚一点,积阴德比积阳德要好。如果有心追求回报来进行布施,就没有那种不求回报虔诚的布施要更有功德。布施如果不是为了功德来做福报就更大了。这里有一个海鸥的故事,在海边有一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他到海上,同海鸥一起玩耍,飞来的海鸥数以百计。有一天,他的父亲跟他说,抓几只回来玩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在空中飞翔不肯下来。如果刻意的去抓福报,如同要抓海鸥,抓是抓不到的。不去抓的话反而会自己来到身边。幸福也是如此,刻意去追求幸福,反而幸福越来越远。只要不求回报的付出,不刻意去抓取,反而会飞到自己的身边了。仁德的人大爱世人,尊重周礼的人懂得尊重别人。大爱别人的人,世人会永远爱戴他。尊敬别人的人,世人也会永远敬重他。如果让别人失去一分面子,可能自己就要失去十分面子了。
(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是为了世人,没有什么伤害的。圣人老子说到这里,提醒了世人说请放心,我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天道的,天道就是有百利无一害的。让世人放心的学习经典,按照经典所说的去做。上天生养万物,恩泽爱育万物让它们成长,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天道对世人是没有什么伤害的,反而是世人自身贪求物欲伤害了自己。动物华美的羽毛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世人看重活生生的拔下来当皮草。山里有玉石,世人就不辞劳苦来挖掘,挖地三尺都要把找到它们。水里有珠宝,世人就会潜下水里去找寻,把清澈的深渊搞的很浑浊。世人有智慧,如果不隐遁起来,可能也会受到迫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在这里留下经文,并不是为了在世间争名,也不是为了在世间争利,只是为了世人的好,为了后世能够实现天下大同。圣人老子似乎看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了。这里也说明了他为什么不再世间争什么了,他要出关去隐居去了。圣人只是顺承天命,施行德化于世人而已。如果有什么成就,就不会与世人争功名。圣人慈悲世人,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杨朱见到分叉路口而哭,说可以南可以北,迷途的羔羊,你为何不思虑呢。墨子见染坊里面染丝而悲叹,说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择染这件事不可以不慎重啊。每个人的自性本如同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然而放在这个污浊的世间就被恶事给污染了。耶稣也为迷途的羔羊而痛心。假使耶稣和杨朱在歧路上相遇,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耶稣会不会安慰杨朱呢?孙思邈为得道圣人,对世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的救治,为众生拔除病苦,可是唐太宗请他出来做官,他一直都没有答应。他隐居在钟南山的时候,与佛教律宗祖师道宣法师来往甚密。他曾说道,凡是大医治病,必然要内心静定,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众生之苦。如果有病重来求救的人,不得区分贵贱贫富亲疏,不得区分是汉人还是蛮夷,都同等的对待,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用心治疗。也不能够瞻前顾后,光考虑到自己的吉凶。看到对方的痛苦,如同自己也受到这样的痛苦一样,心里怀有深切的同情心,不要害怕险恶,也不要害怕辛苦,不分昼夜寒暑,能够承受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病人。这样的大医,不是如同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吗?世人能不为之动容吗?如此才能够成为救助天下苍生的大医。如果不是则可能是巨贼了。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老子的学问工夫,真实直捷的地方,尽在这里了。圣人写到这里勉励后世学人致力于道,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解 下篇终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1.【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注解】
此章圣人老子写到这里,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如同乌托邦。他期望能够恢复到上古大治的社会。世人可能不能理解尧帝和舜帝为什么要进行禅让,把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是很好的事情吗?古代得道的天子知晓,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子,是顺承天命替天行道的,只是代上天效力于一方百姓。上天并没有授权给天子任意强取于民的权力。如果天子违背了上天和他签订的契约,就会受到惩罚,国家也不会长久了。天子必须要知晓天道才能被称之为天子。天子已经体悟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已有无我的大爱之心。中国古代许多技艺,例如医道、武术和兵法等,都很讲究师传。古代很尊师重道,讲究传道授业解惑。师傅教授徒弟的时候,除了考察徒弟的技艺之外,还要留意徒弟的根性和德行。如果德行不行的徒弟,师傅往往会留最后的绝招没有传给他。只有德行好的徒弟,才能够尽得师传。中国许多学问技艺是讲究悟性的,师傅如果觉得时机不到并不能够传给徒弟,如果早传了反而害了他。鬼谷子当年为什么不把孙子兵法传给庞涓而是传给孙膑也有他的道理。天底下最大的传承莫过于传国了,这是有道之君非常慎重的。世人只知道有形的传国玉玺的珍贵,而不知道无形的传国心印的稀有。他们很清楚,如果不是传给另外一个有道之君,德行无法配上天子之位。如果仅仅是传给儿子,但是在众多儿子当中,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如果勉强传给他反而害了他。尧帝为了找人传承他的王位,到处探访贤人。他打听到了舜的德行很高,对家人很孝顺。为了考察舜是否慎独,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舜。这两个女儿就是两位湘妃,她们得知舜帝驾崩的消息后,自沉于湘江,湘女多情也源于此。这样看来,尧帝和舜帝真可谓是大爱的天子,这才是真正的天子,为了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古圣先贤梦想着大同世界的来临。很多的伟人都为着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努力。可能努力的方向搞反了,如同夸父追日一样,最终可能人类死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可能在三点走错了方向,第一是方向反了,莫向外求。世人向外求索,希望找到途径改变国家,改变天下,可是不知道应该向内求。第二是在时间上搞错了,以为越先进就越好,古代已经落伍了。岂不知恢复到古人那种本真,世界大同就离的不远了。第三是唯物搞错了,世人以为只要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极度丰富,就能够按需分配了。然而世人欲壑难平,如何能够满足得了世人的欲望呢?许多人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从而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可是到后来,世人觉得改变这个世界太难了,可能改变自己就可以了。改变和修正了自己,从而影响了家庭,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国家,可能就能够影响到整个世界。古人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可能不太好颠倒过来。世人都想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可是很难做到。这里也呼应了前面图大于细,图难于易。每一个国家是有许多家庭构成的,每一个家庭是由个人构成的。如果改变了每个人的思想,就会进而影响世界。克里希那穆提说,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西方有乌托邦的梦想。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私有制是建立在个人的私心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化解掉个人的私心。如果每个人都有无我的大爱,私有制就没有什么基础了。
圣人老子在这里向世人展示恢复太古之治小国寡民的景象。如果能够恢复太古之化,就可以实现世界大同了。世人本是真人,只是迷失了方向而已。通过修行也能够到达太古洪荒时代那种天真无邪的境界。每个人慎言慎行,修身养性,就能够逐步成为真人。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成为真人,那么离大同世界还远吗?成大事者作于细,古圣先贤追求的大同世界,看似非常的遥远,但是离不开个人修行和教化。只要每个人的意识和境界提升改变了,和谐大同世界就不远了。大同世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诺亚方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后世学人读到这一章的时候,可能以为老子圣人崇尚所谓的愚民政策,为了统治者服务。其实不然,圣人仅是在阐释真理,慈悲的劝导世人返璞归真,恢复太古洪荒天真无邪的天性。世人不知,以为当今世界交通这么发达,现代科技如此先进,这一章的话肯定是不适应现代人的。其实世人可能不知道这一章的道理,不但远古时代适用,现代交通发达时代最适用,即使进化到了千百万年后亦无不适用。试想想,远古时期人们如果偶有纷争,只是拿石头和木棒在打架,大不了就是皮肉之痛。当今世界不然,科技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捷,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村了。如果为了争夺资源,引起战争,导弹和核武器等都派上大用场了,对人类来讲是浩劫。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再次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想必就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他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什么武器,但是可以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棒。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小国寡民。圣人老子梦想着恢复古代尧舜大治。那时虽然许多国家很小,百姓也少,但是人心比较淳朴。怀道之君虽然治理大国,如同烹小鲜,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觉得资源比较少,崇尚俭约,杜绝奢侈的生活。治理的大国虽然民众很多,但是却觉得如同小国那样资源寡少,不敢劳民伤财。治理大国如同治理小国。有一种柔弱谦卑的心,不会以强凌弱。小国寡民,国家很小,百姓很少,很好治理,中国人有句话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兵器,也没有必要使用。什伯,十倍乃至百倍。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对于小国,人口本来就少,士兵就更少了。每个士兵可能都得以一当十,即使有很多的武器,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古代发明了连弩,一人可以同时发射多支箭。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更是可以通过一个按键控制超过百倍的武器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怀道之君能够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谋福祉。凡是对百姓有利的就去做,比如说减低徭役赋税,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等。凡是对百姓有害的就去除掉,比如官吏贪污腐化等。这样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上有老下有小,就没有必要去冒险了。百姓就不舍得去铤而走险了,舍不得天伦之乐了。怀道之君施行仁政,恩泽于百姓。没有严苛的法令,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去谋生了。春秋的时候,许多诸侯国治理的情况不同。如果一个诸侯国君主无道,民不聊生,百姓就只好背井离乡到别的国家去谋求生计了。世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谁在家乡过的好好的,还会不辞劳苦的迁徙呢?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前面说世人不轻易迁徙,没有出远门车船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百姓清净无为,不必要出去远门才能够找到娱乐。前面章节讲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既然能够这样,还辛辛苦苦的去远处追求干什么呢?古代的真人已经知道幸福就在于自己,而不依赖于外在。现在的人要出去散散心,古人在家就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何必舍近求远呢?古人也没有必要靠车船来游玩了。当今世界,人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其实可能更多的是欲望,远涉重洋跋山涉水去留学。胡适曾发出感叹,留学是我国的大耻辱,留学浪费时间和金钱事倍功半。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怀有此大道,而舍近求远,岂不是国家的大耻辱呢?当今的学人,登上留学飞机时,是否觉得春风得意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刀枪铠甲,但是放着也没有什么用处。虽然有兵法,也没有用武之地。虽然有谋略,也没有地方施展了。如果天下大治,就可以马放南山了。这里也呼应了前面走马以粪的章节了。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得百姓恢复到天然纯朴的生活,类似于古时候结绳计数的日子。这里是用结绳来打个比方,代表着朴实无华的日子。假使世人都能恢复本性,变成真人,还需要那么多繁冗的文字吗?只需要很少的文字,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就能够知晓其本意了。如果能够成为真人,就能够读懂无字天书了。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甘其食。不追求口舌之欲,不追求各种美食,以寻常衣食为甘美。大道虽然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却是天底下最美的美味了。使得百姓能够吃到寻常的饭食,身居高位的人不鱼肉百姓。不像现在人,什么都敢杀,什么都敢吃。也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多了许多怪病。人们追求世界各式各样的美食,终日饮酒作乐,醉酒入房,如何能够度百岁呢?
美其服。不追求衣服的华美纹饰,以寻常朴素的衣服为美。身居高位的人喜欢什么,百姓就喜欢什么。齐王喜欢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紫色衣服。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们都喜欢细腰的女子。
安其居。不追求豪华的住所,不纹饰房子,在寻常简朴的住所中就能够安定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室也能够安贫乐道。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只要房子主人的有很好的德行,就不担心居所的寻常和简陋。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圣贤的经典,君子居住的房子又有什么可简陋的呢?
乐其俗。享受质朴的风俗,百姓不想移风易俗,改变自己旧有的良好的风俗习惯。年轻的孝敬年长的,年长的慈爱小的。过年过节祭奠祖宗。这些风俗都是百姓很喜欢的风俗,百姓喜欢很淳朴的民风。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很小的国家,邻国的边界都可以互相望见对方,鸡狗的叫声互相都可以听见,形容两个小国的百姓距离得很近。邻国相望,似乎也没有什么国界。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两个小国的百姓生活的距离那么近,可是直至老死了都从来没有相互往来过。百姓能够自给自足,不必要艳羡别人的生活。百姓没有什么情欲和物欲,过自己的生活就很好。怀道的人向内追寻解脱之道,并不向外求。怀道之人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百姓恢复了本真,无欲无求,也没有必要向外追求了,自性中具足一切。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切中了时弊。老子生活的年代,离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并不久远。各诸侯国本来都是姬姓后代居多,有禹舜商汤等圣人的后代,也有姜太公的后代等。各个诸侯国本来一家,但是身为帝王家,父子相残,兄弟相争,夫妇反目等不为少数。离怀道之君的年代并不久远,尚且如此,圣人老子实在是忧心五百年后世人会如何呢?圣人老子推崇恢复上古之治,这也是立言的本旨。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感叹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希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效法周公旦之治。世风日下,道日衰微,需要老氏之学来矫正,恢复人性。
2月7日,省长马兴瑞赴佛山、东莞市调研疫情防控期间物资保供稳价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有序做好恢复生产保障供应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东莞市南方力劲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口罩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在其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机器生产和调试。马兴瑞仔细询问企业的运营和用工情况,勉励他们最大限度扩大产能,保质保量加快口罩机生产。在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马兴瑞强调要加大研发力度,千方百计调动资源稳定生产,做好重点药物供应保障。在佛山市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马兴瑞对企业积极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希望他们开足马力复工达产,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贡献。
马兴瑞强调,随着节后返工潮到来以及防控工作深入开展,防疫物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加大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职工返岗、防控物资购置以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扩大重点急需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予以财政金融支持,加大技改奖励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细落实我省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各项政策措施。要迅速组织摸清防疫物资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加大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维护疫情防控期间重要防疫物资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省领导覃伟中陪同调研。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