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物
第四章 外物
1.众人焚和
【原文】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而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沉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解释】外来的事物所招致的祸害是没有必然的,是无常的。所以龙逢因多次忠言劝谏夏桀而被诛杀;比干因多次劝谏纣王而被杀戮剖心;箕子因忠言劝谏纣王,被迫装疯;恶来为纣王佞臣,跟纣王一同被杀死;夏桀和商纣王都因为为政不仁而身亡国毁。
身为国君无不想臣下对其效忠,然而虽然臣下有效忠之心,君主未必能够信任,所以伍子胥被吴王杀死,尸体抛入江中流走;周灵王贤臣苌弘因为遭受谗言,而死于蜀地。百姓感其忠烈,藏血三年,打开一看化为碧玉。碧血丹心中的碧血就是讲的苌弘化碧。
身为父母无不想自己子女对其孝顺,然而虽然子女孝顺,父母未必会爱子女。所以孝己(殷高宗之子)遭受后母虐待,被放逐,最后忧苦而死;曾参帮助父亲锄草,不小心斩断了瓜根,被大杖打几乎昏死过去,所以曾参虽然孝顺,但是有忧苦之事。
木头和木头放在一起相互摩擦,就会燃烧;金属和火放在一起,金属就会熔化而流动。阴阳如果错乱,则天地就会受到惊动(大絯)。于是就会有雷霆,雷雨之中夹杂闪电,电中有火,击中大槐树就会燃烧起来。
有人感到非常忧虑,陷入利害之境而无处遁逃。也许人生一辈子,每个人都难免会遇见进退两难的境地。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螴蜳),恐怕做不成事情。心就好像被悬挂于天地之间,心若县于天地之间,郁闷(慰昬)、深深地忧虑(沉屯)。利害互为阴阳,相互摩擦而生火,就会伤害世人了。利害交织在一起,身体如同火宅一样,虚火浮越。世俗的人如此就会将自身中和之气焚烧殆尽了。如月亮般清纯的自性本心,固然不能胜过欲火的焚烧,于是就被烧毁(僓然)而彻底失去天性了,彻底背道而驰了。
2.斗升之水
【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解释】庄子家里很穷,所以就跑去跟监河侯(监河工的官员)借粮食。这个监河侯可真够坏的,他问道:“行,没问题,我可以借给你粮食。我将要得到封邑之地的赋税,可以借给你三百金,可以了吧?”古代说金未必就是金子,铜铁之类都可以为钱币。
庄子听了感到很生气,脸色都变了,说道:“庄周我昨天来,半路上听见有人在叫我。庄周回头看看车辙中,有一条鲫鱼在那里挣扎。”原来是那条鲫鱼在呼叫庄子。
庄子又说道:“我就问它:‘鲫鱼你好啊!你为何叫我呢?’鲫鱼回答道:‘我本来是东海龙王的波浪之臣,你能否借一斗或者一升水给我,救活我呢?’我就回答道:‘行啊。我将要向南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君王,引西江的水过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听了很生气,脸色都变了,它说道:‘我失去经常赖以生存的生活的水,我已经没有处所了。我只要得到一斗或者一升这么一丁点的水,就可以存活了。然而你却如此说,倒不如你早一点去干鱼店去找我吧!’”
3.沽名钓誉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解释】任国的公子制作了很大的鱼钩,用粗大的黑绳子(巨缁)绑住大鱼钩。再用五十头阉割过的大肥牛(犗)作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鱼竿投向东海。庄子可真能够想象,有这么钓鱼的。
虽然天天都如此钓鱼,可是一整年过去了,却始终没有任何鱼上钩。姜太公直钩钓鱼,虽然钓不着小鱼,但是却钓到周文王这个大鱼。
后来,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鱼饵,牵动了巨大的鱼钩。急速地沉没(錎没)而游入海底。又迅疾地翻动脊背,奋身而起,到处乱游。
大鱼掀起如山的白色波浪,海水剧烈地震荡。巨大的声响惊动鬼神,千里之内极其惊恐的样子。
任公子钓到如此的大鱼,将其剖开晾干。从浙江(制河)以东,苍梧以北,如此广大范围内的人,无不饱食这条大鱼。
此后,那些浅薄的人,喜欢评头论足、道听途说的人都惊呼而奔走相告。
这些人纷纷举着小竹竿,细绳绑住小的鱼钩;跑去灌溉用的小沟小渠中,守候着小鱼小虾。他们这些人要钓到大鱼可就很难了。
修饰浅陋的言辞,以求沽名钓誉,想得到大的荣誉。这对于通达大道而言,相差实在是太远了。世人在微博和微信中,为了吸引眼球而在标题中起一些怪异的名字,如此是钓不到大鱼的。庄子一书,不为名利,然而流传两千多年。
所以说,未曾听闻了解任公子的气度的人,也不能与其谈经世致用之道,因为相差实在是太遥远了。如果有缘,相隔两千多年,才能够听闻庄子的教诲。
4.口中有珠
【原文】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解释】儒生在表面上,满口《诗》、《礼》,然而其行为跟盗墓并无什么区别。前面刚讲完世人沽名钓誉,儒生讲《诗》、《礼》,也是在欺世盗名罢了。
大儒给小儒传话(胪传)道:“东方已经发白了,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展得如何了呢?”盗墓之事,如果太阳升起了,就无法顺利进行了。庄子所写之书一出,如同太阳升起,儒生再无法欺世盗名了。
小儒回答道:“还未解开裙子和短衣,死者口中含有宝珠。《诗》经中本来就有一句话:‘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之上。生前没有布施,为何死后却含有宝珠呢?’”
大儒对小儒说道:“你要揪住死人的鬓毛,按住死人的胡须(顪)。再用铁锤敲打死人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两颊,千万不要伤到口中的宝珠。”
5.万世之患
【原文】老莱子之弟子出取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解释】老莱子为楚国的贤人,跟孔子生活在一个年代。楚王想要拜他为相,携带妻子隐居江南。老莱子的弟子外出打柴,遇见孔子,返回来告诉老莱子。
弟子说道:“我刚才遇见一个人在那里,上身修长而下身较短。背部有些弯曲(末偻)而耳朵贴着脑后。目视远方似乎经营天下的样子,不知道是什么人。”
老莱子听了,就说道:“那个人是孔子,请把他叫过来。”孔子跟着过来见老莱子。
老莱子对孔子说道:“孔丘啊!去掉你自矜和自恃聪明的仪容,你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孔子听了,恭敬地作揖而后退,局促不安地改变容貌,赶紧问道:“我的学业如何进步呢?”由此可见,孔子遇见贤人,是多么地谦逊。
老莱子说道:“你慈悲当代世人,看到天下战乱分仍,不忍看到世人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不忍看到这一世的人受伤害,而却给万世留下了祸患。你是本来就孤陋寡闻呢,还是智慧本来就没有达到呢?”也许老莱子如此说的时候,孔子还未得道。孔子五十一岁之后得道。如果孔子得道了,老莱子就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了。
老莱子又说道:“布施恩惠给世人,而求得自己的欢心。以为这些小恩小惠就是仁德,实则是终身的丑行罢了。这只不过是平庸之辈的做法罢了!”
老莱子又说道:“平庸之辈以名声相互招引,以隐密的私利相互勾结。”正所谓臭气相投罢了。
老莱子又说道:“与其赞誉尧的仁德,而诋毁桀的暴行。不如将两者都忘却,而闭塞耳目,闭塞所赞誉的东西。”《道德经》中讲,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莱子又说道:“违反本性,无不伤害本性。心性扰动,无不邪念顿起。”世人为仁德的名声,也会不择手段。
老莱子又说道:“圣人踌躇不定,不得已而应对世事。圣人的心如同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罢了。如此每每而能够成功应对。为何你的行为始终都是如此骄傲自矜呢!”
6.去善自善
【原文】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解释】宋元君(宋国国君)半夜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站在侧门旁窥视。那个人说道:“我来自宰路的深渊之中,我本来作为清江的使者,到河伯的住所拜会河伯,然而却被打鱼人(名字叫余且)捕捉到了。”
宋元君一觉醒来,让人占卜自己的梦,占卜的人说道:“此是神龟。”
宋元君问道:“有没有名字叫余且的打鱼人呢?”左右的人回答道:“有。”宋元君说道:“传令打鱼人朝见。”第二天,余且朝见宋元君。
宋元君问道:“打鱼时,你捞到什么了呢?”余且回答道:“我捕鱼的网捞到了一只白龟,周长足足有五尺。”
宋元君说道:“将你捕捉到的白龟献出来吧。”余且就把白龟献给宋元君。白龟送到的时候,宋元君犹豫不决,一会想杀掉白龟,一会又想把白龟养起来,心有疑惑不定。又请占卜的人占卜,占卜的人说道:“如果能够杀掉白龟,用龟壳进行占卜,一定是大吉的。”
于是就把白龟杀了,把龟剖开挖空。进行了七十二次占卜,居然没有一次是不准的。
孔子说道:“神龟虽然能够托梦给宋元君,而不能避开打鱼人余且的渔网。才智虽然能够占卜七十二次,丝毫都没有失误,可是却不能避开剖腹挖肠的祸患。如此看来,智者也有困惑的时候,神灵也有所不及之处。”
孔子又说道:“个人虽然有极高的才智,但是也敌不过万人的智谋。鱼不知畏惧渔网,但却畏惧鹈鹕(一种捕鱼的鸟)。”文种的智谋足以谋划一国,把吴国给灭掉了,然而却不能算到自己的生死。
孔子又说道:“去掉小聪明,就可以发明大智慧了。去掉刻意为善的心,就可以自我完善了,就可以恢复自性本心了。”神龟虽然有小聪明,然而无有大智慧,所以有此灾祸。六祖曾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孔子又说道:“婴儿出生,虽然没有大师的教诲,然而却能够说话。只要把婴儿放在能说话的人身边就可以了。”
7.无用之用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解释】惠子对庄子说道:“你所言真的没有用处。”惠子讥讽庄子,看看庄子如何回答。
庄子听了,就说道:“知晓无用之处,方可谈论有用之处。”知晓大葫芦没有用处,方可讨论其有用之处。不能用于水瓢,但可以用于泛舟。
庄子又说道:“天地并非不广大,人所使用的只是立足之地罢了。”言下之意,庄子的境界如天地一样广大,然而所使用的只是只言片语罢了。
庄子又说道:“然而假如除了立足之地之外,全部挖掘空了,直至黄泉,人所立足之地还有什么用呢?”光站在那里,无法走动了。如果单单看庄子的只言片语,必定是没有用的。必须要看到庄子言外之意,广大的无用之地,方能知晓庄子之言有用。否则,如果只是把庄子的言辞当成普通的文学辞藻,就没有多大用了。
惠子回答道:“没有用。”
庄子说道:“如此看来,无用之处,正所以能够成其用,这样的道理已经很明了了。”屋子正是由于有空的地方,无用的地方,所以能够成其用。杯子也是如此。汽车轮子所压的地方很小,如果把其它地方的土地都挖掘空,汽车如何行使呢?
8.彼教不学
【原文】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
【解释】庄子说道:“人如果知道有办法逍遥游,很快活自在,难道不想去遨游吗?”世人不知有此逍遥快活之境地,所以不想去遨游。如果知晓,必定乐于前往。人要能够迷途知返。在平常生活中,有一个生活的小窍门。身边的东西,拿来用完,就随时放回原处,如此物件就会井井有条。
庄子又说道:“身为人,如果没有本事去逍遥游,难道能够快活自在吗?”前面一句讲知,后面这句讲行。如果想逍遥游,就要努力修行。
庄子又说道:“流连于外物,不知返回本心,不知上达于道,没有君子之志。对于世俗决绝而弃世,隐遁于山野求静。哎,这两种行为,都并非有大智慧,厚德的圣人所为的!”圣人不偏不倚,不会一味地求静,离世索居;也不会一味沉迷于尘世。庄子所说,跟王阳明先生所讲一脉相承,都讲求在事上磨炼。如此看来,不能认为庄子完全避世。
庄子又说道:“流连于外物,频临覆灭,坠入深渊却不知返回。离世隐居,火驰而离去,决然不会回头。”此并非圣人所言所行。
庄子又说道:“虽然此一世互相为君臣,然而这只是时势机缘所造成的。换一世就无缘为君臣了。所以说,圣人不会留下行迹。”如果被当官的高位所滞留,不肯离去,就会有危险了。范蠡能够功成身退,就无忧了。如果流连于君臣如此高贵的地位,就会危险了。即使是再好的朝代,也都有起有落。
庄子又说道:“单纯尊崇古人,而悲叹今人,这只是浅陋学者的见解罢了。”真正的圣人要识得正道正统。
庄子又说道:“以远古帝王狶韦氏那样的眼光,观察当今世事,又有谁能不随波逐流呢?”庄子生在战国乱世,又有多少人能够置身于世外呢?
庄子又说道:“只有真正的圣人,至德的圣人能够逍遥游于世上,而不会走上偏僻小路。不会流连于物欲而失去性命。只有圣人能够随顺世人,而不会失去自性本心。”
庄子又说道:“尊古悲今的诸子百家之学,不必刻意去学习,只是随顺百家之学罢了,而不会因为百家之学而失去自性本心,失去自我。”庄子无意去贬低百家之学。
9.道不欲壅
【原文】“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解释】庄子又说道:“目光敏锐称之为明。耳朵敏锐称之为聪。鼻子灵敏称之为颤(通膻字)。”真正的目明不是可以看多远,可以看多针眼那么细小的东西,而是可以看见自性。耳朵真正灵敏是能听见自己的心声。鼻子灵敏是能闻到正法的真香。
庄子又说道:“嘴巴灵敏称之为甘。心灵透彻称之为知。知能彻底恢复本有良知,智慧通彻,圆融通达,称之为德。”一片药片放在喉咙感觉不到苦,然而放在舌头就可以。正所谓无苦就无甜,有苦也有甜。心灵通彻,除去物欲遮蔽,就通彻明了。如果能够彻底恢复本有良知,圆融通达,就称之为德(通得,可以说得道)。
庄子又说道:“凡为道者都不想壅塞,壅塞则哽塞不通。如同被物欲所堵塞,耳朵就不灵了,眼睛就不明了。嘴巴也不甘了,吃粗茶淡饭都不知甘甜了,只能追求重味厚味了。良知被遮蔽了,无法通彻。如此就无法见到自性本心了,就无法得道了。”
庄子又说道:“哽塞久了,就会互相践踏(跈)。互相践踏,各种祸害就会发生了。”世人正是由于本有良知被蒙蔽,被堵塞,所以不知天地万物本来同为一体。既然万物同为一体,天下的人本来也是兄弟姐妹,同为一家。正是因为良知被蒙蔽了,所以才会互相伤害。
庄子又说道:“万物当中有知觉的,都依靠气息而生存。其气息不盛(殷)的,并非上天的罪过。”气息不盛,非上天的罪过,而是自己的罪过,正所谓自作自受罢了。庄子讲修行的功夫了,如此看来庄子的气息是很足的,气血充盈。世人良知被拥塞以后,经络脏腑也被拥塞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修行丹道的人,就知晓其中滋味了。
庄子又说道:“上天贯穿万物,日夜无有止息。人则因为嗜好物欲而堵塞其天窦(耳目鼻口等,也就是六根)。”
庄子又说道:“胞胎当中尚且有空虚之处(阆),可以通气息。心正是因为空灵,可以从天而逍遥游。”
庄子又说道:“室内没有足够多的空旷地方,则婆媳挤在一起,就会争吵(勃谿)。心灵如果不能空灵而游于天,则六根就会相互扰攘。”嘴巴贪求美味,眼睛贪求美色,耳朵贪求靡靡之音,而心无所适从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庄子又说道:“大森林和大山之中,适合于人修身养性,这是由于心神不胜外物的烦扰罢了。在山野之间隐居就很清静了。”这里也呼应了外物的篇名。
10.静然补病
【原文】“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解释】庄子又说道:“富有盛德,德满而溢出,就会成名。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名声过于外溢,就太过于暴露张扬了。”太过于有名声,然而又会引来灾祸。关于溢出,有句有趣的话:女人溢出多少眼泪,正是由于之前脑子进了多少水。
庄子又说道:“由于形势急迫(誸),所以需要研究(稽)谋略;由于争斗,所以需要运用智巧。”由于名声引来灾祸,只要研究应对谋略。两个人打架不需要兵法,多人打架就需要《孙子兵法》了。
庄子又说道:“栅栏的设立,是由于官府防守的需要;事业的成功,是由于顺应大众的意愿。”设置栅栏是为了防止百姓,防止别国的威胁。如果能够顺应大众的意愿,何须设置栅栏呢?君主和百姓之间的矛盾加大,所以需要谋略和智巧。有形的栅栏容易拆除,无形的栅栏,人与人心之间的隔阂,更是很难拆除。正是由于有这些隔阂,所以争斗不休。
庄子又说道:“春天是降雨的时节,草木勃然而生长。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急忙整修锄草的农具(铫鎒)。田间的杂草刚刚被锄完,又有超过一半的杂草又长起来了。农民看着很苦恼,不知为什么会如此,很辛苦。”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心地,这块心田。妄想杂念如同杂草,这批除掉,另外一批杂念又冒出来。在刚刚萌发杂草的时候,就想办法除掉就容易得多;事情还只是兆头,就开始处理;大乱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要提前处理。
庄子又说道:“寂静而不妄动,没有太多的妄想杂念,如此可以补养身体,使得疾病去除,康复如初。”前面所说的锄草,如同去除妄想杂念。杂念如同野草。
庄子又说道:“按摩(搣)眼角(眦)可以延缓容颜的衰老。宁静可以止息急躁(遽)的心情。”庄子教我们普通人的功夫了,大家要注意了。
庄子又说道:“虽然如此,这只是为名利劳心伤神的人所要注意的。因为世人因为病了,所以需要静养;因为容颜衰老了,所以只能如此按摩延缓;因为心情急躁了,所以需要止息。如此并非闲暇安逸的圣人所过问的。”前面所说的那三种情况,都是杂草丛生以后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虽然说是权宜之计,但是总比没有强。虽然锄草又长出来,总比不锄草强。
庄子又说道:“圣人所做的惊骇(駴)天下的事情,神人未尝过问。”圣人指像孔子这样的儒者。
庄子又说道:“贤德的人所做的惊骇天下的事情,圣人未尝过问。”贤德的人比如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上。神人比圣人境界高,圣人又比贤人的境界高。
庄子又说道:“君子所做的惊骇天下的事情,贤德的人未尝过问。”
庄子又说道:“小人为了合时宜所做的事情,君子未尝过问。”君子不屑于为名利,而失去自己的名节。
11.过而不问
【原文】“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解释】庄子又说道:“宋国都城城门演门(城门名称)那个地方,有个人父母死了,由于过于哀伤而容颜都消损了。宋国的国君认为他极其孝顺,所以加封爵位为官师。看到有这等好处,同乡的人纷纷效法,居丧期间都人为刻意消损形貌,导致有一半的人因此而死去。”前者可以说是君子,然而君子如此做法,孔子这样的圣人是未尝过问的。子夏儿子死去,因为过于悲伤而哭瞎了眼睛。孔子教导子夏,不该如此。
庄子又说道:“尧帝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未尝过问,隐遁逃走了。”
庄子又说道:“商汤把天下让给隐者务光,务光未尝过问,因此而大怒。”庄子所讲很连贯,跟前面一个小节连成一体。
庄子又说道:“隐者纪他听闻此事,也未尝过问功名,恐怕会连累自己,就率领弟子隐居到窾水之滨。诸侯仰慕其贤名,纷纷前去慰问。”
庄子又说道:“三年以后,隐者申徒狄因为仰慕纪他,而跳河溺死了。”世人为了名利,无所不用其极。
12.得意忘言
【原文】“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原文】庄子又说道:“使用捕鱼的竹笼(荃),捕到鱼就忘记了竹笼。使用捕兔的网具,捕到兔子就忘记了网具。使用言语关键在于表达意思,得到意思就忘记言语了。”语言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罢了。如果已经看到月亮,为何死死抓住手指不放呢?甚至把手指当成月亮本身了。
庄子又说道:“我如何能够找到得意忘言的人,而跟他谈论大道呢!”相隔两千多年,我们可以与庄子心心相印,成为忘言之交。
第三章 则阳
1.无德有知
【原文】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
【解释】则阳(鲁国人,名字为彭阳,字则阳)到楚国游说,夷节(楚国大臣)向楚王引荐了他。楚王不愿意接见则阳,夷节只好作罢回家。
彭阳见王果(楚国大臣),说道:“先生你为何不向楚王推荐我呢?”王果回答道:“我不如公阅休(隐士名字)。”
彭阳问道:“公阅休是什么人呢?”
王果回答道:“他冬天的时候,就用叉刺(擉)鳖于江上,夏天就休息在山林旁(山樊)。有人经过就问他。他回答道:‘这就是我的住宅。’”
王果又说道:“夷节既然都不能引荐,更何况是我呢!我又不如夷节。”
王果又说道:“夷节的为人,无有德行而有智巧。不以气节自许,可以不择手段地去处事,善于以智巧神化其交际。所以颠倒昏聩于富贵之地。”
王果又说道:“夷节这个人,你让他举荐你,打错算盘了。他不能以德性相助,反而会相互消耗。所以推荐你无益。”
王果又说道:“冬天受冻的人渴望温暖的春天,夏天中暑(暍)的人反而会求冬天的冷风。”赋闲在家的人想当官,当官的人羡慕逍遥自在的隐士。王果劝他知晓为官的利害。
王果又说道:“而且楚王的为人,外形尊贵而显得很有威严,自视甚高而待人刻薄。楚王对于有罪的人,毫无赦免之心,像猛虎一样凶残。除非是内怀贤德,而外有才辩,如同佞臣,如此有勇有谋的人方能伺候好楚王。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如何能够令楚王屈服(桡)呢!”
2.饮人以和
【原文】“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解释】王果又说道:“所以说圣人处于穷困的时候,能够使得家人忘掉其穷困。处于显达的时候,能够使王公大臣忘却爵禄,而转化高傲为谦卑。”庄子穷困的时候,家人会忘却其穷困。因为并不是无官可做,而是不愿意做官罢了。
王果又说道:“圣人虽然入世,只是逍遥游于世间。对于外物,与外物娱乐,如同看电影一样罢了,不会执着于外物。对外物不将不迎,看花开花落。圣人不会受物欲污染,保持本真。不会像丝线一样,放在蓝色染缸就是蓝色,放在红色染缸就是红色。圣人对于人,乐于与人沟通,而又不会受不好的影响,而能够保全自己形体,也能保全自性本心。”前面有讲,夷节这个人,与其交往,不会助长德性,而是损耗德性。
王果又说道:“所以说,圣人行不言之教,虽然没有言语,但是和气熏蒸人。使得世人饮其和气,就似乎已经醉了。圣人只要跟人并立站在一起,就能够感化父子,使得相宜。”
王果又说道:“公阅休为富有盛德的圣人,虽然有感化世人的光明德性,可是却归隐于山林。赋闲其施行教化,不着急出来做官。”相比之下,则阳却汲汲于名利。
王果又说道:“公阅休的思想,与一把人的想法,岂不是相差太远了呢。所以说,‘待公阅休’。”由于楚王的性情残暴,必然要等待大德。令公阅休先感化他,方可去亲近。并不是让则阳等待公阅休举荐他。
3.旧国旧都
【原文】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生而美者,人与之鑑,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閒者也!
【解释】圣人达绸缪。圣人上达于形而上之道,能够解脱事物的纠缠(绸缪)。世人笑蚕作茧自缚,然而却不知自己也作茧自缚。蚕被有形的丝线束缚,看得见的丝线相对来说容易解开。人被无形的丝线所束缚,无形的丝线更难解脱。所谓的无形的丝线是行为所做,心里所想,嘴巴所说,这些都是在吐丝,作茧自缚。
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圣人已经恢复本心,发明本有光明的德性。圣人为大人,有大心,大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大心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周遍天地万物。而世人不知为何如此,其实是每个人的自性本心本来就如此。圣人只是恢复本有良知罢了。
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道德经》中讲,归根曰静,是曰复命。事物纷纷扰扰,给人以无法解脱的束缚,然而归于根本,就是安静。静到了极点,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禅定,就可以恢复自性本心了。动静互为阴阳,本来无动无静,也要打破对静的执着。圣人不管是静是动(摇作),都以天道为宗师。行住坐卧无不是定,并不是一定要打坐。所谓禅定是心安于静定,而不是非得要坐着。即使在打坐,内心妄想纷飞,也不是禅定。圣人本无名,然而世人从而称之为圣人。
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世人忧虑所知甚少,而所行又不能恒久坚持几时,走走止止,停停走走,又如何能够知多少呢?修道如同走路,并不是站在路的起点就全部知晓沿路风景的。走多一步就可以同时多见到一些风景,是知行合一的。修道并不是向外走多远,而是向内走多远,在自己心地上做功夫,恢复本有良知。《道德经》中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生而美者,人与之鑑,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天生就很美丽的人,别人拿镜子给她照,如果不告诉她,说她很美。她不知道自己比别人美。圣人安于天道,如果世人不称之为圣人,他只是顺应自然罢了。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自性本心如同天然的美人,只是世人不知罢了。如果不告诉世人说,你的自性本心本来很美,世人是迷糊的,还不知道。如果你对别人说,你身上有无价之宝,别人肯定打死也不相信。无价之宝即是自性本心,其中具足一切。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顿悟自性本心。自性本心不管是世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听闻也好,不听闻也好,自性本心还是在那里。自性本心的宁静喜乐不会止息。世人喜爱自性本心也不会止息,毕竟是最天然的自性,毕竟是每个人的心灵家园。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圣人大爱世人,而人给予圣人美名。如果不告诉世人,世人是不知晓圣人如何爱世人的。圣人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把世人当成自己的收入,如何不爱呢?圣人以万物,以世人为刍狗,不得不爱。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不管是世人知道,还是不知道,听闻相信,还是不相信,圣人大爱世人都不会终止。圣人只是恢复自性本心罢了。圣人教化世人,无非是发明世人本有光明的德性罢了。世人安于自性家园,也不会止息,也不会有所变化。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自己的故国故乡,只要远远望着都会感到心情舒畅。每个人的自性本心就是故国故乡。虽然不知道,听闻也不信,可是莫名地也会开心。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虽然一眼望过去,会有丘陵草木的遮蔽(缗),这些杂物映入眼中占有十分之九,然而依稀可以看见故国故乡的影子,仍然觉得心情舒畅。所谓丘陵草木对应于物欲,物欲遮蔽本心,遮蔽十分之九,然而还可以依稀看到一点亮光。看一看,听一听故国故乡的消息都会感到开心了。更何况是建起十仞的高台,悬挂在众人之间,让众人可以登台观望呢?或者有人在高台上看清楚,虽然众人没有亲自登上去,听一听,轮流上去看一看,都会感到极其欣喜的。每个人都想亲自上去看个究竟,在高台上的是圣人。世人如果上了高台,也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4.除日无岁
【原文】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解释】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冉相氏为古代的圣王。冉相氏得知大道的中枢(环中),也就是恢复自性本心,因而能随顺自然而成就万物。冉相氏以天地万物同为一体,无始无终,无时无期。
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得道的圣人与万物同游,随顺万物变化,然而一成不变化的是自性本心。不管何时何地,何尝舍弃自性本心呢!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刻意有心以天道为宗师,如此就不能得道为宗师了。如果要以道为师,连成佛成道的欲望也都要放下。世人都是有心以天道为宗师,刻意地追求贤德,实则是追求名利,就会与外物一起失去本性。世人如同飞蛾扑火,都是如此,又能怎么样呢?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圣人不曾有心以天为宗师,不曾刻意仁爱世人,而是不得不爱。圣人以万物、百姓为刍狗而已。在圣人心里,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已经回归于万物诞生之初。爱因斯坦说过,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前面有大风吹大树的公案,大风对应于心,大树的万种孔窍对应于万物实相,万种声音对应于万事万物。树欲静而风不止,圣人的心归于静定,万种声音就止息了,万籁寂静了,也就回归于万物未生之时了。
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圣人与世人同行而不废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圣人有出世的心,但是入于尘世,与世人同行,帮助世人罢了。圣人虽然入于尘世,所言所行周备而不会沉溺(不洫)于物欲。圣人符合于天道,又是什么样的呢?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成汤为一代圣者明君。成汤知晓圣人之道,不管出身多么卑微,只要贤德,就会以之为师。伊尹原本只是厨师,拜为相国。成汤对于看门的贤德的人也不放过。有一个看守王宫御门的武官,官称为御门尹,名为登恒。成汤以他为师傅。身边不乏贤德人才,只是看有慧眼发现罢了。
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成汤虽然以看门官员为师,但是不局限于师傅所教。正所谓依法不依人,以自性本心为师,以良知为师。只是得到明师,以其为镜子,随顺成就自己的本性罢了。
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成汤作为圣人,并非为了礼贤下士的美名而刻意为之。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贤德,而以看门的、做饭的人为师,而是求贤若渴罢了。所谓的名,只是身外剩余之物罢了(嬴法)。如果落于美名,就陷入于是非、得失、美丑的两端了,就有分别心了。
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孔子虽然为人的师傅,可是尽心思虑,如何去为师。如果有心为师,就不是天道的宗师了。每个人应当以自性本心为师,如此才是天道的宗师。
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容成氏传说为古代帝王。容成氏曾经说过:“除去日,就没有岁了。所谓的岁,就是一年。一年为日积月累所得,如果把日去除,就没有年了。如果把内去除,就无外了。如果把自性本心遮蔽,如何能够成就外物呢?如果把镜子遮住,如何能够照见外物的影子呢?”西方科学割裂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割裂了心和物,所以遇见根本的困难了。除去内心,则无外物了。苏东坡有一首琴诗,如果琴上有琴声,为何放在匣子里不自鸣?如果手指上有琴声,为何不在手指上听?手指对应于内心,琴对应外物实相。琴声对应于万事万物。
5.求道而已
【原文】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解释】魏惠王(魏莹)与齐桓公订立盟约,然而齐桓公却违背盟约。魏惠王大怒,打算派刺客刺杀齐桓公。
公孙衍当时当犀首(相当于后世的虎牙将军)这个官职,听闻这个消息,感到很羞耻。他对魏惠王说道:“君候你为万乘之君,为大国的君主,而却如同匹夫一样去报仇!公孙衍请君候给我甲兵二十万,为君候你攻打齐国,俘虏其百姓,牵着他的牛马。让齐桓公难受一下,让他急火攻心,而痈疽发于背上。然后攻破并占领他的国家。齐国的大将田忌也会望风而逃,然后我就用鞭子抽打他的背,还要折断他的脊梁。”
魏国的贤臣季子听闻了,又认为公孙衍的做法比较可耻,就说道:“筑起十仞高的城池,城池已经筑起十仞,而后又去破坏掉,这都是苦了筑城人。坏了又要筑城了。现在兵戈不起足足有七年了,这是王业的根基所在。也是由于君候的仁德所致。公孙衍实在是挑起战乱的人,不可以听取他的意见。”胥靡,服劳役的筑城人。
魏国的贤臣华子听闻了,又以季子所讲为丑,他说道:“竭力劝谏讨伐齐国的人,这是在挑起战乱。劝说不要讨伐的,也是在扰乱人心。评论讨伐还是不讨伐是扰乱人心,这样的评论者也是在扰乱人心。”
魏惠王听闻就问道:“按照你的看法,该如何办呢?”
华子回答道:“君候只要求道就可以了!”如果君主符合于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然魏国就不会有危险了。华子还有功利心,而不知求于大道。十仞高的城墙不算高,更严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围墙。人与人之间被物欲所间隔,所堵塞,所遮蔽,所以心无法相通,就有怨恨,就会有战争了。
6.有国于蜗
【原文】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解释】惠子听闻魏国的戴晋人为得道的贤者,所以引荐给魏王。
戴晋人问道:“有名字叫蜗牛的小动物,君候可听说过呢?”魏王回答道:“知道的。”
戴晋人又说道:“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左角,名字为触氏;另外一个国家在蜗牛的右角,名字为蛮氏。”虽然两个国家名字不同,实则都是一个蜗牛身上的两个触角罢了,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的。鲁国为周公的封地;齐国为姜太公的封地。周朝几百个诸侯国无不是如此,本来好些君候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九头鸟为了争夺食物,打得头破血流,可是它们却不知道,它们有共同的一个胃,不管谁吃进去都一样。
戴晋人又说道:“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倒伏在地的尸首有数万之多。胜方追逐败北的一方,足足追了十五天才返回。”
魏王听了就问道:“咦!这都是假的吧?”
戴晋人又说道:“为臣尝试为君候证实此话。君候以意推测四方上下有穷尽吗?”君候回答道:“没有穷尽。”
戴晋人又说道:“既然知晓游心于无穷的大道之乡,却反而局限在人迹所至的狭小之国。四方上下的无穷尽和狭小之国对比,相差很巨大吧?国家如此渺小,小到似乎都可以说存在,也可以忽略不计了吧?”魏王回答道:“是的。”
戴晋人又说道:“四海之内,人迹通达之处有个国家叫魏,于魏国中有魏国都城梁,于都城梁中有王侯。王侯和蛮氏,两者之间有什么根本区别吗?”戴晋人真会起名字,蛮氏似乎是野蛮人,把魏王比喻成随便发动战争的野蛮人了。
魏王回答道:“没有区别。”客人走后,魏王有点怅然若失的样子。
客人出去后,惠子拜见魏王。
魏王说道:“刚才的客人是大人,是得道的人。称之为圣人都不足以形容。”所谓大人是有大心的人,并非年龄大,并非官大。
惠子回答道:“吹奏竹管,尚且还会有宏大的声音(嗃);吹剑头的小孔,只会听到细微的声音(吷)而已。尧舜,世人所赞誉的圣人。在戴晋人面前谈论尧舜,尧舜就犹如细微的声音罢了。”
7.其志无穷
【原文】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妄登极者,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而何以为存?”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解释】孔子去楚国,寄宿在蚁丘山卖水浆的人家中。所谓的水浆就是解渴的饮品。卖水浆人家的邻居,夫妻和奴仆都登上屋顶观看孔子的车骑。子路问道:“那些人纷纷(稯稯)登上屋顶干什么呢?”
孔子回答道:“那些人是圣人市南宜僚的仆从。此人自己隐姓埋名于普通百姓之中,隐藏于乡村田野之间。”
孔子又说道:“他的名声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其志向上达于道无有穷尽。虽然还在开口说话,但是他的心未曾有什么言语了。心处于静定了。他德性高洁,似乎违背世俗常理,只是由于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罢了。在陆地而犹如沉入水中,比喻身在市朝而自隐。这个人就是隐居的圣人市南宜僚吧?”
子路请求孔子,去召见这位隐士。孔子说道:“还是算了吧!他知道我对他十分了解,知晓孔丘我这次去楚国,必然会令楚王召见他。他也许以为孔丘是谄佞之人。”
孔子又说道:“这样的话,他对于谄佞的人,听闻说话都会感到羞耻,更何况是亲自见到呢!你凭什么以为他还在那里呢?”
子路再去看的时候,屋子空无一人了。
8.深耕心地
【原文】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解释】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官吏问子牢(孔子弟子)道:“你为政不太粗疏(卤莽)了,治理百姓不要太草率(灭裂)了。”
他又说道:“以前我耕种庄稼的时候,耕地很粗疏,则庄稼也以粗疏的态度报答我;锄草很草率,则庄稼也以草率的态度报答我。”
他又说道:“我来年改变耕作方式,深耕土地而仔细锄草(熟耰)。禾苗就很繁茂,粮食颗粒饱满,我一整年都饱食(厌飧)无忧了。”工作和修行也是如此,如果以粗疏草率对待,也会以粗疏草率的结果来报答。如果我们能够深耕心地,进入无上甚深禅定,心地的杂草就会清除干净了。不管做什么,只要一门专一持久深入,就会成功了。
庄子听闻就说道:“现在的人调养身体,调理心神,大多耗时封疆官吏所说的那样。”真正的福田是自己的心田,真正的福地是自己的心地。方丈穿着袈裟,上面有一格格的图案,代表着福田。如果有物欲的杂草,就要及时清除。
庄子又说道:“逃遁其自然天理,背离其自然本性,泯灭其良知真情,失去其真神,精神耗散,这都是由于太多有为、追逐物欲所造成。”
庄子又说道:“所以说,粗疏其本性的人,欲念和恶念所造的孽,对本性所造成的伤害,就好像是芦苇(萑苇)对禾苗造成的伤害。”心地长满杂草,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伤害本性。
庄子又说道:“芦苇(蒹葭)刚刚开始萌生的时候,可以扶持我的形体。吃饭穿衣这些初始的欲望,可以供养人的形体,然而如果整天想着吃山珍海味,穿华丽高贵的礼服,这就危害本性了。如此久了,就会遮蔽自我本性。”芦苇长高大了,就会遮蔽禾苗,使得禾苗不见天日了。欲望膨胀长大了,就会遮蔽本性,使得失去本性的光明。
庄子又说道:“就像是浑身的疥疮一起并发溃烂,毒素不知从哪里排泄出。毒疮、内热和溺精等就是这样发生的。”如果不注意修身养性,疾病一起发作的时候,可就晚了。
9.立人所病
【原文】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
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
【解释】柏矩为鲁国人,师从老子学道。他对老子说道:“请求游学于天下,到列国去宣传先生之道。”老子听了就说道:“还是算了吧!天下的情况跟这里没有什么两样。”他还是不放弃想法,又向老子请辞。老子问道:“你将要从哪里开始讲道呢?”他回答道:“从齐国开始。”
柏矩来到齐国,见到街头有一具受刑的死尸(辜人)。他就用手强推,把尸体摆正,然后解下朝服把尸体覆盖住。他就仰天嚎啕大哭,说道:“你呀,你呀!天下有大灾祸(大菑),唯独你却先遭遇上了,离开了人世。”
他又说道:“人们常说‘不要偷盗,不要杀人’。可是荣辱观念树立起来了,然后目睹太多荣辱的事情,就会犯病了。看到有钱有势的人很荣耀,看到穷困卑贱的人很耻辱,所以就都争相去得到名利,所以就会犯病了。财货聚集起来,然后世人目睹就会争夺了。”《道德经》中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他又说道:“现在树立世人所困扰的荣辱观念,聚集世人所争夺的财货。世人就会被荣辱、财货所困扰,就会为此不择手段,疲于奔命,永无休止之时。如果想不至于此地步,不遭受刑罚死于非命,这怎么可能呢!”
10.失为在己
【原文】“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已;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解释】柏矩又说道:“古代的君主,把功劳归于百姓,把过失归于自己。”成汤为商代开国君主,为一代明君,伊尹辅佐他。成汤在位的时候,曾经连续七年大旱。他坐在柴火堆上,向上天祷告求雨。他说如果上天有什么要怪罪的,就降罪于他一个人身上,不要殃及百姓。
柏矩又说道:“把正确的做法归于百姓,把胡乱枉为的做法归于自己。”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做法,都怪自己,不会过多地责怪百姓。对于经营企业的领导是否也应该推功揽过呢?
柏矩又说道:“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受到刑罚的伤害,就会退而自责,反思自己的过失。”对于这个受刑而死去的人而言,君主也应该要反思自己的过失。
柏矩又说道:“现在则跟古代明王刚好相反。故意隐匿事物的真实情况,而责怪百姓不了解。故意加大事情的难度,而加罪于不敢做为的人。加重任务,而处罚不能胜任的人。增加路途,而诛杀不能按期而到的人。”
柏矩又说道:“百姓的智慧和力气都竭尽了,则只好伪造虚假应对了。居于高位的人每天都以伪诈对待百姓,底层的百姓如何不虚假应对呢!只好疲于奔命了。”
柏矩又说道:“气力不足则只好伪造了(如果一天要搬动多少石头构筑城池,气力不足只要弄虚作假了,否则无法完成);聪明不足则只好欺瞒了(如果君主要臣下想出外交的万全之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为了保命,只好欺瞒了);财货不足,为了保命,则只好盗窃了。”
柏矩又说道:“盗窃行为的发生,到底该责怪谁呢?”百姓难以治理,君主该反省自己。
11.莫见其门
【原文】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解释】蘧伯玉为卫国贤德的大夫。蘧伯玉活到六十岁而六十年以来都是与时俱进的。正如《大学》里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未尝不是一开始肯定的,而最终却认为是错误的。六十年以来,可以说蘧伯玉的良知一点点显现,所以认识就不断地进步。世人最难知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自性本心。
现在认为所谓对的事情,并不是五十九岁的时候认为是错的,这是不一定的。五十九岁认为错的,六十岁可能认为对,也可能还是认为错的。形容蘧伯玉一年年地恢复自己的本心,恢复自己固有的良知。如此贤德的大夫,尚且如此,由此可见恢复良知有多艰难。
只看见万物生长,而不能见到其大道的根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万物属于器世界。大道为形而上,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所以看不到根本。
万物都从大道中生出,而却看不见天门。《道德经》中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世人都自以为自己所知很尊贵,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聪明,以为自己博学多才,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然而世人却不知凭借自己所知,去探究所不知的真理,而最终得到真知。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糊涂嘛!苏格拉底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而雅典城所谓的聪明人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知晓自己自性本心,这才是真正的真知。
已乎已乎!算了吧,算了吧!世人都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而不能醒悟,这是最大的糊涂。如果不能自己去反省,这注定是无处可逃的,终其一生都稀里糊涂的过了。
世人所认为对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当今世界面临新的科学革命,传统文化复兴会令真正的科学思想回归。霍金曾感叹哲学已死。西方量子理论所认为对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西方科学家行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后面长达一百年,如今是知行合一的时候了。
12.灵公为灵
【原文】仲尼问于大史大弢、伯常骞、狶韦曰:“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大弢曰:“是因是也。”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史鳅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狶韦曰:“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槨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曰:‘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之二人何足以识之!”
【解释】孔子问卫灵公的史官大弢、伯常骞和狶韦道:“卫灵公沉湎于饮酒作乐,不愿意处理国家政事。经常出外田猎,用网捕捉走兽,用弓箭射杀飞禽。不爱参加诸侯间的交际活动。可是死后却追加谥号为灵公,这是为何呢?”看卫灵公所为,十足的昏君,如何能够称之为灵呢?
大弢回答道:“给他这个谥号,是因为有这样的德行。”卫灵公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令史官能够给他如此高的评价。
伯常骞回答道:“卫灵公有三个妻子,在同一个洗澡盆中洗澡。史鳅(卫灵公贤德大臣)奉召而进入卫灵公的寓所。卫灵公只好急忙接过衣裳遮丑,恭敬地接见史鳅。”卫灵公对待贤德大臣,有点周公吐脯的风范了。周公正在吃饭的时候,贤臣拜见,就会马上吐出饭菜,急忙接见。周公正在洗头的时候,贤臣拜见,就会马上盘起头发,急忙接见。
伯常骞又说道:“虽然平时卫灵公表现得极其傲慢,但是见到贤臣如此肃穆恭敬,这是之所以追加谥号为灵公的缘故。”
狶韦回答道:“卫灵公死后,占卜说埋葬在预先构筑的墓地不太吉利,而占卜说埋葬在沙丘(地名)就吉利。挖掘数仞之深,得到一个石制的外棺。清洗干净后仔细查看,有铭文刻在上面,写道:‘子孙不足以保住墓地,后世灵公夺此墓地而埋葬于此。’”
狶韦又说道:“灵公虽然乱但是不离政事根本。政事的根本是举贤任能,所以称之为灵。卫灵公可以称之为灵已经很久了,你们两个又怎么能够知晓此事呢!”其它两个人都在是非上辩白,然而却不知是非从天然自性中分化而出。自性本心可以称之为灵台,卫灵公不会偏离灵台太远,所以称之为灵公。
13.丘里之言
【原文】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殊能,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于大山,木石同坛。此之谓丘里之言。”
【解释】少知(人名)问大公调(人名)道:“什么叫关于丘里的妙论呢?”丘里也就是乡里。
大公调回答道:“所谓丘里,就是聚合十个姓氏的人家,上百个人在一起,所形成的风俗。”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丘;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大公调又说道:“把差异的姓氏、上百个差异的人合在一起,成为同一个乡里,同一个乡里就有同样的风俗。如此可以称之为同。”让我们想到惠施关于合同异的学说。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如此为大同。天地万物本来都是不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竹叶,王阳明先生格竹子估计也会想到这一点的。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男女习惯有差异,可是没有关系。东西方合在一起,同为人类共同体,可以称之为大同。男女组成家庭,同为一家。高明的调和者会经营家庭,弹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高明的治国者也是如此,弹奏出和谐的社会大治乐章。
大公调又说道:“如果把同一个乡里散开,就成为差异的姓氏,上百个差异的个人,如此可以称之为异。”西方价值观崇尚个人自由,也就是崇尚差异,崇尚个人特质,如此就会有纷争。东方价值观崇尚和而不同,也就是崇尚大同,不要太多个性冒尖的东西。如此就会和谐。因为中国人知道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大公调又说道:“指向马的百个不同的部分,各部分是差异的,如此分散就不能得到马;然而把马系在面前,合百个不同的部分,就可以称之为马。”量子物理科学家为天下万物忙得不亦乐乎,实则天下一马。今年是鸡年,也可以说天下一鸡。整个宇宙对应于一匹马,科学家分散观察不同差异的个体,就会出现电子、中微子、希格斯粒子等不同的粒子。高明的科学家能够调和不同的粒子,弹奏出宇宙万物和谐美妙的乐章。不高明的科学家,就只能看到不同的粒子,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
大公调又说道:“所以说,山丘从卑下积累尘土砂石而能成其高,砂石尘土都为不同的个体,然而合起来同为一体。江河把差异的水流合起来,同为一体,所以能够成其大。大海又把差异的百川合起来,同为一体,所以称之为大海。大人有大爱之心,有大心,把天下差异的人,差异的私心合并起来,天下同为一家,称之为大公。”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私心,但是大人能够看到每个人的自性本心都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本心上遮蔽或深或浅的物欲。私心的不同只是物欲遮蔽深浅程度不同罢了。
大公调又说道:“所以,不同的差异个体合起来,成为大同。外来一个差异的个体进入,虽然有主人,但是不会太过于排斥和偏执。不同的差异的国家合起来,成为大同世界。外来一个差异的个体进入,虽然有主见,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不会太过于排斥和偏执,又能够把外来的东西给融入进去,形成新的大同世界。外来的言语从外而入我的内心,虽然我自有主见而不会偏执。”大人找到自身真正的主人,也就是自性本心。每个人都是一个差异的个体,大人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会偏执。由此可见,春秋五霸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当今世界也是如此。
大公调又说道:“有一个差异的个体从大同中离散出去,虽然有君主之正,而不会拒绝。”对于明王而言,如果富有盛德,差异的百姓个体不远千里就会前来归附。如果个体离去,也许是做得不够了,就不会拒绝,就会反思自己。宇宙为一整体,天下一马,虽然暂时分出差异的个体中微子,可是却不会太过于执着。中微子只不过是中微子实相和心相互作用一瞬间所产生的罢了。
大公调又说道:“一年四季有四时,虽然寒暑燥等不同的气,上天不会偏赐,所以一年有好的收成。”如果一年四季都是相同的,也许就不会有好的收成了。
大公调又说道:“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职责,君主不会偏私某个官职,将百官之力形成合力,所以国家能够大治。”一身如同一国,五官有不同的功能,然而不会偏私某个器官。如果偏私在吃,其身就不会康泰了。
大公调又说道:“文武百官有不同的才能,担任不同的职务,大人不会偏赐,所以能够德行圆满而完备。”《道德经》中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整辆车由不同的部分构成,正是形成一体,所以有车的功用。一国如同一辆车,哪个部分都重要,关键是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有国家的大治。
大公调又说道:“万物虽然都有不同的理。一物必有一理。然而大道不会偏私于一物,所以大道无名,而万物皆归。”
大公调又说道:“大道无名,所以无为。虽然说无为,可是无不为。”天地万物,中微子、电子、夸克等,一物必有一理,一物必有一名。然而名都是给起的,道也是勉强起的名字。万物都归于道,都合于道。万物在道都是同的。然而却没有一个名字。正是由于大道无形无相,看似山谷那样虚空,看似无用然而有大用。车轱辘中间有空,所以有车的用;房屋中间有空,所以有居住的功用。
大公调又说道:“时间有始有终,世间有变有化,大道无始无终,自性本心真常不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不亮西方亮。社稷有兴衰,人情有离合。”天地万物组成了这个世界,世界归于大道,归于大同。然而构成的个体都在随着时间而循环往复地变化。
大公调又说道:“福祸无常(淳淳)而至,有所拂逆而有所顺宜,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流转变化。”大道分化为是非、福祸、贫富。福祸虽然不同,然而合起来为大同。福祸都在随时间变化,人的命运有起起落落。有时候顺一些,有时候逆一些。喜怒哀乐未发,合起来称之为中,中分散而为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合起来才有美味,如果单单一个味道,就会腻味了。伊尹为得道高人,融通中医药,著有《汤液经》;融通厨艺,成为中国厨神;融通治国理政,成为一代贤相。药物有寒有热,一种药物有一种偏差,刚好可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需要调和在一起,有君臣佐使,同为一副方剂,如此对于身体才有大治。
大公调又说道:“有所正确的,也有所差错的。”福祸无常,可是并不是都是正确的,刚好让好人遭受灾祸了;也有可能让坏人得到好处了。然而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原因。股市如同人生,我们看股票的起落,有时特别低,有时高得离谱。不管是怎么样的价位,也必定是合理的价位,如果不合理,也不会出现。所以存在必然是合理的。只是原因比较隐蔽,让人不容易察觉罢了,所以世人会认为有差错。人生也有起落,也有福祸。
大公调又说道:“比如大泽,百种树木虽然不同,形态各异,但是都同样生长在同样一片大泽之中。”无数种微观粒子,虽然形态各异,然而都同样生长在宇宙之中。
大公调又说道:“再观看大山之中,百种树木,万种石头都同处于一块地方。”大同包含有小同。百种树木合起来称之为小同。树木和石头又合在一起称之为大同。电子和原子核合起来为原子,如此为小同。不同的原子又合起来,成为分子。分子又组合起来成为万事万物,组成这个大同世界。
大公调又说道:“万事万物形态各异,如果以道看破,则如孔子所说一以贯之就可以了。万事万物都归于一,归于大道。如果看不破,就各自为是,争论不休。这就是所谓关于丘里的言论。”虽然很土的乡里言论,但是实则是无上天音。百家争鸣,百家虽然言论各异,但是合起来并无什么不同。爱因斯坦和波尔争辩一辈子,无法形成大同,然而站在更高的视角,形而上的视角,就可以归于同一了。
14.道者为公
【原文】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解释】少知又问道:“然则把丘里的言论称之为道,足以胜任吗?”
大公调回答道:“不足以称之就是大道本身。”关于丘里的言论只是大道的一小勺而已,并不能说就等于大道本身了。
大公调回答道:“现在我们计算事物的数目,远远不止于一万个,而大约称之为万物。只是形容数目太多了,所以勉强称之为万罢了。”大道本来无名,只是勉强起个名字为道罢了。大道无形无相,无有止境,不能说就是如此而已。
大公调回答道:“所以说,天地为有形体里面算最大的。天覆地载,恩养万物。然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比天地更大的是阴阳。阴阳,为气之最大的。天有天气,地有地气。天地归于阴阳。然而比阴阳更大的,就是大道了。大道分出阴阳,就有是非、善恶、福祸。大道为天下大公,为天地、阴阳、万物所公用。在万事万物之中,都存在大道的形迹。”
大公调回答道:“正是由于道大,无形无相,无穷无尽,所以勉强以一个道字称呼罢了。”
大公调回答道:“可以将天地、阴阳、万物这些差异的个体组成大道,同归于大道。这里只是举丘里之言作为例子见证大道罢了,然而如何能够将此言论与大道相提并论呢!”
大公调回答道:“如果以丘里言论和大道相辨别,就好像是狗马那样,差别很远了。”
15.万物何起
【原文】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解释】少知又问道:“四海之内,天地之间,万物是从何处生出来的呢?”
大公调回答道:“阴阳推移,互相照应,互相遮盖,相生相克。阴阳一对互相都是对应的。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有东必有西,有动必有静,有福必有祸。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此互相遮盖,互相隐藏。阴能生阳,也能克于阳。阳能生阴,也能克于阴。”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女人属于阴,如果能够柔顺平和,就能够生阳,有利于丈夫。相反地,如果刚勇强悍,就不能够生阳,反而有克于丈夫。
大公调又说道:“阴阳随四时而变化,一天也类似于一年四季变化,阴阳之气也不断变化。阴阳之气相互迭代变化,寒暑往来,贫富起落。阴阳之气顺,就会相生,比如春夏。天地之气顺,就会相生。天地之气逆,就会相杀,比如秋冬。”
大公调又说道:“爱、憎、进、退,也是就会凭空而起了。”这里说桥起,很形象。桥连接此岸和彼岸,无此岸就无彼岸,有此岸就有彼岸。搭建拱桥,此岸和彼岸就归于一。无爱就无憎,无进就无退。社稷也有气数,也有阴阳之气的变化。如果社稷之气不顺,则贤人退而归隐等待天时。此一时彼一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该退则隐退,保全其身;文种该退不退,则有杀身之祸。
大公调又说道:“雌雄两相合,夫妻两相合,阴阳相对应,阴阳相滋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此就常有子孙后代。”万物众生莫不如此,从而生生不息。这也就回答万物怎么生出来的问题。
第六章 让王
1.尧舜让天下
【原文】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捲捲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解释】尧把天下让给贤人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把天下让给得道的隐居者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道:“让我来当天子,还是可以的。虽然可以胜任,但是我刚好患有隐忧症(对权力地位的隐忧,担忧当天子给自己带来的灾祸)。我正要治疗,没有闲暇治理天下了。”天下可以说是最贵重了,当天子位高权重,但是如此大的诱惑,也不足以让贤人伤害自性本心。又何况是其它的外物呢?更是无足挂齿了。只有忘却天下,无所作为,拱手而天下大治的人,能够托付天下给他。
尧禅让给舜,舜也效法尧。舜要把天下让给贤者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道:“我刚好患有隐忧症,正在治疗,没有闲暇治理天下。”所以说,天下可以说是天下最大的宝器了,但是如此大宝物,不能用来交换性命。如果性命被伤害,良知被覆盖,这是得道的人不愿意看到的。这是有道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地方。有道的人把道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不会背道而驰。
舜又把天下让给贤人善卷,善卷说道:“我立于宇宙之中,冬天穿动物的皮毛,夏天穿葛布衣服;春天耕种播种,形体足以承受劳作;秋天收藏谷物,身体足以得到休息和供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可以逍遥游于天地之间,而能够自得其乐。我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够了解我!”于是善卷不接受好意,于是离开舜而逃入深山老林之中,不知道去哪里了。
舜又要把天下让给好朋友石户之农,传说这个人做鱼非常好吃。石户之农说道:“舜(后,君后)做事很认真,似乎很勤奋努力(葆力),劳倦的样子(捲捲乎)。”石户之农担心舜还没有达到至德,舜还会过来为难他。于是夫妻二人,背的背,扛的扛,带着孩子逃到海上的荒岛上去了,终其一生都没有返回。
2.成国于岐山
【原文】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却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䇲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解释】太王古公亶父居住在邠(今陕西省旬邑西南),游牧民族常来侵扰。周武王的时候追封亶父为太王。亶父为周文王的祖父。狄人,秦汉的时候称之为匈奴。
古公亶父就送兽皮、布帛给他们,不接受;送狗和马匹给他们,也不接受;送珠宝美玉给他们,还是不接受。狄人所求的是土地。
太王亶父说道:“如果要争夺土地,就要引起杀戮。和人家的兄长居住在一起,却要杀害其弟弟。和人家的父亲居住在一起,却要杀害其子女。如果引起战争,一起生活的人都会有死伤的危险,我着实不能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太王亶父不忍心因为争夺土地而引起双方无谓的死伤。
太王亶父说道:“你们就暂且勉强居住在这里吧!我自己先走了,当我的臣民和当狄人的臣民又有何不同呢!况且,我听说过一句话,不能用所用来养育百姓的土地来伤害所要养育的百姓。”因此拄着拐杖离开邠地。
太王亶父来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百姓都拖儿带女地相连成一片,跟随着太王来到那里。于是在岐山旁建立了国家。
太王亶父是最能够尊重性命的了,不会为了土地而争斗。
能够尊重性命的人,虽然富贵,但是不会因为贪求物欲和权力而伤害自身;虽然贫贱,也不会因为追求利益而伤害形体。
当今的世人,居于高官显位,皆看重权势,担心失去它。见到私利而轻率地因此失去自己的性命,岂不是很糊涂吗!有如此贤德的祖上,难怪能出周文王这样的子孙。
3.越人弑君
【原文】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
【解释】越国三代国君都被弑杀(臣下杀君主称之为弑)。王子搜被选为新国君,他很担心自己又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逃到了山洞(丹穴)里躲避起来。
而越国一日不可无国君,到处寻找王子搜都找不到,追踪到了山洞那里。王子搜还是不肯出来,越国人只好用艾草薰他。再用国君乘坐的豪华马车接他回国。
王子搜拉着登车的拉绳,仰天而长叹道:“国君之位啊,国君之位!为何我想躲都躲不掉呢!”
王子搜并非厌恶为国君,而是厌恶当上国君之后的祸患罢了。
像王子搜这样的国君,可以说不会因为国家权力而伤害性命。像这样的人,正是越国人想要奉为国君的最佳人选。
4.韩魏争地
【原文】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
【解释】韩、魏两国相互争夺边境上的土地。子华子(魏国人)拜见昭僖侯(魏国国君),看到昭僖侯面有忧色。
子华子问道:“假如现在让天下的人都在国君你的面前写下契约,契约中写道‘左手夺取(攫之)土地则右手将被砍掉,右手夺取土地则左手将被砍掉。然而夺取土地的人将会拥有天下。’国君你还愿意去夺取土地吗?”
昭僖侯听了,就回答道:“寡人我当然不愿意了。”如果昭僖侯去夺取土地,会有砍手的危险,不愿意去做了。
子华子听了就说道:“国君说的很好!从这一点看来,双臂还是比天下更加重要。身体比双臂又要重要一些。韩国的土地远远不如全天下的土地重要。而今魏国所争夺的土地,又远远轻于韩国全国的土地。现在所争的地方,只不过是弹丸之地罢了。国君为何忧愁伤身,伤害性命,忧心忡忡地担心得不到那么一丁点土地呢!”
昭僖侯听了,就说道:“讲得太好了!之前教导寡人的人众多,可是未尝听闻如此的珍贵的言论。”
子华子可以说是知轻重的人啊。世人往往沉溺于物欲,不知轻重。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5.随候之珠
【原文】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与?”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者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解释】鲁国国君(鲁哀公)听闻颜阖(鲁国的隐士)是得道的人,就派人先行送去聘礼以示恭敬。颜阖居住在陋巷当中,身穿粗布衣服(苴布),而在那里喂牛。
鲁哀公的使者到了,颜阖自己接待使者。使者问道:“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道:“这里正是颜阖的家。”使者送上聘礼。颜阖看了,就说道:“恐怕听话的人有什么谬误,误传了国君的口谕,而使得使者你有过失,不如你回去再好好审查确认一下再来。”使者听了,还真就回去确认了一下,再回来找颜阖。可是再也找不到他了。所以说,像颜阖这样的贤者,真是厌恶富贵之人啊。不是厌恶富贵,而是厌恶富贵所带来的灾祸。
所以说,道的真谛可以用以治身,修身养性,而其残余就足以治理国家了,它的粪草(土苴)就足以治天下了。此句似乎狂言,然而并非虚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大道比论语重要得多。
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只不过是圣人多余的事罢了,并非可以用来保全身体,修养性命的。
当今世俗所谓的君子,大多为了外物而危及自身,放弃性命以殉物,岂不是很可悲呢!
圣人则不同,圣人不会舍本逐末。圣人行动做事,必先审察是否伤害性命,孰轻孰重,才会去做。
现在这里有这样的人,用随侯的宝珠去弹射千仞那么高的麻雀,世人必定会笑话他。传说周朝的时候,随国的国君得到一个宝珠,极其珍贵。自性本心比外物要珍贵得多,而世人宁愿失去自性本心而去得到外物,这岂不是很可笑吗?外物就好像是麻雀那样微不足道。
为什么大家会笑话他呢?因为他用贵重的东西去换取轻贱的东西。我们在跟着笑话这个人的同时,也要认真地反省自己有无犯同样的错误呢?也许我们人人都在犯这个错误,却不知道,庄子在委婉给我们指出来。
说到性命,难道仅仅像随侯的宝珠那么贵重吗!性命远远比宝珠重要得多。然而我们仅仅看到有形的性命,看不到无形的性命。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把道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自性本心是一身真正的主人,这远远比有形的臭皮囊要重要。如果失去本心,人就如同行尸走肉。如果能够找回本心,身体也能够延年益寿,增加智慧。
6.子列子穷
【原文】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解释】列子很贫穷,带有经受饥饿的面色。
郑子阳(郑国的相国)的门客说道:“列子是有道之士,可是在你的国都居然受穷困之苦,你岂不是成为不好贤士之人了吗?”郑子阳当即下令官吏送粮食给列子。
列子见到使者,再三拜谢而推辞不肯接受。使者退去,列子进来。列子的妻子望着他,捶胸顿足埋怨他,说道:“臣妾听闻有道之人的妻子和儿女,都能得到安逸和快乐,然而现在却要忍饥挨饿。现在我们面带饥色,相国觉得自己有过失,怠慢贤士,所以专程派人过来送粮食,可是先生却不愿意接受,岂不是太过于傲慢了吗!”
列子听了,就笑着对自己妻子说道:“相国并非自己知道我为怀道之士,也并非自己知道我受贫困之苦。只是听别人的言语,就给我送粮食。以后同样也会因为别人的言语,降罪于我。这也是我不接受的缘故。”后来,民众果然发难,而杀死相国郑子阳。据历史记载,正果相国郑子阳,为人严酷无情,民怨极深,终究招致杀身之祸。
7.楚昭王失国
【原文】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己复矣,又何赏之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解释】楚昭王为楚平王之子。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伍子胥投奔吴王阖闾,请求发兵攻打楚国。当时楚平王已经去世,楚昭王即位为国君,吴军攻破楚国都城。楚昭王放弃楚国而投奔随国,而后又投奔郑国。屠羊说(一个杀羊为生的人)跟随楚昭王一起走。
楚昭王返回楚国,奖赏跟随他一起出去的人,恩及屠羊说。
屠羊说说道:“大王失去国家,而我失去屠羊之业。大王返回国家,而我也重新得到屠羊之业。臣下的爵位和俸禄已经得到恢复了,又如何还能够接受额外的赏赐呢!”
楚昭王听说了以后,就对封赏的人说道:“强行把赏赐给他,不要也得要!”
屠羊说说道:“大王失去国家,并非臣下的罪过,所以我不愿意接受惩罚;大王返回国家,并非臣下的功劳,所以我不敢接受赏赐。”
楚昭王听闻,就说道:“召见他!”
屠羊说说道:“按照楚国的法令,必然有重赏大功的人,而后才能得到觐见国君的机会。现在臣下的智谋不足以保全国家,而勇不足以杀死敌寇。吴国的军队攻入郢都,我因为畏惧艰难而逃避贼寇,并非故意追随大王。现在大王废除成法,毁坏公约而召见我。这实在并非臣下所愿,不想因此而传闻于天下。”
楚昭王对司马子綦说道:“屠羊说此人虽然身处于如此卑贱的地位,然而却能够深明大义,子綦你还是替我以三公的高位去延请他吧。”
屠羊说说道:“三公那样的高位,我深知其位贵于屠羊的店铺。万钟(一钟相当于六斛四斗)那么多的俸禄,我深知必定很富足,比屠羊获利多得多。然而岂能因为我个人贪求爵位和俸禄,而使得我的国君因此而落了个赏罚不公的罪名呢!我实在是不敢当此重任,但愿我还是返回屠羊的店铺。”于是还是不肯接受。
8.原宪居鲁
【原文】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解释】孔子的弟子原宪居住在鲁国,所居住的地方极其狭小,四面各有一堵墙罢了。一丈长的土墙称之为堵,四面都是一丈长的土墙围成的居室是极其狭小的了。
用鲜茅草盖房子,作为屋顶;用草编织成门户,很不完整美观;用曲折的桑树条作为门户的转轴;用瓮罐作为两间房屋的窗户;用粗布塞住瓮窗,当成窗帘。每逢下雨天,上面漏雨,下面湿漉漉的。可是原宪还正坐而弦歌,自娱自乐。一点都看不出有什么忧愁。真有点颜回的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
孔子另外有个弟子子贡,乘坐高头大马,里面穿着青红色(绀)内衣,而外面穿着白色的外衣。由于马车太过于豪华高大,陋巷都无法容纳得下。子贡如此高调地去见原宪。
原宪戴着裂开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后跟的鞋子,拄着藜藤制作的拐杖,应声而开门。
子贡问道:“哎呀!先生何故穷困到如此这般田地呢?”
原宪回答道:“原宪我听闻,无有财富称之为贫,而虽然学了却不能行才能称之为病。而今原宪我充其量也只是贫困而已,并非病了。”
子贡听了,倒退了几步,脸上露出惭愧的神情。
原宪看了,就笑道:“迎合世俗而行事;为了私利,周旋结交朋党;学本来是要成为真人,也就是当真正的人,要恢复本有的良知,现在却用来为别人效劳;施教本来是要培养人才,发明世人本有的明德,然而现在却为了功名利禄;假借仁义而行奸恶之事;讲究车马的华贵装饰。如此原宪我实在是不忍心去做啊。”
9.曾子居卫
【原文】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解释】孔子的弟子曾子居住在卫国,穿着乱麻絮所做的袍子(缊袍),外面没有穿罩衫;脸色浮肿(肿哙);由于辛苦劳作,手脚都磨出老茧(胼胝)。曾子以孝顺闻名,留下四书之一的《大学》。
曾子已经有三天没有生火做饭了,十年没有缝制新衣服了。调整一下帽子,而帽带(缨)就会断掉。拉一下衣襟,而胳膊肘子就会露出来了,衣衫褴褛,衣服已经破旧不堪了。穿鞋子而鞋跟(踵)裂开了。拖着无后跟的破鞋(縰),而吟唱《商颂》自娱自乐,歌声清脆洪亮,就好像是金石玉器发出的悦耳声音。
天子想要得到他,把他当成臣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诸侯想要和他认识,结交成朋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说,善于修养心志的贤人,往往忘却形骸。曾子有志上达于道,只是在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完全忘却了这个臭皮囊了。曾子安贫乐道若此,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善于养形体的人,会忘却利益的诱惑。以自身为贵的人,不会因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得道的人,忘却心智,忘却那些小聪明了。
10.颜回不仕
【原文】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解释】孔子对自己的弟子颜回说道:“颜回啊,你过来!你家里很贫困,而身处卑微的地位,为何不愿意出来做官呢?”
颜回听了自己老师这么说,就回答道:“不愿意做官。颜回我有城郭之外的五十亩田地,足以供给我吃粥了(飦粥,不太稀的粥,如果太稀了,就不耐肚子了)。在城郭内还有田地四十亩,足以种麻养蚕。我自己弹琴足以自娱了。我从先生那里所学的道,足以令我自乐了。颜回我实在不愿意做官。”颜回讲,从孔子那里学道,可以令他自乐,有何可乐呢?为何那么多古圣先贤能够安贫乐道呢?由此可见此道的珍贵。
孔子听了颜回如此说,突然地改变了面容,说道:“实在太好了,颜回你的意愿真的太好了!”颜回是孔门第一高徒了。
孔子又说道:“孔丘我曾经听闻:‘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名利而给自己带来负累;明白自性自得其乐,安贫乐道的人,是不会因为失去外物而感到忧虑的;修养内在明德的人,是不会因为没有显赫的地位而感到惭愧的。’”
孔子又说道:“孔丘我之前吟诵这句话很久了,现在才在颜回身上见到,这是孔丘我最大的收获了。”
11.中山公子牟
【原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
【解释】中山国的公子牟(原本是魏国人,因被封于中山,成为中山国的王子,所以称之为中山公子)对瞻子说道:“身虽然隐遁于江河湖海之上,而心却系朝堂,该怎么办呢?”
瞻子回答道:“应该看重性命,如果知道轻重,就会重视性命而轻视名利了。”
中山公子牟听了,就说道:“虽然从道理上知晓,然而却未能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有些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瞻子说道:“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则顺从它吧,如此精神就不会产生不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而却勉强克制自己,就会造成双重伤害。”瞻子真可谓是贤人,讲得很深刻。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经常遇见双重伤害呢?也许我们碰到偶尔失眠的情况,越想控制自己不要乱想,安心睡觉,越是睡不着。相反地,假如我们顺从心性,暂时睡不着就睡不着,越不想睡反而就容易睡着了。对于修行人的情欲而言,也是如此。如果认为是罪过,刻意压制,反而造成双重伤害,不如转移注意力,就会看淡许多了。
瞻子又说道:“受到双重伤害的人,是不会得到长寿的。”去医院看到承受病痛的人们,就会深刻体会健康的重要了。
魏牟(公子牟原本是魏国人,所以如此称呼),是万辆战车的大国的公子,却隐居于山洞之中,这比原本贫贱之人要难能可贵得多。虽然还没有上达于道,然而却已经有意于领悟大道了。佛陀原本贵为太子,却放下富贵修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2.乐非穷通
【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解释】孔子被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都无法烧火做饭吃。藜菜汤里没有一粒米粒。脸色极其疲惫,而却还有心情在室内弹琴吟唱,自娱自乐。
颜回很乖,在旁边摘菜。子路和子贡两个弟子谈论道:“先生再次被鲁国驱逐出境;绝迹于卫国,从此不敢踏入卫国半步;在宋国受到砍伐大树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自己走投无路。如今又被围困与陈国和蔡国之间,图谋杀害先生的人没有被问罪,凌辱先生的人却没有被禁阻。先生还只顾弹琴吟唱,未尝中断过乐音。君子竟然可以不以困厄感到耻辱,能够达到如此地步吗?”
颜回听了子路和子贡的议论,没有说话,就进来告诉孔子。当然了,颜回不喜欢打小报告。
孔子把琴推掉,不再弹奏了,长叹息道:“仲由(子路)和端木赐(子贡),真是见识短浅之人啊。把他们两位喊过来,我有话要对他们讲。”于是子路和子贡进来,拜见自己的老师。
子路说道:“现在所遭遇的困境,真可谓是走投无路了!”子路心直口快,直接跟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
孔子听了,就说道:“子路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作为君子,如果能够通达于大道,才能称之为通;如果穷困于大道,才能称之为穷。”孔子曾经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对于道,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虽然穷困,但是只要能够有道,就不能称之为穷困。此道为无价的珍宝。孔子可谓是一代明师,虽然身处危险的境地,也不会放弃教化弟子们的机会,没有放弃在事上磨炼弟子们心性的机会。
孔子又说道:“而今孔丘我怀抱仁义之道,只是遭逢乱世,生不逢时所带来的祸患罢了。我又有什么好穷困的呢!”孔子不管遇见怎么样的艰难险阻,未曾失去仁义之道,所以不能称之为穷。前面孔子的弟子曾子、颜回和原宪虽然穷困,但是却未曾失去此道,不能称之为穷。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善于反省内心,就不会穷于大道,就会通达于大道;面临危难而不会失去本有的明德。”
孔子又说道:“严寒的天气已经到来,霜雪已经降下,这时候才能知晓松柏依然茂盛。”
孔子又说道:“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遇见如此困厄,对孔丘我来说,无疑也是庆幸的一件事情!”也许是上天给予孔子的一种考验吧。
孔子说完这番话,一副看似孤傲的样子(削然),毅然又弹琴而吟唱。子路手持盾牌兴奋地舞起来。
子贡说道:“孔子的道深不可测,先生如天那么高洁,而我如同地下那么浅薄低微。”
古代得道的人,穷困也安乐,通达也安乐,不管处境如何。所乐并非在于穷困和通达的变化,所乐在于道德罢了。不管穷困和通达,道德不离于自心,须臾未尝脱离此道,所以安乐。穷困和通达如同寒暑风雨那样变化罢了,穷困也会过去,通达也会过去。人的一生会经历穷困和通达,朝代也会经历兴衰。
所以许由拒绝接受尧帝的禅让,隐居于颍水之阳。周历王被推翻后,共伯立为王,在位十四年,因为天下大旱而被废除。反而因祸得福,得以逍遥于丘首之山。共伯原被封于共地,所以称之为共伯。共伯有志于道,虽然经历穷困和通达,而不改其乐。
13.舜让天下
【原文】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
【解释】舜把天下让给好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道:“舜的为人真是太奇怪了,原本居住于天地之间,而却游走于尧帝的权力之门,接受了尧帝的禅让!他自己如此也就罢了,又要把这种耻辱的行为玷污我。我觉得很羞耻,不愿意见他。”因此他就自己投进深渊而死,也不愿意帝位玷污自己。清泠,为深渊的名字。
14.成汤伐桀
【原文】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又因瞀光而谋,瞀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椆水而死。
汤又让瞀光曰:“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
【解释】商汤将要讨伐夏桀,想同卞随谋划。卞随为怀道的高人。卞随说道:“这不是我做的事情。”商汤说道:“谁可以谋划此事?”卞随回答道:“我也不知道。”
商汤又找瞀光谋划,瞀光也说道:“这不是我做的事。”商汤说道:“谁可以一起谋划呢?”瞀光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商汤问道:“伊尹怎么样啊?”瞀光回答道:“我只知道他有坚强的毅力,能够忍辱负重,至于其他的才干,我就不知道了。”伊尹是得道高人,著有《汤液经》,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前身。
商汤也是和伊尹一起谋划讨伐夏桀的大事,不久就大败夏桀。商汤又想效法尧舜,把王位禅让给贤人卞随。卞随推辞道:“君王讨伐夏桀的时候,找我一起谋划,必然认为我有贼心,对于夏桀有不臣子心,而且精通谋略;而今取胜于夏桀,又禅让王位给我,必然又认为我是贪图富贵之士。我生逢乱世,而无道的人自己做了亏心的事,做了可耻的事情,却还要一而再来玷污我,我不能忍受多次听闻这些羞辱我的话语了。”于是就自己投入椆水(河流名称)而死。
商汤又把王位禅让给瞀光,商汤说道:“夏桀无道,有智谋的人便谋取王位,勇武者就可以成就王业,仁德的人就可以居于王位,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你为何不答应,拥立你为王呢?”
瞀光推辞道:“以下废上,并非义举;因为战事,造成无辜平民的死伤,并非仁德;别人经历危难,而我坐享其成,并非廉洁。”
瞀光又说道:“我听闻过一句话:‘不符合道义的人,不能接受其给予的俸禄;无道义的国度,不要踏上那块土地。’”
瞀光又说道:“更何况是无道义,却还要尊我为王呢!我不忍心再长期看到此种情况。”于是就背着石头,自沉于庐水。当然了,作为得道高人,不能如此轻生,不应为后人所效法。庄子并非鼓励如此,而是用夸张的故事说明应该有志于大道,而不是名利。
15.伯夷叔齐
【原文】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
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死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
【解释】从前周朝初兴的时候,有两位贤士居住在孤竹国。他们的名字叫伯夷和叔齐。这两位的名字在庄子全书中讲过很多次了。伯夷和叔齐分别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次子,两兄弟互相谦让,都不肯接王位。
两人互相商量道:“听说西方有个人,似乎是得道了,一起去看看吧。”两个人听闻西岐周文王得道了,所以要亲自去看看。
两个人到达岐山之阳,武王听闻此事,便让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去见他们两个人。与两个人订立盟约道:“增加俸禄二等,授予一等官职。”于是用牲畜的血涂抹盟书,埋入地下。
两个人看到了,互相对视而笑道:“哎呀,太奇怪了!这并非我所谓的道。”两个人本来是为道而来,而非名利而来。本来两个人有机会当孤竹国的国君,都不为所动,难道还会为俸禄和官位动心吗?
伯夷和叔齐又说道:“昔日神农氏拥有天下的时候,按时祭祀,竭尽恭敬,而不会祈求赐福。他的为人,只是忠诚地为老百姓,对老百姓讲究信义,尽力去治理天下,而不会有所求。”
伯夷和叔齐又说道:“百姓乐此政,所以行此政,不会施行百姓不喜欢的政事;百姓乐此治,所以行此治,按照老百姓喜欢的方式治理天下。”
伯夷和叔齐又说道:“不以别人的衰败而衬托自己的成功,不踩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不因为别人的卑下而显得自己的高贵。不会乘人之危,不借着别人遭遇不对的时机,而谋求私利。”
伯夷和叔齐又说道:“现在周朝看见殷商动乱,而刻意地修善政,去收买笼络人心。在上崇尚谋略,而在下用高官厚禄引诱天下之士。依仗武力而保持威慑。宰杀牲畜,歃血为盟,以取得别人的信任。竭力宣扬自己的德行,取悦于民众。利用征战来获取私利。这只不过是推动战乱来代替暴政罢了。”
伯夷和叔齐又说道:“我听闻古代的高洁之士,身逢太平盛世不会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遭遇乱世不会同流合污苟且偷生。现在天下黑暗,周朝道德衰落,岂能与周同处而玷污自身呢!不如逃避周人,而保持我的高洁品行。”
伯夷叔齐两个人向北走,到达首阳山。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上。像伯夷和叔齐这样贤德的人,对于富贵,即使得到了,也不会依赖不肯舍弃。人最难的并不是一直没有得到,而是得到而不依赖,舍得放下。高尚的节操,乖张的行为,自得其乐。不愿意同俗世同流合污,这是两位高士的高贵品节。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