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回想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时的场景,我至今仍然感到非常激动、特别振奋、倍受鼓舞。”日前,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
林克庆表示,广州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及省委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窗口示范作用,对照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建设物质富足、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广州应有贡献。
霞光笼罩下的广州塔和珠江新城。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为服务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日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广州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林克庆:今年以来,广州把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做出系统安排,有序有力组织推进,以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的实际成效,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实践行动。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广州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全市干部大会、市委全会等一系列会议进行传达学习,紧扣“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制定了学习宣传贯彻的总体工作方案,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决定》,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传达学习阶段。从党的二十大闭幕到11月上旬,广州迅速成立市委专项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推动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广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研讨培训阶段。从11月起至明年3月,分期分批对全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轮训,以上率下带动全员覆盖、学深悟透。
三是抓落实促发展阶段。这是长期任务,结合当前中心工作,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以国际大都市的生动实践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作了深入阐释。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将以怎样的探索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林克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清晰、更加明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制定了高水平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广州将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坚决扛起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积极探索实践,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具体来说,将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建设物质富足的现代化。广州作为实际管理人口规模超过2200万的超大城市,要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探路先行。广州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巩固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国际信息枢纽功能,力争经济总量和城市能级稳居全国前列、在全球城市中持续争先进位。
二是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广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州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省“民生十大工程”,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提升整体收入水平,不折不扣完成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对口合作和援疆援藏各项任务,在共同奋斗中促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建设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创新、艰苦奋斗的城市文化根植内心。广州将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高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比翼双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建设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广州拥有云山珠水、林田湖海等生态优势,接下来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让绿美广州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写照。
五是建设开放发展的现代化。广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交汇交融交锋的前沿地,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向全世界彰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成效。广州将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把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五个方面全力推进
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广州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未来,广州将如何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林克庆:广州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继挂牌运作,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列入国家专项规划,“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二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硅作为首个交易品种即将上市。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重大历史机遇,高效落地南沙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大政策。四是城市能级得到新提升。高水平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港口型、空港型物流枢纽均入选国家物流枢纽,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首个项目封顶,南沙港区四期工程投入运行。五是共享发展迈出新步伐。每年认真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基础教育更趋优质均衡,医疗高地建设持续强化,基本养老全国领先,就业增长稳中向好,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制约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短板弱项。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不足,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区域发展不平衡尚未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积累的,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解决,今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落地见效。
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提出“十个坚持”“十个高质量”的思路举措。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重点从五个方面全力推进:
一是大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对标世界一流科学高地,高水平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快捷交通廊道,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加速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集聚流动。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市场主体关切谋划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加快《南沙方案》落实落地,深化与横琴、前海联动发展,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是提升城市枢纽服务功能。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抓紧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国铁、城际、地铁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五是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托育、养老、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在高标准办好民生实事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体系,科学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把南沙打造成为
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增长极
南方日报: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广州将在哪些方面持续重点发力,把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克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同时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这为南沙发展指明方向、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我们将以深入实施《南沙方案》为牵引,推动南沙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开放、打造高品质生活,以南沙开发开放的丰硕成果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下一步,广州将重点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眼更好服务“一国两制”大局,不断深化与港澳全面合作。完善穗港穗澳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吸引集聚更多港澳商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优先导入符合南沙产业导向的港澳项目。全链条解决港澳居民在南沙的衣食住行、就医养老等问题,全过程服务企业在南沙设立、投资、发展等各环节,加快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加快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不断增强港澳青年对祖国向心力和“一国两制”认同感。
二是着眼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科技和产业硬实力。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完善穗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机制,着力推动一批联合技术攻关和转移转化项目落地,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住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机,推动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发展,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坚持产业立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科技兴海等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先行启动区集聚发展效应,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把南沙打造成为广州乃至广东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增长极。
三是着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城市经验,引进港澳专业人士及高水平专家团队,参与南沙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努力形成“湿地+城市”的独特城市风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生态环境。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群众。
四是着眼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携手港澳增强内外循环链接功能,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提升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打造国际集拼中心和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衔接RCEP等自贸协定,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跨境要素流动等领域争取国家试点。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探索举办“一带一路”主题展会,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
坚持制造业当家
把厚实家当做得更大更强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下一步,广州将从哪几个方面推动部署落实,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广州现代化建设?
林克庆:近年来,广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大力发展“3+5”战略性新兴产业。接下来,广州将在五个方面重点发力,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持续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建设,把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得更大更强。
一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汽车、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技、深海空天等未来发展新赛道新动力。
二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重点平台的产业集聚功能。高水平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加快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生物岛、南沙科学城等重点功能区产业导入,建成更多集聚企业和人才的“金名片”“金梧桐”。着力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把全市每个平台、每块土地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
三是着力抓好招商引资,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在项目谋划上下功夫,滚动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百亿级、十亿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在项目引进上下功夫,构建大招商格局,特别要发挥市场力量,借助专业机构进行精准招商。在项目落地上下功夫,成立工作专班服务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要素保障问题,推动尽快落地开工、投产达产。
四是着力优化企业服务,培育壮大一批优质企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高市属国企核心竞争力,用好各级领导定点联系服务机制,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体系,建好用好外商投资服务工作站。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壮大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努力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
五是着力加强要素供给,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施好稳经济152条及99条接续措施等相关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综合成本。出台制造业要素投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各类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完善政策和制度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南方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州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林克庆: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新的安排,勾勒出新征程上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画卷。新征程上,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我们将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制定实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儿、交通、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安等“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是着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推动灵活就业人员自愿参加失业保险,落实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推广工作,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提高健康广州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夯实社区(村居)卫生服务功能。坚持平战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提升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是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落实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穗农奔富”行动,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太感谢你们了!给我们推荐的人选太合适了,番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太给力了!”近期,番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收到了来自海伦堡控股集团 HR激动的来电。
上述来电还要从近期该公司HR第一次来电说起,该企业根据工作内容需要想招聘有驾驶经验的特种部队退役的年轻退役军人,这个诉求着实让HR不知从何下手,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人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到番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没想到不到48小时就找到了特别符合条件的人选。番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之所以能这么快就按招聘企业要求找到条件匹配的人选得利于该局建立的就业信息数据库。
番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工作,通过深入掌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求,包括就业情况、就业意向、专业特长、培训情况等,建立基础信息库。同时充分了解招聘企业资质、招岗情况、薪资待遇等,从严把关。进而搭建供需平台,组建了1个区级“企业招聘退役军人就业微信群”和16个镇街“退役军人就业微信群”,打通供需渠道,通过平台即时发布招聘信息,根据招聘企业需求及退役士兵报名情况,适时组织“点对点”专场招聘会,大大方便了企业招聘退役军人,也使退役军人就业成功率大幅提高。
2022年,番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落实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为退役军人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全年发布招聘信息3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解决26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打造了优质的“戎归禺山”就业创业品牌。
藏身城市中心 讲述历史风云
“广州有炮台这谁都知道,但今天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广州是清代中国沿海城市中城防、江防、海防系统最完整,炮台最多的城市”。
这是广东著名的古炮台研究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黄利平在《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自序中,写下的第一句话。
这位率先理清了广州清代炮台分期与分布的学者充满激情地写道:“广州炮台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建设次数之多、在城市位置之显著,在中国沿海城市中可谓绝无仅有。”“广州炮台彰显了广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也见证了广州向近现代文明的转身。”
地处三江之汇的广州,长期是联通海外的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亦是曾得“一口通商”政策之利的商贸荟萃之所。它的地理形态又与许多知名港城有所不同:是通过一段狭长的约90公里的珠江航道在虎门进出大海。在这段珠江主航道周围,是数不清的水道网络。这种地形地貌增强了广州城的安全性,也令城防、江防、海防一体的城市防御建设格局成为必备。经过从清初到上世纪初的发展,广州的炮台起起落落、几经兴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绽放出动人的光彩,留下无数值得一再回味的故事。
“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自明朝开始,中国的海防不仅防海盗,而且重点防御外敌入侵广东”,《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指出,“近代海防自产生之日起,就相应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国防重责。如今,丰富的广州炮台遗存成为广州重要的城防史迹,这也是广州城防特色所在。”
城防中,炮台和大炮起过决定性作用。
而就在广州老城的中心区,我们还能找到古旧的炮台古迹。它们无声地讲述着血与火的故事,讲述着一座城市、一个民族永不放弃的抗争。
话你知
镇海楼前那么多大炮,这里也是炮台吗?
广州博物馆所在的越秀山镇海楼,旧时是广州城北的制高点,但它并非炮台。
但镇海楼前的约40余尊大炮,又的确是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馆藏之一。它们在楼前阵列排开,炮口高举,仿佛仍保持着战斗姿态。广州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鸿钧告诉记者,这些炮当中,有明炮,有清炮,是从广州各地古炮台、遗址集中而来,所出非止一端,时间也不一样。它们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集中在此,由于普遍年深日久,大多已经锈迹斑斑。
四方炮台 曾是广州军民围困英军处
冬日里的越秀山,依旧草木葱翠,南国的暖阳洒落下来,在林间投射下斑驳的光。沿山间小道穿行,不久便能找到一座名为“蟠龙岗”的山岗。岗麓山体上嵌着一块石匾额,上用端正大气的正楷刻着“永宁台”三个繁体大字。从石匾额旁循扶手台阶而上,看到一片约百来平方米的旷地。小草从铺地砖的缝隙里生长出来,地面上几块铭牌性质的地砖表明,这里曾经安放过炮位。旷地的一个醒目位置有块石碑,记述了此地的来龙去脉。
四方炮台图
这就是著名的四方炮台遗址。由于属于越秀公园里相对僻远的位置,所以远不似镇海楼前那般人声鼎沸。许多人从“永宁台”匾额前的盘山路上走过,却少有顺道登台一观的。
四方炮台遗址
遗址周围早已是高树成林,绿叶成阴。显然,在当年它作为军事要点时,周边应该不会是这个样子,至少应该为军人们留出清晰的视野,辟出弹药上下的通道。今天这里的静谧,似乎离人们心中“炮台”的肃杀之气,有点相去甚远。不过当我们在这里盘桓,虽不能嗅到曾有的炮火硝烟,鸦片战争的伤痛却总不免袭上心头,那应该是源自历史的遗憾吧。
四方炮台遗址
四方炮台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永宁台”是其原名,大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改称永康炮台,因炮台长宽似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
作为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顾炳章《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载四方炮台:“外台周围四十九丈九尺,高一丈七尺:台中子台周围十六丈八尺,高二丈一尺。垛墙青砖,敌台石砌,南面各开大门一道。外台配炮十三位,内:五千斤一位、三千斤三位、二千五百斤二位、二千斤三位、一千斤一位、七百斤一位、五百斤二位。子台配炮九位,内:二千五百斤一位、一千斤六位、八百斤一位、七百斤一位。以上子台、外台共配炮二十二位。官厅二间,兵房十六间,药局一间。系广州协左营管辖,派记委兵丁李全亮等二十名在台防守。”
“李全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能够负责这样重要一座炮台的日常防守,想来他的个人能力应该相当出众。和广州的这些炮台相伴,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士兵、军官、工匠和其他的人来来往往,我们却无法获知他们绝大多数人的姓名;围绕着这些炮台也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但都细碎、日常、平淡,注定不能在史书中被记下一笔。
四方炮台是广州城北诸炮台中的核心主力炮台。鸦片战争广州保卫战中,这个炮台的清军官兵面对强悍的英军毫不畏惧、奋勇反抗。英人John Onchterlony记载,两军互斗至肉搏。我军阵亡约500名,伤千余名。
今天的四方炮台上已经看不到一门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编著的《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5月,英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四处骚扰滋事,激起中国人民无比愤慨。同年5月31日,三元里一带103个乡及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地群众一万余人联合抗英,包围四方炮台。《太和市联升社学序》记:“辛丑年(指1841年)洋匪人寇,省城签传乡勇救护,而联升社义旗先竖于四方炮台,其踊跃勤王,官长咸赞。”次日英军被迫撤出广州。英军撤出时将炮台及各炮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四方炮台又遭破坏,今仅存地基。1959年在四方炮台遗址发现铁炮一门,为德国克虏伯厂铸造,有“N028”“38.3.14”铸款文字,现置于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门口左侧。1999年7月,四方炮台遗址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北高地 广州城防炮台的主阵地
四方炮台所在的越秀山一带,是旧时广州城的制高点。广州城地势北高南低,背山面江,故而城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军攻打广州城时,策动范承恩为内应,“决城北炮台下之水,清兵借薪径渡,遂得炮台。十一月二日陷广州城。”抢占城北高地占据地利对清军作战得手起到了重要支撑。直到清代中期时,人们回忆清军攻占广州时仍认为:“四方炮台者,在城北后山之顶,俯视全城——国初王师攻围广州,半载不能破,及夺后山,置炮俯击始陷之。”
那么在此之前,四方炮台一带是否建过炮台呢?黄利平认为“从清军攻城动作看,应该没有。”而没有在城北布置重兵防守高地,也成为南明军队守城惨痛的教训。也正因此,清军攻占广州后,就开始在城北高地大力建设城防炮台,在当时作为广州主山的粤(越)秀山“扼要处添建炮台数座,守以兵弁,亦未雨绸缪之计”。其中顺治十年(1653)建拱极炮台、永宁炮台(后改名为永康)、耆定炮台,雍正十年(1732)建神安炮台(亦称观音山炮台),雍正十一年(1733)建保厘炮台,次年建保极炮台。据黄利平的考证,从位置上看,城内是神安台,城外东北是保厘台,由此向西是永宁、耆定、拱极和保极台。
拱极炮台现状
可惜这些炮台大多已经消失,我们甚至连清晰的照片或者精确的图纸都几乎见不到,只有拱极炮台、四方炮台等仅存的一点残迹而已。
拱极炮台位于镇海楼以西的象岗山上。据清乾隆《南海县志》卷十记载:“拱极炮台,大小炮十二位,在北门外,顺治十年建,有将军标官一员、兵二十名防守。”光绪《广州府志)载:“海珠及东水、西宁、永清、拱极等炮台咸丰八年(1858)为洋人毁拆,至今未修复。”据记载,对于被英军摧毁的拱极台之后的修复虽然屡次被提及,但一直未能真正实施。研究者指出,光绪朝后期大规模引进西式大炮之后,广州城北拱极炮台等渐渐失去军事地位和价值,最终被弃置荒废。
1982年,广州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初期,普查人员在广州象岗山拱极炮台遗址发现三门铁炮,分别排列在炮台基座上,一大二小,炮身残缺,其他部分完好。其中炮身最大直径58厘米,炮口内径16厘米。炮身刻有“道光二十年佛山造重三千斤”字样。
拱卫省城 清中期左右达至建设巅峰
清代广州陆续修筑炮台,特别是嘉庆时期、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光绪时期都有大规模修筑。
嘉庆时期,在城外飞鹅岗增建东得胜、西得胜两个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原有城防格局重新调整,为加强防御,在修复所有城北旧炮台的同时,又在北城内越井岗增建粤秀东、粤秀西炮台。加上原东得胜、西得胜炮台,城东北乌龙岗保厘炮台和象岗山保极、拱极两炮台,凤凰山音定、水康两炮台,北城墙内的神安炮台,城北计有十余座炮台。
总体来说,早期广州城防以近城防御为主,故而广州城防炮台在清中期以前的广州防御中具有重要地位,鸦片战争时期形成历史上最大的规模。之后随着城市防区的扩大,及江海通道上军事要点作用的提升,以及新装备的使用,城防炮台作用逐渐下降,到清末时几乎已经不复存在,成为历史的回响了。
那么这些已经很难再让人们一睹真容的古老炮台,当年全盛时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实际上,它们也经历了很长的演变过程。
《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指出,清初炮台多为城堡式,即炮台由一个封闭式的高墙围合而成,开一门供出入,大炮架在墙头或与墙头等高的墩台上。这种形制大约在嘉庆时转为炮洞式,即在炮台攻击方向下部开设炮洞,大炮安在与地面齐平的炮洞里。这些炮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毁,旋即修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遭破坏。之后除北城内的神安炮台被废弃外,其余炮台同治三年(1864)修复。此后由于广州改建西式炮合,城北这些旧的中式炮台逐渐被废弃。
从炮台形制来说,光绪六年(1880)之前修筑的炮台为中式炮台,其后修筑的炮台为西式炮台;从防御重心而言,乾隆以前以城防为主,嘉庆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逐渐转变为以海防为主,鸦片战争后海防与江防并举,特别是光绪时期江防“长洲要塞”地位大大提高。
炮台是军事设施,目的用于安置火炮,并为火炮发射提供良好的战斗小环境,所以其形制自然受到台内所安置的大炮规格、性能的制约。根据黄利平的研究,清同治以前,广州炮台以条石、三合土为主要材料建造,安放国产前膛炮(需要从前面炮口处装填火药和炮弹,多数用铁,少数用铜制成)。清初时大炮多在500-1000公斤,炮身较小,每个炮台中安放炮数量也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炮本身的重量逐渐加重,炮身变大,每个炮台中配炮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后这种情况发展到顶峰,每个炮台中安炮数量也从原来的几门变成百余门。”而由于所处位置、承担任务的不同,城防、江防和海防炮台在规模、形态、防护上差别往往很大,不能以一代众。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