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增达标建成区面积7.71平方公里
一是顶层设计引领。结合城市更新规划,优先开展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新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设计之都等重点片区建设,通过连接石井河、新市涌及白云湖等蓝色空间水系,统筹考虑新市涌、夏茅涌、石井河西部、增埗河及金沙洲等排涝片的连片效应,从夯实“一园两城三都四区”海绵建设到顺应城市水系脉络做到全域提升。
二是压实开发责任。全市首创将“海绵建设”列入土地出让合同,在出让土地时,由住建、城管及水务部门和用地单位签订城市道路、绿化、水务设施开发建设合同,明确道路、绿化设施及水务设施的建设要求与移交标准,利用合同法保护,确保水务设施、海绵设施稳妥落地。
三是强化流程管控。针对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全周期性管控,开展用地规划条件、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建设效果评估等技术文件的审查及海绵建设项目的巡查工作,建立每月抽查,通报督办,行业主管、镇街跟踪落实的闭环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海绵建设,截至2022年底,累计抽查项目693次。
近日,广州市招商工作联席会议发布2022年度产业招商工作任务考核结果,增城区获广州市2022年招商突出贡献奖。去年增城区坚持以“项目为王、实体为本、效率为先、服务为上”的“四为”导向,全力以赴比招商、引项目、拼经济,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项目155个,完成全区任务的127.87%。
强化“项目为王”思维 构建全区大招商工作格局
去年,增城区组织召开2022年招商引资工作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把项目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支撑,制定印发《增城区2022年产业招商工作任务考核方案》《增城区2022年产业招商工作任务书》,推动全区46个招商任务主体落实“管行业就要管招商、管项目就要管招商”职责,形成全区大招商工作格局,为圆满完成全年招商任务筑牢思想基础。
2022年,全年引进项目155个,同比增长39.64%。其中,优质项目80个,占一半以上;外资项目15个,同比增长114%,储备合同外资约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引进百亿级项目8个,同比增长700%,其中跨境电商巨头希音投资100亿元的希音供应链总部项目去年6月正式落户增城。
坚持“实体为本”理念 聚焦先进制造业精准招商
去年以来,增城区积极贯彻市委“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工作部署,以产业链强链补链为抓手,集中力量资源招引大项目、好项目,重点推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增城区围绕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体系关键环节布局,对接拜访“链主”单位并开展联合招商,积极赴上海、武汉、苏州等重点地区登门拜访超30家目标核心供应商企业,引进万洋、顺科、万祥等投资10亿元以上汽车产业链项目8个。此外,依托“链主”增芯项目,引进九识半导体、越海半导体封装等上下游项目;围绕超视界、维信诺等龙头项目,谋划建设光电信息未来产业园,形成“屏”体产业链新增长点。
增强“效率为先”意识 健全机制提升招引效率
为进一步提升招引效率,增城区制定印发了《广州市增城区招商引资工作流程指引(试行)》,健全项目信息挖掘、项目研判、项目决策、项目筹建等招商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招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同时,增城区建立项目预审会、项目专题会等会议机制,统筹全区项目用地、人才、金融、环保、用电、知识产权、市场监管等招商要素保障部门,精准链接项目需求,提前协调解决项目落地难点堵点,推动项目审议决策效率全面提速,做到“洽谈即筹建,签约即动工”,2022年希音、越海、江河总部、中企云商、途虎、粤浦等12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签约、当年投资”,项目签约、注册、落地率实现较大提升。
贯彻“服务为上”精神 厚植企业发展投资沃土
去年,增城区牢固树立“服务市场、服务企业、一切为了投资者”的服务意识,坚持“一项目一专班”开展精准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打造便捷高效贴心的项目引进服务环境,2022年通过专班“妈妈式”服务,有效解决了立高食品、广州增芯、希音、万洋等40余个重点项目落户问题。
同时,积极搭建企业沟通对接平台,强化宣传推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7个驻外联合招商中心,加强与36氪、前瞻产业研究院、大华联行等26家中介机构合作,联合市国资委成功举办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增城区平行分会,充分展示增城区的交通区位、产业平台、扶持政策、服务配套、生态环境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增城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企业了解增城、走进增城、投资增城。
一是压实责任。落实区—部门—镇街—村社四级防汛责任,明确35座水库、159座水闸、108座泵站、8座山塘,历史70处内涝风险点落实“三级责任人”,组织开展责任人自查、镇街排查、区级核查的分级检查模式,督促落实隐患排查和应急布防处置。
二是开展核查。坚持底线思维,根据责任落实情况、工程度汛备汛落实情况、水旱灾害防御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城市内涝隐患排查治理情况4个类型、22项指标,开展区级核查,确保防御体系无死角。
三是消除隐患。排查发现内涝隐患6处、水利设施隐患4处、在建工程度汛安全隐患4处,建立隐患数据库及排查整治台账,按“一点一策”落实处置措施及整治方案,逐项消除隐患,确保隐患排除、备汛到位。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