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提案“绿意”浓浓 提案主题涉及能源转型、长江保护等
2023-03-03 10:44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见习记者江虹霖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日,各民主党派中央拟报送全国政协的提案陆续出炉。记者从致公党中央2023年全国“两会”通气会获悉,致公党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报送提案41件。记者注意到,与绿色发展有关的提案达10件,占提案总数的近1/4,这一比重较之往年有大幅提升。
能源成为高频关键词
记者了解到,致公党中央拟报送的全国“两会”口头发言主题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41件提案中有多件涉及能源转型主题。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郑业鹭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些提案主要由2022年的调研成果转化而来。
2022年3月至5月,受中共中央委托,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就“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先后在北京市开展3次实地调研、1次广东省线上调研,召开7场座谈会,委托21个地方组织开展调研,还吸收了海外华人专家的意见建议。
郑业鹭介绍,此番调研收集的材料达30多万字,其中发现了一些典型问题,故分类研究形成提案。例如《关于深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指出了电力体制改革与市场化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用电哪部分是新能源,哪部分是传统能源,能否分得清楚?如何充分挖掘并体现新能源的价值?如何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发展?我们认为需要一个更成熟的市场化机制。”郑业鹭说。
此外,《关于支持川渝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提案》基于川渝地区能源资源优势显著的背景,提出持续强化水电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多能互补项目、强化电网互联互济能力、建立水火风光互补统筹调度机制、加强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发展,建立跨省级行政区的碳补偿机制、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等建议。
基于致公党的侨海特色,部分提案侧重能源国际合作。比如《关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从立足国内能源保基本、稳定外来能源促发展、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关于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提案》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相当数量的“一带一路”国家具备优异的光照条件,在集中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提高发电运维效率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发展经验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为此从技术、政策、培训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成果有效转化
2021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
在致公党今年拟报送的提案中,记者看到有两件提案涉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提案》整合了2022年部分民主监督调研成果、致公党中央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社情民意信息等素材。提案指出,当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仍存在缺乏科学研究指导、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整体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案从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研、实施江湖再连通规划、提升水生生物保护科学性等方面提出建议。《关于加强长江口低氧区治理的提案》呼吁,对长江口越来越严重的低氧现象,应进一步予以重视。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中,民主党派发挥了怎样的优势?
以致公党为例。郑业鹭介绍,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归国人员,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拓宽了视野。2022年,致公党中央召开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国际比较研讨会,从世界闻名的河湖入手,解析其污染治理的发展脉络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此外,委托致公党专家,开发利用遥感监控等技术手段监测长江水质。同时,发动民间力量、倾听百姓声音,力求调研结果科学、客观、真实。
民主党派提案重视环境议题
从致公党中央历年全国“两会”提案情况来看,近1/4的涉“绿”提案,占到不小的比重。记者了解到,提案“绿意”浓的现象并非仅限于致公党,其他民主党派对生态环境议题的重视度和讨论度都在提升。
据媒体报道,九三学社中央召开全国“两会”通气会,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报送59件提案,其中,资源环境类提案16件。例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提案》《关于积极应对长江中游水文变化的提案》等。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九三学社中央的重要调研课题,在九三学社全国“两会”建言中占据较大比重。
2月底,农工党中央召开中央和首都主要新闻媒体记者“两会”情况通报会,绿色发展是提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在35件中央提案中,生态环境主题有8件;29件界别小组提案中,生态环境主题有6件。《关于加快发展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提案》《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固废资源利用标准体系建设的提案》等提案引人关注。
事实上,从年初地方“两会”召开开始,生态环境相关议题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今年1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公布,由85人组成的新界别“环境资源界”引人关注。这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首次增加环境资源界别。界别的调整变化,是顺应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展要求的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需要新思路、新办法。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协商,丰富民主议事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应时之举。2023年全国“两会”上,关于生态环境的“好声音”,值得期待。
2023-03-03 10:44 来源:央视网
编者按:2013年以来,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代表委员们中间,与大家互动交流、共商国是。透过十年两会,我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改善民生福祉一以贯之的关注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即将进入“两会时间”,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推出特别策划《两会绘中国》,与您一起感悟总书记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在广西代表团回忆第一次到桂林时的美好往事,叮嘱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黑龙江代表团详细询问林业工人转型情况,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
在内蒙古代表团多次讲到“一湖两海”生态治理问题,要求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
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看重的事情之一”。纵观总书记的“两会时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始终贯穿其中。
2014年3月6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对环境问题接连发问的一幕令很多人记忆犹新。
“珠三角现在PM2.5是多少?”
“广州市对机动车限行限购吗?”
“东江的水质怎么样?”
…………
审议开始不到半小时,总书记提出的问题都事关绿水青山。
彼时,建设美丽中国蓝图已经铺展,如何扎实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的一道重大考题。在全国两会这个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盛会上,总书记将“解”与“答”融入与代表委员们的真诚交流中。
在总书记眼中,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6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关切询问青海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而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不能欠子孙债,一定要履行好责任,为千秋万代负责,要有这种责任担当。”
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到“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再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人民大会堂传遍神州大地,凝聚起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力量。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前些年,乌梁素海“生病了”。曾经清澈见底的湖水散发出浓浓的腥臭味,鱼少了,鸟少了,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总书记对此十分牵挂,2018年以来,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都对乌梁素海生态治理提出明确要求。
2021年全国两会,来自巴彦淖尔的张晓兵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治理乌梁素海流域的做法。总书记对此勉励道:“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
乌梁素海迎来2023年春首批北归候鸟。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总书记对此有着深邃的思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详细询问了贵州淘汰落后产能、治理石漠化等情况,并点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对此,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场的周义哲代表有着切身体会。
周义哲代表曾是在深山老林里砍了30多年木头的伐木工。
2015年,西起大兴安岭、东到长白山脉、北至小兴安岭,在这个周边绵延数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伐木声戛然而止。
在此背景下,周义哲代表的身份也从一名伐木工变为护林员。2021年全国两会上,周义哲向总书记讲述了新的“森林交响曲”:“经常有狍子、棕熊‘光顾’林场和管护站。据测算,2018年我们这里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一本明白账。”
听闻老周津津乐道的“绿色林海”,总书记颔首赞许。
他笑着说道:“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
与林为伴,只此青绿。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
总书记的这句话让周义哲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书记谆谆告诫:“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总书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次影响深远的破局,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态之变。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孔庆菊在会上展示了两张照片,上面分别是祁连山地区多年不见踪迹的雪豹和荒漠猫。
2021年3月7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孔庆菊代表带来的两张照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一张照片中,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则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
“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了。”从小生长在祁连山下的孔庆菊代表以此佐证,讲述家乡生态环境的变迁。
山绿了,沙少了,水清了,乡亲们的口袋也鼓了。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
祁连山的生态之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总书记“多次批示”的乌梁素海再度成为“鱼鸟乐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蓝图愿景逐渐变成现实;漓江流域山青水碧生态美,绿色发展成果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7.9%。
当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孟利铮
编 辑丨孟利铮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孙洁 刘禛 宋春燕 范立君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3-03-03 10:38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牛秋鹏
相较于2158名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增加了14名,达到了2172名。
名单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新增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共有85名委员,在全部34个界别中人数较多。
“这是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告诉本报记者。
委员来自哪儿?
记者梳理发现,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的85位委员涵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海洋、城市规划、林业地质等多个专业领域,既有党政领导干部、能源化工领域企业高管,也有两院院士、专家教授。
据不完全统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水利系统是入选这一新界别的主力军,近20人,占比超过两成。来自能源化工领域企业的“一把手”紧随其后,共17人。85人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身份的委员有11位。
不少入选的委员有相关环境资源背景。如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孙雪涛此前担任过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余蔚平、易军、凌月明等委员也曾任国务院部委副职。
还有部分委员为连任,从其他界别转至环境资源界别。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童金南、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之前均为全国政协十三届科学技术界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之前为农业界委员,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之前为经济界委员。
也有一些委员之前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如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
“以前,好多有着环境资源专业或行业背景的委员分散在不同的界别中,导致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余国东告诉记者,界别调整后,一方面能保障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无疑增强了环境资源领域履职力量。
此外,有部分委员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如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石碧。还有一些来自全国政协十三届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如印红、江桂斌和欧青平是委员会副主任,而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等人则是委员会委员。
增设环境资源界,正好解决了困扰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多年无界别依托的难题。“这有助于增进研究问题的深度、拓展认识问题的广度,有助于提升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履职能力与水平。” 谷树忠说。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全国政协十三届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布的五年工作总结中提到,增设环境资源界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从历届来看,全国政协的界别设置一直在根据形势进行调整,如在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别,此后除个别界别名称上略有调整外,界别设置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优化界别设置,增强界别代表性,更好反映各界各方面愿望诉求。
2020年9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新增补43名委员进入委员会,不仅弥补了委员会专业力量相对薄弱的短板,也为增设界别工作打下基础。
省级及以下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基本以上级政协的界别设置为遵循。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都增设了环境资源界。
2022年12月,浙江省政协率先新增设“环境资源界”,多地省级政协随后调整,西藏自治区政协将“经济界”调整为“经济和生态界”。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不少委员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设立环境资源界别,既顺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要求,也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之举。
“人口与资源环境始终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余国东说,“新界别的设置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
中共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少委员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的就是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全国政协新设环境资源界,可以从全局上聚合国家和地方的建议意见,让这一综合性大课题研究体系化、科学化,进一步适应和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余国东说。
积极建言献策
无论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还是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都需要85名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建言献策。
实际上,不少委员过去都密切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或者提交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提案。
石碧对碳减排路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闵庆文认为国家公园身为“公园”却不能“过度公园化”,童金南建议将生物多样性有机融入学校相关教育内容。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张兴赢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对此,温枢刚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能源化工领域企业必须紧紧围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跑出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认为,应不断推动“空天地”一体化高科技装备综合运用,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成为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征程上就有了新的使命。
“我期待,未来五年,在环境资源界这个大家庭里,与众多委员一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妙计良方。”余国东说。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