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区23所学校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今年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从择菜洗菜、清洁卫生,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再到使用与维护家用器具,都将成为新课标体系下,中小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
该课程标准公布后,迅速成为全网讨论热点,不少学校、家长对该政策持支持态度,期待这一标准执行落地,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但也有家长担心,劳动教育会成为新的“家长作业”。
其实,劳动教育在高明早已成为一门“必修课”。长期以来,各校高举“五育”融合旗帜,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不少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为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设定劳动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早已成为必修课
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劳动教育成为独立课程,对学生德行的养成、奋斗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高明一中办公室主任陆劲彬说。为应对新高考及按专业填报志愿的新模式,高明一中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坚持“高一军营生活体验,高二农村生活体验,高三企业生活体验”的素质教育品牌,让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起来。
记者走访高明各中小学了解到,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各校已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普及劳动教育。
“长期以来,荷城一小注重将‘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将劳动教育融合进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一小学校长程小茹介绍,学校鼓励学生把植物盆栽带回来放置在每班教室的“种植区”,让孩子们自行养护,并分享种植心得。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此外,荷城街道第一小学在去年还组织了劳动技能比赛,比赛分级分班进行,分别从“赛前准备”“就座,放好物品”“物品分类”等八个项目进行评比,考察同学们的物品收拾、摆放整理能力。程小茹表示,通过举办此类比赛让同学们增强劳动意识,学会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劳动小达人”全面发展。
在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特色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大德育体系。该校以“爱劳动、勤实践、乐探究、会创造”为劳动课程目标,构建起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并打造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建设类型丰富的劳动实践基地,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学校被评为佛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劳动教育同样在高明区启慧学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结合校园山地多、农村生源多的情况,采取开设特色劳动教育与课题研究两项强有力的措施,组织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和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全面提高孩子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2021年,学校先后获评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佛山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也获得2020年佛山市中小学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
23所学校建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将劳动课独立成一门课程,释放出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明晰信号,是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高明区教育局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指导各校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让劳动教育越来越生动,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赋能。
其中,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区教育局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教育。譬如在小学开展“学会整理我最棒”“公共物品爱惜好”“图书馆里闻书香”“公共物品爱惜好”等日常生活劳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中学将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美术课等课程融合起来,传播劳动知识,塑造良好的劳动品质;在高中阶段组织学生前往工厂、车间等实训基地,丰富学生对多种职业的劳动体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家务劳动技能、植物种植技能、手工编织技能等课程,提高孩子们的社会生存技能。
以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为依托,区教育局还系统规范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有机融合开发渗透型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构建协同型劳动教育课程和活用资源创设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在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品质建设,推动形成“一区多品”“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区教育局加强区级引领,通过成立劳动教育学科教研组、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未来三年行动方案等举措,不断推进区域劳动教育内涵化、品质化。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区教育局还积极开展以“青春心向党 争做红色文物守护人”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整合实践探索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积极传承优秀文化。
立足区域特色,区教育局还创新开展服务型劳动,通过“蒲公英计划”培育扶持8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树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2021年区纪念中学“拾天”校园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广东省“益苗大赛”优秀项目,高明实验中学的“益起同行”公益课堂项目获高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
经过全面推进,高明区劳动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区23所学校建立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与厂企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其中1所学校获评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3所学校获评佛山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更加凸显。
劳动应该是一门人生课
“学生最缺的就是时间。要花费时间培养劳动技能,对于面临升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儿子在沧江中学就读初三的家长张燕表示,让学生变得爱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孩子升学压力不小,希望孩子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也有家长认为,能够让孩子通过体验劳动来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无论是对其健康成长还是未来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此,高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适当的劳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劳动技能、增长生活见识,还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素质教育工程。“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孩子未来不管是哪一类人才,这都是重要的一环。”
针对家庭社会存在“重智育轻劳育”的现象,高明提出实施家长100天成长计划,通过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家里哪怕平时让孩子们洗洗衣服、刷刷碗筷、拖拖地、倒倒垃圾,也是一种很好的劳动教育。”沧中附小校长江为彬表示,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们应改掉事事包办的习惯,多监督和指导孩子们在家做一些煮饭洗菜、打扫卫生、收纳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保障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教人干活,其深层次目的是人格的培养,锻造不惧劳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有始有终的毅力。”在江为彬看来,这恰恰是很多成功人士具备的优秀品质。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劳动创造,虽然劳动的形式不同、领域不同,但吃苦耐劳、努力勤奋都是一样的。
归根结底,劳动应该是一门人生课,学生们上的是课,塑造的是劳动价值观,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引导孩子们在田野间欢乐劳作、挥洒汗水,让他们真正懂得劳动的具体含义,更加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的朴素道理,体会到幸福生活要靠双手的劳动来创造,真正将“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好。
迈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要做到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关注劳动过程,同时鼓励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从而激发培养广大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其收获深层次的劳动体验,学会端正劳动态度,构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课成为锻造、健全品格的关键一环。
相关
链接
劳动成为独立课程
每周不少于1课时
什么是“劳动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在课程理念中,还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注重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选择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注重从时令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内容;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现代劳动内容。
同时,课程还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而劳动课程有哪些内容?今年发布的新课标也给出了回答: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对于不同学段,新课标也进行了明确,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评价内容。例如:1~2年级要侧重评价学生劳动意识的建立、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3~6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7~9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等。
暴雨来袭,5月11日上午,高明区召开防汛防暴雨联合值守会商调度会议。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明区委书记杨永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责,进一步做好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梳理工作,严阵以待筑牢安全底线。
会上,高明区气象局通报了最新气象预测情况,区应急管理局、区住建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据悉,从9日起,高明各镇街、各单位已全面进入防御戒备状态,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都按要求落实了“三个联系”职责。相关避难场所均做好开放准备,各镇街各部门也提前完成危房住户和削坡建房居民的临灾转移工作。
会议强调,在各种气流的影响下,本轮降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防汛防暴雨Ⅱ级应急响应要求,及时查漏补缺,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精准调配各类防汛物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防止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会议要求,高明各级各部门要科学研判本行业本领域的风险隐患点,加强灾害隐患点排查梳理工作,全面仔细检查各项制度、设施设备是否还存在漏洞,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及时转移危房住户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居民,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对转移出来群众,民政等部门要及时安置,做好后勤保障,务求让转移群众安心、放心。
高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颜雪锋表示,高明各级各部门在开展暴雨防御工作时,还要注意为辖区企业做好服务,尽量减少暴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杨永泰强调,面对暴雨天气,全区不能松劲,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自身职责,进一步做好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梳理工作,严阵以待筑牢安全底线。
杨永泰要求,在暴雨到来前,各区直部门必须下沉一线,抓紧时间对全区山塘水库、在建工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全面的再摸底、再排查。要提前谋划中心城区排涝系统、地下空间等防涝重点区域,做好铺排,确保大雨时水能排走,地下商场、车库不被水淹。
杨永泰强调,各级三防责任人要肩负起防涝责任,统筹好各方应急力量。新履职人员要进一步熟悉应急预案,尤其是要重视人群疏散转移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高标准、严要求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提升南海区全民科学素质,《佛山市南海区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下称《方案》)正式印发。今后南海将通过四大重点任务,实现到2024年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22%等目标。
聚焦四大重点人群
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根据《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到2024年,南海区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区,南海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22%。科普建设制度不断完善,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
为实现这些目标,此次《方案》明确提出将推动“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完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四项重点任务。
其中,在“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将分别围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企业家和产业工人、青少年、老年人四个重点人群展开工作。
《方案》提出,在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方面,要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机制,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和重要内容。不仅区领导要带头学习前沿科技知识,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个季度组织1场科技知识专题辅导课,而且还将把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年度公务员培训学习计划中。
在实施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方面,要组织企业家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全区每年举办相关培训活动不少于12场次。同时,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等相关内容,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鼓励企业积极培育使用创新性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育使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在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方面,要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大力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配齐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及相关科学实验员,开齐开足中小学科学课程。开展南海区“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及各级科技创新竞赛、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等工作,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每间中小学每年开展科技活动或科学实践活动不少于1场次。
在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方面,要以提高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资源供给,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每个村(居)每年开展面向老年人的科普活动不少于1场次。
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到2024年至少建成2万平方米科学场馆
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科技资源是优质科普的重要来源。通过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有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反哺科技进步。
此次《方案》明确将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同时,鼓励和支持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的成果、科研重点项目或者重大项目成果科普化,通过公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视频、图书、实物模型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推介。
南海区还将配套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加快南海文化中心科学馆的建设;推动科普社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科普公园、中小学建设科普场馆等,到2024年,建成面积不少于20000平方米的科学场馆,累计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不少于50个、科普公园不少于7个。
南海区还将开展高端学术活动助推产业专项升级,围绕“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或世界科技前沿等主题,以佛山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为契机,动员国家级、省级学会与南海合作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高端产学研型学术大会或高端学术论坛。引导本地企事业单位与高层次科技专家开展技术对接、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专家工作站,推动南海产业转型升级。每年举办至少1场次省级以上科技学术活动。至2024年,累计建成科技专家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含博士后工作分站、创新实践基地)50个。
此外,《方案》还明确提出将实施农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不断丰富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普资源,持续改善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等。
完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区级学会(协会)、企业(园区)、科普教育基地等阵地为依托的基础科普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建设,强化科学技术引领,加快推进科技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