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佛山南海丹灶非遗项目再“添丁”康体书法!苏村拜斗!
详细内容

佛山南海丹灶非遗项目再“添丁”康体书法!苏村拜斗!

时间:2022-03-25     人气:23023     来源:南海丹灶     作者:
概述: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先生的故乡......

日前


南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了


第七批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丹灶的汉字书法(康体)、苏村拜斗


两个项目正式入选!


至今,丹灶镇共有九大非遗项目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两个非遗项目


PART.01


汉字书法(康体)


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先生的故乡。


1888年康有为隐身在北京南海会馆的“七树堂”汗漫舫,专心探究书艺,撰写出至今享誉海内外的书法理论巨著《广艺舟双楫》,对中国书法碑学研究和推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善作擘窠大字,碑帖兼融,写出浑厚大气、风格独特的“康体”。康有为的小行书亦写得体势开张。康体书法有两大特色是最值得称美的:一是圆笔,二是大器。


康氏大力提倡学北碑,他指出“书法之炒,全在运笔”,在创作实践上纯用圆笔。以圆笔作碑体,其来由有二:一是运帖入碑,这种圆笔,传自他的老师朱次琦,也是帖派书家的老本领;二是取自少数的圆笔碑刻,他所推崇的摩崖石刻《石门铭》正是魏人圆笔的典范。以圆笔作碑,消除了北碑中习见的干硬板滞的缺点,笔势更显得灵动开张。


康有为的门生梁启超、徐悲鸿、刘海粟和萧娴等,都追随先生从碑版中寻找到新的艺术源泉和养分,并通过各自的艺术修为和艺术创造,在继承发展碑学和“康体”书法中各有所成。而李瑞清、曾熙、于右任等人在康有为碑学思想影响下,集多家大成,作品不拘一格,超然脱俗。


作为康有为先生的故乡,丹灶的书法传承有着良好的民间基础,群众书法活动蔚然成风,书法爱好者遍布全镇。


PART.02


苏村拜斗(民俗)


在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经济社,流传着一项独特的习俗“拜斗”活动,每年都吸引周边过千名市民参加。


苏村历史悠久,人地杰灵,是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家乡。公元1131年,为避天灾地劫,由贡生罗贵申报朝廷苏怀远任先锋,赠“武功首弟”令旗,金斗一个,带领珠玑巷三十三姓97户人家集体南迁,率先在西樵山上游南海古银河两岸定居(即现时的苏村天后庙附近),开村建业。


“斗”是古代的吉祥物,是古代市制容量单位,是量粮的器具,岭南人通常习惯用圆形八字斗,用杉木做成,颜色为红色,并视其为神圣物,是上天赐给民间的如意吉祥斗,象征家庭幸福,睦族和谐,乡间友爱,五谷丰登,如意吉祥,财源广进。


相传苏村开村先祖苏怀远号召先民努力开枝散叶,去各地开拓发展,并且训话:“你们空手去哪有饭吃,乞食都要有只兜”,“搵食行远点,带只斗”。所以流传至今,苏村家家户户都保传有一只斗。日常用斗来装米,凡有婚嫁喜事,新居入伙都用斗盛放好意头的物品敬神,供奉祖先,希望保佑平安,带来好运。“拜斗”拜的就是每家每户的“斗”。


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当年开村时带的金斗和先祖苏怀远,感恩先祖恩德,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日,四面八方的村民自发地聚集到苏村天后庙,将耕种的粮食蔬菜等捐出,善心人捐资行善,村民们自行组织齐齐动手煮斋饭,用斋饭敬神,饭后集中到天后庙前广场,于广场中间放置一个“金斗”,村民们手持生菜和风车等物,围绕金斗转运祈福。


“食斋”是苏村人忆苦思甜,不忘先祖沿北江南下,历尽艰辛、风餐露宿,粮食用尽后食野果、野菜充饥,开拓南海建设岭南的初心。


“拜斗转运”是祈求天调雨顺、五谷丰登、斗转星(腥)移、转高时运、心想事成,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村拜斗活动已近九百年历史,通过这一传统活动,凝聚民心、积德行善、救世济民,传承和发扬苏村历史文化,告诫子孙后代要珍惜现时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美好生活。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