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3月31日,南沙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交流活动在创享湾举行,相关专家、机构和商协会代表围绕基地建设的重点、下一步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发言交流。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及相关企业、商协会出席活动。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区领导魏敏、欧阳刘兵参加活动。
大力推进建设工作
据了解,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该基地建设工作。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综合服务基地,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在省层面已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推动成立省、市、区联合工作专班,专人专责跟进落实综合服务基地的各项筹备任务。当前南沙正在国家和省、市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各项工作,计划6月基地揭牌。
接下来,该基地筹办单位、南沙区发改局将在以下方面大力推进建设工作:
1.紧密对接港澳。发挥港澳与国际接轨、各类专业服务业发达的优势,推动与香港贸易发展局、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等共建共享国际网络资源,携手港澳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2.整合各类“走出去”资源。推动省市有关政务服务资源进驻。出台促进企业“走出去”专项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法律、咨询等专业机构、商协会和智库以及“走出去”企业等资源落户;
3.实现基地实体化运作。建立实体化运营的“走出去”综合服务机构,建设集投资促进、信息共享、商务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在线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让南沙成为企业“走出去”最便利、最快捷的地方。
建设“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基础扎实
去年6月,国家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方案明确要求,南沙要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近年来,南沙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坚持门户枢纽功能和制度型开放两手抓,着力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建设“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基础扎实。
制度创新方面,形成857项制度创新成果,国家新区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前三,实施全国首个对标RCEP和CPTTP试点措施,南沙企业获颁全省首张RCEP优惠原产地证书。
门户枢纽功能方面,建成华南最大单体港区,151条国际班轮航线通达全球400多个港口,建设综合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广州期货交易所、数据交易所开展运营,全球溯源中心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
专业服务业开放合作方面,在司法、建筑、规划、税务等领域实现与港澳规则衔接,引入一批港澳专业服务机构,集聚中铁、中铁建、中交等央企国际业务功能性总部。今天召开交流会的创享湾及周边,已建成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服务中心、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金融服务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等载体,集聚30家香港商协会组织、30多家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当日下午,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也在南沙国际邮轮广场揭牌成立。

3月31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揭牌仪式暨政策发布会在广州南沙中交国际邮轮广场举行。
会上,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琳琳介绍了拟出台的《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财税若干措施》)——专为财税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量身定制的9条政策“大礼包”。
据琳琳介绍,《财税若干措施》致力推动粤港澳财税专业服务业在南沙集聚发展,打造“多种主体、连接港澳、接轨国际、共襄发展”为特征的专业服务集聚区及人才高地,从落户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支持、引商支持、执业支持、合作交流、保障与服务、生活配套支持、“走出去”支持等九方面,对推进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发展给予“全支撑、全方位、全过程”扶持。
集聚发展“全支撑”
除《南沙方案》已经赋予的优惠政策外,南沙鼓励财税专业服务机构扎根南沙,在租用或购置办公用房方面,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对落户的头部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落户支持。鼓励港澳财税专业人士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与内地税务师事务所合作设立联营税务师事务所,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人才培养“全方位”
在支持合伙人或股东方面,针对财税专业服务机构存在合伙制的特殊组织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机构、自然人、合伙人或股东,个人经营所得或股息、红利所得,按照上年度地方经济贡献给予最高80%奖励。对港澳财税专业人士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联营税务师事务所股东的,每人给予最高20万元支持。
在支持吸纳从业人员方面,对机构新引进落户南沙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给予3-12万的生活补贴。
在鼓励规则衔接方面,鼓励机构聘用港澳专业人士,按照最高3.5万/人/年给予机构用人支持,每家每年最高120万元;对机构聘用的港澳专业人士,按其年度薪金收入给予最高20%支持。
另外,推动粤港澳财税专业服务人才互持资格,同时获取境内外财税专业资格证书的给予支持。在鼓励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对入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注协和中税协的省级高层次人才,一次性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鼓励财税专业人才积极参评国际国内财税行业组织理事,成功当选的给予最高15万元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将对获评南沙区高层次人才的财税专业人士,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执业提升“全过程”
在支持机构创优创强方面,对进驻单位,每年按其区级经济贡献额85%-95%给予支持;进驻后在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行业协会全国排名中晋档突出的,给予最高250万元支持;在提升执业质量方面,支持机构购买执业保险提高行业整体风险警示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支持开展信息化建设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创优创强,鼓励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琳琳称,南沙将把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打造成财税融合创新发展的财税专业服务先行区,粤港澳高效联动引领发展的智慧财税服务区,探索建立全球领先水平的跨境财税服务及争议解决中心以及立足大湾区辐射国内外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高地。
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南沙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伟斌表示,南沙区税务局将从三个方面支持集聚区建设:
一是助力南沙集聚财税专业高端人才,推进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南沙跨境执业,帮助他们享受南沙个税优惠,更好衔接港澳税收规则,打造财税专业人才的高地。
二是助力南沙集聚财税专业优质机构,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落实好支持财税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提供智能化、精细化的税务服务。
三是助力南沙集聚财税服务创新要素,和知名的财税专业机构合作,把国际、国内的税收创新经验引进到南沙,让企业享受到更加国际化的财税服务。
与会人员为活动点赞
从南沙区财政局获悉,《财税若干措施》是南沙在“四链”融合政策体系内,出台的首个针对财税专业服务产业的扶持政策,涵盖会计、税务、审计、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全面衔接了南沙区已出台的人才等政策,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南沙“四链”融合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
3月31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融合审批”国家试点“1+12”政策体系文件,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融合审批新模式,实现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度融合。该项政策将率先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食品制造四个重点行业开展试点改革。
据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首批排污许可国家试点,广东省唯一区级试点。“1+12”政策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其发布标志着排污许可改革试点工作从并联审批正式迈入到深度融合新阶段。通过环保融合审批可为企业至少节省1~2个月的申报时间,让项目提前2~3个月投试产。此举是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一次全新尝试,丰富了广州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内涵,同时也为全省工业企业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衔接两项制度 率先五方面深度融合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排污许可制是企业生产运营期排污的法律依据,两者可谓企业建设的两大标准。以往在实践中,这两项制度存在管理名录不一致、系统不联通、评价体系技术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如何有机衔接并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本次融合试点改革,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在项目管理类别判断、污染因子识别、总量控制要求、排放口类型和环境管理要求五个方面落实两个制度双向融合,对38处管理指标实现有效衔接。”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楚龙介绍。
通过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1+12”政策体系将环评技术导则和排污许可技术规范全面衔接融合、深度联通两项制度、双向联动审批与监管,实现“一证式”管理。
广州方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融合审批改革的受益者。“以前,一个项目办理环保手续要跑两次,有时候需要半年才能办理下来。实行融合审批之后,我们节省了两个月的申报时间,提前3个月投试产,预计可创造上亿产值。”方邦电子对外事务经理刘晟点赞道。
据悉,方邦电子公司电子薄膜项目是首批试点案例之一。通过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融合审批的深度融合,在项目污染因子识别、污染物总量核算、监测制度等方面实施协调统一,破解企业多次重复梳理环保资料、执行标准不一致、许可排放量冲突等问题,实现了“两证合一”。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创新融合审批新模式,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国家、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排污许可制度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范瑞点评。
“两证”一次领 企业少走“弯路”
“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让企业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正实现了‘容易批’。”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及战略副总经理黄锐表示,现在把两个报批流程融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对处于快速发展的企业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云舟生物是全球最大的科研级别基因载体供应商,最近刚通过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完成环保融合审批项目,使得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商业化生产。
据介绍,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通过“材料融合、流程融合、审查融合、批复融合”,打造“一套材料、同步受理、融合审批、一次办结”的新模式,融合环评与排污许可两个事项,生成环保融合审批二维码,集成环评批复及排污许可信息,实现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度融合。
“企业编制一套材料,审批部门将受理、公开、审查和证书发放无缝衔接,审查人员合二为一,同步完成环评审批、许可证核发,有效解决因审查人员不同、两事项审核制度差异、重复多次审查等问题。”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单宁伟表示,通过生态环境综合许可“融e批”,实现了环评与排污许可信息衔接、业务协同,为企业节省两个月申报时间,为部门减少10个工作日公示及审批时间,让项目提前2-3个月投试产,推动企业申报与行政成本“双减”。
据了解,目前该区烯湾科城、百济神州等16家企业已享受了环保融合审批的改革红利,实现企业提前投试产,为区域新增创造约20亿工业产值。
瞄准四大行业 创造试点“黄埔样板”
据悉,“1+12”政策体系由1个实施方案、12个技术文件组成,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排污许可证融合申报模板、填写范例、技术指引、办事指南、实施细则等,涵盖了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自行监测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衔接融合的工作机制。
该政策体系形成环评与排污许可申报“一套材料”,实现“一套衔接方案、一套测算方法、一套排放清单、一套监管办法”的管理模式,创造国家试点改革的“黄埔样板”。
作为广州市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一向秉持“制造业当家、以实体经济为本”,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工业企业需求为主导。此次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融合改革工作,将率先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食品制造四个行业开展试点改革,共涵盖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材料制造等18个行业种类,助力该区培育形成世界级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集聚区,合力吹响“黄埔万亿制造”冲锋号。
“环保融合审批进一步深化广州市环保领域‘放管服’的改革举措,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发挥了先锋示范作用。”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陈璟璇认为,该政策体系是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的新尝试,丰富了广州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内涵。
单宁伟表示,下一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持续深化环保融合审批要素,增加试点行业范围,积极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排污许可试点工作经验,为生态环境审批制度改革创造“黄埔样板”。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