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潭大道(珠江隧道段)招标代理询比公告
为更好地择优选取白鹅潭大道(珠江隧道段)招标代理的服务单位,现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工程项目代建中心进行公开询比,在参与报价并符合要求的企业内选取一家承办单位,欢迎符合资格条件的意向人报名参加。
一、项目概况
1.询比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工程项目代建中心。
2.项目概况:白鹅潭大道(珠江隧道段),位于白鹅潭大道与珠江隧道相交处,为白鹅潭大道(花地河-洲头咀隧道)中的一个节点。长度约90m,宽度32m,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40km/h。包含珠江隧道敞口段改造、新建上市路交叉口和上涌直街100m旧路衔接改造。本项目主要结构为一座上跨珠江隧道结构。
3.项目总投资:总投资4758.67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2819.69万元。
4.建设地点:广州市荔湾区。
5.资金来源:财政资金。
二、服务内容及服务期限
1.服务内容:依法组织本项目全过程的招标代理服务的招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依法向招标监管部门办理招标申请、招标全过程备案手续;依法编制招标工作方案、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含资格审查文件);依法发布招标公告、完成招标文件修改及澄清、组织踏勘现场,依法组织接受报名及接收申请资料,依法组织资格审查、编写资格预审(或后审)报告;组织招标文件(含技术资料、图纸、控制价、工程量清单、答疑文件等)的发放、组织答疑会及整理答疑纪要文件;依法组织抽取专家评委和开标、评标工作;依法发布评标公示、中标公告,办理、发放中标通知书,协助招标人签订服务合同,编制、整理招标全过程资料,装订成册移交招标单位归档等招标相关系列工作。
2.服务期限: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招标代理服务完成之日止。
具体工作内容及要求以合同相关约定为准。
三、报价人资格要求
1.报价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持有有效的市场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按国家法律经营。
2.报价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拟派项目团队成员(含项目负责人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未被列入“信用广州”网站(https://credit.gz.gov.cn)“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和“行业领域重点关注名单”(报价人须提供“信用广州”
3.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报价。
四、报价要求
1.最高报价限价:人民币194500.00元(大写:壹拾玖万肆仟伍佰元整)。
2.报价要求:报价总金额是固定价且是唯一的,未超过本项目最高报价限价,有效报价下浮率为0%-20%。报价人根据《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2002〕198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534号),结合企业自身及项目情况自行报价。
具体结算方式以合同约定为准。
五、中选委托书的领取
本次的询比项目的中选委托书由询比代理服务机构通知中选单位领取。
六、询比文件的获取和公告时间
1.凡有意参加报价者,请于2023年5月16日至2023年5月21日,登录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网站下载询比文件。
2.询比公告发布时间:
发布询比公告开始日期(含本日)为:2023年5月16日;
发布询比公告截止日期(含本日)为:2023年5月21日。
七、报价文件的递交时间和递交地点:
由报价意向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手持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授权委托书(如有)及身份证原件在2023年5月22日上午 9:30—11:30 递交至广州市荔湾区南枝围23号,逾期恕不受理。
八、询比人不承担报价人参加本次报价活动所发生的任何费用。询比人因故取消或中止询比活动,报价人无条件服从,因报价活动产生的费用报价人自行负责。
九、询比人将在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网上发布中选结果,中选公示期为1天。
十、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工程项目代建中心对公告及询比文件有最终解释权。
十一、联系方式:
询比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工程项目代建中心
联系人:张先生
联系电话:020-81805018
询比代理单位:广州标旗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邓小姐
联系电话:13250582540
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工程项目代建中心
2023年5月16日

居巢曾孙向十香园纪念馆捐赠六件“二居”等名家作品
5月11日下午,“居汝明、赵荇芬伉俪捐赠仪式”在广州市海珠区十香园纪念馆举行。据悉,此次捐赠作品共六件,包括居巢《鱼》《古泉七弟试仕粤西》,居廉《葡萄昆虫图》《绮兰女史小影》,容祖椿《隔山老人小影》,黄士陵《筠清馆金石录二铭》,均是首次曝光的名家作品,尤其是居巢作品,存世稀少,十分珍贵。
居廉《绮兰女史小影》
容祖椿《隔山老人小影》
居巢与其堂弟居廉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合称为“二居”,被誉为近代岭南绘画祖师。高剑父、陈树人等人曾深得居廉真传,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古今,创立了著名的岭南画派。
临终托嘱将祖传画作无偿捐赠回十香园
居汝明(1933-2016)为居巢曾孙,深得家传,擅长水彩、素描及国画,原定居于澳门,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举家移民至美国,1988年在夏威夷中华文化广场举办个人画展。此次捐赠的六件作品原由居汝明母亲珍藏,其去世后传至居汝明。居汝明也将其作为传家宝一直妥善保管,直至弥留之际与夫人赵荇芬共同决定将作品无偿捐赠回故土十香园。
据十香园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捐赠是一次机缘巧合。今年4月,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之子赵之泰、南天画会卢清远、陈玉华及一众学员从香港专程到广州祭拜赵少昂,在原高剑父纪念馆馆长张立雄的引荐下到十香园纪念馆参观并合影留念。后来卢清远老师将有关照片上传至网络,被其画友苏炳江无意间发现,遂将信息传告居氏后人,于是促成了此次捐赠活动。
居汝明夫人赵荇芬女士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回到广州,为表达其感谢之情,特托嘱苏炳江手写三封感谢信。分别致谢卢清远、陈玉华两位老师及海珠区有关部门,除了感谢社会各界大力促成捐赠一事外,还希望六件传家宝能重现于公众,助力推动国粹文化的交流和薪传。
六件捐赠作品极具艺术与历史价值
本次捐赠的作品中,居巢所作的《鱼》,线条流畅舒展,设色浓淡相宜,清雅脱俗,为典型“居派”画风;《古泉七弟试仕粤西》是居巢为即将赴广西游历的堂弟居廉而作,比较有趣的是,诗文为居巢初草,终稿见于《今夕庵诗钞》中的《送古泉弟廉赴官桂林》,表现了堂兄弟间亲切而真挚的感情;居廉《绮兰女史小影》画的是居廉家眷绮兰女士,高剑父曾在1949年9月22日《中央日报》中发表的《居古泉大师廿二周年诞辰纪念特辑》中记载:“师年七十有八卒,葬后村潘阮岗。淑配倚(同‘绮’)兰,嗣子名槎,女名少兰”,从这幅作品中众多居廉友人的题跋中不难发现居廉对此作极其重视和珍爱;居廉《葡萄昆虫图》师法自然,兼工带写,赋色华艳,将居氏“撞水、撞粉”法与没骨花鸟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应为居廉成熟期代表作之一;容祖椿《隔山老人小影》为居廉弟子容祖椿所临摹的作品,容氏字仲生,号自庵,广东东莞人,李建儿曾在《广东两画人——黎简与居廉》中提及“(容祖椿)久侍古泉(居廉)丹青笔砚间”,此幅作品线条简洁,一老一少相映成趣,极富古韵,描绘了晚年居廉的形象;《筠清馆金石录二铭》作者为黄士陵,字牧甫,号倦叟,为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篆刻“黟山派”的开宗大师,该作品原为黄士陵为邱诰桐(字仲迟,广东顺德人,工诗,所居曰“邱园”)所作,一定程度上证明居氏与黄仕陵、邱诰桐等人之间的交游。
近年来,广州非机动车出行需求逐步增长,如何提升慢行空间品质备受关注。2022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广州慢行空间融合提升及特色示范研究》。通过1年多的调查研究,项目团队目前已完成了慢行空间品质提升方案,方案结合广州市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8类特色慢行片区,营造独具广州特色的慢行空间,以片带面推动全市慢行空间优化。
创新:提出不同宽度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规则
为优化慢行系统,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中满足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本次研究提出:要体现差异。空间上,广州中心城区内道路普遍较窄,应以轨道站点为中心构建慢行微循环网络,外围地区道路应设尽设非机动车道,保障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的通行空间;功能上,应结合慢行交通服务通勤、通学、文旅、休闲等不同功能的特点,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性与生活性等不同功能,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
此外,要充分发掘道路红线外的空间,拓展慢行通行空间。根据道路红线内的慢行道侧重交通功能,道路红线外的慢行道侧重休闲功能的特点,强化统筹联动,打造城市慢行道、绿道、碧道等多道融合的慢行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究根据道路空间条件及交通特征,创新地提出不同宽度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规则。针对现状已在人行道上设置非机动车道的情况,研究建议在充分分析既有机动车通行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压缩既有机动车道宽度或者数量增设机非共面的非机动车道,供电动自行车通行,原人行道上的非机动车道作为自行车通道仅供车速较低的自行车通行,实现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物理分隔。非机动车道宽度达到国家标准的2.5米或以上时,可满足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同时通行。
示范:以片带面推动全市慢行空间优化
地铁站周边慢行示范区
结合中心区和外围区不同的轨道交通覆盖条件以及道路空间条件,提出了差异化的改善策略。中心城区以完善地铁步行接驳为主导,充分发掘和提升街巷空间,改善步行出行环境。优先保障连通地铁站的非机动车道网络的恢复。外围区重点保障地铁接驳非机动车通道的连续,尽可能保障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中心区以及外围区通过优化路口等待空间和路口过街通道与信号,完善地铁接驳慢行路径。做好地铁出入口周边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停放场地的地面标线以及指引标志设计,保障地铁乘客进出站的出行秩序,避免人流、非机动车流相互交织,改善地铁站口交通环境。
儿童友好的慢行示范区
重点针对儿童跑跳、玩耍、喜欢聚集、探险、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以及家长接送、等候等交流、停驻的需求,从打造有趣的街道空间、规划连续的慢行路径,增加宽敞的交通设施三个方面提升慢行出行与慢行空间品质。具体通过在通学路径上增加彩色铺装、图案等为学生提供趣味上学路;在路口增加儿童过街提示标志牌、警示灯、限速牌、彩色斑马线等保障儿童过街安全;通过挖掘学校周边用地潜力、错时设置道路临时停车区域、接送区域等满足接送的需求。多措并举打造“安全、童趣、宽敞”的儿童友好慢行示范区。
健康无碍慢行示范区
充分考虑病人、老年人等群体出行速度较慢、反应不及时等特点,通过路口增设二次过街设施、抹平路口高差;在天桥加装垂直电梯、手扶梯,增加连通地铁站与医院的风雨连廊等措施,从细微处实现友好无碍出行。
文商旅慢行示范区
通过凸显岭南文化元素、设置特色化标识系统等方式,构建串联历史文旅资源以及购物、餐饮、地铁站等节点的慢行游径。
红色历史文旅慢行示范区
通过红色要素选取、慢行道设置、导入本地文化元素、设置特色化的标识系统等方式,营造串联各红色文旅资源的慢行游径,增强慢行空间的红色历史文化体验感。
桥下空间慢行道示范区
通过对桥下空间进行挖潜并加以利用,禁止停车和禁止搭建占用,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和服务设施。通过拓宽慢行空间,增设慢行服务设施,适当植入地方元素,提升景观、桥底空间亮化、营造活力场景等措施,盘活桥下空间,提升空间的活力与品质。
片区“多道合一”示范研究
选取示范片区,对慢行道、绿道、休闲健身步道等不同功能和特色的慢行空间进行“合一”规划,打破权属界线、空间和体制机制壁垒,形成完整、连续的慢行空间,打造“多链成网”的“多道合一”格局。
路内外慢行空间融合示范区
从“完整街道”的角度,对道路红线内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空间与道路红线外的建筑退距、路侧绿带等空间进行功能融合规划,将慢行交通设施、城市家具、城市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布局,推动路内路外慢行空间融合使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