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示范区初显成效
中草药种植园、药材橱窗、中医药房、中医文化凉亭……近段时间,细心的群众会发现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迎来了大变化,中医元素遍布中医馆各个角落,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这便是我区全力推进全国基层中医工作示范区创建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我区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打造体系完善、设施完备、人才合理、管理同质、守正创新的“增城中医药服务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16间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
今年以来,我区每月至少开展一场“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系列活动。图为5月25日,广东省名中医、区中医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罗仁教授在石滩镇中心卫生院为群众把脉问诊。
强化区中医医院建设
突出中医诊疗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区中医医院于2020年定级为三级中医(综合)医院,2023年1月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带教基地”。
目前,区中医医院专科特色明显,其中中风病专科、针灸康复科等9个专科是国家、省、市重点专科。该院还积极建设王儒平岭南名医工作室、吴伟康、罗仁名医学术思想传承基地、广东省中医院系列名医工作室、刘伟栋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曾伟权广州市三级名中医工作室,为群众就医提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提高了疑难杂症的诊治率。
一直以来,区中医医院鼓励重点专科错位发展,加强优势病种、专病门诊、中医特色治疗门诊建设,把中医“简、便、廉、验”特色融入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制定63种中医优势病种的治疗方案,头痛、眩晕、中风、肾病等中医治疗效果显著,以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制定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医健康指导方案,成为区域内慢病中医管理的初步标准方案。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小儿推拿门诊、睡眠中心门诊、调经助孕门诊、中医经典病房等发展迅速,疗效明确,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三级医院为龙头
辐射带动基层中医药发展
增城现有714间医疗卫生机构,其中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344间,占比48%。目前,区中医医院为三级中医医院,广医四院、市妇儿中心增城院区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均设置中医药科室,16间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中医馆,配备牵引床、按摩椅、红外线治疗仪等常规中医诊疗设备,46个村卫生站完成中医阁建设。
作为全区中医药工作的“龙头”单位,区中医医院牵头建立增城区中医专科医联体,与16家公立基层卫生院、2家民营医疗机构、5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中医医联体框架协议,共建56个专科联盟,通过定期坐诊、教学查房、远程会诊、巡诊、联合义诊、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新技术新项目推广、业务指导、“西学中”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助力基层卫生院发展。
目前,各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300种以上中药饮片以及10种以上的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能够规范开展针灸推拿、拔罐、按摩、艾灸等中医医疗技术服务共10类78项。数据显示,2022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为51.45%,中医处方总数占处方总数比例超51%,中医药在看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
提高民众中医认可度
为让广大民众了解中医文化,我区落实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用中医理论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以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人群为重点,利用体质辨识、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运动疗法等特色方法,深入开展中医药保健与健康指导服务;开展老年人和儿童等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婴幼儿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分别达到71%和79%;在医养结合、社区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中融入中医药方法;利用家庭医生团队进社区契机,以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为骨干,向居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
同时,今年以来,我区每月至少开展一场“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系列活动,一方面,让群众不出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市、区知名专家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满意度和认可度。

日前,广州市委依法治市办印发《关于法治建设创新项目评选结果的通报》,我区3个项目成功获评。其中,区法院“‘情暖万家’家事案件审判项目”、区司法局“村居法律顾问转型‘一镇街一法律服务团队’模式项目研究”获二等奖;区法院“‘一站二室三中心’,护航中小微企业发展”项目获三等奖。
区法院“‘情暖万家’家事案件审判项目”引入公益援助力量,设立“增心为你”心理咨询工作室,由服务部派出5名心理咨询师为法院审理的家事案件提供心理咨询疏导等公益性援助服务,实现家事案件心理疏导扩容。汇聚多方力量,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成立广州市首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聘请12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事案件当事人提供专业家庭教育指导,构建家庭教育“指导书+教育令”保护机制,先后依法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书》及广州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
区司法局“村居法律顾问转型‘一镇街一法律服务团队’模式项目研究”整合辖区内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派出所、司法所等资源,打造集人民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室、民警工作室、乡贤工作室、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室等功能为一体的法治乡村工作室,将公共法律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紧密结合。由法律服务团队为农村和群众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13个法律服务团队共提供服务约10000件次,群众知晓率超过98%,满意度超过90%。
区法院中新法庭培育的“‘一站二室三中心’,护航中小微企业发展”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是司法机关服务中心、保障大局的具体举措,是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及企业在诉讼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的创新探索,是提升人民法院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的司法保障和服务能力的有益尝试。
为弘扬传播中国茶文化,深化国内外茶文化交流,发挥芳村茶叶商圈作为全国最大规模茶叶市场区位优势和流通枢纽的作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广东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新进程。近日“国茶风范•传承有我”2023年国际茶日主题宣传暨党建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在荔湾区石围塘街道芳村茶叶商圈党群服务驿站举行。区政协副主席陈晖、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廖浩萍、共青团荔湾区委员会书记姚海兴、石围塘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健明、石围塘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京剑、荔湾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董书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杨伟、芳村茶叶商圈党委书记王衍琦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各位领导为芳村茶叶商圈党委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以及首届茶文化节宣传片发布进行启动仪式,为共青团芳村茶叶商圈委员会成立进行揭牌仪式,并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青年志愿队进行授旗仪式。随后由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陈栋院长向大家推介与找找茶品牌网共同研发的"数字评茶系统”,用茶科技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茶体验,推动茶商圈产业智能化发展进程。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全民品茶国风十雅集、国茶风范游园寻宝、国茶风范艺术秀、全民鉴茶评茶等系列活动,呈现一场视觉、味觉双重享受的精彩盛宴,传递东方生活美学理念,弘扬茶文化魅力。
本次活动通过以茶为载,尽显中国的极致浪漫,将中国独有的风土人情传递到世界各地。以茶会友,促进多方和谐共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繁荣。茶和天下,助力茶经济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大发展大繁荣!
石围塘街道将继续把稳方向,搭好平台,紧紧围绕“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在茶产业链上强组织、聚力量、优服务、促发展,推动茶科技助力芳村茶叶商圈成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生动实践,以青年力量展现商圈新活力,引领茶产业新发展,凝心聚力共同打造党建领航,商圈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