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珠水家畔渔港文化嘉年华在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启动
6月11日,“珠水金声 向海兴城”首届珠水家畔渔港文化嘉年华在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启动。
据了解,首届珠水家畔渔港文化嘉年华即日起在全区开展,持续举办至今年10月,跨时4个多月,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高端的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论坛、珠江文化研讨会等,也有接地气的“寻找最美渔港”——广东渔港渔村摄影短视频大赛、端午节龙舟传统活动等,还有广州市十大“水乡文化传承人”、广东十大水产企业等评选活动,共计20多项活动,将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展现渔港文化、体验水乡文化的精彩嘉年华。
在首届珠水家畔渔港文化嘉年华现场,相关领导为番禺区首批十位保护珠江母亲河的“珠水卫士”授牌,向全社会发出携手爱护家园、共筑生态根基的最强音;为番禺区十大“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共建共享基地”授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目前,番禺区正高标准推进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打造集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为特色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渔港经济区。
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一百公里“黄金内湾”唯一一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建设范围包括东部石楼、化龙、石碁、桥南、沙湾五个镇街,面积280平方公里,以莲花山渔港为功能核心区,逐步形成“一港、两翼、三核、四区、五镇”,“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布局。其中,莲花山中心渔港、渔港周边渔村、莲花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整个海鸥岛共80平方公里划为番禺区渔港经济区启动区。
自去年6月,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揭牌启航以来,总投资14.1亿元的智慧渔港系统工程、上涌休闲渔业码头、砺江涌避风锚地工程、上下涌避风锚地工程、休闲渔业综合体等8个项目如火如荼地建设,目前各项目总体进度已达51%。
项目建成之后将有力改善莲花山周边四条渔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引领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形成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渔业产品精深加工、二三产业充满活力的渔业发展新格局。

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6月8日上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主办的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五仙门电厂旧址)举行。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现广州华侨博物馆所在地)
此次活动发布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活化利用项目、黄埔区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等17个“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均通过前期申报、资格初审、现场复核、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遴选而出。其中网络投票总数达到76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宣传推广作用。另外,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百变鸮小”IP主题文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文创”等5家文博单位的文创产品也在活动上获推介。
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推介入选项目展板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创展示
广州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欧彩群为活动致辞,并与市委统战部一级调研员曾真栋共同为入选项目颁发奖牌。市委宣传部、市规自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局属各文博单位代表、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项目代表共同见证了此次盛会。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立足文物事业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用足绣花功夫开展文物保护利用,激发了广州文物的新活力,在坚持保护为先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1+N”文物保护利用多元模式,即1为政府层面的主导、统筹、整合、引导等行为,N为企业、全民等不同社会力量的参与运作行为,努力走出一条广州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对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做法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其圆满完成的同时也拉开了我市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序幕。
涵隧防涝有了“火眼金睛”
广州汛期较长,极端强降水概率大,而下沉式隧道、涵洞具有水浸风险。如何将危险拦截在涵隧之外,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人防”基础上,技术手段也在持续完善优化,为隧道水浸提供更及时、更快速的预警。2020年,星汇路隧道成为广州首批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隧道。截至2023年4月底,广州全市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94处,首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覆盖率达100%。
天鹿湖隧道两侧入口均设有拦截道闸、爆闪警示灯带等设施
大北立交前的LED屏显示“内涝监测,正常通行”
24小时自动监控隧道内积水情况
暴雨来袭,隧道水浸怎么办?最保险的处理,是在积水达到一定深度后避免进入隧道。传统办法下,隧道里施划有带刻度的涉水线,当隧道积水超过相应刻度时,需司乘人员自行判断。暴雨期间,一些重点涵洞、隧道、易涝点还会有工作人员值守,维持现场秩序。
随着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应用,管养人员不仅可以实时监测隧道内积水情况,还可以更快速、更及时地获取积水信息,从而安排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以技防为人防加速,有的放矢,精准化统筹人防物防技防,做好防汛工作。同时,系统会根据水位情况明确提醒司乘人员是否可以通行,为行车安全多添一层保障。
近日,记者来到汇星路隧道看到,隧道两侧入口均设有警示灯、自动道闸和信息提示板,隧道内部安装有水位尺与高音喇叭。它们正是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一部分,这一系统集隧道日常监控、预报预警、隐患排查、联动拦截于一体,24小时自动监控隧道内积水情况。
“当隧道内水位达到两个标准时,隧道拦截应急管理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同时隧道口附近的LED屏幕和道闸会自动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车辆误入积水隧道。”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州开发区建设和交通局市政管理处处长徐春晨告诉记者,当隧道内水位尺水位达到15cm时,系统自动启动积水黄色预警;当隧道内水位尺水位达到27cm后,系统自动启动积水红色告警,这时,隧道入口禁行指示灯自动亮起,LED屏先是自动提示“道闸即将关闭”,5秒后再提示“隧道淹水、禁止通行”。同时,伴随警鸣声,双向车辆拦截系统自动启动,道闸自动关闭。
在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设备根据积水深度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市政设施监控指挥中心不仅能同步收到预警信息,系统还会实时显示各隧道积水情况。记者看到,当一条隧道出现告警情况时,系统内地图中该处隧道的标识由原先的绿色变为红色,并不断闪烁。“指挥中心设有24小时值班员,值班员看到告警后,可以及时通过系统内的水尺数据、现场视频对隧道积水情况进行核实。”广州开发区市政设施管理中心副主任林词三介绍称。
全市上线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
据悉,2020年星汇路隧道成为广州首批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隧道,并以此为试点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在隧道内安装高音喇叭便是其中一项。如果有车辆在隧道内水浸熄火,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会通过隧道内安装的高音喇叭对此乘人员进行指引,同时安排应急人员到现场处置。“我们也会指引被困人员使用隧道附近的应急工具箱和救生圈。安装高音喇叭可以让工作人员与隧道内被困人员进行良性互动,提高救援效率。”林词三告诉记者,下一步,黄埔区隧道拦截应急管理系统将与黄埔区市政应急基地进行联动。“这样,如果哪里发生应急情况,可以对应急救援物资及时进行调配,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目前,黄埔区已在汇星路隧道、开源大道、联广路涵洞等城市道路下穿隧道、低洼地带完成30套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去年开始,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通过走访调研以及总结往年水浸情况特点,我们排查出首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并率先为名单上的94处水浸高风险涵隧安装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建设、管理由各区政府具体落实实施,“我们要求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要具备最基本的水位监测功能、水位达到警示线后的告警功能以及视频监控功能,具备安装条件的路段要安装车辆拦截设施。”
过去,隧道口也设置有水浸警示标志,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在全市范围上线,是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添一份保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以前没有安装这些设施之前主要靠人来值守。”网约车司机李先生回忆称,几年前的大雨,部分隧道出现水浸现象,他看到隧道口处有工作人员指挥车辆不要驶入隧道。“有了设施之后就更好啦,系统会自动反应发出提醒,比人工值守更快更及时。”李先生说。
据统计,从2020年8月黄埔区首条隧道应用至今,隧道拦截应急管理系统启动积水黄色预警40次,积水红色告警19次,自动落闸14次,没有出现车辆被困现象。
边调研边改进将防汛做细做深
今年汛期前,广州首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中的94条涵隧均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为保障系统运作有效,安装调试过程中,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坚决贯彻中央的要求,注重全程跟进指导,边调研边改进工作,边调研边破解难题,为民办实事,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不久前,市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走访白云区一处已安装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的隧道,走访中发现LED提示板安装过高,司乘临近隧道口时难以看到LED提示板上的提示。于是,工作人员立即要求项目实施方进行整改,调低高度。
在不断的优化调整中,全市涵隧防内涝智能管控系统日趋完善,今年的龙舟水便是对其的一次检验。与此同时,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将组织各区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手段,对辖内涵隧、下凹式立交桥的内涝实际风险情况进行再核实、再评估,动态更新涵隧风险台账,组织形成第二批重点内涝风险涵隧名单,并推进名单上涵隧防内涝系统的安装使用。
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守安全
“系统的上线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防汛工作做得更细更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系统主要起到辅助作用,人防物防技防缺一不可。
近日,市道路养护中心东城养护所长平养护站养护班班长李永柏便带领同事们前往路旁沉沙井进行清疏。汛期,他们将严格落实各项公路防汛安全措施。“我们制定边坡风险点、易水浸点、下凹式涵隧‘一点一预案’,同时安装视频监控加强实时管理,我们也提前预置应急机械设备、救生衣、沙袋等防汛设备、物资,为应急值守抢险提供重要保障。”李永柏介绍称,同时,他们还将加强汛期排水系统的巡检和清疏工作,应用沙井清淤车、下水道综合养护车等机械设备,及时对排水管、涵洞、沉沙井、集水井等排水设施进行清疏,畅通公路排水系统,将强降雨可能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暴雨期间,李永柏和同事们也将加大公路巡查频次,开展现场应急值守、处置等工作,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及应急响应情况。“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应急人员到重点边坡、下沉式隧道、易水浸点等值守,值守过程中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围蔽、警示、应急排水、信息报送等工作。”李永柏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交通运输部门将“为民”理念贯穿始终,大兴“一线工作法”,推便民之举、施利民之策,把群众“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办好办实。随着龙舟水来临,市交通运输部门提前研判,组织开展日养护巡查管理、汛期应急抢险、隐患排查整治、夜间错峰施工、应急清障保畅等服务工作,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提升群众出行体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