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迁入量全国第一,广州是怎么做到的?
近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抢企大战”城市地域全景报告》披露,2018年以来,广州企业迁入量居城市榜单第一。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广州迁入企业11457户,涉及注册资本1654.68亿元人民币。
广州是怎么做到的?凭什么成为众多企业的最佳“落脚点”?
从1.0到5.0改革 商事制度不断进阶升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企业迁移,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广州影响力、向心力的体现。“企业之所以迁移到另一个区域,看中的不仅有交通、资源等因素,营商环境够不够理想,更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为企业扩展壮大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广州从2014年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始终以适应营商环境改革要求、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为牵引,用绣花功夫推动商事制度改革走深走实、出新出彩。
2018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广州市迁入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大行业,共迁入10649户,占迁入总量92.95%。
这些数据与广州的商事制度改革不断进阶升级密不可分。
如何持续放大营商环境的叠加效应?近年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职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业务流程,从1.0改革的“简政放权”,再到5.0改革以“激发活力”为导向,实施市场准入“极简审批”,持续打造高效、便利、透明的营商环境,以良好市场环境为各类资本发展释放出更大空间。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3年1-5月,广州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15万户,同比增长19.80%;截至5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325.04万户,同比增长5.05%。
探索市场准入新模式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在广州,对标世界银行营商规则,更大力度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加。
2022年疫情期间,赛惟咨询公司把公司主要业务从北京迁到了广州,落户荔湾。“当时公司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选择‘搬家’到广州,我们看中的不仅仅是广州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营商环境方面的政策红利更是让我们心动。”该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市场主体的感受,是对广州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认可。
企业迁入,亦有区域集聚效应。2018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广州迁入企业较为集中在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和南沙区。5个区迁入企业8830户,占迁入总量77.07%。
从虹吸效力来看,天河和白云等5个区全力助推市场主体增量提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从制度层面来看,广州强化营商环境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高标准、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市场准入服务。
持续发力,优无止境。2022年以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继推出开办企业全链条一网通办、30项涉企事项试行“一照通行”证照智能联办和“穗港通”“穗澳通”商事登记,以及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歇业备案服务等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以“开办企业”为例,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从2017年起就重点突破“办照难”、体验不佳等问题,率先将企业名称核准制改为自主申报制有效解决企业起名难问题,积极实施住所(经营场所)自主申报+“负面清单”管理整体释放场地资源,实行经营范围标准化申报有效支持新业态、新行业发展。
同时,全国首创“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模式实现智能“秒批”,使“手机刷脸即可完成签名,动动手指就可自助打照”成为现实,从申请到领照全程“机器人”受理、审核、打照,办照最快仅需10分钟,“广州速度”引领全国。
在此基础上,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为准绳,聚焦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开办企业“跨省通办”“证照联办”,持续推进市场准入准营退出便利化,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同时,立足市场监管职能,研究制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动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广告、检验检测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广州营商环境白皮书》显示,广州“开办企业”指标连续2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位居前列,获评全国标杆,并连续3年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随着市场准入模式的不断更新迭代,一个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高标准、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市场准入服务的“广州样本”正在绘就。

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在持续推进的全市交通秩序大整治专项行动中,广州严查各类影响交通安全与畅通的违法行为,全力净化道路交通环境,引导市民关注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努力让文明交通意识扎根于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心中。
记者从市公安交警部门获悉,广州交警结合全市交通秩序大整治和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等相关行动部署,全面净化社会面和各考点交通环境,于5月16日至31日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0余万宗。
夜间,交警在重要路段查车
在70余条重点路段开展大整治
近期,广州交警在环市路、中山大道、新港路等70余条重点路段开展“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
“骑乘电动自行车,一定要正确戴安全头盔,下次要记住了。”数名未佩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被执勤交警进行口头教育。其中,一名男子拿出头盔简单戴上后便想离开,被眼尖的交警一把拦住。
据交警部门介绍,在涉及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中,头部是骑乘人员最易遭受撞击的部位之一,而头部一旦受创,有相当大的概率会导致死亡。安全头盔则是保护头部的关键设备,一个合格的头盔可以有效降低头部遭受的撞击,从而极大地提高人员生存概率。
记者留意到,一些骑行者对电动自行车载人规定表示“蒙查查”。一名搭载了成人的电动自行车车主被民警拦截下来后不解地问,“电单车有后座,不是可以载人的吗?”
“根据《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在城市市区道路上不得载人,但安装有固定安全座椅的,可以附载一名身高1.2米以下儿童;在其他道路上载人不得超过一人。”民警现场对该名骑行者进行警告教育,提醒其不要违规载人。
不戴头盔、驶入机动车道、违规载人、未依法登记上路行驶……当天早高峰近一小时内,大北立交整治点共劝导及查处违法行为30余宗,大多数骑行者接受了“首违警告”处罚。
针对违规现象,交警部门呼吁,广大市民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需按照红绿灯、标志标线指示通行,不随意变道,不和机动车抢道,注意观察周边交通情况。
广州交警集中开展整治“飙车”炸街专项行动
酷炫的外观、独特的轮毂、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个别驾驶人为追求个性驾驶非法改装的车辆在街头“狂飙”,这种行为不仅扰民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净化交通出行环境,今年1月30日起广州交警集中开展整治“飙车”炸街专项行动。
行动期间,广州交警在广汕二路查获一辆涉嫌改装的小型轿车,并追踪到白云区一提供车辆改装服务的“××汽车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随后,广州交警会同市交通运输局等职能部门对该非法改装窝点展开联合整治。现场查获非法改装车辆3辆,交警部门依法作出处罚并责令恢复车辆原状。
除了小型汽车,摩托车非法改装“飙车”炸街也让人胆战心惊。2月15日深夜至16日凌晨,从化警方对一个“飙车”炸街团伙进行集中收网,一举抓获涉嫌寻衅滋事及扰乱公共秩序人员19人、涉嫌非法改装机动车和销赃人员1人,缴获改装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共18辆,捣毁非法改装机动车窝点1个,并破获盗窃案件2宗。警方已依法对“飙车”炸街、改装车辆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实现对“飙车”活动的链条打击。
“改装排气管、刹车灯改爆闪灯……针对非法改装、‘炸街’噪音扰民等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和干扰居民工作休息的违法行为,我们广泛搜集情报信息,研判分析飙车‘炸街’高发路段、时段,在落实常态化整治的基础上,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精准打击。”广州交警介绍,交警部门将持续加大整治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非法改装车辆实行常态化监管。
此外,广州相关职能部门将不断挖掘线索、打击非法改装窝点,形成源头预防、常态监管、末端打击的闭环管理模式,进一步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在电动自行车销售环节监督管理方面,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建立了信息通报和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到销售门店查处违法销售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行为。截至今年5月,市市场监管局查获非法改装待销售车辆119辆,立案调查质量违法案件共184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暂停或取消带牌销售门店31家。
小贴士:文明交通 安全出行
1.规范骑行:佩戴头盔,勿闯红灯;务必防止电动自行车火灾。
驾驶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头盔,闯红灯、逆行以及乱穿插等违法行为依然突出,一旦与机动车发生事故,伤亡率高。另外受高温影响,电动自行车也很容易因为线路温度过高,或电机发热造成电路故障而短路,增加了“上火”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电动自行车时一定要合理停放,规范充电,防止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
2.规范乘车:系好安全带,拒绝“黑车”、超员车。
乘客图一时便利,乘坐“黑车”、超员车,或者是人货混装等,不但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还会对乘车人造成伤害。
乘客上车后应第一时间系好安全带,发生交通意外安全带可有效降低伤害。
乘客务必乘坐正规营运的车辆,拒绝乘坐非法改装车辆、超员车辆。
3.规范驾车:保持安全车距,切勿超员超载、疲劳驾驶。
守法出行,安全驾驶,驾车前检查车况,提醒车上人员系好安全带。驾车出行特别是雨雾天气或者夜晚行车,注意保持安全车距,观察好路况,切勿超速行驶。超员超载会导致车辆安全性能下降,刹车距离延长,大大增加交通事故风险;不能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加强青年干部的思想建设,提升政治素养,6月9日上午,市散装水泥与建筑节能中心组织了青年干部理论学习交流会。
(学习现场)
会上,五名青年干部代表以自身工作经历为切入口,分别围绕建筑能效管理、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发展、混凝土行业发展等主题,分析了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享了如何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解决难题,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心得体会。
中心党总支书记李兆海同志指出,本次交流紧密结合实际,直面工作难点、堵点,体现出年轻干部在主题教育中的成长进步;激励大家要继续坚持自觉主动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全面系统学、笃信笃行学,切实推动我市散装水泥、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