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打造公园城市典范 推窗见绿抬脚进园
黄埔区高质量打造全域公园城市。图为黄埔甘竹山公园。李剑锋 摄
黄埔区将深入实施“青山入城”“碧水织城”及“千里路网”行动。图为南岗河碧道。吴伯钊 摄
黄埔区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广东省首条国家步道。
“黄埔将打造遍地开花的公园体系,让社区实现推窗见绿、抬脚进园。”6月9日上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召开深入贯彻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 高质量打造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区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绿美黄埔生态建设和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并听取全区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工作情况通报和职能局、街道代表发言。会上,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如此描绘未来的“绿美黄埔”。会议还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唐孝祥教授作专题辅导。
据悉,黄埔区将充分挖掘辖区内山水林田湖各类生态资源,以“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为目标,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到2035年,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打造成为广州及大湾区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
九大特色行动:
打造4条主题环线构建“三脉一湾”
去年12月,黄埔区印发《推动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工作行动方案》,提出“九大特色行动计划”,包括1个百(百大公园打造)、3个千(千里路网建设、千颗古树保护、千年文脉保护)、5个城(青山入城、碧水织城、园业融城、智慧兴城、安全筑城),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打造公园城市典范标杆。目前,黄埔区已完成编制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方案43个,建成口袋公园35个,建成“连城森邻道”72公里、新增京广协同项目、广汕路沿线等城市绿地28.8万平方米。
下一步,黄埔区将把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作为打造生态黄埔的总牵引,深入实施“九大特色行动”,高质量打造全市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我们深入实施‘青山入城’‘碧水织城’及‘千里路网’行动,将青山、碧水、美园串珠成链、联网成片,让城市与绿色交织共生,建设有机生长、宜居宜业、和谐共生的全域公园城市。”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黄埔区将加快湿地公园、农业公园、森林公园等“多园”建设,年底前建成20个社区公园,20个口袋公园。此外,黄埔区还将推进提升26个桥下空间、11个高快速路出入口及区界环境整治工作,塑造更多具有公园功能的复合型绿色空间。“我们将推动黄埔城市公园增量提质,让社区实现推窗见绿、抬脚进园。”
据悉,黄埔区多途径推进增园添绿,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一体的生态基础,形成“城在园中,家在园中”的城市面貌。打造环环相扣的绿色廊道,聚焦黄埔北部帽峰山区域绿地以及南部“珠江-东江”河涌“两核”,在科城锦绣等重点区域构建片状公园环线系统,结合区内84条河涌河流,打造贯通全区的碧道骨干体系,建设滨水休闲步道和便捷惠民的水岸公园,建好智慧知识环、锦绣科创环、碧湾古港环、未来生科环4条主题环线,初步构建“三脉一湾”雏形。
“1+8”工程:
“一街一品”推动绿美黄埔示范带动
同时,黄埔区还将道串联提升,建设林荫道17条,着力营造可畅行、可亲水、可共享的河岸生活空间。打造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重点打造海丝文化、红色文化、香雪文脉、科技文化、创新新建绿道、碧道23公里,徒步径71公里,统筹推进620公里绿道串联提升,重点打造海丝文化、红色文化、香雪文脉、科技文化、创新文化5条人文科创特色主题游径,创造多元化黄埔公园城市魅力名片。
位于黄埔区长岭街的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广东省首条国家步道,目前完成了超过60公里的建设,贯连长岭北部,今年举办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吸引近千名“跑友”参赛。
据悉,今年,黄埔区将全力落实绿美广州“1+8”工程建设任务,其中,1为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工程;8为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建设、保护地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活力精品绿廊提升美化、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现代惠民林业集聚发展、全民爱绿护绿植绿。同时,各街镇都将建设一条林荫大道,形成“一街一品”。
“绿美黄埔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工程,与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相辅相成,我们将持续提升落实科学绿化能力。”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下一步,黄埔区将因地制宜优化林分林相,着力推进绿美通道建设,精心组织花莞高速、广汕公路等重要廊道提升,扎实推进1.4万亩森林质量优化提升、69万平方米城乡绿化美化、45公里森林步道建设任务,突出生态效益,到2025年,全区混交林比例达到95%以上,实现碳汇总量持续扩增,绿化与美化效益相统一。
长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打造“水长岭秀”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推进“长岭好邻居”基层治理新模式,组织、带动全民齐参与,进一步擦亮长岭城市环境品牌。
环境留企:
全力打造幸福河湖先进典型
近年来,黄埔区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构建“河湖长+河长制办公室+职能部门+基层河湖管护队伍”的全覆盖河湖管理体系,实现全区河湖“见河长”“见湖长”,绿水青山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南岗河入选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会上,黄埔区提出全力打造幸福河湖的先进典型。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完成推进水务工程项目51个,完成投资15.8亿元,构建黄埔区安全、生态、韧性城市水务基础设施。
据悉,下一步,黄埔区将深入推进“散乱污”场所、涉水违建整治,“一口一策”推进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今年底累计完成12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全区建成区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工作基本完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超95%,加快推进鱼珠湾水闸等36个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同时,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今年底全区4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建好用好动态实时洪涝风险图等平台,提升全域预警应急、协同联动水平。加快推进知识城中部供水加压站、黄埔区供水加压站扩建等供水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城镇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巩固提升国际一流用水营商环境,提高“获得用水”办理效率,助力优质企业、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
(刘丽春)
附件下载:

暹岗口袋公园
鱼珠智谷口袋公园增加了儿童游乐设施设备
一大早,居住在黄埔区夏港街道普晖社区的吴先生便开始了每天的晨跑,晨跑结束后,就来到离家不远的口袋公园转一转,锻炼身体,聊聊天,这让吴先生觉得一天都充满干劲。“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就在家门口,方便!而且健身器材、鲜花绿植样样都有,大家都喜欢来这活动。”
见绿、见美、见民生,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多起来了,方寸之美装满居民的“微幸福”。这些都是黄埔区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围绕打造全域公园城市中下的“功夫”。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透露,今年全区计划新建20个口袋公园,20个社区公园,采用植绿增绿、拓展空间形态等多种举措实现生态优化、文化赋能,加快建设看得见、用得上、惠民生的“口袋公园”。
见缝插绿:串起城市绿色生态廊道
近年来,黄埔区立足林城相依、园城相融的城市绿色空间布局,以口袋公园的“小切口”,“针灸式”补充完善四级城乡公园的“大体系”。目前,全区已完成编制口袋公园景观设计方案43个,建成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35个,建成“连城森邻道”72公里。
据悉,黄埔区通过“口袋公园”的建设,对主干道、社区周边闲置绿地、边角空地等进行挖掘利用,在保留原有植被、充分融入周边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增绿、适地适绿,不断织密“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城市绿色网络。
“见缝插绿”、“应绿尽绿”,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镶嵌在闹市之中,在贯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体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的口袋公园,“串珠成链”,连接起了城市绿色生态廊道。
今年,黄埔区对全区全域范围进行摸底调研,根据周边资源联通性、公共空间紧缺性、居民活动需要等原则科学筛选用于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的地块,立足构建城市社区生命共同体,加快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因地施策:“一园一境”成为家门口靓丽名片
在黄埔区,每个口袋公园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它们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有的小则几百平方米,大至数千平方米,它们与街景融为一体,却又通过一些细节元素点缀丰富着城市的风景。
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口袋公园建设遵循“一地一策”“一园一境”的设计建设原则,结合地块现状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进行微提升、软提升,通过因地拓园、因景造境,最大程度做到“城园相融”“文化入园”,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景观,成为城市新名片。
针对大树群落地块,采用以“建”促“保”的改造思路,在充分保护原址树木的前提下,适当补植地被和灌木,打造林下空间,将榕溪谷口袋公园打造成为以榕树为景观特色的主题口袋公园。
针对学校周边绿地,通过增设家长等候广场、稚趣游戏场、时光长廊、休闲坐凳、慢跑道等休闲设施,将其改建成符合中小学生性格特点及需求的功能性空间,打造安全有趣、友好便捷的“最美上学路”怡园小学北口袋公园。
针对医院旁绿地,因地制宜打造治愈性空间和医药科普园地,比如,黄埔区荔红路南侧的萝岗中医院口袋公园以“‘气’与‘地’交融的疗愈花园”为主题将中草药文化融入口袋公园的每个角落。
“让街区实现一街一景、四季不断。我们以城市美学为引领提升城市绿化品质,让黄埔成为充满诗情画意、释放人文艺术之美的绿意城市。”黄埔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造福于民:小“口袋”里装着大“民生”
普晖社区口袋公园的周围多为居民区,人口众多,为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需求,黄埔区绿园中心以“邻里大客厅,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对原有场地进行一番提升改造,通过建设运动跑道、林下棋牌、儿童游乐场地等特色空间,打造了功能多样、全龄友好的共享空间。
“我住在这附近好多年了,改造前环境没那么好,常常路过这里但是很少停留。”居民李姨表示,公园建好后,经常会带孙子到公园遛弯,并且在这里也认识了一些老乡逐渐形成社交圈。
黄埔区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拓展口袋公园空间形态和功能价值,推进公园绿地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引入社区文化,打造集观赏、休憩、游玩、健身等功能齐全、设施齐备的全龄友好空间,构筑人与自然、生活与生态和谐相融的幸福画卷。
为更好地发挥空间价值,满足群众多元生活场景需要,黄埔区在螺壳山西口袋公园、永顺大道口袋公园、暹岗口袋公园等,通过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场、园林缓跑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方式,将口袋公园打造成为居民运动健身、放松身心的新载体、新场景,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既是室外“会客厅”,又是儿童“游乐园”。黄埔区在鱼珠智谷口袋公园等多个口袋公园,通过增加儿童游乐设施设备,提升儿童游园体验,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高品质儿童乐园。
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也洋溢着居民满满的幸福感。
同时,围绕人民群众的核心需求,黄埔区还推进“公园+”建设,培育“公园+户外”、“公园+体育”、“公园+文化”等新场景,开放辖区内15个公园草坪共享区域,推进“13+3”体育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公园无边界整体设计,让更多城市绿色空间“可进入、可参与、可互动”,营造生活、生产、生态交织共融的公园城市格局。
(刘丽春、冯冬枚)
附件下载:
6月8日,番禺区召开2023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推进会,对“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圆满完成任务。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邓展鹏,副区长郭洪杰,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农业农村局、区民政局等相关单位和各镇街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邓展鹏就做好今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一要认清形势,加大力度推进筹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提前预判矛盾困难,及早制定实施筹款工作方案,明确作战图、倒排时间表,做到具体工作定目标、定责任人、定工作要求、定完成时限。二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完成工作任务。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社会宣传发动引导好、领导重视推动实施好、具体活动组织筹备好;三要及早谋划,提高慈善资金使用效能。各单位要根据“6·30”资金管理办法的使用要求,按照轻重缓急和当地实际,精心选好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福利水平的惠民项目,尽早向区慈善会提出资金使用申请,最大限度发挥“6·30”资金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郭洪杰提出补充要求,要建立每周通报、每周调度的工作机制,形成互相促进、比学赶超的氛围;要把“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抓落实;要用好“6·30”慈善资金,办成一批善事、实事、好事;在活动中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让这项活动获得社会的认同。
区民政局通报了番禺区2022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资金筹集及使用情况;区农业农村局布置了番禺区2023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重点工作;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石碁镇、市桥街分别就“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经验交流。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