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增城区实现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覆盖
详细内容

增城区实现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覆盖

时间:2023-06-15     人气:276     来源:增城日报     作者:
概述:......

  “以前村里是泥地,污水排出之后到处泥泞不堪,环境非常差。现在污水收集到管网,村里也铺上了水泥地,生活环境大不一样了。”家住派潭镇邓村村的李阿姨,对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点赞称道。该村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环境,还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和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建设或暗渠化是增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一个成果。从2019年起,增城区不断深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今年5月,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515公里,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746个和资源化利用站点576个,实现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治理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效果提升明显。

  因地制宜  集中治理和就地分散治理相结合

  增城区现辖285个行政村共3214个自然村,农村地域面积广阔、地貌差异大,农户居住分散,采取统一的污水治理方式难以实现。因此,增城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一套集中治理和就地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对于靠近市政管网的自然村,采用接驳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方式进行处理;对于远离市政管网的自然村,原则上则通过新建污水处理站点、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或“MBR一体化膜”工艺,以及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就地分散处理。

  仙村镇西南村结合旧村改造工作,完善各家各户的污水管网建设,并采用接市政管网方式,将污水运输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极大地改善村容村貌。新塘镇瓜岭村采取建设一体化设施方式,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重现岭南水乡的生态特色和自然风貌。中新镇濠迳村濠迳社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处理设施,能有效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吸附过滤,从而降低水中氮、磷含量,并达到排入农田的标准。派潭镇邓村村采用“MBR一体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污水治理模式相结合方式,因地制宜将分散的村民生活污水利用厌氧池收集后排向农田、林地等,实现资源化利用。

  “区排+农户”  维护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行

  在小楼镇,村民赖扬湛身披橙色的“增城排水”制服,与同事一道前往邓山村工作。赖扬湛和同事们对村内的排水管道、排水井、污水处理站等进行巡查,不仅用纸和笔记录巡查情况,还将巡查情况用手机APP上传至广州农污信息系统。不一会儿,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三级水务职能部门便通过上传的信息,了解到邓山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赖扬湛是增城区重点推广“区排+农户”运维管理模式、持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一个代表。所谓“区排+农户”,即由排水公司专业运维,并聘请当地村民充实维管力量,建立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

  目前,“区排+农户”模式已覆盖全区285个行政村。例如小楼镇委托增城排水公司对邓山村排水设施开展技术性运行维护管理,聘请赖扬湛等当地村民对设施开展日常巡查,巡查情况实时上传至广州农污巡检APP。这种模式不仅让现代化水务管理服务延伸至乡村并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还能动员更多熟悉当地情况的村民主动配合治水工作。

  “一村一策”  提升农污治理效能

  根据省、市要求,“十四五”期间,增城区需在自然村全覆盖治理基础上深入开展提升工作,持续完善污水收集与处理效果,从讲数量向讲效能提升,逐步实现村内生活污水应收尽收,设施有效稳定运行。

  今年3月,增城区印发《增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分年度完成114个行政村中374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和56个行政村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同时,《方案》明确四方面共15项具体工作,包括全面摸查和制定“一村一策”方案、统筹推进治理工作和加强审批监管、完善治理和强化治理效能、做好农污设施运维管理和排污监管。

  根据《方案》,今年全区需完成149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作。当前,农污治理提升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有关部门和镇街统筹推进提升治理任务,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与农村供水改造、农村道路建设、河道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及新乡村示范带建设等工作相衔接。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