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分局挖掘区域优势 创新打造绿美生态示范区
为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盘活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质量,花都区分局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保育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本土优势,以“原生森林、绿惠花都”为主题,打造以“原森林”“花门户”“惠品牌”为亮点的行动路径,不断推动绿美花都高质量发展。
一、“微创式”改造科学精准打造高质量“原森林”。
一是在挖掘花都区原生优质树种、原生森林景观的基础上,通过“微创开带+精准补植套种”技术,营造高质量林分和林相。目前花都区已完成4.344万亩森林质量优化提升、2500亩封山育林、1530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二是以九龙湖、王子山、芙蓉嶂等区域19.3万亩森林质量提升为抓手,带动林下种植养殖、林下游学、防火设施建设等产业的发展。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工程。目前已完成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游湿地总体方案设计及启动区(一期)方案设计;完成367.5亩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栖息地生境修复工作。
二、“湾区空铁”赋能沿路有景世界级森林“花门户”。
围绕“湾区双枢纽”(白云机场、广州北站)和三条发展廊道(山前旅游大道、花都大道、空铁大道),提升重点高速公路、铁路沿线、重要城市道路的第一重山林和景观林带,打造花都沿路有景的门户形象。以山前旅游大道为主线,优化提升主干道第一重山沿线、城市出入口、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实施精品绿廊提升美化工程,对京珠高速、乐广高速、肇花高速等高快速路沿线建设0.2万亩第一重山景观林,优化树种林种结构,打造景观廊道。
三、“一脉三环”建设“三生”“惠品牌”。
一是以花都山前旅游大道和北部山体为主脉,规划建设80公里森林步道串联九龙湖、七溪地、梯面镇五环步道和古茶园等自然人文资源区域,融合“森林生态”“森林生活”“森林生产”三大功能,形成一脉三环多点的“惠品牌”路径。二是结合“水墨丹青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开展城乡一体绿化美化,助力乡村振兴。三是以花卉苗木、经济林果、油茶等产业为基础,建设花卉苗木林果产业体系,促进当地林下产业发展,将花都区七溪地芳香基地打造成林业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上半年海珠实现GDP1261.16亿元,同比增长8.2%,排名全市第二。
具体来看,海珠区规上工业总产值427.06亿元,增长22.5%,排名全市第一;住宿餐饮业营业额53.06亿元,增长24.3%;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75.55亿元,增长22.0%;建筑业产值431.80亿元,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01亿元,增长3.1%。截至6月底,全区共有各类商事主体20.26万户,增长3.2%,其中企业10.70万户,增长4.9%。
2023年上半年,海珠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二次创业”的姿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都市工业、数字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提速,线下消费、高端商务服务业加快回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账本”展现强大经济活力
从增长形势看,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税收收入3个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下同)分别增长8.2%、22.3%、3.2倍,以上指标增速在全市继续名列前茅,折射出海珠区较强经济活力。
从运行态势看,经济发展不仅保持量的合理增长,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一是“四上”企业提质增效,上半年全区“四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4.59亿元,增长28.5%,比一季度提升4.8个百分点,企业发展持续向好。二是科创能力有效激发,上半年全区“四上”企业实现研发费用38.51亿元,增长16.9%,比一季度提升8.4个百分点;全区66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43.78亿元,增长6.8%。三是经济发展持续“升温”,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达33.82亿千瓦时,增长7.5%,比一季度提升9.3个百分点;全行业用电量(增长9.0%)呈现持续回升态势,比一季度提升7.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9.0%)保持较好增长。
新旧动力支撑全区经济高增长
都市工业、数字经济“双核”经济延续拉动作用,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核心发动机;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假期消费火爆及广交会恢复线下举办等因素加持下明显回暖,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一是都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工业回城“强心”战略助力行业持续提升竞争力,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现价增长12.0%,比2022年提升20.2个百分点;促进8个都市工业项目落地,高位高效打造“总部+研发+核心制造”的新型都市工业产业链条;积极与致景科技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打造新中大—全球设计师品牌孵化基地;推动路卡集团打造“商贸+制造”的发展模式,联合百度等企业探索落地高精尖制造业,引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百信南方总部等项目,储备对接安智汽车等项目20个。
二是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4.33亿元,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2.0%,连续两季度实现20%以上增长。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持续强化,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基础层亿元级平台持续突破,微信生态微盟广州公司启动迁入,腾讯游戏板块泓沐科技、新玺科技在地新设,阿里旗下夸克动悦信息启动业务导入,趣丸、三七互娱、大参林等腰部企业生态圈企业密集落地;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广东粤桨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7家企业和平台入选市首批“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名单;药师帮、奇安信等垂直领域平台带动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推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智慧医疗等板块增长13.8%、19.9%、46.2%。
三是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复苏势头强劲,推出会展、数字文旅等“链主合伙人”,建立行业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伴随史上最大规模的第133届广交会成功举办(线下参展企业数量达3.5万家,累计进馆超290万人次),辖内会展业、旅行社、广告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3.5倍、57.7%、16.6%、24.3%。
蓄势聚能助推经济迈上新台阶
一是琶洲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上半年完成投资168.57亿元,增长22.6%;实现营业收入1975.05亿元。琶洲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丰富拓展招商渠道,举办产业互联网峰会、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峰会,第二届广州·琶洲算法大赛等;推动琶洲新拍地企业落地6家主体,数字经济生态不断完善;唯品会、阿里巴巴、TCL、小米、欧派、粤传媒等20个项目已投产运营,科大讯飞、腾讯、广商中心等7个项目已封顶;琶洲南区(东片区)规划通过审批。
二是企业主体持续壮大。启动11项惠企政策兑现,落实17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奖励资金3480万元,上半年全区商事主体新增1.12万家,增长7.6%。实现“个转企”1231家,新增“四上”企业59家、纳入市“进阶小巨人”企业库50家,提报IPO企业2家,上市企业1家,市场信心充分提振。
三是商圈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江启动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二期建设,江南文商综合体动工,打造国际品位与本土烟火交融的西部商业新地标;启动南华西、洪德路老字号一条街建设,建成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京东超级体验店项目落户海珠新天地。谋划打造广州塔—琶洲世界级地标商圈,大力发展“首店经济”,联合专业机构推进广州塔南广场等15个项目招商,对接国际一线品牌和高端餐饮品牌。
四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南钢铁总部大楼、爱帛琶洲总部大楼、宝•Yeah创意小镇等10个年度计划新开工项目动工建设,动工率58.8%。欢聚大厦、广铝等项目取得竣工验收备案;三一、树根项目核心筒完成结构封顶,广州广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旧”改造项目整体结构封顶;海珠区妇女儿童医院施工出地面。
自2021年3月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名单以来,增城区把创建工作作为现代农业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产”“管”并重,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扎实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织就一张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大网,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压紧压实“三大责任”
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
一直以来,增城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区委、区政府多次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党政同责。一是压紧压实党政属地责任。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镇(街)、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26个单位为成员的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工作方案明确目标职责,将创建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全力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建设列入2021年增城区十大民生实事,入选《广州治理榜》为民办实事优秀案例。二是压紧压实基层监管责任。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下移,监管关口前移。壮大基层监管力量,建立镇街协管员、村协管员和经济社信息员等共计3600多人的基层网格监管队伍,压实网格员监管职责,推动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覆盖。三是压紧压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100%落实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人员培训制度,签订告知承诺书,发放《禁限用农药清单》等宣传资料,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管理等规定。开展农安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价工作,引导激励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觉落实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2022年以来,增城区累计出动监管执法人员2万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8400多家次。
建立健全“三大体系”
农产品安全有“身份证”
“有了溯源,我用手机扫码就可以清楚看到农产品的具体生产信息,放心购买。”市民周女士说。近年来,增城区建立并不断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增城区构建链条完整的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为由镇(一级)到村(二级)到社(三级)到企业(四级)的四级监管网格机构,实现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目前全区设有一级网格13个、二级网格283个、三级网格3171个。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信息公开公示,设立区、镇街、村、企业网格化监管责任图公示牌326个。建成智慧监管系统,对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实现监管数据互联互通。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增城区建成区、镇、村(企)三级监测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点78个。升级优化区、镇、村监测站点45个,实现检测项目覆盖种植、水产、畜禽产品,基层监测站点检测能力有效提高。其中,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获得省级计量认证(CMA认证)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考核(CATL考核)“双证书”。引入黄埔海关技术、幸福田园等社会机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通关(增城)便利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共享检测中心,探索区企、镇企、村企共建共治共享监测机制,完善监测网络。每年完成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超13万余批次,全区检测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在99%以上。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城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全链条监管。组织监管人员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应用培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宣传推广,督促指导生产主体开具合格证。截至目前,累计开证主体数662家,共开具合格证89万张,用证农产品达22万吨。2022年广东荔枝销售期间,“承诺达标合格证”开证率全省前二十名中,增城有九个荔枝场上榜。
聚力聚焦“三大环节”
从源头严控生产风险
一直以来,增城区坚持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一是聚力聚焦农产品产前环节。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区共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85家,获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4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2022年增城荔枝入列首批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仙进奉荔枝作为全国唯一荔枝类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成功创建增城迟菜心、幸福田园蔬菜、仙进奉荔枝、增城丝苗米、特色水果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修)定荔枝等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12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宣传发动,推动齐抓共管,制作“增城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宣传视频短片、宣传海报、宣传小册子,设置告示牌、广告牌以及通过各级媒体广泛增城创农安工作,提升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二是聚力聚焦农产品产中环节。加强重点品种监测力度,重点开展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全面摸查豇豆种植主体情况并纳入监管名录。监测豇豆样品2954份,合格率99.85%;深入实施“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水产品不安全不上市”三年行动等专项治理行动,2022年以来共监测抽检重点农产品6611(含快速检测)批次,总体合格率99.98%;坚持绿色发展,推广农业标准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健康养殖、无人机超微喷雾施用农药、实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使用等技术,组建农技“轻骑兵”队伍,进村入户深入到田间地头贴身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水平。三是聚力聚焦农产品产后环节。积极开展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普法宣贯工作,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持续加大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重点环节的综合执法力度。2022年以来共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含农资)结案52宗,罚没金额71.57万元,其中1宗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未检疫动物案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农业行政处罚典型案例、1宗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未检疫生猪案被评为2022年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典型案例。加强销售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22年以来共完成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973批次,合格率95.07%;完成销售和餐饮环节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57419批次,合格率99.13%;不合格产品全部完成核查处置。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