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
从广州黄埔老港海关码头东门出来,进入丰乐南路,一路向北可达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最终直抵黄埔区北部与白云区交界处。这条纵贯黄埔南北的道路名叫创新大道,由南向北依次串联起黄埔港、科学城、知识城三大经济功能区。
这条聚集40多个生物制药产业项目、80家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群的大道,正在成为激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活力的纽带。近日,新华网走访沿途多家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多角度探索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创新密码。
构筑产教融合高地
激发创新动能
近年来,以创新大道为轴,中新广州知识城汇聚了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等12所研究院,为知识城注入创新基因。
2020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以下称西电广研院)落户知识城。“到广州之后,我们把与本地产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新一代通信技术、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搬迁过来,做更深度的产教融合。”西电广研院党委副书记刘涛说。
刘涛介绍,西电广研院落户知识城聚焦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前沿创新领域,解决急难险重的技术问题。三年来与本地企业进行了多项合作,共建了17个校企联合中心,针对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服务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开发区企业丰海科技是合作的受益者。“我们是一家智慧交通领域的专业设备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公司在战略转型、开展新业务时遇到了雷达技术瓶颈,西电广研院为我们提供了创新力量支持。”丰海科技常务副总经理杨俊说,与西电广研院的合作让企业突破了毫米波雷达技术,新产品能实现智慧交通、车路协同路侧交通数据采集及智能家居领域人体存在感知、姿势检测、目标跟踪。
产教融合、产研结合、校企联合、校地聚合不断发生化学反应。链接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创新大道就像一条大动脉,源源不断吸纳创新的新鲜血液,引才、育才、聚才、助才,最终把创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通。
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厚植科技沃土
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因子在开发区涌动,丰厚的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凤凰湖,阿波罗智行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下称“百度阿波罗”)“黄埔哨兵”自动驾驶巡检车在路上进行巡检,对机动车违停、非机动车违章等28种事件进行智能化识别。
2020年,百度阿波罗落户广州开发区,开展“智慧+”车城网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已在一期102个车路协同路口、133公里高精地图覆盖路网基础上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新增230个车路协同路口和437公里高精地图路网,可进一步加强车路协同路网覆盖,打造全区数字城市发展的一张“经络图”。
百度智能交通广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斌介绍说,该创新项目目前已累计自动驾驶巡检40万公里,识别各类交通/市政类事件超47.9万起,有效率达90%以上。
更多的产业想象空间随着“新基建”数字底座的完善打开。截至2023年5月,广州开发区已吸引三家车城网生态企业落地,共同创新新技术、探索新应用,完善产业链条。
有了创新的土壤,产业创新生态奔赴而来。2016年成立于新加坡、2017年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百吉生物是一家专注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创新药公司,主要致力于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创新。百吉生物首席科学官张曦表示,未来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引进并孵化更多海外项目,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和新加坡医疗资源,让技术转化为产品,开辟高水平开放路径。
黄埔区建管中心知识城园林景观部部长胡蓉表示,规划和建设创新大道的初衷是引导创新要素汇聚,如今这条大道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魅力大道,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画卷。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获62项奖项,较上届增长55%,位列全市首位。其中,专利银奖2项,外观设计银奖1项,专利优秀奖59项,涉及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多个技术领域。目前,我区已累计获得248项中国专利奖,展现了突出的高价值专利创造实力。
“中国专利奖是推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黄埔获中国专利奖数量稳步提升,且保持在高位,反映了黄埔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知识产权发展水平。”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埔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底盘支撑作用,护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助力“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和“质量强区”加速迈进。
广州开发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域。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我区将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面向区内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创新主体开展专利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如实施“知识产权进千企”工程、知识产权护航出海工程,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构建“专利快速预审+专利审查高速路(PPH)通道”通道等。此外,深入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促进专利转移转化,强化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水平,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1-6月,广州开发区专利授权量为10657件,位列全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732件,同比增长23.37%。1-5月,全区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65.70亿元,已达去年全年总额9成。截至2023年3月,全区有效发明专利量为29365件,其中共有1550家高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0117件,有效发明专利增速为21.9%,共有885家专精特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521件,增速为24.7%。
日前,增城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增城以地区生产总值(GDP)8.6%的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今年以来,我区各镇街各扬所长、各展所能,聚焦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全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奋力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宁西街
今年是全力拼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宁西街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紧盯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服务企业三大重点,全力以赴抢抓机遇,推动宁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街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46.46亿元,同比增长13.02%;固定资产投资77.2亿元,同比增长9.32%;限上批发业销售额5793.24亿元,同比增长73.1%。
众志成城、精准施策,全力打好征地拆迁攻坚战
紧紧围绕土地要素保障这个第一任务,全员参与,责任到户,比学赶超,强力推进征拆工作。开发区核心区的14年征拆历史基本结束,宁西园区已完成协议签订,正在清表,今年上半年累计支付征拆资金约4.57亿元。
专注重点、用心服务,全力打好经济增长主动战
宁西街以产业筹建、工业投资等专班为着力点,加快重点平台、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周调度月考核”,主要领导总统筹,分管领导当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当施工队长,项目为作业面,兵团突击、协同作战、包干到底,做好重点项目动工建设的全要素保障。今年上半年,该街核心区平台产业项目共81项,完成投资43.7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109.3%;宁西园区产业项目共25项,完成投资3.99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66.5%。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瞄准智能家居、汽车零配件等本土特色产业,精准招商,全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通过中诺、中矿、益众等供应链平台拉动工业服务业等项目入驻。截至目前,招商项目完成新洽谈入库62个,完成率163%。
守正创新、亲清同行,全力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持久战
完善领导挂点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主动走访、对接企业约170家次。精心制作《致企业的一封信》,向企业公开承诺、亮诺,为企业纾困解忧。成功举办“相聚宁西 拥抱未来”企业家沙龙、“物流惠百企”推介会、宁西商会研讨会等活动,主动搭建企业家交流分享平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辐射带动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内循环。
仙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激发生产力和创造活力,加快绿美仙村生态建设,奋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跃上新水平。上半年,仙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9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8.8%,全镇税收同比增长38.75%,为顺利实现全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仙村镇积极融入广州东部中心顶层设计,以村镇工业集聚区 “工改工”为抓手,依托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村园区重大发展平台,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任务,不断发挥土地资源与产业载体丰富的空间优势。上半年共完成新征地1966.795亩,土地清表1759.965亩,场地平整面积564亩,房屋征拆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已完成土地出让281亩,完成征拆资金支付2.79亿元,顺利完成上半年土地收储任务。
优化提升“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
着力引进一批符合该镇产业定位需要、带动力强的优质重大项目,万洋科技城、天业冷链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力做好广汽部件、华新等8个产业项目全周期服务工作。今年以来新洽谈项目入库任务数12个,完成率92.31%,签约项目7个,完成率233.33%;注册项目6个;完成率150%。
坚持制造业立镇
仙村镇坚持制造业立镇,瞄准汽车零部件全产业链条,发力“工改工”,通过盘活低效用地、优化产业升级、增加投资等,使土地出让、工业投资、固定投资、税收总额等均有大幅增长,力争打造工业类专业镇的增城模式。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富民兴村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富民兴村,做大做强仙进奉荔枝产业。仙村镇协同组织召开广州市、镇荔枝营销会、开展电商直播公益课堂等,力争实现荔枝市场营销开门红。2023年仙进奉种植面积为6099亩,亩产约864斤/亩,产量约2716.9吨,产值达2.28亿元,同比增长2.24%。
今年以来,新塘镇按照省委“1310”部署要求,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扎实举措全面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打造东部中心活力城区、千亿级制造业强镇,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截至6月底,新塘镇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约127亿元,同比增长2.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88亿元,工业投资完成近13亿元。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立镇
聚焦转型升级、产业布局两大抓手,推进牛仔产业园项目与区城投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并形成初步投资计划,新支持5个“工改工”项目正式落地;通过实行领导班子“两化一式”(常态化、精准化、妈妈式)服务企业制度,运用订单帮扶、技术帮扶、资源帮扶、客源帮扶措施,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项目为王、落地至上
7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约11亿元;推动鸿凯智能产业项目“五证联发”,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纳统”;纳米中心项目进入建设勘探前期阶段,合沣建材项目如期建成运营,项目筹建工作提速提质。
坚持全员招商、服务优先
开展“东部枢纽育新机 满塘潋滟迎商来”主题系列招商活动,招商引资新洽谈入库项目31个,注册项目8个,协议投资总额约16亿元,协议年产值或营收近23亿元;商务楼宇招商新增进驻企业529家。
坚持要素先行、强化保障
抽调骨干、组建专班,全力开展征地拆迁攻坚行动,千方百计做好土地整备工作,上半年共完成征地约354亩,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和实施。
永宁街
今年以来,永宁街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集中精力拼经济、抢速度、谋发展,以“快严实”的作风大干、快干、苦干、实干,全面提振市场信心、社会信心,通过扎实推进重点项目、持续深化企业服务等措施,凝心聚力推动永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经济指标稳步上升,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永宁街经济事业踏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扎实推进各个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上半年,永宁街扎实推进各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华南硅氟、冠荟、五羊-本田摩托车项目配套工程四期、美宇新新大道等“工改工”项目;扎实推进“攻城拔寨”项目建设,年度完成率56.3%,超出时序进度6.3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动农业龙头、永晟新材料、骏誉金融、豪进领汇等项目动工、施工,强力督促广明、漫鱼、羊城晚报等项目竣工投产。
持续深化企业服务工作
永宁街还持续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将企业服务联络员制度常态化,贯彻落实领导挂点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工作方案。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并开展服务118家次。对企业(项目)反馈问题和诉求,永宁街多部门联动协调研究,形成督办机制,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实现政企同频共振、互利共赢;持续加大纳统工作力度,对辖区318家调查单位进行实地走访或电话访问调查,确保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真实完整。
今年以来,中新镇着力推动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片区、中新科技园重点平台产业招商,强化项目筹建,走访对接企业,以妈妈式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帮助企业加快发展,共同推动中新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据统计,上半年,中新镇完成工业投资6.88亿元,同比增长20倍。
高标准推动重大平台提质赋能
立足“三城两区”优越地理位置,依托增城西站,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中新科技园等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强化用地保障,按时保质完成征迁任务,为希音、中驰车福等优质产业项目腾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多措并举加强招商引资
今年以来,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和外出招商宣传等形式,共开展招商活动约40次,成功引进、签约、注册一批项目,投资总额超26.9亿元,完成率117.17%。同时,依托公铁联运平台,大力推动交通枢纽公司上下游配套产业、润城、中南高科园区入驻企业等近30家企业在中新镇注册独立法人公司,共同为辖区经济作贡献。
用心用情助企纾困
加强企业走访,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例如,积极对接相关经济部门以及项目方,及时做好跟踪服务,推动中新公司、希美克等项目增资扩产。积极为辖区企业链接本地资源,打通企业发展内循环,助力企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其中福恒嘉邦、世达橡塑、慧谷功能材料等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超150%。
此外,中新镇还积极盘活12个村级工业园,建立村级工业园用地底册。发动场地受限的企业积极参与“工改工”或引导其入园区发展,确保原有的优质企业能留在中新深耕中新。联合区属国企,科学规划乌石村产业园区“工改工”试点申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