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推出100项“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专窗。
“3个工作日就搞定了,办事效率真高!” 近日,市民王先生打算在黄埔区开一家电影院,通过黄埔区新推出的“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只需提交1次申请,填写1张表单,递交相关材料,实现“一次送达”多项办件结果,办理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效率大大提升。
今年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升级推出100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将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关联性强的事项打包联办,企业群众只需通过“一次申请”,即可线上线下“一次联办”,办理结果“一次送达”,有效助力“少填少报少跑”、办理事项“快批快办快结”。
集成办
一个窗口打包办理
开家小店、给新生儿办理出生证、大学生毕业生落户……对群众来说,这些就是自己的“一件事”,但往往办理起来却要“跑多趟”。
“在信息和数据没有打通之前,‘一件事’就是一堆事。”黄埔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改革是将原来需要前往两个及以上部门办理的“多件事”,打包成企业群众眼中通俗易懂的“一件事”,目的是让企业和群众“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围绕“一次申请、集成服务”的改革思路,黄埔区打通了审批系统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联动审批机制,将多个关联事项的办理流程、办理材料、办理结果以图文并茂形式“一屏展示”“一次告知”,推行“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窗(端)受理”的办理模式,让办理结果“一次送达”,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实现政务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区政务服务中心持续拓展“一件事一次办”主题事项范围,延伸服务领域,将与企业群众生产、经营、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高频事项全部纳入“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目前,首批100个涵盖企业及个人类事项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主题已正式上线。据统计,服务上线后,与以往相比,申报材料压缩21.4%,办理时限压缩62.9%,跑动次数压缩76.2%。
全网办
足不出户一站办理
今年6月,在黄埔区创业的吕先生想拓展公司业务,需要办理资质申请等3项业务,但由于出差在外,无法到区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理,于是他选择了网上办理,3项业务一次性共同申请。
“申办时只需要填写一份情景问卷,就能动态生成一套符合办理场景的个性化材料清单,清晰又直观。” 吕先生连连夸赞,“网办过程也比之前方便多了,填过的信息会在后续表单上自动显示,再也不用重复填写,节省了很多时间,准确率也很高。”
得益于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吕先生省去了许多办事烦恼。“之前办业务一定要到现场,一个业务就要跑一个部门,现在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全流程网办、多业务联办,即使出差在外,也能一次办妥!”
围绕“一门一网集成办理、线上线下同质服务”改革思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持续推进线上线下平台的实际应用与联动。“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自2023年5月份上线至今,企业开办、经营危险化学品、新生儿出生登记等公众高度关注的“一件事”主题业务线上线下累计办理930件,得到企业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贴心办
全程服务彰显温度
“我第一次来办业务,对业务流程不熟悉,申请材料也有很多不会填写的地方,多亏有工作人员耐心指引,才能顺利完成线上申报。”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自助上网区,办理工程占用市政道路“一件事”的陈先生点赞道。
服务指引暖心,证件领取更省心。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办事区域配置了熟悉主题服务业务的“一件事”综合窗口人员、咨询台工作人员、“帮办导办”工作人员,做好业务办理、咨询导办、申报辅导等工作,真正做到与服务对象“无障碍”沟通、“无缝隙”对接、“零差错”指引、“一窗式”办理、“管家式”服务。同时,创新推出“即出即领、分批出件”功能服务,最大限度缩短企业群众等待时间,并丰富出件渠道,提供两种领取方式,企业群众可到现场窗口领取,也可选择“智政务+新邮政”免费包邮快递送达,最大限度减少来回跑动次数。
“原以为要等全部证件办好才能领取,没想到现在还可以分批出件、分批领取,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陈先生喜上眉梢,“办件结果可以直接快递送达,再也不用来回奔波、多跑一次了。”
“多件事”变为“一件事”,“多次办”变为“一次办”,“串联办理”变为“并联办理”,“信息孤岛”变为“互联互通”……黄埔区新推出的“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背后,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智化建设水平的又一重要举措。
据悉,接下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将持续聚焦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不断丰富“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场景,推动“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延伸,让申报更便捷,审批更高效,服务更优质,办事更简单。
搭建全省首个“融媒孵化器”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华社“第三届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论坛”举办,广州市黄埔区融媒体中心入选年度“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佳典型事例”。
黄埔区融媒体中心。
近日,新华社“第三届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广州市黄埔区融媒体中心入选年度“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佳典型事例”,为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
近年来,黄埔融媒以“融媒孵化器”为平台抓手,探索“融媒+社会治理”的“黄埔模式”。首创“融媒孵化器”,持续打造黄埔“半月谈”新闻发布品牌,开发广州首个基层融媒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平台“黄埔融媒帮”,构建以“融媒网格员”为代表的新时代“全员媒体”格局……这些创新做法,打通了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百姓的由衷点赞。
融媒孵化器: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于2022年组织开展了“融媒体中心优秀奖项征集活动”,评选出年度“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佳典型事例”,在本届论坛发布并颁发证书,该奖项是论坛中重量级最高的奖项。
据悉,全国共有15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24个市级融媒体中心、16个行业融媒体中心,共计190项调研样本被纳入研究报告,涵盖短视频、纪录片、直播、H5、漫画、动画、微电影、MTV等多种报道形式,涉及自主客户端建设运营、新兴技术成果应用、管理模式创新、国际传播推广、商务服务合作等领域。
其中,广州市黄埔区融媒体中心“区县融媒协同治理——黄埔融媒孵化器”案例,从全国各地融媒体中心190多个调研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年度“全国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十佳典型事例”,为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
在论坛上,黄埔区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是基层主流舆论阵地,也是基层治国理政的新平台。黄埔融媒已建成包含报、刊、网、端、微、屏等30多个媒体平台的融媒立体矩阵,打造客户端、两微、抖音、视频号等多个百万级传播平台,覆盖用户超过500万。以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基础,黄埔融媒发力建设协同治理新平台,首创“融媒孵化器”,与基层街镇、职能部门合作共建“融媒分中心”,以“平台+技术+人才+数据”为基层各职能部门赋能,孵化出黄埔政法融媒、消防融媒、国资国企融媒等20个融媒矩阵,开发出“黄埔融媒帮”“黄埔平安指数”“红色党史小宣讲员”等基层治理平台和工具。
本届论坛评审委员会专家指出,黄埔“融媒孵化器”基层治理案例,体现了“权不在我,治理有我”的理念,即不依靠行政职权的定向转移,而是依靠治理资源的优势互补;不依靠单个主体集中做大,而是依靠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同频共振,用基层融媒的平台、人才、技术和强大的用户基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黄埔融媒帮”:在服务群众中融通党心民心
天台私拉晾衣绳,杂乱无序且易造成安全隐患,争绳晾衣晒被引发纠纷……近日,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道罗兰社区居民的这起纠纷通过“黄埔融媒帮”平台反映问题、要求社区介入。负责该社区的网格员收到了上述问题投诉,经过实地调查并和社区沟通,决定在楼栋天台统一安装公共晾衣绳。
这是通过“黄埔融媒帮”平台协调办理的一件民生实事,也是黄埔融媒协同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黄埔融媒帮”是黄埔融媒孵化的一款基层治理新平台。该平台集提问、核实、受理、转办、反馈于一体。居民群众在平台提交诉求后,由区融媒体中心将诉求转办给黄埔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中心,再流转至区内各职能部门和街镇社区网格员解决。平台规定:一般问题办理时限在7个工作日内,紧急情况要求3个工作日内办结。
自2022年10月上线至今,“黄埔融媒帮”已经协调解决民生疑难问题超过13000个,问题办结率达95%,让基层融媒架起一座畅通的“民心桥”。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评价,“黄埔融媒帮”的推出,表明黄埔区融媒体中心已成功践行参与社会治理,也显示出区县融媒的功能正发生转变,具有相当的引领性、启示性意义。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社会治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温松表示,“黄埔融媒帮”的推出,无论是对县域融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要职能的履行,还是对当地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创新尝试和探索努力。
除了“黄埔融媒帮”,黄埔融媒还根据各共建单位的工作重点、运营模式、治理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孵化共建方案,创新孵化出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高度切合基层治理需求的治理平台和治理工具。比如,针对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重点,“融媒孵化器”依托全区中小学校教师资源,组建黄埔“第一科学导师”团队,线上线下定期开展丰富立体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针对区教育系统缺乏聚合式线上教育平台的劣势,打造“黄埔教育直播”“黄埔网课”“作业我来秀”等品牌。针对区消防大队提升融媒体策划生产能力水平的需求,组建黄埔消防融媒体中心,借助黄埔融媒的传播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增强消防宣传的基层渗透率和传播力。
孵化“四支队伍”,打造新时代融媒“全员媒体”
今年暑假,来自黄埔区各中小学的30名“黄埔融媒小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聆听红色党史故事,开展为期三天的专业党史展馆讲解员培训。从2021年起,黄埔融媒持续培育打造“融媒小记者”队伍,通过建立“黄埔融媒小记者”活动基地、“一中心一基地多记者站”的布局,建设覆盖全区学校的小记者站,通过开展常规征稿、主题大赛、线下培训和采写实践活动,为广大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培养了一批“能写会说善表演”的融媒小记者,推动主流舆论进校园、进家庭。
在了解“融媒小记者”团队后,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邀请黄埔融媒与其共建一支面向儿童和家庭游客的专业宣讲团队,“红色党史小宣讲员”应运而生。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介绍,以往在接待儿童参观者时,也是由成人讲解员介绍军校历史,与孩子缺乏共鸣。而“红色党史小宣讲员”的“上线”,可以让“授众”与“受众”站在同一视角,更好推动党史教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融媒小记者”是黄埔融媒孵化新时代“全员媒体”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黄埔融媒还打造了一支“海外新闻官”队伍,吸纳区里全球招商总监贺励平(德)、外籍研究员安娜(俄)、在华留学生柯林(美)等外籍在穗人士,策划推出《外眼看黄埔》品牌栏目。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拥有百万粉丝的英国知名博主司徒建国(Stuart Wiggin)来到黄埔拍摄旅行节目“司徒建国秀”,用特有的英式幽默讲述黄埔故事。在黄埔,司徒建国逛古村,探古港用脚步丈量古巷,在老字号品尝正宗的深井烧鹅……他一边沉浸式体验,一边通过镜头向全球观众分享在黄埔的所见所闻。相关打卡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上线,全网总点击量超过150万次。
与此同时,黄埔融媒还大力培育“社区新闻官”,该队伍覆盖全区17个街道(镇)、200多个社区和100家重点企业,借助新媒体力量讲好新时代的“社区故事”。在全省高校招募“幸福黄埔体验官”,借助短视频平台,用年轻人的话语传播新时代正能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麦尚文认为,黄埔融媒体中心在深度融合的规模矩阵与质量效应上持续探索,展示了富有竞争力的融合发展能力,尤其是立足于广州这样的枢纽型城市的资源禀赋与信息引领下对区域治理的全方位需求,积极主动回应黄埔区的社会治理创新的清单,形成了“以协同治理为传播主责、以科技赋能为动力机制”的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黄埔模式”。对比全国其他地区的融媒体中心样本,黄埔融媒体中心是“轻装上阵”但实现了“重度融合”——从节点上看,开发出“黄埔融媒帮”等系列一串串治理工具,从面上看,是更大的由“融媒孵化器”缔造的一张网,做到了实实在在的以媒体融合推动治理效能提升。
(曾妮)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
2023年8月8日晚,“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中国委员会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广州)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对外作为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馆联合在广州市文化馆设立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广州)中心,未来将以广州市文化馆作为湾区文化艺术交流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群众文化影响力,展示湾区的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更好地发扬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节的精神和理念。
据了解,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理事会(英文简称“CIOFF”)成立于1970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官方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国际性非政府文化组织,旨在通过民间艺术交流,保护、促进和推广各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1993年,经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外交部、原文化部、民政部批准,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自此,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积极履行CIOFF中国委员会职责,先后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30多次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并承办了五届CIOFF亚太分会会议、三届CIOFF亚洲民间艺术节、两届CIOFF亚洲儿童艺术节,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群众民间文艺交往,增进人民友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州市文化馆始终以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己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为主要目标,尤其是新馆自今年1月开放后,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1300场次,接待群众超过58万人次,成为广州文化新地标。在广州市文化馆设立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广州)中心,有利于发挥广州市在繁荣群众文化、开展非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有利于推动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和民间艺术不断深化国际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广州城市形象在更高质量的国际平台传播,有利于广州打造成为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未来,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广州)中心将开展更多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积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中华文化与全球文化交流合作。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