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龙舟说唱:传承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流行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这种曲艺形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以清唱为主,说白为辅。表演者通常手持木雕小舟,胸前挂着小锣、小鼓,边唱边敲,掌握节奏。其内容涵盖了众多广泛流传的古典民间故事与传说,尤以描述岭南地区的生活琐事见长,并掺杂当地的俚言俗语,蕴含大量的民俗信息。
龙舟说唱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作间歇伴奏吟唱,不使用弦笛乐器伴奏,声腔短促,高昂跌宕。历史上,龙舟说唱多由艺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俗节日或各种喜庆场合很容易觅见他们的身影。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从单纯的演唱叙事体裁到应用于社会宣传,演唱内容往往根据时势需要而改变。
佛山粤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中国香港地区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地区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粤剧在佛山发源并发展壮大,它以粤方言演唱,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粤剧不断吸收各种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如今,粤剧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保护。
佛山剪纸是一种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在制作上,佛山剪纸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根据制作方法的差异,佛山剪纸大致可分为纯色剪纸、铜衬料、例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几种。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或在特制的铜箔、银箔上剪、刻而成。在历史上,佛山剪纸曾用于建筑、家具雕刻上的底稿,后来发展为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上、窗上,也有用作祭祀品、札作、花钱、炮竹、纸盒上的装饰。
佛山剪纸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其艺术风格和制作技艺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佛山剪纸已经成为了佛山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艺术家前来欣赏和学习。
总的来说,佛山剪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使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