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南海区与广工大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进一步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新路径
详细内容

南海区与广工大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进一步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新路径

时间:2024-06-07     人气:1672     来源:珠江时报     作者:
概述:今年开春,广东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于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佛山市南海区与广东工业大学正在共同演绎一个标杆样本。

  今年开春,广东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傍高校,也是南海践行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由之路。

  11年前,广东工业大学带着产学研合作的使命来到南海,设立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双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相继完成一期、二期建设,并于今年初签署三期建设合作协议,成为校地合作的典范。

  5月31日,南海与广工大的合作全面深化。南海区举办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广工大)、南海区人民政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交流会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达成文旅产业、职业教育、新兴产业、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的共识,并举行直投项目立项、科技招商项目进驻、企业研发机构共建等签约仪式,为南海发展提供新动能。

  南海与广工大的情缘,是一场持续11年的“双向奔赴”,背后体现的是共建与共享理念的实践。

  一个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首批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一个是工业总产值超万亿的制造大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共同使命下,双方相互赋能、“美美与共”,已成为广佛双城记故事中的精彩章节。

 产研匹配度高 成就11年合作情缘

  “我们希望与广工大在原来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在新能源、智能制造、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希望双方打造校地合作的新标杆。

  “傍高校,南海就要傍广工大这样的‘大款’!”此次会上,南海区区长王勇的一席话,表明双方之前的合作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活动中,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表示,广工大与南海具有深厚而紧密的合作基础,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与南海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匹配,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上深度融合,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携手并进,校地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南海与广工大的情缘,要从2013年说起。当时的合作背景是,南海企业大多存在自动化、数字化转型的短板与强烈的需求,而广工大是数控领域的国内强校,能助力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这是2013年佛山广工大研究院成立的使命。

  2013年以来,广工大与南海区的合作可谓硕果累累。双方合作共建了佛山广工大研究院一期、二期工程,已累计引进300多名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孵化316家高科技企业,其中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2家,6次获评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前两期合作的基础上,今年,南海区与广工大签订了佛山广工大研究院三期建设合作协议,进一步携手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

  三期建设计划以南海区政府投入4亿元的专项经费,撬动超26亿元的社会资本,共同投入超30亿元的建设资金支撑研究院的持续发展。在三期建设期内,研究院将累计新增引进和培育企业超200家,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100人以上,引进高端创新团队或项目60个以上。

  “未来,在南海区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的支持下,研究院将保质保量完成三期建设工作,打造‘自主创新、良性发展’的示范性科创平台,进一步助力学校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形成地方与高校合作的示范标杆,赋能南海产业高质量发展。”佛山广工大研究院院长杨海东说。

  与广工大的合作,为何显得如此充满生命力?答案在于供需的高度匹配,在于合作根植于校企之间,它不单单是政府的牵线搭桥,更是形成了创新共同体的共通,所以显得更有生命力。

  “自原点智能创立之初,我们就与广工大开展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成勇带领的高效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IMT团队),与原点智能在高端激光数控装备研发、超硬材料全激光加工工艺研发、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双方已共同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2名。”在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超峰看来,广工大非常“接地气”,能满足企业需求,这是双方能长期合作的原因。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围绕企业所需,南海一直致力构建“企业出答卷、政府建通道、科研机构答题”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创新联合体的共建。

  此次活动中,佛山广工大研究院与原点智能、华兴玻璃、天波信息等一批南海优质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打造企业创新样板,助力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以原点智能为例,本次原点智能与研究院共建技术研究中心,预计将向广工大投入总金额达10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研发和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资金。

  正是需求与资源的“双向奔赴”,造就了双方卓有成效的合作“姻缘”。

  南海诚意满满 合作领域再拓宽

  南海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而这些机遇将优先与广工大共享。

  此次座谈会上,双方还就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达成一系列共识。未来,不仅在于科技成果转化,还在文旅产业发展、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万名师生南海实践计划等多方面,持续深化战略合作。

  2023年4月,南海区委、区政府发布“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加速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

  “基于广东工业大学的优势和特点,我们想从水生态、水经济、水人文、水生活、水交通五个方面寻求合作的机会。”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刘夏远抛出合作“橄榄枝”,他说,广工大在智能制造、交通运输、环境工程、城乡规划、艺术设计、美学方面有丰富经验,期待与广工大链接更多文化、文创、文旅等资源和项目,也希望广工大的青年学子能参与到大地艺术节、千灯湖国潮音乐节等文体活动中来,让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更时尚、潮流。

  “水上南海的规划非常有特色,与我们的学科非常契合。比如,广工大在‘生态修复’领域有丰富经验,设计学科在全国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双方可以共同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汤晓颖现场回应道。

  南海一直致力于教育强区建设。南海区教育局局长钟文川希望南海和广工大建立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共建高水平实训、培训基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广工大合作,面向南海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双师型”能力提升培训;通过教育政策研究与咨询、本科及以上人才校企联合培养、中小学创客研学教育合作交流,深入开展万名师生南海实践计划。

  在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方面,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铁军表示,希望与南海企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促进高端人才和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落地南海。

  “广工大作为首批全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学科设置与南海区产业匹配度高,很多科研成果可为南海集成电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南海区科技局局长薛佩华表示,要建立更深层次的对接机制,畅通南海企业与广工大“技术资源池”的对接渠道,让更多南海企业装上高校的“科创大脑”。围绕广工大技术成果,邀请广工大教授团队走进产业端,在企业一线需求中找课题,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并对带动效应大、引领作用强的重点合作项目,给予优先科技立项支持。

  “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业正是我们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接下来双方可以加强对接,充分发挥商协会的力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训,对企业需求进行精准挖掘。”广工大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院长刘鑫表示,将继续做好各项服务对接,支撑三期的建设。

  随着南海城市的能级跃升,广工大在南海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舞台。

  强强联合 打造校地合作新标杆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拥抱”中,城市和大学都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在广工大资源的支持下,佛山广工大研究院三期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团队项目立项方面,斐石科技团队、王启民教授团队等6个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获授牌。斐石科技团队专注家庭储能技术研发,采用乐高式的模块化设计,为家庭用户提供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王启民教授团队曾获2022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第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等重要奖项。

  广工大与南海的合作,已从狮山镇拓展到里水镇。自去年里水加速器开园以来,佛山广工大研究院紧扣南海里水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企业家+科学家”孵化模式,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上下游领域,引进拓新半导体、博粤新能源等20多家高成长型企业,助力里水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地。

  南海工业基础雄厚,将为广工大的师生提供实现梦想的最佳舞台。2023年,南海工业总产值超万亿,2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6个,年产值千亿级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个。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南海具有更好的产业基础和更高的起点。有广工大的合作助力,也将为南海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发挥更大作用。

  此次座谈会上,对于各部门抛出的合作“橄榄枝”,胡钦太现场给予积极回应:加强与南海在水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合作,恰好能与广工大环境工程、机械设计以及自动化等重点学科优势相结合;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将进一步参与到“万名师生南海实践计划”中,积极组织学生赴南海企业实习,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在深化科技合作方面,将在佛山广工大研究院的三期建设中,集聚创新资源,加大校地供需对接力度,推动广工大的成果加速在南海转化。

  经济工作是南海的中心工作。“五月以来,南海区围绕稳经济,主抓了促消费、拓市场、扩空间、建平台、抢人才、引产业、保环境、傍高校等工作,‘傍高校’是其中的重点,我们希望能够联手优势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王勇表示。

  会上,王勇提出六方面的意见:高质量发展使命的共担、新质生产力领先的共识、创新联合体载体的共通、广州都市圈资源的共享、企校政协作机制的共建、产学研体系改革的共赢。

  “我”栽梧桐树,为“你”聚才成才。近期,随着广佛南环、佛莞城际两条城际线路的开通运营,从佛山西站出发到广工大附近的长隆站仅需不到一小时。“我们要利用交通资源的共享,打通人才通道,希望与广工大建立一个稳定的沟通对接渠道,推动1万名广工大师生多来南海看看,来南海实习,来南海创新创业。”王勇表示,近年来,南海大力推动“科学家+企业家”计划,目的是促成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创新、携手创业,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希望双方列出合作清单,一起制定面向‘十五五’的合作规划。”胡钦太表示,将把南海产业所需和学校所长结合起来,继续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从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校地标杆项目。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城市与大学始终是相互成就,正如中科大与合肥。南海与广工大的情缘也是如此,双方始终惺惺相惜。

  我向海而生,你为梦而来。在高质量发展的共同使命下,南海与广工大的精彩故事将继续上演。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