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启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到2023年底,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在2020年的基础上保持零增长,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60%以上,在各有关领域创建一批有代表性的“无废城市细胞”。这是佛山建设“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11月24日,佛山召开“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议,佛山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思路和实施方案,标志着佛山“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市区同创
以市为主导 各区发挥区域特色
会上,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华介绍了佛山“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他表示,“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
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佛山初步确定60个指标,以“市区同创”的模式共同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具体而言,以市为主导,各区发挥区域特色,形成市区同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新模式,促进禅城区精致发展、助力南海区高质量发展、突出顺德区新发展理念、强化高明区湾区枢纽功能、支撑三水区产业聚集发展,形成错落有致的“无废城区”。
同时,佛山将通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固体废物管理,大力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扎实抓好固废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到2023年建成省级“无废城市”,走出一条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发展之路。
引领工业绿色转型
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陈振华指出,针对工业领域,在装备制造、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陶瓷等重点行业开展市级绿色工厂创建工作,到2023年底,建成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和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与此同时,发挥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的引领作用,推进重点园区以及产业集群的循环化改造,到2023年底,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强度保持零增长。
为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佛山将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具有本地特色的固体废物处置产业,加快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建设。2023年底,建成一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各区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共享局面基本形成,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0%。
在管理上,全市将整合各部门现有固体废物电子信息系统,构建佛山市“无废城市”服务管理平台,促进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共享,实现对各类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的全过程业务办理、可视化监督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效率和水平。
倡导低碳发展
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离不开低碳发展。按照部署,佛山将制定发布绿色生活方式规范指引,加大绿色生活宣传,研究建立回收押金制度。到2023年底,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在2020年的基础上保持零增长,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60%以上,在各有关领域创建一批有代表性的“无废城市细胞”。
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垃圾分类也是重要一环。例如,在城市小区试点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全过程管理,完善垃圾分类运输体系。到2023年底,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以上。
倡导低碳发展,佛山还计划推广绿色建筑。具体而言,贯彻落实《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制定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实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到2023年底,建筑垃圾消纳量相对2020年减少1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
最近,每到周五,从事医药行业的何倬妍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就会匆匆赶去市文化馆,跟“林星云语言艺术工作室表演班”的学友们一起进行基本功训练。这是时隔4年她再次跟林于博老师学习话剧表演,因此备感珍惜。
伴随着佛山新城文化大街广场的全线亮灯开通,今年10月,佛山市文化馆陆续重启系列成人艺术的夜间培训服务,包括电钢琴、古筝、合唱、舞蹈、戏剧戏曲、化妆、语言艺术等多种课程,从周一到周五,每晚都有超过3种课程,积极提升场馆的使用效能,更大限度满足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大餐:
文化馆市民艺术夜校重启
岭南初冬,夜晚7:30,星空蔚蓝。佛山市文化馆门前,佛山新城文化大街广场全线贯通,灯光闪烁,大型革命烈士纪念雕塑群静静矗立,让人肃然起敬。
走进市文化馆,气氛完全不同。里面灯火通明,歌声阵阵。
“心有所想,眼中必有物。大家现在手上拿的白纸,你会把它当做什么道具呢,请表演出来。”四楼舞蹈室内,林于博正在给学员们上表演课。一阵窸窣,学员中有的将纸卷成圆筒,单手握住,身体随着圆筒有节奏地轻轻晃动;有的将白纸拿起,照镜子般做起化妆动作;还有的随手将纸卷起,做出雪糕筒的形状,笑逐颜开……
林于博是林星云戏剧工作室表演班导师、佛山市话剧之友俱乐部艺术总监。当晚,他正带领学员进行表演基本功训练——信念感和真实感。林于博说,这个班的前身是话剧之友俱乐部基本功训练班。
佛山市话剧之友俱乐部是佛山话剧团团长林星云于2000年筹办,成立后一直以佛山市文化馆(原佛山市群众艺术馆)为阵地,每周五晚上开课。“我们这个班的学员都是业余爱好者,大家一般只有周末或者晚上才有空。”林于博说,但周六日剧组要排练,2017年佛山市文化馆搬迁至新馆之后,夜间培训服务暂停,这个班也就暂时搁置了。此次恢复夜间基本功训练班,林于博计划结合林星云戏剧工作室的品牌来做。
“场地大,有投影,音响设备比之前好很多,大家上课的热情也更高。”林于博说,“第一期以体验为主,共8次课,一次两小时,一般前面20多分钟我会讲理论,接下来就是互动环节,会引导大家做即兴表演。第二期开始,我将拓宽课程内容。”
“听声音体验坐地铁、感受在枪林弹雨中登陆诺曼底……林老师的课很生动,大家兴致都很高。”何倬妍说,她从旧文化馆起就跟随林老师学习表演,中间因为表演班暂停而中断,一直觉得很可惜。10月15日,在市文化馆公众号看到表演培训班招生信息,她很兴奋,马上调好闹钟等待报名。“招24人,大概10分钟,名额就被抢完了。”何倬妍很庆幸,自己又能跟着林老师上课。
就在何倬妍他们在四楼跟随音乐开始放飞自我的表演时,三楼东平私伙局和成人声乐班的培训也正同时进行。成人声乐班当晚首次上课,学员们热情高涨;而东平私伙局的学员们,正在练习粤剧名曲《鸾凤分飞》,唱腔婉转,粤韵悠扬。
提升效能:
明年有望增设更多夜间班
疫情以来,东平私伙局重新在夜间走进市文化馆开展培训。这让社长郭培枝很开心。“市文化馆很重视粤剧传承,我们有时培训超过10点,他们也不会叫我们走。”郭培枝退休前是北滘上寮村干部,每次上完课,他都会把没开车的学员一一送回家。
何倬妍则不是,乘地铁去上课的她,每次上完课,她同样要坐地铁回家。此前,从出地铁口再到市文化馆,她都要摸黑走一段路。
“好消息!从地铁世纪莲站E出口到佛山市文化馆的地面通道已经打通,欢迎光临!”9月24日中午,市文化馆副馆长苏隽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一条消息,并配了一段视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激动。
苏隽说,相比旧馆,面积达26000㎡的新馆拥有舞蹈室、琴室、曲艺室等多个功能室以及良好的硬件设施,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开展文艺活动,但此前由于华康道花基一直处在围蔽状态、文化馆外围路灯不亮等原因,考虑到市民的安全问题,文化馆一直不敢面向社会开放临时组班的夜间培训。
今年,佛山市文广旅体局积极开展“效能革命”专项行动,希望以此补短板、强弱项,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满足更多上班族的业余文化需求,佛山市文化馆一直积极探索夜间培训模式。今年年初,市文化馆就已做好了在夜间错时开放的培训计划,包括联系师资、课程安排等。直到10月,市文化馆到地铁口路面通道的打通,让市文化馆酝酿已久的夜间培训服务得以重启,从而更好地发挥场馆的使用效能。
10月22日起,市文化馆开设的夜间培训班陆续开课,这些均面向成人公益开放。目前,有电钢琴、古筝、语言艺术、舞蹈、声乐、戏曲编剧、化妆等班,包括私伙局、合唱团等团体预约班,从周一到周五,每晚都开设有3到4个班。市文化馆夜间也充满活力。
“未来,市文化馆还将加大免费开放力度,拓展和深化全民艺术普及,更好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社会效益,让市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苏隽说,明年市文化馆还计划开设更多夜间班,包括备受大家欢迎的粤剧表演、平喉、子喉等课程,此外还计划开设魔方班。
大胆探索:
深化艺术普及赋能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在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佛山市文化馆大胆探索,不遗余力。该馆推出的公益培训、公益讲座、业余文艺团队辅导培训、提供公益活动场地服务等均深受市民欢迎。
在公益培训中,成人电钢琴、古筝等培训班都是非常抢手的课程,很多市民都表示能抢到名额,靠的是运气,拼的是网速和手速。
此次开设的夜间培训班中,这两种课程就在其中。刘露翌因为夜间电钢琴培训课首次踏入市文化馆。“来上课前,我连五线谱都看不懂,三堂课下来,我已经能进行双手多键弹奏,很有成就感。”刘露翌两年前研究生毕业后从北京来到佛山工作。除了电钢琴,她对佛山市文化馆不少课程都颇感兴趣。在她看来,佛山市文化馆拥有出色的硬件条件,这些艺术课堂不仅吸引更多人走进文化馆,享受这个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提供的“福利”,还能更好地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梁淑芬则是市文化馆公益培训课的“老学员”,今年9月报名了文化馆的周末粤曲班,尝道专业课的“甜头”。看到市文化馆开设夜间培训课时,梁淑芬不仅自己报了名,还推荐给身边的同事、朋友。“我有好几个同事抢到了声乐、舞蹈课的名额。或许我们年纪都不小了,或者平日里都很忙,但是我们仍然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夜间课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让我们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目标。”市文化馆馆长刘建乐说,在人们普遍追求高质量文化生活的今天,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意义更加凸显,群众需求在哪里,文化馆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
其实,这种公益培训不仅深化全民艺术普及,更为佛山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通过培训,更多人能了解舞台表演,学会欣赏舞台表演。因此,培训班也是在培养观众,有观众就有市场。”林于博对佛山未来的文化市场充满期待。
不少从培训班出来的学员,还成为群众艺术舞台的主角。“从零基础到现在能登台表演,社长郭培枝不仅自己学,还带领全村学粤剧。”东平私伙局指导老师张康彬是佛山粤剧团专业演员,他说,市文化馆对私伙局的重视,让粤剧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也推动粤剧在佛山的传承。
近年来,通过市文化馆的公益培训,还培育出不少群众文化精品。在今年的省、市群众艺术花会获奖作品中,不少就出自近年市文化馆戏剧曲艺创作培训班的学员之手。不少艺术培训班的学员,登上了近几年“全民综艺大舞台”的展示平台,将他们的所学转化成舞台表演。今年11月,佛山市文化馆组建的少儿合唱团首次参加世界合唱团比赛,就获得最高奖——优胜奖。
目前,市文化馆正在牵头成立文艺社团联盟,未来联盟将与市文化馆联合开展各类艺术培训、文艺活动及讲座等,从而能更好服务于基层文化事业,提高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
华灯初上,东平河两岸霓虹璀璨,流光溢彩的“三龙湾号”游船从龙舟广场驶出。近一个小时的航程里,市民可以欣赏河边延绵数公里的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以及充满生机的鹭鸟天堂灯笼沙,一览水清、岸绿、城美有机融合的生态画卷,在水韵画廊中领略魅力佛山。
“东平夜游”是近年来佛山城市提质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时期,佛山紧扣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三旧”改造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打响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和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攻坚战,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五年间,佛山投入3554亿元完成968个项目建设,逐步成为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大城市。
内外兼修 持续提升城市颜值
一流的形象是城市迈向国际化的前提。
近年来,佛山不断加码推进城市空间治理,按照“两大滨水核心、一条城市中轴、八大功能节点、多条门户走廊”空间结构有序推动城市形态提升,以“三旧”改造为主导,带动中心城区形态品质提升,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周末,不少市民相约走进大雾岗森林公园,登上宝峰塔俯瞰城区美景。几年前,这座生态公园还是一个破旧的小山冈。2017年,禅城区启动大雾岗森林公园一期建设,对主体地块进行生态修复,并建设新石湾美术馆和创客空间,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佛山既做好“面子”,更注重提升“里子”。
2012年初,佛山启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把“三旧”改造列入六大类工程,使城市面貌、产业形态发生巨变。在加速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佛山深度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和岭南特色文化,打造出具有佛山特色的城市内涵。
2016年,禅城区祖庙街道联动朝东村引入佛山文华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腾笼换鸟模式,在原有基础建筑上,用一年多时间对文华制衣城进行改造。如今,这里从一个破旧的工业园区摇身一变,成为聚集了300多家创意设计、文化教育、创新金融服务机构和相关配套商业、服务业的创新商务街区,有名的网红打卡点。
像这样的网红打卡点,在佛山还有很多,例如千灯湖、渔人码头、美的鹭湖、三江汇流等,均通过改造升级成为气息浓郁的网红地标,焕发出城市时尚魅力。
聚焦村改 重塑城乡发展新格局
2021年新春伊始,佛山召开村改总攻坚现场会,吹响向村级工业园发起战略总攻的冲锋号,并立下“军令状”:将用三年时间实现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36.7万亩,推动村级工业园区退出历史舞台,力促在产业空间、生态文明和城市形态上“再造一个新佛山”。
目前,村级工业园已成为制约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阻碍,严重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和城市功能品质的升级。
为突破发展瓶颈,五年来,佛山在“三旧”改造的基础上迈开步伐,纵深推进村改浪潮,推动实现市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品质提升,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佛山还将村改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品”,高质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富有岭南风韵的精美农村。
佛山全市上下一心、积极谋划、全速前进,让破旧低效零散的村级工业园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先行者,顺德区自2018年起就将村改列为“头号工程”,为顺德制造腾出优质土地空间,着力提升顺德区城乡面貌,并总结出了9种可复制推广的村改模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学习样本。三年来,顺德全区总动员、全力总攻坚,全面启动改造项目510个,释放出11.2万亩发展空间,全面促进顺德区城乡品质大提升,建设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县域标杆。截至今年8月,顺德区已整体拆除破旧园区17368亩。
南海区坚持“公资带动、社会参与、连片改造、产业为主”的改造思路,全力推动村级工业园“大策划、大拆除、大建设、大投入”工作,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稳步推进。截至今年8月,南海区已完成拆除改造10760亩,累计拆除改造4.58万亩。
品质提升 锻造与万亿经济规模匹配的城市形态
2019年,佛山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17个、全省第3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城市。站在发展新起点,佛山加速推动更高水平“城产人文”融合发展,努力让城市形态和功能品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辐射带动力、综合承载力,加快锻造与万亿经济规模相匹配的城市形态品质。
打造一流城市会客厅,为城市擦亮底色。佛山不断加强千灯湖片区、佛山新城、季华路等重点区域的集中连片改造提升,将东平河水轴线打造成城市生活长廊,并在东平河北岸延展纵深空间,塑造“城市客厅”地标建筑。同时,佛山持续推动生态建设从“浅绿”向“深绿”发展,高水平建设“一环生态圈”。近年来,佛山对全市48个河心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启动1000公里碧道规划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
构筑一流交通枢纽,为城市插上翅膀。近年来,佛山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与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高铁、高快速路网的规划对接,推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加强佛山西站、广湛高铁佛山站、珠肇高铁高明站等轨道综合枢纽建设,着力构建“两主四辅”铁路枢纽布局,持续优化全市公交线网布局,有效提升全市交通网快捷通达能力。
搭建一流高端平台,为城市注入新动力。今年2月,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建设方案》,为佛山推动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作为全新平台,也为顺德区参与大湾区建设打开新通道。此外,佛山还着力打造佛山国家高新区、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等重大平台,探索推进大湾区建设。
蹄疾步稳谋发展,雄心壮志开新篇。佛山这艘“万亿巨轮”正加足马力,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