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粤韵绕梁数百年 繁花深处焕新生
详细内容

粤韵绕梁数百年 繁花深处焕新生

时间:2023-04-14     人气:17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概述:......

  有“南国红豆”美誉的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岭南文化的象征与文化载体。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是在海外流传最广泛的中国地方戏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承载着历史,连接着爱与乡愁。

  粤剧,在过去也在当下,还在更长久的未来;粤剧,在剧场也在街巷,还在更广阔的乡村。剧目打造,剧场建设,人才培养,观众培育,高端项目推进……在粤剧的诞生地广州,“非遗”焕新生。

  “南国红豆”粤韵绵长

  博采众长跨界融合

  深厚底蕴焕发新活力

  粤韵绕梁,已数百年。明代,外来戏班来穗演出,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代乾隆年间,“一口通商”促成了广州商业贸易的极度繁荣,徽、赣、苏、湘、豫、桂六地的戏班云集广州,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演艺形式如梆子腔、昆腔、徽调(石牌腔)、汉调(楚腔)等,与粤地方言和语音相结合,融合粤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欣赏兴趣,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广韵广调。

  产生于广府文化中心(广州、佛山)的粤剧,秉承岭南文化兼容、务实、开放、创新的特征,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粤剧历史上,千里驹、靓元亨、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红线女、罗家宝、陈笑风等名伶闪耀,驹腔、薛腔、马腔、白腔、廖腔、桂腔、红腔、虾腔、风腔等流派纷呈。

  前辈的身影远去,艺术留了下来。近几年,整个粤剧界积极参与编纂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粤剧的根源进行了梳理,以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立体”地记载了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主编倪惠英说:“《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还会发展,会有一代又一代的粤剧人来充实。我们留住根和源,500年、1000年之后的人要学粤剧,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拥有数百年发展底蕴,又经一代又一代粤剧人的传承发扬,“非遗”焕新生。近年来,广州的粤剧事业取得了许多成绩:做大做强广州戏剧创作孵化计划,10年间孵化了20多个剧目,先后有《碉楼》《梁启超》等5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刑场上的婚礼》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打造粤剧名家工作室,成立欧凯明、黎骏声名家工作室,发挥粤剧艺术名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多年努力,广州粤剧院共有8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人获得“二度梅”;实施“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刑场上的婚礼》首映三年来在中国戏曲类电影观影人次和票房纪录名列前茅,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获第34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粤剧电影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了粤剧。作为《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三部粤剧电影的男主角,粤剧名家欧凯明表示:“希望用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丰富粤剧的生命力,让更多的观众关注粤剧、爱上粤剧。”

  各方重视,为粤剧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和形式。在守正创新中发挥潜能,粤剧的更多可能性受到关注。不唯电影,粤剧与交响乐、网游等的跨界融合也颇受青睐,引领更多的人走进了粤剧的繁花深处。

  “凤冠霞帔”文化地标

  广州粤剧院新址传承文脉

  孵化更多精品力作

  华灯初上时,位于珠江新城东片区的广州粤剧院新址,像被薄纱包裹着一样,玲珑剔透,美轮美奂。在这座粤剧艺术殿堂里,一出出好戏正在上演。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粤剧,就这样融合于现代都市的繁华夜色。

广州粤剧院的建筑以“凤冠霞帔”作为设计理念。 

  回溯2018年12月,广州粤剧院新址开工建设。作为广州市“攻城拔寨”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经过1400多个日夜的汗水浇筑,这座属于粤剧的文化地标在珠江新城华丽崛起。

  广州粤剧院位于红线女艺术中心东侧,后者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院士设计,建成于1998年。广州粤剧院吸纳传承了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建筑风格、外观元素。规划上,在靠近红线女艺术中心的西南角进行退让,共同围合出一个公共性的粤剧文化广场。景观上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采用曲线肌理与红线女艺术中心相呼应,“整体的线条是从红线女艺术中心一直延续过来,宛如粤剧花旦挥舞的水袖般柔美飘逸,尊重历史的文脉,有历史的承接感。”广州粤剧院项目的原创设计团队、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白帆如此表示。

夜色下的广州粤剧院新址玲珑剔透,美轮美奂。

  广州粤剧院以“凤冠霞帔 ”“水袖流苏”作为设计理念,以粤剧表演中正印花旦所佩戴的精美头冠服饰作为设计灵感,将凤冠端庄、绚丽、和谐的艺术元素提取出来,应用到形体及立面设计中。新址主要包括1200座的红线女大剧院、500座的红豆厅、3个60座的小型电影院以及培训用房、展览用房等配套设施。

  广州粤剧院一大一小两个剧场的设计主题都围绕着粤剧的历史展开。红线女大剧院纪念红线女及“红派”表演艺术对粤剧做出的卓越贡献,剧场内所有座位都有很好的观演和声场效果。“红线女大剧院的设计风格采用了红豆的元素。墙面有颗粒点点的闪光的红豆,天花是星星点点的造型,座位也是红色的,整体的场内色调和谐统一,让演员和观众都感觉很舒适。”白帆说。小剧场红豆厅垂直叠加于大剧场的下面,“红豆厅的设计在墙面引入了红船船帮的造型,让人们产生对粤剧的认同和回忆。”

  尤值一提的是,广州粤剧院新址与西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这条连廊实现两者观演、展览、交流资源的配置共享,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条“串联广州粤剧院及红艺中心的时空隧道”。

  有着70年历史的广州粤剧院作为国有文化院团,集粤剧表演、文艺创作、剧场经营、艺术培训于一体。以新址为新起点,广州粤剧院将在粤剧传承保护、精品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孵化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如今年重点创排本土广绣题材的大型古装粤剧《百鸟朝凤》、打磨提升大型新编历史粤剧《文成公主》等。

《文成公主》将角逐本届“梅花奖”。

  “我们也积极探索特色文化产业经营,激发粤剧创新和创造活力,努力打造广州粤剧院新址这一新的文化地标,把新址建设成为振兴粤剧发展基地、全国戏剧交流中心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花利红表示,要让粤剧艺术在新的高度挺起广州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除了广州粤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还有广州大剧院、蓓蕾剧院、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粤剧,在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剧场里传唱。

  戏迷群众基础好

  “私伙局”兴盛春班红火

  各界力量助力粤剧传承发扬

  “月下望一呀望,西厢灯暗风儿叩窗,我穿花拂柳寻路径西厢往……”荔湾区詹天佑小学六年级学生刘睿姿表演粤剧折子戏片段《红娘递柬》,手指翻飞,唱腔已十分老练。11岁的刘睿姿痴迷粤剧已8年。如今已是粤剧小小传承人。

  事实上,在广州的街头巷尾、社区公园,活跃着1300余家群众粤剧私伙局,平均一年奉献近8万场表演活动。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惠民演出团队近150支,周周有戏,每年惠及群众逾69万人次。这为市场培育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粤剧的生命力绵延不息。

春班演出现场热闹非凡。

  粤剧在剧场,在城市的街巷,也在广阔的乡村。春班,是珠三角及粤西地区别具特色的民俗,也是粤剧表演团体演出最红火的档期。1月29日至2月22日,广州粤剧院下辖的广州粤剧团和广州红豆粤剧团先后赴茂名、湛江开展多场春班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黎骏声和陈韵红,国家一级演员李嘉宜,著名青年文武生陈振江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为群众带去了《红鬃烈马》《搜书院》《焚香记》等剧目。1月29日晚,广州粤剧团在化州市笪桥镇水塘下村重启春班演出,黎骏声和陈韵红领衔主演,为当地群众献演传统粤剧《姑缘嫂劫》。舞台被前来观演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还有群众专程驱车数十公里赶来追戏。

  春班每到一处,都会吸引群众前来“担凳仔,霸头位”,演出现场热闹非凡。粤西地区是粤剧的福地,这里出了不少粤剧演员。从小担凳仔睇大戏,也许只是图个热闹,但是童年的熏陶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他们喜欢上了粤剧,所以不少孩子长大后选择报考粤剧学校,接下了粤剧传承发扬的接力棒。

  私伙局,春班送戏到基层,粤剧进校园……粤韵飞扬,普及粤剧艺术的同时也培养了粤剧观众。

  粤剧的传承发扬获得了各界力量的支持。4月8日晚,作为“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系列演出之一,戏曲音乐剧《妈祖》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首演。该剧以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以无私大爱的高尚情感深深打动了观众。

戏曲音乐剧《妈祖》打动观众。

  时光回溯到199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倡导创建了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的第一个基金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时任市长黎子流担任会长。三十年来,振兴粤剧基金会共筹款约1.5亿元。其中,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来自香港、澳门以及内地民营企业的捐赠占总捐赠约70%。三十年来,振兴粤剧基金会为粤剧界有需要的团体和个人扶危济困以及承担赈灾救援等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见证和参与广州文化建设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

  各界群策群力,粵剧焕发活力,流派唱腔得到发扬光大,观众群体越来越多元。我们可以在粤剧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并将这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好发扬好。

  “梅花”朵朵开

  梅花奖四度“绽放”羊城

  高端项目推动粤剧艺术发展

  5月8日—23日,“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将在广州举办。这也是广州继成功举办第14届、第27届、第28届梅花奖后,第四次举办梅花奖。广州,是举办梅花奖较多的城市。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戏剧表演类专业奖项。梅花奖创办于1983年,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是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中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艺术大奖,被誉为我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曾获得过梅花奖,他表示,获得梅花奖能鼓励演员获得自信,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今年5月,将有15朵‘梅花’在广州精彩绽放,这也将极大激励戏剧演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走文艺创新创造之路,登顶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高峰。”

  举办本届梅花奖,对振兴广州粤剧艺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近年来,广州制定了振兴发展粤剧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包括精品创作、人才培育、经典传承、创新发展、场馆建设、重大活动、粤韵惠民、市场培育等八大工程),广州将以举办本届梅花奖为新的起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动粤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粤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大放异彩。

  近年来,广州粤剧艺术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入选2022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广州粤剧院欧凯明、黎骏声等9位艺术家先后荣获10次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广州粤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嘉宜还将携《文成公主》参赛。

《文成公主》剧照

  今年恰逢梅花奖创办40周年。本届梅花奖终评在广州设立主会场,在香港、澳门设立分会场。群星闪耀,湾区观众将共同迎来这场精彩纷呈的戏剧艺术盛宴。作为首次联合香港、澳门举办的一届梅花奖,本届梅花奖既是创新评奖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也是文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次崭新尝试。

  以举办本届梅花奖终评活动为契机,广州将以高端艺术项目的步步推进,持续推动广州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