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3月31日,《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2)》出炉:2021年,增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72%;全社会R&D经费支出增长速度为21.53%,得分88.30分,全市排名第四。高技术产业占比得分为92.86分,全市排名第二,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21.70%,居全市第一。这一连串亮眼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增城科技创新的强劲活力。
近年来,增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强区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全力引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扩展创新载体、提升创新水平,不断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向前发展。
如今,在增城这片热土上,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留在增城“大干一场”……创新活力迸发、创新热潮涌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变为增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育主体增活力:创新主体提质增量,呈现新气象
看似普通的一块小小金属材料,却蕴含着大工艺、硬科技——走进位于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州众山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众山精密”),新技术新产品让人大开眼界。该公司专注于高精度不锈钢异型材料和特殊性能钛、铝、镁等多种合金、多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凭借着产品技术优势,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头部品牌在金属材料领域核心研发创新制造服务商。
去年,众山精密更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联合建立“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不断突破材料领域技术壁垒,致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材料创新平台,推动中国材料技术走向全球领先行列。
从初创起步到赢得市场,众山精密的发展秘诀是创新。公司董事长朱华明介绍,目前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62项,申请中专利逾100项。“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超1.1亿元,预计今年研发投入将达3亿元!同时还将在高端机床核心传动部件等前沿领域展开尝试。”他表示。
围绕创新主体提质增量,增城多措并举推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企”的梯次培育体系,大力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区科技企业培育台账,分门别类,以申促建,以评促进,推进企业逐步成长。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二。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735家,首次突破700家,较2021年增加172家,同比增长27.89%。
随着创新“主力军”的崛起,一大批行业龙头骨干和领军企业,正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为增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建成华南地区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试验室,为汽车企业开展全领域研发验证试验;广东越海集成项目将建设晶圆级封装生产线、3D传感器模块生产线,填补增城、广州乃至广东在晶圆级先进封装领域的空白;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预计未来三年,在三种以上传感器芯片制造工艺平台上实现新突破。
搭平台添动力: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实现新跨越
去年,首家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湖大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州增城)正式落地并启动运行。
该研究院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与装备、新型材料、绿色建造与环保等六大研发领域,充分发挥湖南大学人才、科研和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打造高端人才聚集洼地、高新技术创新高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目前已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1亿元。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增城积极对接广州“一区三城”创新布局、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谋划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支撑增城科技创新能级持续跃升。
目前,增城侨梦苑已形成“1个核心区+11个分园区”发展格局,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是扩展前的11倍,基本形成“一园区一特色”发展模式。增科院高新产业孵化器、银江孵化器、迅镭产业孵化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定,增城国家级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翻倍增长。
与此同时,增城还先后推动元宇宙产业学院等5家产业研究院以及智慧家庭标准中心等5家侨梦苑创新创业驿站完成创建,服务越海TSV封装项目研发基地等半导体项目研发中心完成建设,并建成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
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并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等现有载体,增城择优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专利技术丰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区共集聚高层次人才232名,博士、副高人才3000多名,47名人才成功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优生态蓄合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取得新进展
不久前,增城正式出台实施《增城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扶持办法》(修订),突出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战略地位,重点聚焦“芯车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奖补,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办法》主要围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研发机构建设、科技产业载体提质、科技金融发展以及提升孵化平台育成能力等六大方面提出具体奖补措施。其中,新型研发机构获得国家、省、市科技部门认定的,最高奖励600万元。
新政的出台,是增城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一个缩影。当前,有关部门正加快修订《增城区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增城侨梦苑分园区及入驻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关于推动广州增城侨梦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不断规范和加强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和项目管理,推动增城侨梦苑实现更高层次发展。
为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增城还通过广泛发动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22年全区获得市立项科技项目13个,其中3个农业方向项目每项获得市扶持资金100万元;组织申报广州市科技项目15个、市政策性补助项目5个;申报广东省科技项目55个。组织开展系列政策申报兑现,共向8个项目拨付2021年科技创新资金计划项目(第二批)奖励资金1616.78万元,向19个项目拨付2021年科技创新资金计划项目(民生科技项目)补助资金138.8万元;另有入选侨梦苑创业启动支持1类人才项目7个。
去年,增城积极发动区内122家企业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暨2022年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服务51家企业获得赛事奖励;举办以“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兴趣,涵养科学精神、启发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在全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是关键。增城开发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抓实科技企业引、育、服,推动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创新驱动引领增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月13日下午,区委书记赵国生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传达省委、市委常委会会议和省、市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增城区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强调,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切实把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肃的政治态度、饱满的政治热情精心组织推动,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主题教育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中作出增城贡献。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东部枢纽规划建设、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制造业当家、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征地拆迁、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全区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切实把主题教育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察实情、听民意,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民生建设,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新作为新成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增城实践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各级党委(党组)要扛起主体责任,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区委组织部要加强与上级组织部门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主题教育活动最新动态、最新要求,提前做好谋划部署,确保主题教育有序有力推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做优做强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集群
4月8日,2023年粒子束技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暨第一届电子束与离子束青年学术论坛在白云区举行,大会以主题报告、青年论坛等形式,进一步探讨电子束离子束科研和产业化的新趋势和发展动向,加强电子束离子束相关研究单位之间的科技合作,引导相关领域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创新。
据了解,此次大会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联合承办。会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和产业投资人深入交流、协同创新、跨界融合,以科技自主创新为驱动,推动战略性支柱与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昆表示,今年大会是首次有投资人参加,这说明电子束、离子束的产业化进程已经拉开序幕。当前,离子束、电子束的应用场景广阔,与集成电路、医疗诊疗、材料改性等关键应用密切相关,对我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白云区重点打造的“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速。早在2020年,白云区就携手北京大学共建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以破解国产高端装备及工艺“卡脖子”难题,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为目标,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凝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力量。
副区长周军表示,接下来,白云区将继续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围绕激光加速器、激光加工设备、离子注入机等核心环节,引育结合、培新固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开拓等离子镀膜设备、飞秒激光器市场,加快打造具有领先优势、较强竞争力的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集群,为我国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基赋能。同时,诚邀与会专家学者将科技成果落地广州、白云,共同推动激光及等离子体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本次大会还邀请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等领域专家作各种主题学术报告,内容涵盖粒子束、离子束的最新技术进展、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医疗、交通、材料等应用领域的最新实践探索。同时,大会还举办青年学术论坛,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展示学术风采提供舞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