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委书记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会议
日前,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校(院)长会议和省委、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研究增城区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中央党校90年历史成就和光辉业绩,围绕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作了全面深刻阐述,科学回答了做好党校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守党校初心,坚持党性原则,扎实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城实践贡献更大力量。要坚持党校姓党,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党校各项工作,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找准工作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尽好职责、发挥优势。要坚持为党育才,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打造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为党献策,不断提高党校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大力宣传党的主张,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为增城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形成一批高质量决策参考成果。要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对标对表《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有关要求,结合做好区级党校办学质量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精品课程,全面提升党校办学水平。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春和景明,惠风和畅,大咖云集,共谋发展!4月18日,主题为“智联枢纽,芯聚增城”的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增城区平行分会·泛半导体暨微器件产业发展论坛在增城凯悦酒店举行。
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广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相关领导,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区委副书记、区长霍阳,区领导罗干政、林怡辉、广新力、张文杰、邓静红,开发区总经济师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半导体、传感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企业高层,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代表等近200名嘉宾出席。
活动现场,增城区人民政府与广州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该公司于2021年10月成立,是广东省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四梁八柱”推动成立的三大集成电路产业集团之一,目前拥有6家参股控股企业。根据框架协议,广州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将发挥自身行业和资源优势,助推增城泛半导体产业集群发展。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增城区计划签约和开工竣工项目118个,项目总投资不少于2000亿元,预计总产值超2500亿元,主要招商引资指标同比增速保持双位数增长,为增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注入澎湃动力。
当天,现场还举行了智能微器件产业论坛,增城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与多位学界、业界大咖,围绕增城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新时代与新技术下,增城泛半导体、智能微器件产业的新挑战、新机遇。此外,参会领导嘉宾还参观了增城开发区展厅、增芯项目现场,感受增城浓郁的产业发展氛围。
董业民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优势,加快补齐短板,精准科学实施“广东强芯”工程,以大项目、大基金、大平台为抓手,加快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四梁八柱”,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诚挚欢迎各位半导体行业专家、企业家积极参与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多到广东、广州、增城来学习交流,扩大合作,共同推动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霍阳在作增城营商环境现场推介时表示,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政策平台优势日益释放,区位交通优势日益突出,产业体系优势日益增进,营商环境优势日益提升,泛半导体微器件产业区域协同、集聚发展的“中间机会”优势明显。当前,增城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东部枢纽为战略牵引,坚定不移实施“制造业当家”、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绿美增城”、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投资人一起关注增城、投资增城、选择增城、布局增城、兴业增城。
4月18日,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增城区平行分会·泛半导体暨微器件产业发展论坛圆满举行
看好增城 企业家发展信心满满
近年来,全球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为增城泛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机遇。增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林怡辉在论坛中介绍了增城推动以传感器为特色的泛半导体产业链发展各项举措和规划,为在场企业家注入强大发展信心。
位于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是响应国家号召,在增城落地的第一家芯片制造的企业。去年12月,增芯项目如期全面开工,计划今年7月底竣工,并于明年上半年完成设备投产。“增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非常有利于企业引进人才和对外合作交流。项目落地以来得到了增城区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非常有信心在增城发展,未来也希望把国内的优质资源全部落地到增城来。”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表示。
“选择增城无疑是最正确的。”在此次活动中与增城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框架协议的广州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董事长陈晓飞对增城发展泛半导体产业同样充满信心。他认为,增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区域交通便利,营商环境优良,政策支持力度大,当前正高质量规划建设广州东部枢纽,期望更多优秀企业落地增城,共同推动增城泛半导体产业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道路。
在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看来,增城政府服务热心、专业在业内有口皆碑。随着增芯项目的落地,增城也先后引进了一批半导体产业上下游企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发展优势。“在广州东部枢纽重大历史机遇下,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金融要素资源开始流向增城,未来增城有望与黄埔、东莞等周边区域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顾文军指出。
活动中,来自深圳大学、湾区智能传感器、博世集团、广汽资本、凯世通半导体、歌尔微电子公司的学界、业界代表围绕泛半导体与增城、大湾区发展有效结合的路径进行探讨交流。在他们看来,增城将成为发展泛半导体产业的一片热土。
芯聚增城 加快构建发展芯格局
近年来,增城聚焦“芯车显”主导产业,先后引进广本增城工厂、北汽两大汽车整车企业,超视界、维信诺两大新型显示龙头企业,集聚了18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40余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作为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一核两极多点”产业格局中的重要两极之一,增城还积极引进了半导体检测行业龙头——工信部电子五所总部项目、传感器产业链主企业——增芯12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量产线项目、晶圆级先进封装领域重点项目——越海集成高端传感器8寸/12寸TSV封装项目等优质泛半导体产业项目。此外,九识新型先进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量产、光电传感器芯片制造项目、海格天腾信息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新的项目蓄势待发,全面构建起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今年,增城区属国企区城投集团投资建设开发区半导体创新智造园项目,致力于打造成为大湾区首个异构集成技术领域的先进公共服务平台,为省、市、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集聚作用,助力增城打造成为广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一核两极”中的“一极”,成为广东省集成电路“四梁八柱”的研发大梁。未来,该项目将引进一批集成电路上下游优质企业入驻。
增城将瞄准泛半导体产业新赛道,科学规划泛半导体产业园区,构建“两核两带四组团”产业空间格局,配套建设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区,协同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在增城高标准布局产业园区,与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微电子产业联盟,从资金、平台、人才、空间等方面发力,聚焦研究、设计、晶圆制造、封测、材料、微器件及装备、检测服务、应用等领域,加快推动泛半导体产业上下游集聚,提升产业新能级。
聚力招商 一季度招商工作实现开门红
作为广州制造业重镇,增城正紧紧围绕广州东部枢纽功能定位,以国家级增城开发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两区”带动,聚焦“芯车显”等主导产业,抢抓招商机遇、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以来,增城将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调度、亲自外出招商,推动凝聚全区招商引资“一盘棋”合力。其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深圳、澳门等地招商30余次,对接洽谈企业近百家次,近七成企业有明确投资意向。
为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增城变“被动等”为“主动找”,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联合招商”,全面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今年增城聘请首批8家招商机构担任增城招商顾问,为在产业研究、产业经济、招商引资等方面为增城提供更多意见建议和专业支持,进一步提升增城招商引资工作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市工信局联合广本赴重庆开展的汽车产业项目招商活动、“创新广州 投资未来”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外引内联 共赢广州”2023年广州外事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接会、“黄金新赛道 机遇滨海湾”2023全球数字医疗创新生态峰会(中国·滨海湾)等多场招商推介活动;拜访市商务局、省促进企业投资协会等上级部门和商协会、机构开展项目拓展洽谈活动,赴深圳拜访意向投资企业,挖掘优质先进制造业项目信息源,加快推动项目落户增城。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完善招商引资产业政策配套,加强土地、平台等要素保障,加强营商环境宣传推介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多措并举招引更多优质项目,为增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增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增城将锚定招商引资“双百行动”计划,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将年内招商引资新洽谈项目、签约注册项目、引进项目等指标,合理分解到47个各招商主体责任单位,推动形成全员招商合力,并建立“红绿黄”通报预警制度,通过开展“竞标争先”“比武打擂”活动和亮诺亮绩亮牌行动,推动各镇街、各部门比学赶超、赛龙夺锦,营造红红火火、干事创业的浓厚招商氛围。
锚定枢纽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在国内外经济错综复杂大背景下,增城仍然显现出较强的投资吸引力,离不开日益凸显的区位交通、创新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势。
做优区位及交通优势能级。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增城将继续抢抓广州东部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重大机遇,全力构建顺畅便捷辐射区域的综合交通网络。目前区内拥有增城站以及4条国铁、4条地铁、3条城际、6条高速公路,30分钟可达广州中心城区,40分钟内坐拥广州、深圳两大空港和黄埔、新沙两大海港资源,1小时左右可达大湾区主要城市。
做强产业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增城区发展空间广阔。增城开发区是广州重点谋划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广州三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委托管理范围拓展至302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广阔。正在高标准规划广州东部枢纽,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扎实推进国家级重大项目——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重大平台规划建设,建设生产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2023年,增城将整合产业用地一万亩以上,力争全年批复用地约1.6万亩,保障足够的土地资源承载产业项目。
做细“妈妈式”服务,做精各项工作举措。一直以来,增城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改革优化,将其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聚焦企业初创、落户、竣工、投产全流程、全链条,推出增城区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筹建服务”及“妈妈式服务”等特色工作机制,通过“带方案出让”“多证一齐发”“关键项验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近日,《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已经省人大会议批准,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了增城开发区的任务:全面建设广州东部枢纽,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深联动发展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新兴智造高地。接下来,增城将持续依托重大平台建设加强规划、聚焦“芯车显”主导产业狠抓招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开放之路 不变之约
4月19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举办开幕式,600多位中外政商学研各界的嘉宾齐聚花城,战略家、理论家、企业家、科学家济济一堂,从“读懂中国”到更深层次地“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新征程上的中国为世界创造的更多新机遇。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此时此刻的广州,高朋满座
开放之路,不变之约。过去6届国际会议,有3届在广州举办,影响力越来越大、“朋友圈”越来越广。为进一步丰富“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机制、内涵,“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这个春天应运而生。
此时此刻的广州,万商云集。来自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参展商、采购商汇聚琶洲,共同参与第133届广交会这场全球贸易盛会。
此时此刻的广州,高朋满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外开放。”在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看来,互通有无才是国际交往的“相处之道”。开幕式后,他也会现场发表主旨演讲。
以中国方案回答时代之问
这是一场回答时代之问的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属于中国且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成为国际国内备受瞩目的关键词。这一理念将为世界提供哪些经验和启示?又将为全球发展繁荣提供哪些新机遇?
论坛期间,中外嘉宾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主题展开多维度、深层次交流研讨,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义,以中国方案回答时代之问,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这是一场凝聚思想智慧的论坛。
论坛特邀中外重量级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和专题演讲,权威解析党的二十大后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交流新成就、新经验、新成果,阐释前沿观点与最新洞察,分享实践经验与真实案例。
这是一场多角度“读”中国的论坛。
会期3天,论坛设置开幕式、主旨演讲、午餐演讲及10场平行论坛、4场闭门研讨会、3场专题会议和一系列配套活动,深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球经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全球合作与发展探寻创新路径,贡献中国方案。
这是一场以广州为窗口的论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为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的开放之路,班班可考。
论坛专门设置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发展新趋势”主题研讨会,从湾区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设置多场“读懂广州”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分享广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新作为。广州,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前行的信心越来越足。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
保持开放才是中欧发展的相处之道
伊夫·莱特姆表示,近年来中国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带动了其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给比利时带来了很多机遇。
伊夫·莱特姆 “目前中国在全球外交舞台上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受欢迎。”
谈及合作,伊夫·莱特姆表示,“中国和欧洲之间应该彼此保持开放,无论是在贸易、科技和知识分享方面都应该互通有无,这才是符合双方利益的‘相处之道’。”除了加强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欧洲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提高发展韧性以及在能源等方面的应对能力。
对于生态问题,伊夫·莱特姆近年来一直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现在全球都承担着由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成本。如果在气候变化方面能够执行更好的计划和条约,如何建立起更好的体制控制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代价,这将会是我们应对气候问题重要的考量。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需要更重视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球挑战。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单威:
以文化激起情感 以情感促进大湾区融合
谈起大湾区的博物馆,单威表示,大湾区的很多展览都反映了大湾区发展的历史,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改革创新的奋进精神,让人感受到大湾区这块热土的魅力。
单威 “‘做博物馆的人’需要思考怎么样跳出长期以来实物的限制,以使博物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谈及大湾区博物馆产业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做博物馆的人”需要思考“怎么样跳出长期以来实物的限制”,使博物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地不断有新的文物发现,我们可以利用好文物开展更多交流展,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与此同时,还要深挖大湾区各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以文化激起情感,以情感促进大湾区融合。
单威还分享说,“如果在广州做展的话,我会做一个具体的地图,在地图上标上所有的村庄,通过扫码的方式,让观众来找到自己的祖籍,然后观众可以看到当地的历史,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经济文化发展”。单威认为,借助这样非传统的文化展可以激起大家的乡土情感,让大湾区真正能够融合起来。
单威表示,汉服日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人穿汉服时,会增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己很喜欢汉服,也支持年轻人穿汉服参与社会活动。“服装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的很多细节都很讲究,所以喜欢汉服的同时,不妨下点功夫、做些功课。”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目光投向全球 望向前路
郑永年认为,广州条件不错,商贸根基雄厚、科研科技发达,更要看看高质量发展方向,想想如何做得更好。把目光投向全球、望向前路,“叫板”比自己更先进的城市。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郑永年认为关键在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升级,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国要从“从1到10”的应用型技术转向“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中国制造主要在珠江三角洲,高质量发展一定要落实技术进步。
郑永年 “当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乏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每增长一个点,都能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现在的世界是,人才去哪里,资本就去哪里。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关键是资本和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郑永年说。
他发现,美国2/3的独角兽初创企业,由第一代移民或第二代移民创办。他用了一个生动比喻,移民带来的思想文化冲撞,就像化学反应一样激发了创新,当然物理反应也能创新,但速度比较慢。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其他区域相比,优势也在吸引人才。
郑永年认为,就必须有“三个一大批”这个前提:第一,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大学和机构;第二,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或者机构;第三,必须具有能够支撑科技进步的一大批金融服务。
“香港拥有8所公立大学以及与之配套的科研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珠三角企业转化能力非常强,因此在过去20年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香港的金融也是强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结合起来,大家都能出彩。”
知名纪录片导演竹内亮:
力图记录真实的中国
“中国媒体这些年来发展非常快。”竹内亮表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和各种媒体传播渠道。
竹内亮表示,作为视频创作者不能再仅仅以自己的兴趣去拍,更应该关注受众喜欢看什么,在兴趣和受众两者间取得一种平衡。2011年,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引起不错的反响。十年后,竹内亮再续前缘,重走了一遍长江,制作出纪录片《再会长江》。通过拍摄纪录片,竹内亮感叹中国这十年来发生的变化,环境变得更好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十年来,竹内亮一直致力于做国际传播,致力于搭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沟通的桥梁,力图记录真实的中国,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竹内亮 “作为一名中国女婿,我喜欢中国,想把中国有意思的、好玩的、正能量的东西分享出去。”
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竹内亮表示客观真实是他一贯的风格,他坚持同一个片子,呈现给国内外观众的样子是一致的。竹内亮总结他拍过的多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里,中国“独有”的美食和美景深受外国人喜爱。很多外国人正是通过纪录片,产生了来中国的浓厚兴趣。近段时间,竹内亮在广东拍摄一部关于外国人在广东生活的微纪录片。竹内亮通过该纪录片结缘广州,他表示很喜欢广州的美食和气候,并计划在广州开分公司。
探索(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内容副总裁魏克然:
影片要更加贴近观众、更接地气
“媒体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关于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魏克然表示,现在媒体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从前观众拿着遥控器想看什么频道就看什么频道,现在观众不再是吃“自助餐”,而是选择去什么“餐厅”吃“自助餐”。
同时,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要求。 “这影响着我们制作和产出故事的方式。” 魏克然表示,不管是手机屏幕还是家庭影院,都让这个“屏幕”离观众更近了,那么就要求影片要更加贴近观众、更接地气。他提到,他们以前制作的一些纪录片里,由于主题宏大、沉重和具有学术性,加上传统的旁白,比较有距离感,并不是那么贴近观众。在如今拍摄中国影片时,他们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让中国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整个片子更加和谐,同时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
魏克然 “无论是拍摄还是后期制作,我们和本土的制作者密切合作,在保留本土内容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入国外的视角,从而让影片呈现更加丰富。”
“我非常期望能拍摄更多更好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魏克然介绍,为了让在中国拍摄的影片能够更好地传播出去,无论是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他们和本土的制作者密切合作,在保留本土内容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入国外的视角,从而让影片呈现更加丰富。“我觉得这个过程,就像用新颖的烹饪方式烹饪一道菜,会做出不一样的风味。”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